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单元综合评价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六单元综合评价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0 20:19:27

文档简介

第五、六单元综合评价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这一军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军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中历史最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历次作战中发挥最出色的部队,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抢险救灾中的中坚力量。这一军种是(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2.毛泽东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是( )
A.北海舰队的建立 B.东海舰队的建立
C.南海舰队的建立 D.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
3.小明同学准备撰写“新中国国防力量增强”的研究报告,他可以参阅的资料是(   )
A.互联网上关于青蒿素研究的论文资料
B.图书馆收藏的焦裕禄人物传记
C.《人民日报》关于“辽宁舰”的报道
D.博物馆“服饰文化展”的图片
4.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这支部队是(  )
A.陆军 B.空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5.(2024威海期末)倘若为下面这组图片制定解说词,最合适的是( )
准备下潜的核潜艇
辽宁舰 歼-20战机
A.蓝天卫士、伟大复兴
B.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C.海上盾牌、捍卫主权
D.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6.历次国庆大阅兵反映出我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增强。以下两幅图片,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   )
1951年国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检阅骑兵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
A.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B.由单一军种向诸军种合成转变
C.形成五大战区,构建联合作战体系
D.特别重视军队政治工作
7.(2024临沂一模)2023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习近平强调指出,中法双方要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这说明中国坚持(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方针
C.“求同存异”方针
D.四项基本原则
8.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1970年和1974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提升了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
B.有利于解决各国间一切争端
C.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9.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信峰会
10.不同视角共同记录历史的关键进程,以下各方反应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
美国通讯社报道“美国政府人士感到吃惊”“感到悲伤”
毛泽东高兴地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A.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11.(2024潍坊一模)1972年,毛泽东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能够佐证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是( )
A.出席万隆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苏关系破裂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2.(2024临沂一模)下图中,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额发生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3.(2024青岛月考)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居留时的身份证明。1949年,我国护照为单页版,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我国护照语种的变化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政策出台
B.外交关系的变迁
C.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D.经济实力的增强
14.在某校“纵览时代风云,汇聚中国智慧”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展示了如下大事年表(部分)。它所汇聚的“中国智慧”是(   )
时间 大事
2014年 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办
2016年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2017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厦门会晤
2019年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2年 第24届冬奥会与第13届冬残奥会在北京举行
A.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积极推动与西方国家建交
C.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
15.(2024广安)“如果(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材料表明,“两弹一星”的成功( )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推动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C.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D.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16.1956年5月18日,九三学社召开座谈会。30多位参加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的科学家提出:在学术上一定要争,争论才能发展;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提出争论。这一提议( )
A.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B.贯彻执行了“百家争鸣”的方针
C.响应了国家提出的“百花齐放”的方针
D.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方向
17.(2024济南月考)2015年,有位中国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故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这位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屠呦呦 D.袁隆平
18.某班要创办科技兴国主题展报。下列内容可以加入的有(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9.20世纪50年代,“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中国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1978年以来,西方传来的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在市民中流行。这说明( )
A.社会主义阵营关系紧密
B.中国人放弃了传统服饰
C.改革开放改变消费结构
D.服装可以反映时代特征
20.如图反映的是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妇女正在围观上海发廊的画报。据统计,此前几年,该乡进入发廊烫发的女性不过3人,但仅1984年一年,就有万人烫发。这体现了( )
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全面对外开放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8分,23题14分,24题14分,共60分)
21.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在朝鲜战争期间、解放军炮击金门期间等遭受核打击威胁。“两弹一星”元勋们痛恨列强对祖国的欺侮,抱着“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并放弃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归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危急关头,与秘书一起紧紧抱住绝密材料,身体烧焦,却保全了材料。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指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5分)
材料二 下表是我国4次重大阅兵式的统计信息。
时间 开国大典阅兵时 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时 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时
军种 人民海军、陆军和空军组成 第二炮兵部队首次接受检阅 战略支援部队首次亮相国庆阅兵
空军 美制P-51“野马”战斗机、英国“蚊”式轻型轰炸机(缴获)等 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5歼击机(仿制)等 轰-6、歼-7型飞机(仿制) 歼-20战机(自主研制)、无侦-8侦察机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武器装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7分)
材料三 据统计,我国1 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2 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凝聚实现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写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
(3)根据材料三,归纳航天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2分)
22.(2024临沂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在这个共同基础上,亚非国家间有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的可能。因此,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时,抱着积极把会议开好的态度,而且认为应该积极地肯定和表达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应该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中共十九大报告
(1)材料一中的原则指的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6分)
(2)材料二中的亚非会议又称什么会议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化解“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的。中国在该会议期间提出的方针及开展的外交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 材料中的这些成就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分)
23.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个非凡业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科研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到1965年底,中国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一时期,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 000人。如李四光、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60年科技成就辉煌诗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科研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并列举该时期的两例尖端科技成果。(6分)
材料二
图一 邓稼先
图二 袁隆平
(2)请为上面两位科学家分别写出一段简短的解说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2分)
24.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个月内(1949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0个(见下表)。
国家 国家性质(当时)
苏联 社会主义国家
保加利亚 社会主义国家
罗马尼亚 社会主义国家
匈牙利 社会主义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 社会主义国家
朝鲜 社会主义国家
波兰 社会主义国家
蒙古 社会主义国家
民主德国 社会主义国家
阿尔巴尼亚 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1949年内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示,以“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围绕图示所反映的至少6个重大历史事件展开论述,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250字左右)(1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这一军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军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中历史最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历次作战中发挥最出色的部队,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抢险救灾中的中坚力量。这一军种是( A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2.毛泽东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是(D)
A.北海舰队的建立 B.东海舰队的建立
C.南海舰队的建立 D.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
3.小明同学准备撰写“新中国国防力量增强”的研究报告,他可以参阅的资料是( C )
A.互联网上关于青蒿素研究的论文资料
B.图书馆收藏的焦裕禄人物传记
C.《人民日报》关于“辽宁舰”的报道
D.博物馆“服饰文化展”的图片
4.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这支部队是( C )
A.陆军 B.空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5.(2024威海期末)倘若为下面这组图片制定解说词,最合适的是(D)
准备下潜的核潜艇
辽宁舰 歼-20战机
A.蓝天卫士、伟大复兴
B.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C.海上盾牌、捍卫主权
D.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6.历次国庆大阅兵反映出我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增强。以下两幅图片,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 A )
1951年国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检阅骑兵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
A.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B.由单一军种向诸军种合成转变
C.形成五大战区,构建联合作战体系
D.特别重视军队政治工作
7.(2024临沂一模)2023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习近平强调指出,中法双方要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这说明中国坚持(A)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方针
C.“求同存异”方针
D.四项基本原则
8.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1970年和1974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A.提升了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
B.有利于解决各国间一切争端
C.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9.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是( B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信峰会
10.不同视角共同记录历史的关键进程,以下各方反应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C)
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
美国通讯社报道“美国政府人士感到吃惊”“感到悲伤”
毛泽东高兴地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A.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11.(2024潍坊一模)1972年,毛泽东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能够佐证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是(D)
A.出席万隆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苏关系破裂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2.(2024临沂一模)下图中,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额发生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C)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3.(2024青岛月考)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居留时的身份证明。1949年,我国护照为单页版,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我国护照语种的变化反映了(B)
A.“一国两制”政策出台
B.外交关系的变迁
C.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D.经济实力的增强
14.在某校“纵览时代风云,汇聚中国智慧”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展示了如下大事年表(部分)。它所汇聚的“中国智慧”是( D )
时间 大事
2014年 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办
2016年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2017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厦门会晤
2019年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2年 第24届冬奥会与第13届冬残奥会在北京举行
A.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积极推动与西方国家建交
C.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
15.(2024广安)“如果(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材料表明,“两弹一星”的成功(A)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推动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C.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D.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16.1956年5月18日,九三学社召开座谈会。30多位参加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的科学家提出:在学术上一定要争,争论才能发展;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提出争论。这一提议(B)
A.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B.贯彻执行了“百家争鸣”的方针
C.响应了国家提出的“百花齐放”的方针
D.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方向
17.(2024济南月考)2015年,有位中国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故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这位科学家是(C)
A.钱学森 B.邓稼先
C.屠呦呦 D.袁隆平
18.某班要创办科技兴国主题展报。下列内容可以加入的有( A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9.20世纪50年代,“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中国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1978年以来,西方传来的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在市民中流行。这说明(D)
A.社会主义阵营关系紧密
B.中国人放弃了传统服饰
C.改革开放改变消费结构
D.服装可以反映时代特征
20.如图反映的是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妇女正在围观上海发廊的画报。据统计,此前几年,该乡进入发廊烫发的女性不过3人,但仅1984年一年,就有万人烫发。这体现了(D)
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全面对外开放的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8分,23题14分,24题14分,共60分)
21.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在朝鲜战争期间、解放军炮击金门期间等遭受核打击威胁。“两弹一星”元勋们痛恨列强对祖国的欺侮,抱着“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并放弃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归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危急关头,与秘书一起紧紧抱住绝密材料,身体烧焦,却保全了材料。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指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5分)
答案:“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原因:遭受列强的核威胁;科学家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等。
材料二 下表是我国4次重大阅兵式的统计信息。
时间 开国大典阅兵时 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时 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时
军种 人民海军、陆军和空军组成 第二炮兵部队首次接受检阅 战略支援部队首次亮相国庆阅兵
空军 美制P-51“野马”战斗机、英国“蚊”式轻型轰炸机(缴获)等 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5歼击机(仿制)等 轰-6、歼-7型飞机(仿制) 歼-20战机(自主研制)、无侦-8侦察机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武器装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7分)
答案:变化:新的军种不断增加;由初期的缴获到仿制到中国自主研制新式武器装备等。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等。
材料三 据统计,我国1 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2 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凝聚实现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写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
(3)根据材料三,归纳航天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2分)
答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
22.(2024临沂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在这个共同基础上,亚非国家间有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的可能。因此,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时,抱着积极把会议开好的态度,而且认为应该积极地肯定和表达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应该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中共十九大报告
(1)材料一中的原则指的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6分)
答案: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材料二中的亚非会议又称什么会议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化解“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的。中国在该会议期间提出的方针及开展的外交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答案:会议名称:万隆会议。做法: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影响: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 材料中的这些成就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布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作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23.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个非凡业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科研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到1965年底,中国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一时期,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 000人。如李四光、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60年科技成就辉煌诗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科研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并列举该时期的两例尖端科技成果。(6分)
答案:原因:科研体系的建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建立;科技精英的归国。成果: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等。(任举两例即可)
材料二
图一 邓稼先
图二 袁隆平
(2)请为上面两位科学家分别写出一段简短的解说词。(6分)
答案:(示例)邓稼先: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保障了国家的安全。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2分)
答案: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不为名利、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等。
24.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个月内(1949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0个(见下表)。
国家 国家性质(当时)
苏联 社会主义国家
保加利亚 社会主义国家
罗马尼亚 社会主义国家
匈牙利 社会主义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 社会主义国家
朝鲜 社会主义国家
波兰 社会主义国家
蒙古 社会主义国家
民主德国 社会主义国家
阿尔巴尼亚 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1949年内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4分)
答案:特点: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示,以“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围绕图示所反映的至少6个重大历史事件展开论述,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250字左右)(10分)
答案:题目: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了区域合作交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外交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