(共43张PPT)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成语“十全十美”、“完美无缺”,他们都在向大家传达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完美”,特别是“完美无缺”则更是凸显了“没有缺憾而达到美的极致——完美”,然而,世间的事果真都是如此吗?那么就让我们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再一次共同走进《米洛斯的维纳斯》鉴证一下。
[日]清冈卓行
1、 研读文本,抓住重点句,探究作者观点,把握残缺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习惯。
2、 难处设疑,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探究领悟残缺美、虚实相生、文学空白的“余味”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重点:研读文本,抓住重点句,探究作者观点,把握残缺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习惯。
难点: 探究领悟残缺美、虚实相生、文学空白的“余味”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1、以文解文法。
通过对文中运用不同语言形式来表达的相近意义方法的现象的筛选整合,研究阅读现代文的策略。
2、探究阅读法。
探讨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
3、质疑反思法。
对作者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从来不曾完美……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所以不要为自己的缺陷苦恼,如果你的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你独特的芬芳……
上帝在关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一个人打开另一扇窗……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顾城 《杨树》
1、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说: “人生的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2、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
海伦·凯勒,美国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高烧而失明失聪。后籍着导师安·沙利文的努力,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终于学会说话,毕业于哈佛大学。她奉献自己的一生,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你这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一个残缺的文人,在一个残缺的帝王朝,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无韵之离骚”,他是?
一个残缺的艺人,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于黑暗中摸索着踏遍无锡的山山水水,拉出了让世界顶级指挥家为之断肠的《二泉映月》,他是?
一个“活到生命中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了双腿”的青年,深入思考残缺人生的价值,身残志坚,笔耕不辍,奋斗不息,写下了无数深刻的文字,他是?
他年轻时身患脊髓侧索硬化症,只能靠呼吸机帮助呼吸,全身只有手指能动。他坚持不懈地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努力在完美与残缺中寻找平衡点,终于著出《时间简史》,成为世界上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又一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是?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虽然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
蒙娜丽莎以其永恒的 神秘微笑征服了世人。
维纳斯
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
断臂美神
卢浮宫的“首席珍宝”
被公认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女神因有了这断臂的缺陷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典雅特别,而且美得更意外,美得更趣味盎然,美得更令人心醉神迷……我们的人生不也如此吗!
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
清冈卓行,日本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诗集《冰凝的火焰》(1959)、《日常》(1962)、《四季写生》(1965),评论集《废墟中捡到的镜子》(1960),专著《手的变幻》(1966)等。1969年,清冈卓行因文学上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芥川奖。
点击:《米洛斯的维纳斯》课文朗读
米洛斯的维纳斯
总
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欣赏米洛斯的维纳斯获得的实际感受。
第二部分:从反面阐述复原双臂是对原形艺术美的破坏。
第三部分:从正面阐述舍弃双臂使维纳斯艺术魅力四射。
(1)
提出观点
1、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艺术见解?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论述的?
正面论述;必须失去双臂(2-3节)
反面论述:不能复原双臂(4-5节)
侧面论述:只能失去双臂(6-7节)
3、她的外貌美在什么地方?(用书中的话回答)
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启示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
1、必须失去双臂
断臂维纳斯给人以无限的创作灵感,图为《维纳斯的诞生》
《画鉴析览》:
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复原???——奇谈怪论
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尽量用原文回答)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2、不能复原双臂
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这里的“无”是指虚的,普遍的,无尽的想象空间,潜在的无尽生命力,多样的选择性;“有”是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再美也是定型。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启示二: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假如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回答)
“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2、只能失去双臂
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启示三: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问题1:“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样的条件一定成立吗?你怎么看待?
从欣赏断臂维纳斯而发展到孤立地欣赏维纳斯的断臂之前、之时和之后,维纳斯雕像的失去双臂,无论如何也是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大大的不幸。如果这种不幸一朝被弥补,如果“真正的原形”一朝被发现,清冈氏个人自然还有权继续欣赏和珍念那长时间存在于人类艺术史上,曾经供无数人长时间欣赏的断臂维纳斯,却没有任何理由阻止别人在“真正的原形”面前发生新的(其实应该是“旧”的)审感动。
假如“真正的原形”真有一天重见天日,我想完全可以允许清冈氏以及与清冈氏抱有相同意见的人们继续欣赏断臂维纳斯,只要他们不跑过来,将“真正的原形”重新人为地弄得残缺,强迫天下人的口味和自己一致。
大千世界,无处不美。有各种各样的美,就允许人们欣赏各种各样的美不能独美其所以为美者,看不到别人眼前心里存在的美,更能倒果为因,因为懂得欣赏有残缺的艺术品的美,而将这美偏激地归结为残缺本身,以残缺为美,忘记美之所以为美者,甚至非要把一切艺术品都弄得残缺不全不可。这种怪论,就不能不说是堕入魔道了。
问题2:既然有缺憾是美的,那么,为什么许多人要去试图复原?
一、左手拿苹果,手臂搭在木台上,右手紧贴腰布。
——德国考古学家阿道尔夫·富尔托温古拉
二、两手拿着胜利的花环。
——英国雕刻家拜尔
三、右手拿着鸽子,左手拿苹果。
——瑞士盖伊凯尔·散罗蒙
四、正要投入水中,右手抓住下滑的腰布,左手抚着发束。
——波兰解剖学家哈塞尔
五、站在情人战神马尔斯旁边,右手握着马尔斯的右腕,左手轻轻地搁在马尔斯的左肩上。
——德国雕刻家茨尔·斯特拉塞
艺术家为了追求作品的至善至美而孜孜以求,呕心沥血,而不是为了追求残缺而猎奇。无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美学体系,再到近代的西方“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无不推崇艺术的真实、整一、和谐与完美。
环肥燕瘦西子病,自古“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无论审美标准是多么复杂多变,无论受众各有怎样的个性,追求事物的完美真实,并赋予和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却是我们共同的标准。“爱神维纳斯”总要比“断臂美神”叫得响,听起来悦耳舒心,看起来赏心悦目。如果我们说艺术有残缺与歪美,那多是用在对作品的夸张和技巧的运用上,而不是人们承认有艺术的残缺,但绝不能有残缺的审美。人们很少认为个人缺胳膊少腿、嘴歪眼斜是美,我们只会对断臂、瘸腿、瞎眼人予以同情和帮助——因为残缺是一种不幸。这就是人们至今仍在苦苦寻觅爱神维纳斯的断臂的缘由。如果能找到她的断臂,那将是伟大的发现,人性的复归——因为她们是完美女性的化身,代表着类追求爱和美、胜利与和平的理想愿望,人们没有理由去欣赏她们的残缺!
人们记住和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因她的崇高和优美以及不该的断臂缺憾,而非“必须失去双臂”。在她面前,人们怀着对她所代表着的爱和美的崇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爱戴以及对完美人性和生命自由的向往。在人们心目中,维纳斯永远是完美无缺的,人们对爱神永恒性、完美性的渴求,永无止尽。
总之:生活中充满了残缺,却依然不能阻挡我们追求完美的步伐!
你能想到一些有关追求尽善尽美的例子吗?
贾 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杜 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袁 枚: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才写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
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我知道在形容词的竞技场上,完美的奔跑速度最快;任何人永远也追不上——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举手向苍穹,并非一定要摘取到星月,我只需要这个向上的、永不臣服的姿态。 ——周晓枫
问题3: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吗?
①如果是独裁者的雕像失去了双臂,你能感到美吗?
——对象本质上必须是美的,“美是无条件地与其灵魂联系在一起的”
②如果是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人失去了双臂,这样的“残缺”美吗?
——生活与艺术是有距离的
③如果一个毫无审美经验的人来看维纳斯,他会感到美吗?
——参与审美的主体素质也是美感产生的一个条件
“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完满。”过于完美就不真实,脱离实际,与人们的意念、感觉不切合,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废墟》中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而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谈谈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残缺与完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你能想到的有关残缺的例子有哪些?
诗歌典故里的残缺
美中不足、白璧微瑕、瑕不掩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艺术上的残缺
大家一定记得王羲之的“鹅”字,文革期间摔成了三段。
《兰亭集序》至今没有真迹,我们见到的都是摹本。
圆明园一把大火以后只剩下了断臂残垣。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曹雪芹只写了前80回……
身体上的残缺
司马迁受刑之屈辱,阿炳失明之辛酸,丁晓兵之英雄独臂,邰丽华之舞者无声……
张海迪,史铁生,霍金,贝多芬……
人生的缺憾
苏武匈奴被困,嵇康引首就戮,
阮籍长歌当哭,王勃英年早逝,
张继金榜无名,宗元屡遭贬谪,
柳永终生不仕,李煜亡国之痛,
易安改适之苦,曹公家道中落,
海子卧轨自尽,
季羡林深陷牛棚,
黛安娜车祸罹难,
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赫本三次婚姻失败……
关于本文,除了引发“完美与残缺”的思考,还能嫁接到什么话题?
1.留一点空白『2006年高考作文题』
2.含蓄之美
3.虚与实
最好的作文素材永远在我们的课本里!
断臂维纳斯代表了古希腊雕像艺术的最高成就。自从她二度出生以来,一代代人的文字记录数不胜数。清冈卓行独辟蹊径,两眼凝视着“无”所引起的想象,挥洒笔墨,准确而地阐释了维纳斯独具的“缺憾美”,给我们醇厚的艺术享受,他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美。
1、维纳斯雕像现存两尊:人们对残缺的一尊倾注了不尽的赞美和歌颂,而其完整的一尊却始终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
2、有人提出要在原址复原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请就这一事情阐明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