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三节 阿基米德原理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章 第三节 阿基米德原理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3-20 15:56:59

文档简介

第三节 阿基米德原理
1.[2023·广东期末]一个物体所受的重力为0.5 N,将它轻轻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时,从容器里溢出的水的重力为0.3 N,则该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C )              
A.0.7 N B.0.5 N
C.0.3 N D.0.2 N
2.[2024·临沂二模]如图所示,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盛有密度不同的盐水,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块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当两个物块静止时,两容器中的液面恰好相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2题图
A.甲容器中物块排开盐水的重力较大
B.乙容器底部受到盐水的压力较小
C.乙容器中物块受到盐水的浮力较小
D.甲容器中盐水的密度较小
3.甲、乙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且静止.将甲物体浸没于水中静止、乙物体浸没于酒精中静止时,两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减小值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乙体积相同
B.甲、乙的重力相同
C.甲、乙密度相同
D.甲、乙排开液体的重力相同
第4题图
4.[2024·济南模拟]如图所示,小红发现将一个不带皮的沙糖橘放入水中后,砂糖橘在水中下沉,最终静止在杯底.则不带皮的沙糖橘( D )
A.放入水中会下沉,说明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B.在水中逐渐下沉的过程中,浮力在逐渐减小
C.沉到杯底处于静止状态,此时不再受到浮力
D.无论下沉还是静止在杯底,浮力总小于重力
5.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3∶4,甲、乙的密度之比是2∶3,若把它们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之比是( B )
A.8∶9 B.9∶8
C.2∶3 D.3∶2
6.[2024·济宁二模]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将A、B、C三个体积相同的正方体分别放入容器内,待正方体静止后,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第6题图
A.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为FA=FB=FC
B.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关系为p甲<p乙<p丙
C.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关系是F甲=F乙=F丙
D.三个物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ρA>ρB>ρC
7.如图所示,某小组探究“阿基米德原理”,观察到侧放的大烧杯中水没有达到溢水口,则( D )
第7题图
A.大烧杯中的水只要足够浸没物体就可以了
B.这会让物体重力大小的测量值偏小
C.这会让浮力大小的测量值偏小
D.这会让物体排开液体重力大小的测量值偏小
8.[2024·成都]小李同学想估算空气对自己的浮力大小,采集的数据有:自己的体重、自己的密度(与水接近,约为1.0×103 kg/m3)、空气的密度(约为1.3 kg/m3).则空气对小李的浮力大小约为( B )
A.0.006 N B.0.6 N
C.60 N D.600 N
9.[2024·临沂模拟]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盛有不同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现将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A、B分别放入甲、乙两个容器中,静止时A悬浮、B漂浮,容器中的液体均未溢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第9题图
A.甲容器中的液体密度小
B.物体A受到的浮力大
C.物体B排开液体的体积小
D.物体A的体积比B的小
10.[2024·曲阜一模]如图甲所示,将一圆柱体木块用细线拴在没有水的容器底部,然后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图乙是木块所受浮力随容器中水的深度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木块的重力为10 N
②木块的底面积为100 cm2
③木块刚好浸没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1 600 Pa
④木块的密度为0.8×103 kg/m3
第10题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济宁四模]用手将一重为6 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为10 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10N;放手后,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6N.
12.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圆筒内装有某液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密度为1.5×103 kg/m3的圆柱体,从圆柱体下表面接触液面开始,缓慢浸入直到其完全浸没在液面下一定深度,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筒内液体没有溢出,则圆柱体的高度为0.08m,浸没后圆柱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为8 N,筒内液体的密度是1.2×103kg/m3.(g取10 N/kg)
第12题图
13.[2024·长清模拟]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后,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小桶、石块、细线等器材,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第13题图
(1)实验操作步骤如图甲所示,最合理的步骤顺序是④①③②(用实验步骤对应的序号表示).
(2)小明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中,由表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是0.2 N.小明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了实验结论并准备结束实验,同组的小红认为实验还没有结束,理由是只通过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会具有偶然性.
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④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8 0.5 1.6 0.3
(3)实验结束后,小明还想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以取体积(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4)另一小组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A和B、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饮料瓶和吸管组成的溢水杯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乙所示.向下移动横杆,使重物缓慢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到A的示数和B的示数都在变化,且A、B示数的变化量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
14.[2024·武汉]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00 g、底面积为100 cm2的圆柱形平底薄壁溢水杯,杯底上表面到溢水口的距离为15 cm,杯中装有部分水,此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p0.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密度为ρ的圆柱体从水面上方逐渐浸入水中,当圆柱体一半浸在水中时,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1,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为p1;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 N,溢出到小桶中的水重为1 N,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2,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p2.已知p2=p0+200 Pa,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第14题图
A.ρ=2.2 g/cm3 B.p1=1.5×103 Pa
C.p2=1.84×103 Pa D.F2-F1>1.5 N
解析:A.没有放入圆柱体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力:F=G杯+G水,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由称重法可知,此时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对溢水杯的整体受力分析可知,溢水杯整体受到溢水杯、杯中剩余的水和圆柱体的总重力、桌面对溢水杯的支持力和弹簧测力计向上的拉力,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桌面对溢水杯的支持力:F支=G杯+(G水-G溢)+G-F示=G杯+(G水-G溢)+F浮=G杯+G水+F浮-G溢,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此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力:F′=F支=G杯+G水+F浮-G溢,
则p0==,
p2==,
代入p2=p0+200 Pa可知,=+200 Pa,即=200 Pa,
则F浮=G溢+200 Pa×S=1 N+200 Pa×100×10-4 m2=3 N,
由F浮=ρ液gV排可知,圆柱体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V排===3×10-4 m3,
因为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所以圆柱体的体积:V=V排=3×10-4 m3=300 cm3,
由称重法可知,圆柱体的重力:G=F浮+F示=3 N+2.4 N=5.4 N,
由G=mg可知,圆柱体的质量:m===0.54 kg=540 g,
则圆柱体的密度:ρ===1.8 g/cm3,故A错误;
B.由F浮=ρ液gV排可知,圆柱体一半浸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F浮=×3 N=1.5 N,
则从圆柱体一半浸在水中到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增加的浮力:ΔF浮=F浮-F浮′=3 N-1.5 N=1.5 N>1 N,即ΔF浮>G溢,
说明圆柱体一半浸在水中时,水面没有到达溢水口,此时水的深度h<15 cm=0.15 m,
因此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p1=ρ水gh<1.0×103 kg/m3×10 N/kg×0.15 m=1.5×103 Pa,故B错误;
C.由G=mg和ρ=可知,溢出到小桶中水的体积:V溢===1×10-4 m3=100 cm3,
原来溢水杯中水的体积:V水=Sh杯+V溢-V排=100 cm2×15 cm+100 cm3-300 cm3=1 300 cm3,
原来溢水杯中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1.0 g/cm3×1 300 cm3=1 300 g=1.3 kg,
则原来溢水杯中水的重力:G水=m水g=1.3 kg×10 N/kg=13 N,
溢水杯的重力:G杯=m杯g=100×10-3 kg×10 N/kg=1 N,
没有放入圆柱体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力:F=G杯+G水=1 N+13 N=14 N,
此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p0===1 400 Pa,
则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p2=p0+200 Pa=1 400 Pa+200 Pa=1 600 Pa,故C错误;
D.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圆柱体一半浸在水中时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F1=F浮′=1.5 N,
图乙中,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F2-F1′=F浮=3 N,
即F2>3 N,因此F2-F1>3 N-1.5 N=1.5 N,故D正确.
故选:D.
15.[2024·曲阜二模]如图甲所示,体积可忽略不计的轻质硬杆B一端固定在容器底,一端与不吸水的实心正方体A固定.现缓慢向容器中加水,当水深为15 cm时正方体A刚好浸没,杆B受到正方体A的作用力F随注水深度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物体A的密度为0.6×103 kg/m3,当F大小为0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1 100 Pa.
第15题图第三节 阿基米德原理
1.[2023·广东期末]一个物体所受的重力为0.5 N,将它轻轻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时,从容器里溢出的水的重力为0.3 N,则该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              
A.0.7 N B.0.5 N
C.0.3 N D.0.2 N
2.[2024·临沂二模]如图所示,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盛有密度不同的盐水,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块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当两个物块静止时,两容器中的液面恰好相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2题图
A.甲容器中物块排开盐水的重力较大
B.乙容器底部受到盐水的压力较小
C.乙容器中物块受到盐水的浮力较小
D.甲容器中盐水的密度较小
3.甲、乙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且静止.将甲物体浸没于水中静止、乙物体浸没于酒精中静止时,两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减小值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体积相同
B.甲、乙的重力相同
C.甲、乙密度相同
D.甲、乙排开液体的重力相同
第4题图
4.[2024·济南模拟]如图所示,小红发现将一个不带皮的沙糖橘放入水中后,砂糖橘在水中下沉,最终静止在杯底.则不带皮的沙糖橘( )
A.放入水中会下沉,说明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B.在水中逐渐下沉的过程中,浮力在逐渐减小
C.沉到杯底处于静止状态,此时不再受到浮力
D.无论下沉还是静止在杯底,浮力总小于重力
5.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3∶4,甲、乙的密度之比是2∶3,若把它们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之比是( )
A.8∶9 B.9∶8
C.2∶3 D.3∶2
6.[2024·济宁二模]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将A、B、C三个体积相同的正方体分别放入容器内,待正方体静止后,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6题图
A.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为FA=FB=FC
B.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关系为p甲<p乙<p丙
C.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关系是F甲=F乙=F丙
D.三个物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ρA>ρB>ρC
7.如图所示,某小组探究“阿基米德原理”,观察到侧放的大烧杯中水没有达到溢水口,则( )
第7题图
A.大烧杯中的水只要足够浸没物体就可以了
B.这会让物体重力大小的测量值偏小
C.这会让浮力大小的测量值偏小
D.这会让物体排开液体重力大小的测量值偏小
8.[2024·成都]小李同学想估算空气对自己的浮力大小,采集的数据有:自己的体重、自己的密度(与水接近,约为1.0×103 kg/m3)、空气的密度(约为1.3 kg/m3).则空气对小李的浮力大小约为( )
A.0.006 N B.0.6 N
C.60 N D.600 N
9.[2024·临沂模拟]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盛有不同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现将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A、B分别放入甲、乙两个容器中,静止时A悬浮、B漂浮,容器中的液体均未溢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第9题图
A.甲容器中的液体密度小
B.物体A受到的浮力大
C.物体B排开液体的体积小
D.物体A的体积比B的小
10.[2024·曲阜一模]如图甲所示,将一圆柱体木块用细线拴在没有水的容器底部,然后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图乙是木块所受浮力随容器中水的深度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木块的重力为10 N
②木块的底面积为100 cm2
③木块刚好浸没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1 600 Pa
④木块的密度为0.8×103 kg/m3
第10题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济宁四模]用手将一重为6 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为10 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N;放手后,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 N.
12.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圆筒内装有某液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密度为1.5×103 kg/m3的圆柱体,从圆柱体下表面接触液面开始,缓慢浸入直到其完全浸没在液面下一定深度,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筒内液体没有溢出,则圆柱体的高度为 m,浸没后圆柱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为 ,筒内液体的密度是 kg/m3.(g取10 N/kg)
第12题图
13.[2024·长清模拟]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后,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小桶、石块、细线等器材,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第13题图
(1)实验操作步骤如图甲所示,最合理的步骤顺序是 (用实验步骤对应的序号表示).
(2)小明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中,由表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是0.2 N.小明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了实验结论并准备结束实验,同组的小红认为实验还没有结束,理由是 .
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④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8 0.5 1.6 0.3
(3)实验结束后,小明还想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以取 (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4)另一小组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A和B、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饮料瓶和吸管组成的溢水杯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乙所示.向下移动横杆,使重物缓慢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到A的示数和B的示数都在变化,且A、B示数的变化量 (填“相等”或“不相等”).
14.[2024·武汉]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00 g、底面积为100 cm2的圆柱形平底薄壁溢水杯,杯底上表面到溢水口的距离为15 cm,杯中装有部分水,此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p0.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密度为ρ的圆柱体从水面上方逐渐浸入水中,当圆柱体一半浸在水中时,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1,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为p1;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 N,溢出到小桶中的水重为1 N,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2,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p2.已知p2=p0+200 Pa,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第14题图
A.ρ=2.2 g/cm3 B.p1=1.5×103 Pa
C.p2=1.84×103 Pa D.F2-F1>1.5 N
15.[2024·曲阜二模]如图甲所示,体积可忽略不计的轻质硬杆B一端固定在容器底,一端与不吸水的实心正方体A固定.现缓慢向容器中加水,当水深为15 cm时正方体A刚好浸没,杆B受到正方体A的作用力F随注水深度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物体A的密度为 ,当F大小为0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 .
第15题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