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宝安逃港死难者的坟墓看图说史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共出现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
第一次,外逃5千人。
第二次,外逃1.9万人。
第三次,外逃2万人。
第四次,外逃3万人。
——陈秉安《大逃港》两个同名村庄的比较四次外逃浪潮的警示 宝安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宝安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两者差距悬殊到100倍。
——陈秉安《大逃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
“毛泽东让中国人民 站 起来,
邓小平使中国人民 起来!” 富回首1978,一个大国的艰难转身——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7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建设)3、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政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
——其实质就是坚持“左倾”错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7-1978 徘徊时期思考:1956---1978年前党中央在
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有哪些过失行为?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
-----实质: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经济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上:有何弊端?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实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北京2、内容:1、召开: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
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伟大
决策实行改革开放(P52.如 权力下放 / 精简机构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一 、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2、内容:3、意义:历史性转变(3个)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体制僵化半僵化 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 对外开放工作重点: 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
③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④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 、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2、内容:3、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上的伟大转折,主要因为: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D.抛弃了一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2.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是:
A.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四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十五大召开BC3.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这是由( )
A中共的政党地位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主要矛盾三度认识C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
.两个凡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2.召开:1979.12 北京3.内容:重新确立思想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
实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4.意义 三个历史性转变,两个标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趋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十四大提出)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的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实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前提:
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的实质:
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目标(趋势):改革 改革,路在何方? 想一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兴起?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A、农业现状----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B、农业地位----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C、体制弊端----人民公社体制下吃大锅饭,积极性不高1、农村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缺少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集中劳动,吃大锅饭2、农村改革的尝试: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第一个吃螃蟹者: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小岗村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大包干,大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全是自己的。
——民间谚语中国农村走上了富裕路农村改革:1、农村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缺少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集中劳动,吃大锅饭2、农村改革的尝试: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第一个吃螃蟹者: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
四川广汉(公社---乡人民政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的最大分别:农民将国家的土地承包(土地仍旧归国家所有)﹐国家与农民订立合同﹐规定农民将相当数量的农产品上缴给国家后(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其它的余粮则由农民自由处理﹐可在自由市场出售(“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1、农村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缺少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集中劳动,吃大锅饭2、农村改革的尝试:分田到户,自负盈亏3、农村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中央指导,1983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内容
⑵特点
⑶过程
⑷意义:
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1950~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
二、 1953~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社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三、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致使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农村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
四、 1978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但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2.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余下的全是自己的BA一个世纪的差距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
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
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
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请根据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国营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
材料一 ……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全,职责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少生产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企业没有自主权;吃大锅饭现象严重,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企业缺乏活力)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我们不揣冒昧,大胆向你们要权。”1984年3月,一封紧急呼吁信直送福建省委书记办公桌上,55名厂长要求为企业“松绑”,……呼吁信写得清楚:省委省政府下属不少部门把住权力不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在国有企业,厂长想给职工修个厕所,都得给上级打报告申请,让他们如何大展拳脚?” 发生在福建省的这起“松绑”事件,成为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从此以后,在高层决策者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开始逐渐挣脱计划经济的“五花大绑”,迈向自主经营之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三、在产品价格方面。……企业有权自定价格,或由供
需双方在规定幅度内协商定价。
五、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可将留成所得的资金,分别
建立……和奖励基金,并有权自行支配使用。
六、在资产处置方面。企业有权把多余、闲置的固定资
产出租和有偿转让。
八、在人事劳动管理方面。 ……厂长(经理)有权对职
工进行奖惩,包括给予晋级奖励和开除处分。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家下放了哪些权力?结果怎样?产品定价权人事劳动管理权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扩大
生产
经营
自主
权阅读教材53页最后一段指出国家根据什么原则下放权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文件: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国有企业活力通过哪些方式改革国有企业的?意义如何?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善中不断加强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⒉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三、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原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自力更生。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请思考:
⒈“杀出一条血路”说明了什么?
⒉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⒊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呢?海南浦东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海南浦东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海南浦东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全方位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外国老板夹着钞票来投资有人哭诉:特区不又成租界了么? 特区=租界?厦门深圳珠海海南汕头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
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背景不同:旧:被迫开放的;今: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内容不同:旧: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不同:旧: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性质不同:旧: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为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本质区别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历史的回音不怕风险,敢闯敢干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国有企业)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结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城镇 D.大中城市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AA3.位于广东省境内的经济特区,不包括(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4.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开始于: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DA5.假如2007年元旦,你陪一个外国考察团到安徽凤阳农村去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年—1976年和1978年该地发生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