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评价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从1.8%到15%,这是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的攀升幅度;从97.5%到3.1%,这是40年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幅度。”材料中的“40年来”应始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2.1978年9月,邓小平在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关起门来不行”“必须发展生产力”“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史称邓小平“北方谈话”。该谈话( )
A.标志着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工作中心
B.打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固有瓶颈
C.反映了历史大转折前夕的理论思考
D.显示了邓小平理论已经走向了成熟
3.春联的内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春联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气象的是( )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方向,举国欢腾建设忙
C.总路线大放光芒,超英美指日可待
D.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4.(2024青岛期中)习近平总书记说:“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与上述表述相符合的是( )
A.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C.走向成熟 D.伟大转折
5.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知,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87年(部分年份)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项目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304.77 320.56 407.31 420.41
油料作物 5.21 7.69 11.91 15.25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6.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发行股票(通称“小飞乐”)(如图)。该股票的发行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计划经济体制结束
7.建设深圳经济特区时,修建一个码头需要搬运几十万方土石,可长期以来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体制扼杀了司机的积极性,他们每天也就运二三十车,工程进展缓慢。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 )
A.实行按劳分配 B.改革企业所有制
C.进行思想解放 D.扩大企业自主权
8.(2024泰安期中)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5.7%,企业亏损面达1/3,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职工已达500多万。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企出现“三铁”问题:干部制度上的“铁交椅”,劳动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铁工资”。那么解决“三铁”问题的关键是( )
A.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C.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D.全面放开国内市场
9.(2024江西)下面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0.下面是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图,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2024黔南)“从打开‘一扇窗’,到打开面向全世界的‘大门’。……一座座城市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材料中的“一扇窗”指( )
A.深圳 B.大连
C.浦东 D.昆明
12.1984年1—2月,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3.一位学者说:“1980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开启了融入世界的进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材料描述的是我国( )
A.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4.对比下图中2001年和2010年的数据,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开始开放沿海城市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5.(2024青岛期中)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这次重要会议:“十二大同七大比,同七大起的作用一样,七大是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指的是中共十二大提出( )
A.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中国梦宏伟蓝图
16.“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作出以上重大决策的党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7.神舟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中国高铁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一带一路”深入实施,中国—中亚峰会顺利举行。这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
B.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D.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
18.下面是某同学梳理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示意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在( )
A.中共十八大召开时
B.中共十九大召开时
C.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19.小铭同学在学校举办的某项活动中绘制了一幅漫画(如下)。此漫画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
A.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B.放缓经济发展速度
C.温室效应环境恶化
D.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0.“‘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这一理念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是( )
A.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开展“脱贫攻坚”行动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20分,23题16分,24题12分,共60分)
21.(2024泰安期中)下表内容摘编自《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部分目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章 改革起步(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 第一节 伟大的转折 第二节 改革从农村突破 第三节 全面拨乱反正 第四节 企业改革破冰
(1)第一章的第一节“伟大的转折”是指哪一次会议 第二节“改革从农村突破”所指的突破口是哪个地区 实行了怎样的新制度 (3分)
材料二
第二章 改革重心战略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至1991年12月) 第一节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第二节 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 推进价格改革 第四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第五节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由点至面的战略布局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列举一个第二章第五节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点”最初的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7分)
材料三
第六章 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一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行动纲领 第二节 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三节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第四节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节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3)根据材料三结合第六章第五节,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表现。(2分)
22.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正确决策]
材料一 中国党史专家正确评价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它是1949年以后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写出年月)及其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性决策。(4分)
[实践探索]
材料二 “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结构图
(2)请根据提示补充上面结构图中A、B、C处的内容。(6分)
提示:A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B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C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材料三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3)为“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我国首先实施了怎样的伟大举措 这一举措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4分)
[理论引领]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核心人物 理论名称
邓小平 D
江泽民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 E
(4)D、E处的理论名称分别是什么 (4分)
[当代开放]
材料五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5)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了怎样的变化。(2分)
23.(2024淄博月考)家庭、村庄、企业等身边事物的变化往往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阅读下面历史寻访活动的访谈记录,回答问题。
某同学与淄博第四砂轮厂工人的访谈记录(部分)
访谈者:四砂厂从哪一年开始改革的
受访者:从1987年开始的。
访谈者:是如何改的
受访者:我们厂改革比较早,是一步一步改的,厂长和一些骨干实行聘任制。厂长要求根据社会需求来生产,从各个方面来讲还是不错的。后来开始股份制改革,当时一股是九毛五分,最多的时候涨到了十六块钱。
访谈者:你认为股份制改革有什么好处
受访者:在调动积极性上有很大好处,给不少有能力的人提供了机会。过去,由于某些原因,有些人的才能无法发挥,但改革后就好多了,厂里更重视技术和知识人才,这样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访谈者:改革后,你认为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受访者:主要是工厂可以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部分生产,当时用百分比规定计划指标和自主生产的分配,这样能满足一部分社会需要。工厂的经济效益好了,工人的工资高了,福利待遇也好了,会分肉、米、面、油等。社会上吃穿的东西也丰富了,并且不再用票来买东西。从前各种票定额分,总是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后来放开了,各地的粮食也能买卖了。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结合所学和访谈记录,分析淄博四砂厂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给工厂和工人分别带来什么新变化 (8分)
(2)分析淄博四砂厂的改革历程,你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何重大意义 (4分)
(3)以上访谈记录能否作为有价值的史料用于研究国有企业改革 请说明理由。(4分)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 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 国有企业改革
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8年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开放重庆、武汉等城市
中共十四大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150字左右)(12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从1.8%到15%,这是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的攀升幅度;从97.5%到3.1%,这是40年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幅度。”材料中的“40年来”应始于( D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2.1978年9月,邓小平在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关起门来不行”“必须发展生产力”“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史称邓小平“北方谈话”。该谈话( C )
A.标志着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工作中心
B.打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固有瓶颈
C.反映了历史大转折前夕的理论思考
D.显示了邓小平理论已经走向了成熟
3.春联的内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春联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气象的是( D )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方向,举国欢腾建设忙
C.总路线大放光芒,超英美指日可待
D.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4.(2024青岛期中)习近平总书记说:“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与上述表述相符合的是(D)
A.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C.走向成熟 D.伟大转折
5.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知,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1978—1987年(部分年份)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吨)
项目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304.77 320.56 407.31 420.41
油料作物 5.21 7.69 11.91 15.25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6.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发行股票(通称“小飞乐”)(如图)。该股票的发行反映了( C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计划经济体制结束
7.建设深圳经济特区时,修建一个码头需要搬运几十万方土石,可长期以来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体制扼杀了司机的积极性,他们每天也就运二三十车,工程进展缓慢。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 A )
A.实行按劳分配 B.改革企业所有制
C.进行思想解放 D.扩大企业自主权
8.(2024泰安期中)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5.7%,企业亏损面达1/3,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职工已达500多万。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企出现“三铁”问题:干部制度上的“铁交椅”,劳动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铁工资”。那么解决“三铁”问题的关键是(B)
A.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C.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D.全面放开国内市场
9.(2024江西)下面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A)
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0.下面是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图,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C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2024黔南)“从打开‘一扇窗’,到打开面向全世界的‘大门’。……一座座城市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材料中的“一扇窗”指(A)
A.深圳 B.大连
C.浦东 D.昆明
12.1984年1—2月,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C )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3.一位学者说:“1980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开启了融入世界的进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材料描述的是我国( B )
A.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4.对比下图中2001年和2010年的数据,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D )
A.开始开放沿海城市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5.(2024青岛期中)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这次重要会议:“十二大同七大比,同七大起的作用一样,七大是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指的是中共十二大提出(C)
A.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中国梦宏伟蓝图
16.“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作出以上重大决策的党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7.神舟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中国高铁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一带一路”深入实施,中国—中亚峰会顺利举行。这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
B.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D.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
18.下面是某同学梳理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示意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在( C )
A.中共十八大召开时
B.中共十九大召开时
C.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19.小铭同学在学校举办的某项活动中绘制了一幅漫画(如下)。此漫画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A )
A.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B.放缓经济发展速度
C.温室效应环境恶化
D.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0.“‘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这一理念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是(A)
A.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开展“脱贫攻坚”行动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20分,23题16分,24题12分,共60分)
21.(2024泰安期中)下表内容摘编自《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部分目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章 改革起步(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 第一节 伟大的转折 第二节 改革从农村突破 第三节 全面拨乱反正 第四节 企业改革破冰
(1)第一章的第一节“伟大的转折”是指哪一次会议 第二节“改革从农村突破”所指的突破口是哪个地区 实行了怎样的新制度 (3分)
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分)
材料二
第二章 改革重心战略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至1991年12月) 第一节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第二节 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 推进价格改革 第四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第五节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由点至面的战略布局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列举一个第二章第五节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点”最初的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7分)
答案:增强企业活力;深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7分)
材料三
第六章 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一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行动纲领 第二节 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三节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第四节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节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3)根据材料三结合第六章第五节,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表现。(2分)
答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任意一例即可)
(2分)
22.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正确决策]
材料一 中国党史专家正确评价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它是1949年以后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写出年月)及其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性决策。(4分)
答案:1978年12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实践探索]
材料二 “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结构图
(2)请根据提示补充上面结构图中A、B、C处的内容。(6分)
提示:A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B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C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增强企业活力;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三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3)为“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我国首先实施了怎样的伟大举措 这一举措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4分)
答案:兴办经济特区。对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理论引领]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核心人物 理论名称
邓小平 D
江泽民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 E
(4)D、E处的理论名称分别是什么 (4分)
答案:D:邓小平理论;E: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当代开放]
材料五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5)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案:经济特区建立时,主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带一路”侧重于对外输出商品、技术、设备和资金。
23.(2024淄博月考)家庭、村庄、企业等身边事物的变化往往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阅读下面历史寻访活动的访谈记录,回答问题。
某同学与淄博第四砂轮厂工人的访谈记录(部分)
访谈者:四砂厂从哪一年开始改革的
受访者:从1987年开始的。
访谈者:是如何改的
受访者:我们厂改革比较早,是一步一步改的,厂长和一些骨干实行聘任制。厂长要求根据社会需求来生产,从各个方面来讲还是不错的。后来开始股份制改革,当时一股是九毛五分,最多的时候涨到了十六块钱。
访谈者:你认为股份制改革有什么好处
受访者:在调动积极性上有很大好处,给不少有能力的人提供了机会。过去,由于某些原因,有些人的才能无法发挥,但改革后就好多了,厂里更重视技术和知识人才,这样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访谈者:改革后,你认为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受访者:主要是工厂可以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部分生产,当时用百分比规定计划指标和自主生产的分配,这样能满足一部分社会需要。工厂的经济效益好了,工人的工资高了,福利待遇也好了,会分肉、米、面、油等。社会上吃穿的东西也丰富了,并且不再用票来买东西。从前各种票定额分,总是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后来放开了,各地的粮食也能买卖了。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结合所学和访谈记录,分析淄博四砂厂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给工厂和工人分别带来什么新变化 (8分)
答案: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革。新变化: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
(2)分析淄博四砂厂的改革历程,你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何重大意义 (4分)
答案: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以上访谈记录能否作为有价值的史料用于研究国有企业改革 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能。理由:受访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亲历者。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 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 国有企业改革
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8年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开放重庆、武汉等城市
中共十四大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150字左右)(12分)
答案:观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
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后来发展到城市,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开始,由沿海向内地扩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总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分阶段进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