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评价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将五星红旗确定为国旗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2024潍坊阶段练习)历史学家金冲及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前和这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元籍志愿军战士李化武不畏强敌,以钢铁般的意志浴血奋战。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B.艰苦创业,百折不挠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
4.(2024济南一模)1952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通过178场义演筹集到了15.2亿元(人民币旧币),向正在朝鲜与“联合国军”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香玉剧社号”。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5.如图所反映的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该计划实施的历史意义是(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大多数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C.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
6.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2024临沂月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8.历史老师用“两头好,中间差”来帮助同学们记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5年)的历史事件,你认为这里的“两头好”主要是指( )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 ④实施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首词中的“好官”是( )
A.周恩来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10.(2024潍坊月考)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是( )
A.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B.为了维护个人崇拜
C.政治理论突破创新
D.平反以往冤假错案
11.(2024潍坊一模)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次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造纸厂效益的提高得益于( )
A.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B.政企分开多种经营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2.(2024潍坊期中)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东北作为建设的重点;1979年,党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可见,东北与广东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都是著名的侨乡 B.煤铁资源十分丰富
C.重工业基础雄厚 D.拥有党中央政策支持
13.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的举措有( )
①设置深圳经济特区 ②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③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14.(2024临沂一模)我们依据下列图片可以获知的历史信息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完善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和发展
15.(2024烟台月考)下图是中国现代史年代尺(部分),“③”处应填( )
A.深刻变革 B.当家作主
C.洗雪国耻 D.全面小康
16.(2024临沂期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香港问题,英国撒切尔夫人抛出了“三脚凳理论”,即要求香港作为单独一方参加中英谈判。为此邓小平公开表示:“香港问题我们会和英国解决,这里只有‘两脚凳’,没有什么‘三脚凳’。”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
A.英国企图占据香港主权
B.邓小平坚决维护中国主权
C.邓小平提出了武力解决
D.“一国两制”能推动香港繁荣
17.(2024青岛一模)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在不同场合表明中国态度,我国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决不接受任何外来胁迫和压力。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
A.独立自主
B.以联合国决议为准
C.求同存异
D.以西方原则为准
18.(2024博山期末)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出现了三次重大突破,有人归纳为“复常扬眉笑”“跨洋释前嫌”“邻里泯恩仇”。其中的“复常扬眉笑”指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2024潍坊一模)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战略过时了,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某种突破”是指(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如图是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它反映了我国( )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④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4分,23题18分,24题12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底,一位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五亩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1)材料一中农民的“梦想”是通过哪场运动实现的 这场运动废除了何种土地制度 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6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调整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示意图,指出A、B、C、D中哪一段的措施使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阶段农村的土地所有权有何变化 (2分)
材料三 小岗村生产队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17 500千克 115千克 32元
1979年 66 150千克 400千克 200多元
(3)根据材料三,指出小岗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政策有关 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6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变革的认识。(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1)根据上面“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2分)
材料二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知识]
(2)依据以上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4分)
材料三 [分析数据图——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1992-2012年某地GDP增长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图中数据变化,分析1992年以来某地GDP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4分)
材料四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1978年:3 679亿元 2010年:401 513亿元 30余年间增长了100余倍 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133.6元 1990年:686.3元 2010年:6 272元 2016年:12 363元
(4)依据材料四的两组数据,归纳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4分)
23.(2024枣庄一模改编)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各种关系的活动。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近现代史上中国外交官们的工作虽充满了艰辛,但却闪耀着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以来,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改编自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
加利的发言
材料二
左图照片为《乔的笑》。有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当时,一名外国记者问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你有何感受 ”他没有回答,而是坐到了会场中放置有CHINA铭牌的座位上仰首大笑起来
材料三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四 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当前中美存在深刻分歧,两国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面临严峻挑战……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将决定两国的明天和世界的未来。……中美关系再次站在历史十字路口。……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敞开心扉,相向而行……
——摘编自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
美履新时的首次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最早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并概括材料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乔冠华大笑的原因。(可以不答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并列举当今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6分)
(4)依据材料四,写出谢锋大使本次履新的“职责”。通过上述材料的研读,你能从这些杰出的外交家身上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4分)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7年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年 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2008年 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
2017年 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978—2017年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978—2017年中国现代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2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将五星红旗确定为国旗的会议是( D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2024潍坊阶段练习)历史学家金冲及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前和这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D)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元籍志愿军战士李化武不畏强敌,以钢铁般的意志浴血奋战。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 )
A.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B.艰苦创业,百折不挠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
4.(2024济南一模)1952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通过178场义演筹集到了15.2亿元(人民币旧币),向正在朝鲜与“联合国军”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香玉剧社号”。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B)
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5.如图所反映的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该计划实施的历史意义是( C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大多数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C.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
6.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D )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2024临沂月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理解正确的是(D)
A.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8.历史老师用“两头好,中间差”来帮助同学们记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5年)的历史事件,你认为这里的“两头好”主要是指( B )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 ④实施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首词中的“好官”是( B )
A.周恩来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10.(2024潍坊月考)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是(A)
A.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B.为了维护个人崇拜
C.政治理论突破创新
D.平反以往冤假错案
11.(2024潍坊一模)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次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造纸厂效益的提高得益于(C)
A.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B.政企分开多种经营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2.(2024潍坊期中)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东北作为建设的重点;1979年,党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可见,东北与广东发展的共同因素是(D)
A.都是著名的侨乡 B.煤铁资源十分丰富
C.重工业基础雄厚 D.拥有党中央政策支持
13.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的举措有( D )
①设置深圳经济特区 ②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③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14.(2024临沂一模)我们依据下列图片可以获知的历史信息是(D)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完善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和发展
15.(2024烟台月考)下图是中国现代史年代尺(部分),“③”处应填(C)
A.深刻变革 B.当家作主
C.洗雪国耻 D.全面小康
16.(2024临沂期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香港问题,英国撒切尔夫人抛出了“三脚凳理论”,即要求香港作为单独一方参加中英谈判。为此邓小平公开表示:“香港问题我们会和英国解决,这里只有‘两脚凳’,没有什么‘三脚凳’。”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B)
A.英国企图占据香港主权
B.邓小平坚决维护中国主权
C.邓小平提出了武力解决
D.“一国两制”能推动香港繁荣
17.(2024青岛一模)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在不同场合表明中国态度,我国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决不接受任何外来胁迫和压力。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
A.独立自主
B.以联合国决议为准
C.求同存异
D.以西方原则为准
18.(2024博山期末)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出现了三次重大突破,有人归纳为“复常扬眉笑”“跨洋释前嫌”“邻里泯恩仇”。其中的“复常扬眉笑”指的是(A)
A.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2024潍坊一模)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战略过时了,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某种突破”是指(B)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如图是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它反映了我国( B )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④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4分,23题18分,24题12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底,一位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五亩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1)材料一中农民的“梦想”是通过哪场运动实现的 这场运动废除了何种土地制度 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调整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示意图,指出A、B、C、D中哪一段的措施使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阶段农村的土地所有权有何变化 (2分)
答案:B。土地由农民个人所有变为集体所有。
材料三 小岗村生产队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17 500千克 115千克 32元
1979年 66 150千克 400千克 200多元
(3)根据材料三,指出小岗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政策有关 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变化:粮食产量、人均口粮和人均分配收入急剧增加。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变革的认识。(2分)
答案: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22.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1)根据上面“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2分)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知识]
(2)依据以上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4分)
答案: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三 [分析数据图——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1992-2012年某地GDP增长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图中数据变化,分析1992年以来某地GDP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4分)
答案: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WTO;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四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1978年:3 679亿元 2010年:401 513亿元 30余年间增长了100余倍 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133.6元 1990年:686.3元 2010年:6 272元 2016年:12 363元
(4)依据材料四的两组数据,归纳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4分)
答案:促进了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生活水平提高)。
23.(2024枣庄一模改编)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各种关系的活动。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近现代史上中国外交官们的工作虽充满了艰辛,但却闪耀着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以来,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改编自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
加利的发言
材料二
左图照片为《乔的笑》。有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当时,一名外国记者问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你有何感受 ”他没有回答,而是坐到了会场中放置有CHINA铭牌的座位上仰首大笑起来
材料三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四 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当前中美存在深刻分歧,两国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面临严峻挑战……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将决定两国的明天和世界的未来。……中美关系再次站在历史十字路口。……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敞开心扉,相向而行……
——摘编自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
美履新时的首次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最早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并概括材料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4分)
答案:国家:中国。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乔冠华大笑的原因。(可以不答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原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霸权地位的削弱,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并列举当今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6分)
答案: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举措: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
(4)依据材料四,写出谢锋大使本次履新的“职责”。通过上述材料的研读,你能从这些杰出的外交家身上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4分)
答案:职责:捍卫中国利益。精神:一心为国,百折不挠;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努力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7年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年 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2008年 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
2017年 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978—2017年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978—2017年中国现代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2分)
答案:(示例一)历史事件: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观点:“一国两制”方针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论述:在近代中国,清政府实力衰弱,与列强签订诸多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诸多的主权,如领土主权,香港、澳门先后被列强占领,与祖国分离。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被运用在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上。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示例二)历史事件: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观点: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论述: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共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中国具体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