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南开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囚绿记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河源市南开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囚绿记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6 16: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 绿色往往让人联想到安静、和平、希冀;萌生的愿望、无尽的生机。
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记陆
蠡囚走进相关图片陆蠡故居课文插图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涸辙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纤细 猗郁 蕈菌生字识读hézhé
pósuō
xīlì
piē

xiān

xùnjùn镶嵌
陆蠡
渐染
似的
葱茏
揠苗助长
qiànlíjiānshìcōnglóngyà解题 (读课文) “绿”是指什么?
“囚绿”是怎么回事?
作者为什么“囚绿”?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
(读课文找依据)明确 1.“绿”指的是作者寓所窗口的常春藤。
2.“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3.“囚绿”是因为喜爱。
4.“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哪几段直接写“囚绿”?“囚绿”前后分别写了什么?(用 “__绿”形式的短语概括) 1.寻绿(1—4)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
  2.观绿(5—7)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3.囚绿 (8—12)文章主体,与文章标题相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
  4.放绿(13)不屈服黑暗,向往光明。
  5.怀绿(14)惦念牵挂。线索:对绿的感情(找依据)一般的喜欢---生的喜悦---曲解---同情---尊重 赞美 -----祝福 ----怀念 (感情变化)

称呼变化 绿色-----绿友----绿囚 -----绿友品读悟情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前后写“绿”的形象的词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蓬勃
向阳生命、希望 爱 幸福 快乐追求光明、自由不屈的抗争精神常春藤(绿)固执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和背景, 找出课文中与背景有关的 句子.体会象征义,明确主题触摸绿之魂作家其人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绿一样的陆蠡写作背景卢沟桥事件卢沟桥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当时“黑云压城”,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陆蠡这种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和痛苦,于是发出了要挣脱黑暗的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绿
(物)象征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志)象征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志)托物言志(象征) 自己 中国人体会象征意义问题探究 1、课文既然划分为赏绿、囚绿、释放和思绿四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四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2、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不惜笔墨,对“我”的居住环境作了详细交代。请概括这小屋的特点,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喜悦而满足”。
参考:特点:小屋简陋、狭小、潮湿而又炎热。
理由:只因喜爱窗外的常春藤,突出了爱绿之深。有了一株常春藤为伴,孤独的“我”不再感到孤独,陌生的“我”可以和绿叶“对语”。
研读课文3、简要分析第五自然段第二句的作用。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一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交代了作者喜欢绿的原因。作者喜欢绿色,把绿色看作生命力的象征,为后文揭示主旨做好铺垫。4、“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看到绿时的欢喜之情,就像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家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一样,难么强烈,难以抑制。5、课文第8-11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请用两个字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参考:这部分内容是写“囚绿”,作者“囚绿”的原因是:(1)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2)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用绿色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3)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4)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6、绿枝条日见憔悴。“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悴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回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悯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的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理解下列及课后习题二中句子含义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种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的心理活动看,“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1、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2、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作者认为,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中的。 3、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的喜悦。 表达作者对生命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技巧鉴赏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起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2、语言形象、亲切动人。
(1)《囚绿记》作者将“绿”拟人化,写出了它的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并且在描写中始终饱含情感、思绪和愿望,读来亲切动人。(习题三)
(2)文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写作对象,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课堂小结作业1、另选一种你喜欢的颜色,根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仿写一句话。2、另选对象,根据第8段“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写作,句式基本一致。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可以是你记住的别人的话,也可以是自己原创的)。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永不屈服于黑暗!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
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汶川地震中的坚强, 残奥会上的坚强。不应凋零的绿叶
①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②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上 ……
③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④1942年2月22日,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伟大的反法西斯斗士茨威格最终无奈于法西斯的猖獗,在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后,与其夫人在里约内热卢双双吞下剧毒药物……
⑤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文森特.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生都失去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