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评价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综合评价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0 20:21:10

文档简介

期中综合评价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泰安期中)历史学家金冲及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前途命运,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
A.中国开启科技创新和研发新阶段
B.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中国确立多党执政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中国步入世界超级大国行列
2.我国每年的两会关注度极高,两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家大计。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完成革命,缅怀先烈
C.成立新中国
D.选举领导人
3.(2024泰安期中)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有4 000多千米的边境线。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国在西藏边境地区处于“有边无防”状态。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边防,外防侵略,内护稳定。据此可知西藏和平解放( )
A.推动了西藏人民与内地密切交流
B.开辟了西藏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
C.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D.有效构筑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材料中的“益处”是指(   )
A.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B.中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5.(2024济宁期中)“……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土地改革 B.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C.抗美援朝 D.和平解放西藏
6.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   )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西藏和平解放
7.下列哪一语句反映的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
8.《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1954年,北京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
A.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股份制公司
C.实行公私合营
D.转变为国营企业
10.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11.如图文字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位英雄模范人物的日记。这位模范人物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
12.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③都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④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2024聊城期中)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如图反映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A.管理体制 B.分配制度
C.所有制结构 D.就业观念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融入世界,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中国对外开放迈出的第一步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设立浦东开发区
D.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15.(2024潍坊期中)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这里的“里程碑意义”是指( )
A.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B.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强国
C.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窗口
D.开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6.(2024淄博期中)学习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可以认识到( )
A.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B.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C.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D.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17.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8.(2024广东)2006—2010年间,我国加大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推广节能灯3.6亿盏以上。这些做法( )
A.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B.巩固了国防建设
C.推进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解决了能源问题
19.这次大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20.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与“冰丝带”“雪如意”(河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   )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D.制度自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8分,23题16分,24题12分,共60分)
21.某校同学围绕“1949—1956年的新中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巩固新政权]
材料 正当中国人民全力以赴地为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的时候,一片浓密的乌云突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空出现,并且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它有何意义 (4分)
[建立新制度]
时间 制度内容 重要文献
1949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请将上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填写完整。(4分)
[建设新国家]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片所反映的事件在当时带来的影响。(4分)
(4)为了让这个主题更加完整,需要添加一个栏目,你认为这个栏目名称可以是什么 (2分)
22.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严重失误 (4分)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 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 (4分)
(3)根据材料三提示信息,写出A、B处的正确内容,并据此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7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3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体制创新]
材料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发挥哪一经济手段的基础性作用 为保证这一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对所有制提出了什么要求 (6分)
[理论引领]
材料二
(2)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的伟大旗帜。写出上面年代尺中①②指代的科学理论名称。写出中共十九大中指出的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6分)
[中国道路]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道路”是指什么 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 (4分)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83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通顺,字数在200字左右)(12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泰安期中)历史学家金冲及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前途命运,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B)
A.中国开启科技创新和研发新阶段
B.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中国确立多党执政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中国步入世界超级大国行列
2.我国每年的两会关注度极高,两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家大计。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是(C)
A.和平解放西藏
B.完成革命,缅怀先烈
C.成立新中国
D.选举领导人
3.(2024泰安期中)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有4 000多千米的边境线。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国在西藏边境地区处于“有边无防”状态。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边防,外防侵略,内护稳定。据此可知西藏和平解放(D)
A.推动了西藏人民与内地密切交流
B.开辟了西藏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
C.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D.有效构筑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材料中的“益处”是指( C )
A.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B.中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5.(2024济宁期中)“……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A)
A.土地改革 B.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C.抗美援朝 D.和平解放西藏
6.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 C )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西藏和平解放
7.下列哪一语句反映的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 B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
8.《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C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1954年,北京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C )
A.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股份制公司
C.实行公私合营
D.转变为国营企业
10.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D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11.如图文字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位英雄模范人物的日记。这位模范人物是( A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
12.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 B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③都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④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2024聊城期中)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如图反映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A)
A.管理体制 B.分配制度
C.所有制结构 D.就业观念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融入世界,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中国对外开放迈出的第一步是(A)
A.建立经济特区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设立浦东开发区
D.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15.(2024潍坊期中)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这里的“里程碑意义”是指(A)
A.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B.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强国
C.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窗口
D.开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6.(2024淄博期中)学习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可以认识到(B)
A.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B.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C.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D.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17.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C )
A.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8.(2024广东)2006—2010年间,我国加大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推广节能灯3.6亿盏以上。这些做法(A)
A.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B.巩固了国防建设
C.推进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解决了能源问题
19.这次大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D)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20.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与“冰丝带”“雪如意”(河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 C )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D.制度自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8分,23题16分,24题12分,共60分)
21.某校同学围绕“1949—1956年的新中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巩固新政权]
材料 正当中国人民全力以赴地为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的时候,一片浓密的乌云突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空出现,并且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它有何意义 (4分)
答案: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建立新制度]
时间 制度内容 重要文献
1949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请将上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填写完整。(4分)
答案: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设新国家]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片所反映的事件在当时带来的影响。(4分)
答案: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为了让这个主题更加完整,需要添加一个栏目,你认为这个栏目名称可以是什么 (2分)
答案:土地改革。
22.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严重失误 (4分)
答案:事件:“文化大革命”。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 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 (4分)
答案:重大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事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根据材料三提示信息,写出A、B处的正确内容,并据此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7分)
答案:A:深圳;B:世界贸易组织。特点: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3分)
答案: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体制创新]
材料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发挥哪一经济手段的基础性作用 为保证这一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对所有制提出了什么要求 (6分)
答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或中共十四大)。市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理论引领]
材料二
(2)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的伟大旗帜。写出上面年代尺中①②指代的科学理论名称。写出中共十九大中指出的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6分)
答案: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道路]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道路”是指什么 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 (4分)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国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任答一条即可)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83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通顺,字数在200字左右)(12分)
答案:观点: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论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适时调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总之,以上史实说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