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讲义
一、字词梳理
第一课 《社戏》
钳qián:①夹东西的用具。②夹住;约束。
撮cuō(zuǒ):[ cuō ] ①聚合;②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③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④摘取(要点);⑤吃:我请你上馆子~一顿;⑥容量单位。10撮等于1勺。1市撮合1毫升;⑦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一~盐。一~芝麻;⑧借用于极少的坏人或事物:一小~坏人。
[ zuǒ ] 成丛的毛发:一~胡子。
偏僻piān pì: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山区。
行辈háng bèi:辈分:他~比我大。
照例zhào lì:按照惯例;按照常情:春节~放假三天。
欺侮qī wǔ:欺负:备受~。~弱者。
宽慰kuān wèi:①宽解安慰:她用温和的话语~着妈妈。②宽畅欣慰:听了这个消息,我感到了极大的~。
嘱咐zhǔ fù: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再三~。
怠慢dài màn:①冷淡:不要~了客人。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之处,请多包涵。
礼数lǐ shù:礼节。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fú shuǐ:游水。
潺潺chán 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跃yǒng yuè:①跳跃:欢呼~。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参加。
屹立yì l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jiā 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jiǎo jié:(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好歹hǎo dǎi:①好坏:这人真不知~。②指危险(多指生命危险):万一她有个~,这可怎么办 ③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时间太紧了,~吃点儿就行了! ④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她要是在这里,~也能拿个主意。
●小试牛刀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减少降雪天气对群众交通和生活的不利影响,同学们踊跃参与扫雪除冰行动。
B.她瘦弱的身躯屹立在清冷的湖边,晚风吹起她的裙摆,仿佛将要翩然而去的仙女。
C.上课铃响了,老师却没有照例走进教室,同学们担心起来,伸长了脖子向外看。
D.小溪仿佛就在立春的一刹那解冻,溪水潺潺,漾着层层涟漪,荡起欢快的歌声。
【答案】B
【解析】【解析】A 项,“踊跃”指跳跃,也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B项,“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此处使用对象有误;C项。“照例”意为按照惯例,按照常情;D 项,“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第二课 《回延安》
盏zhǎn:①小杯子:灯~。②用于灯量词。
登时dēng shí:立刻。
糜子méi zi:穄子。
油馍yóu mó:饼状食物。
脑畔nǎo pàn :方言。指窑洞顶上。
眼眶yǎn kuàng:①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框儿:~里含着泪水。
②眼睛周围的部位:他揉了揉~。
●小试牛刀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第三课 《安塞腰鼓》
瞳仁tóng rén:指眼珠。
恬静tián jìng:安静;宁静:环境幽雅~。
束缚shù fù:①捆绑。②使受到约束限制。
闭塞bì sè:①堵塞:管道~。②交通不便;偏僻;风气不开:那里十分~。③消息不灵通:老人久不出门,~得很。
严峻yán jùn:①严厉;严肃:~的考验。②严重:形势~。
震撼zhèn hàn :震动;摇撼:~人心。
磅礴páng bó:①(气势)盛大,雄伟:气势~。②(气势)充满:~宇内。
辐射fú shè:①从中心向各个方 向沿直线伸展出去。②电磁波或微观粒子流(如电子流、质子流等)从它们的发射体向各个方向传播的过程。
渺远miǎo yuǎn:同“邈远”。
亢奋kàng fèn:极度兴奋。精神~。
晦暗huì àn:文中指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挣脱~。
冗杂rǒng zá:繁杂。
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形容彻底醒悟。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小试牛刀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的最后三页一下子被弟弟撕掉了,他刚才沉浸在书中的美好氛围一下子戛然而止。
B.京剧青衣演员张火丁的舞姿使人沉浸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D.在演员张火丁表演《锁麟囊》的过程中,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此处形容“他刚才沉浸在书中的美好氛围”,对象用错;
B.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句中用来描写张火丁的舞姿大给人非常美好的感受,符合语境;
C.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不符合“老师反复讲解数学题”的语境,使用错误;
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句中用来描写观众的喝彩声,使用对象不对;故选B。
第四课 《灯笼》
争讼zhēng sòng:争辩是非。
领域lǐng yù:①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区域。②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静穆jìng mù:安静庄严:气氛~。
思慕sī mù:思念(自己敬仰的人):~前贤。
怅惘chàng wǎng: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神情~。
锵然qiāng rán:①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②形容书声琅琅。
褪色tuì sè: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liáo yuán:火烧原野。
熙熙然xī xī rán:①温和欢乐的样子。②热闹的样子。
暖融融nuǎn róng róng:状态词。暖烘烘
斡旋 wò xuán:调解,把弄僵了的局面扭转过来。
马前卒mǎ qián zú: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为人处世的道理。
●小试牛刀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领会人情世故,才能洞察世间的美好,才能懂得人生的真谛,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B.节日的东大街,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C.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D.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机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答案D 【解析】A.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此处形容领会处世之道,使用正确;B.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富贵荣华:形容富有、显贵。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与语境不符。“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不重视。应该改成“不以为意”。故选D。
二、文学、文化常识
1.《社戏》的体裁是_______。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_________》等。
小说 彷徨
2.社,在绍兴指一种__________。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________戏”。
居住区域 年规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扮演_________,小旦指扮演___________,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扮演___________。
年轻男子 年轻女子 滑稽人物
4.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5.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_______作家。已出版六本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__________奖。
当代 鲁迅文学
6.吴伯箫是我国 (时代)著名的 家、 家,原名熙成。1906年出生于山东莱芜,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 散文 教育
三、文体知识
1.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2.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小试牛刀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 扮演老年女子。
D.《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答案A【解析】《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表达了文中的“我”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四、单元“补白”
(一)句子的语序
1.什么叫语序?
语序是指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先后顺序。语序的改变往往影响词语间的关系及语义的改变。
2.语序调整的作用。
(1)语序的调整可以起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如:
“强烈要求袁世凯当皇帝。”→“袁世凯强烈要求当皇帝。”(讽刺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狼子野心。)
(2)不同的语序有时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接近的,但表达效果却大不一样。如: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前者是无能的表现,后者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
(3)语序的调整有时能扩充更丰富的内容。如:
“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从疑问开始,必以肯定结束。”-----培根
(“肯定”与“疑问”的互换,给人以更广阔更丰富的思考空间。)
(4)语序调整有时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如:
“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将不怕辣味的程度进行鲜明的对比,程度一个比一个深。)
(5)语序调整有时能表达深刻的思想。如: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肯尼迪
(二)语序不当
1.什么是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指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合理,或句子的顺序不合逻辑、语法及习惯。
2.语序不当类型。
(1)并列词语或短语位置不当。
①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②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精神富有的青年(√)
(一些并列词语或者短语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先后、大小、主次、轻重、因果等。顺序不能随便颠倒。)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①因为小李睡眠不足,所以上课精神不振。(×)(同一主语,关联词语在主语后)
②因为小李睡眠不好,所以父母很为他担心。(√)(不同主语,关联词语在主语前)。
(3)分句位置不当。
①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
②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不吃国家救济了,而且还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
(句子中有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如:不仅……而且……;不但……而且……要注意分句之间的顺序,是否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4)定语、状语位置不当。
①红色的院子里的一朵玫瑰花(×)
②有人陆续交卷(×)
③请科学家经常来学校做讲座(×)
(要分清定语、状语到底是修饰谁的)
(5)多层定语位置不当。
①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羽毛球教练。(×)
②国家队的一位有20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羽毛球教练。(√)
(多层定语合理的语序一般为:表所属/时间、处所的短语+数量/指称短语+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名词/名词短语。)
(6)多层状语位置不当。
①居里夫人艰辛地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研究,后来在那里发现了镭。(×)
②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艰辛地研究,后来在那里发现了镭。(√)
(正常的多项(层)状语排列次序:目的<状语>+原因<状语>+时间<状语>+处所<状语>+范围<状语>+情态<状语>+对象<状语>)
也可以记一个典型例句: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7)“把字句”“被字句”位置不当。
①我们如果把这本书不认真读好,就谈不到读别的书了。(×)(“把字句”的否定形式,否定词在“把”之前)
②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绑在试验的架子上。(×)
(“把字短语”的位置,“把字短语”应紧挨动词中心语)
(三)能力达成
1.调整下列句子的语序。
(1)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应该弘扬和传承珠算文化。
将“弘扬和传承”改为“传承和弘扬”。
(2)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催人进取,促人猛醒,引人深思。
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引人深思,促人猛省,催人进取。
(3)这次班会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交换了广泛的意见”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不仅毒品泛滥会诱发大量刑事犯罪,而且会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将“不仅”调至“毒品泛滥”后。
(5)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将“决定着世界的未来”与“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互换位置。
(6)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将“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改为“以每年10%的速度缩减着”。
(7)他是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羽毛球教练。
正确顺序应该为:他是国家队的一位有20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羽毛球教练。
(8)《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将“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与“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互换位置。
(9)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将“报纸与我”改为“我与报纸”。
大家把书本不要乱放。
将“把书本”放在“不要”后。
2.下列句子语序合理的一项是( D )
A.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先生过去所使用的东西和书籍。
B.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C.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各种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
D.上海市78名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解析:A句“各式各样”放在“使用的”的后面。B句“将来”放在“自己”的后面。C句“把动物”放在“用绳子”后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社会转型时期,新情况、新课题层出不穷,老问题、老矛盾亦有新变化,这些必须依靠深入调研才能发掘、梳理、归纳、提炼、升华,最终产生滋养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B.手机贴膜使得心爱的手机美观耐用,所以很多人买了新手机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手机贴膜。但是,虽然贴膜保护了手机,却会给主人带来头晕、眼花、视力模糊等困扰。
C.从无到有,中国航母出现在东方的海平面上。从试航、改装到正式入列,“辽宁舰”迈出的这一步,注定是中国航母从梦想走向现实的一大步。
D.记者了解到绿华小学6个年级7个班总共有237名学生,全部享受国家补助的免费营养餐,但食堂空间有限,也没有足够的餐桌餐椅,因此,学生需要各自回到教室吃饭。
解析: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为“贴膜虽然保护了手机”。C项语序不当,应为“从改装、试航到正式入列”。D项定语错放到了状语的位置,应为“学生需要回到各自的教室吃饭”。
4.将下面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①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②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
③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④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⑤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
⑥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A.⑤①②⑥③④ B.⑥③②④⑤① C.②⑥③④⑤① D.⑥⑤①③②④
正确答案:B
解析:①②④分别提到了荷的三个阶段:“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绿油的一片”“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根据事物发展的顺序,可确定这三句顺序为②④①,首先排除与此不相符的A、D。再由②中的“虽然”和④中的“但是”关联词语的搭配可知,②④应紧密相连,排除C。所以答案选B。
五、阅读考点
(一)标题的作用
●小试牛刀
1.《社戏》标题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上点明了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结构上是小说行文的线索。
2.如果把题目“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回”字作为全诗的诗眼,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乡,回到母亲的怀抱。表达出作者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也展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果改为“去”或“到”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结构上:“灯笼”串起了作者与灯笼相关的诸多回忆,“灯笼”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内容上:点明了写作对象,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4.如果将《灯笼》的标题改成《童年趣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本文所写之事虽然也包含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是给人一种沉重的情感体验的。比如族姐家的没落、挑灯看剑的将军等,这些可不能算是趣事了。
(二)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表达方式,通俗理解就是表述特定的内容所使用的一些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
1.常见题型。
(1)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以××为例,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2)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本文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句子。
(5)这篇叙事性文章语言生动,其间也不乏一些精辟的议论性的文字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请摘抄一处议论性文字,并谈谈你的理解。
2.答题技巧。
(1)记叙
内容: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内容。
(2)描写
内容: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3)说明
内容: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4)议论
内容:穿插在记叙、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评价。
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
内容: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作用:可以帮助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同时还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3.答题格式。
①明确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或说明;
②答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景物特征、主旨情感等方面作答)。
●小试牛刀
1.《社戏》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以某一段为例,具体分析。
示例:课文第1段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描述语句,层次清楚,语言简略。)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议论语句,“乐土”表达了作者对平桥村的喜爱和怀念。)
2.《灯笼》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3.试分析《灯笼》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明确:本文以回忆为主线,在回忆中插入自己的情感。
以第③段和第 段为例:
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 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三)赏析文章语言
“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于是,语言赏析题应运而生,成为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纵观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发现它又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形式。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先,要了解这类试题的几种设题方式:
①文中运用了许多新奇的比喻,令人惊奇。从文中找出一句并加以赏析。
②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
③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④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摘抄一个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其次,要把握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如:
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排比:能够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等等。
第三,要了解答题时的常规思路:
①细读所给的语句,确认使用的修辞手法。
②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③分析其表达效果或作用。
●小试牛刀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同时衬托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2)赏析23段: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彩)起来。
明确:运用比喻和侧面描写,突出船快,驾船的高超技术以及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3)《灯笼》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4)赏析“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明确: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称作母亲,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欢喜激动的心情。
(5)《安塞腰鼓》第7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比喻:把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比喻成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把鼓点比喻成骤雨,把流苏比喻成旋风,把蹦跳的脚步比喻成乱蛙,把瞳仁比喻成火花,把强健的风姿比喻成斗虎。这一连串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后生们的力量美、豪放美。
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排比句突出了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运用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6)“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一段在用词、修辞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手段,如象征、扬抑、对比等。
首先,要了解其提问模式:
其次,要规范答题,掌握答题的步骤:
①明手法。就是明确说出语段或文章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②阐运用。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具体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
③析效果。就是最后简单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
如:下面两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对比的手法,赞美了黄土高原人旺盛的生命力。
(四)分析景物描写及作用
景物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等的描写。如《社戏》第11段中,通过描写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突出“我”的迫切心情。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常见考点。
1.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第x段或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中第x段或画线句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简要说出第x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技法攻略:
(1)明确是哪类景物描写。
(2)结合语境指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3.常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暗示文章主旨。
(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如《秋天的怀念》中,“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我”凄凉的心境,同时也为后文写母亲“挡在窗前”做铺垫。
(4)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对菊花的描写便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小试牛刀
《社戏》第10--11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看看作者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明确:视觉:豆麦田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似乎听到"歌吹"
触觉:扑面吹来(共52张PPT)
..................................................................................
八 年 级 下 册 第 一 单 元
单 元 复 习
第一课 《社戏》
钳qián:①夹东西的用具。②夹住;约束。
撮cuō(zuǒ):[ cuō ] ①聚合;②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③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④摘取(要点);⑤吃:我请你上馆子~一顿;⑥容量单位。10撮等于1勺。1市撮合1毫升;⑦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一~盐。一~芝麻;⑧借用于极少的坏人或事物:一小~坏人。
[ zuǒ ] 成丛的毛发:一~胡子。
偏僻piān pì: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山区。
行辈háng bèi:辈分:他~比我大。
照例zhào lì:按照惯例;按照常情:春节~放假三天。
欺侮qī wǔ:欺负:备受~。~弱者。
宽慰kuān wèi:①宽解安慰:她用温和的话语~着妈妈。②宽畅欣慰:听了这个消息,我感到了极大的~。
嘱咐zhǔ fù: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再三~。
字词梳理
怠慢dài màn:①冷淡:不要~了客人。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之处,请多包涵。
礼数lǐ shù:礼节。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fú shuǐ:游水。
潺潺chán 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跃yǒng yuè:①跳跃:欢呼~。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参加。
屹立yì l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jiā 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jiǎo jié:(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好歹hǎo dǎi:①好坏:这人真不知~。②指危险(多指生命危险):万一她有个~,这可怎么办 ③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时间太紧了,~吃点儿就行了! ④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她要是在这里,~也能拿个主意。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减少降雪天气对群众交通和生活的不利影响,同学们踊跃参与扫雪除冰行动。
B.她瘦弱的身躯屹立在清冷的湖边,晚风吹起她的裙摆,仿佛将要翩然而去的仙女。
C.上课铃响了,老师却没有照例走进教室,同学们担心起来,伸长了脖子向外看。
D.小溪仿佛就在立春的一刹那解冻,溪水潺潺,漾着层层涟漪,荡起欢快的歌声。
●小试牛刀
【答案】B
【解析】【解析】A 项,“踊跃”指跳跃,也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B项,“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此处使用对象有误;C项。“照例”意为按照惯例,按照常情;D 项,“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第二课 《回延安》
盏zhǎn:①小杯子:灯~。②用于灯量词。
登时dēng shí:立刻。
糜子méi zi:穄子。
油馍yóu mó:饼状食物。
脑畔nǎo pàn :方言。指窑洞顶上。
眼眶yǎn kuàng:①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框儿:~里含着泪水。
②眼睛周围的部位:他揉了揉~。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小试牛刀
B
第三课 《安塞腰鼓》
瞳仁tóng rén:指眼珠。
恬静tián jìng:安静;宁静:环境幽雅~。
束缚shù fù:①捆绑。②使受到约束限制。
闭塞bì sè:①堵塞:管道~。②交通不便;偏僻;风气不开:那里十分~。③消息不灵通:老人久不出门,~得很。
严峻yán jùn:①严厉;严肃:~的考验。②严重:形势~。
震撼zhèn hàn :震动;摇撼:~人心。
磅礴páng bó:①(气势)盛大,雄伟:气势~。②(气势)充满:~宇内。
辐射fú shè:①从中心向各个方 向沿直线伸展出去。②电磁波或微观粒子流(如电子流、质子流等)从它们的发射体向各个方向传播的过程。
渺远miǎo yuǎn:同“邈远”。
亢奋kàng fèn:极度兴奋。精神~。
晦暗huì àn:文中指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挣脱~。
冗杂rǒng zá:繁杂。
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形容彻底醒悟。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的最后三页一下子被弟弟撕掉了,他刚才沉浸在书中的美好氛围一下子戛然而止。
B.京剧青衣演员张火丁的舞姿使人沉浸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D.在演员张火丁表演《锁麟囊》的过程中,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小试牛刀
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此处形容“他刚才沉浸在书中的美好氛围”,对象用错;
B.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句中用来描写张火丁的舞姿大给人非常美好的感受,符合语境;
C.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不符合“老师反复讲解数学题”的语境,使用错误;
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句中用来描写观众的喝彩声,使用对象不对;故选B。
第四课 《灯笼》
争讼zhēng sòng:争辩是非。
领域lǐng yù:①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区域。②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静穆jìng mù:安静庄严:气氛~。
思慕sī mù:思念(自己敬仰的人):~前贤。
怅惘chàng wǎng: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神情~。
锵然qiāng rán:①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②形容书声琅琅。
褪色tuì sè: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liáo yuán:火烧原野。
熙熙然xī xī rán:①温和欢乐的样子。②热闹的样子。
暖融融nuǎn róng róng:状态词。暖烘烘
斡旋 wò xuán:调解,把弄僵了的局面扭转过来。
马前卒mǎ qián zú: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为人处世的道理。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领会人情世故,才能洞察世间的美好,才能懂得人生的真谛,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B.节日的东大街,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C.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D.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机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D 【解析】A.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此处形容领会处世之道,使用正确;B.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富贵荣华:形容富有、显贵。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与语境不符。“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不重视。应该改成“不以为意”。故选D。
●小试牛刀
1.《社戏》的体裁是_______。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_________》等。
小说 彷徨
2.社,在绍兴指一种__________。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________戏”。
居住区域 年规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扮演_________,小旦指扮演___________,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扮演___________。
年轻男子 年轻女子 滑稽人物
文学、文化常识
4.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5.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_______作家。已出版六本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__________奖。
当代 鲁迅文学
6.吴伯箫是我国 (时代)著名的 家、 家,原名熙成。1906年出生于山东莱芜,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 散文 教育
1.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2.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文体知识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 扮演老年女子。
D.《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A
【解析】《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表达了文中的“我”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小试牛刀
单元“补白”
一、句子的语序
1.什么叫语序?
语序是指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先后顺序。语序的改变往往影响词语间的关系及语义的改变。
知识清单
2.语序调整的作用。
(1)语序的调整可以起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如:
“强烈要求袁世凯当皇帝。”→“袁世凯强烈要求当皇帝。”
(讽刺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狼子野心。)
(2)不同的语序有时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接近的,但表达效果却大不一样。如: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前者是无能的表现,后者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
(3)语序的调整有时能扩充更丰富的内容。如:
“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从疑问开始,必以肯定结束。”-----培根
(“肯定”与“疑问”的互换,给人以更广阔更丰富的思考空间。)
(4)语序调整有时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如:
“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将不怕辣味的程度进行鲜明的对比,程度一个比一个深。)
(5)语序调整有时能表达深刻的思想。如: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肯尼迪
二、语序不当
1.什么叫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指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合理,或句子的顺序不合逻辑、语法及习惯。
2.语序不当类型。
(1)并列词语或短语位置不当。
①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②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精神富有的青年(√)
注意:一些并列词语或者短语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先后、大小、主次、轻重、因果等。顺序不能随便颠倒。)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因为小李睡眠不足,所以上课精神不振。(×)(同一主语,关联词语在主语后)
01
因为小李睡眠不好,所以父母很为他担心。(√)(不同主语,关联词语在主语前)。
02
①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
②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不吃国家救济了,而且还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
(3)分句位置不当
句子中有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如:
不仅……而且……;不但……而且……要注意分句之间的顺序,是否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注意
(4)定语、状语位置不当。
①红色的院子里的一朵玫瑰花(×)
②有人陆续交卷(×)
③请科学家经常来学校做讲座(×)
(要分清定语、状语到底是修饰谁的)
(5)多层定语位置不当。
①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羽毛球教练。(×)
②国家队的一位有20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羽毛球教练。(√)
多层定语合理的语序一般为:表所属/时间、处所的短语+数量/指称短语+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名词/名词短语。
(6)
①居里夫人艰辛地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研究,后来在那里发现了镭。(×)
②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艰辛地研究,后来在那里发现了镭。(√)
多层状语位置不当。
注意
也可以记一个典型例句: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正常的多项(层)状语排列次序:目的<状语>+原因<状语>+时间<状语>+处所<状语>+范围<状语>+情态<状语>+对象<状语>
“把字句”“被字句”位置不当。
①我们如果把这本书不认真读好,就谈不到读别的书了。(×)(“把字句”的否定形式,否定词在“把”之前)
②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绑在试验的架子上。(×)
(7)
“把字短语”的位置,“把字短语”应紧挨动词中心语。
注意
②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用绳子把动物绑在试验的架子上。(√)
能力达成
1.调整下列句子的语序。
(1)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应该弘扬和传承珠算文化。
将“弘扬和传承”改为“传承和弘扬”。
(2)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催人进取,促人猛醒,引人深思。
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引人深思,促人猛省,催人进取。
(3)这次班会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交换了广泛的意见”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不仅毒品泛滥会诱发大量刑事犯罪,而且会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将“不仅”调至“毒品泛滥”后。
(5)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将“决定着世界的未来”与“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互换位置。
(6)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将“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改为“以每年10%的速度缩减着”。
(7)他是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羽毛球教练。
正确顺序应该为:他是国家队的一位有20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羽毛球教练。
(8)《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将“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与“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互换位置。
(9)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将“报纸与我”改为“我与报纸”。
(10)大家把书本不要乱放。
将“把书本”放在“不要”后。
2.下列句子语序合理的一项是( )
A.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先生过去所使用的东西和书籍。
B.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C.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各种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
D.上海市78名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解析:A句“各式各样”放在“使用的”的后面。B句“将来”放在“自己”的后面。C句“把动物”放在“用绳子”后面。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社会转型时期,新情况、新课题层出不穷,老问题、老矛盾亦有新变化,这些必须依靠深入调研才能发掘、梳理、归纳、提炼、升华,最终产生滋养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B.手机贴膜使得心爱的手机美观耐用,所以很多人买了新手机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手机贴膜。但是,虽然贴膜保护了手机,却会给主人带来头晕、眼花、视力模糊等困扰。
C.从无到有,中国航母出现在东方的海平面上。从试航、改装到正式入列,“辽宁舰”迈出的这一步,注定是中国航母从梦想走向现实的一大步。
D.记者了解到绿华小学6个年级7个班总共有237名学生,全部享受国家补助的免费营养餐,但食堂空间有限,也没有足够的餐桌餐椅,因此,学生需要各自回到教室吃饭。
解析: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为“贴膜虽然保护了手机”。C项语序不当,应为“从改装、试航到正式入列”。D项定语错放到了状语的位置,应为“学生需要回到各自的教室吃饭”。
A
4.将下面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①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②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
③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④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⑤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
⑥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A.⑤①②⑥③④ B.⑥③②④⑤①
C.②⑥③④⑤① D.⑥⑤①③②④
解析:①②④分别提到了荷的三个阶段:“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绿油的一片”“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根据事物发展的顺序,可确定这三句顺序为②④①,首先排除与此不相符的A、D。再由②中的“虽然”和④中的“但是”关联词语的搭配可知,②④应紧密相连,排除C。所以答案选B。
B
阅读考点
一、标题的作用。
1.《社戏》标题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上点明了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结构上是小说行文的线索。
2.如果把题目“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回”字作为全诗的诗眼,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乡,回到母亲的怀抱。表达出作者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也展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果改为“去”或“到”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结构上:“灯笼”串起了作者与灯笼相关的诸多回忆,“灯笼”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内容上:点明了写作对象,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小试牛刀
4.如果将《灯笼》的标题改成《童年趣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本文所写之事虽然也包含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是给人一种沉重的情感体验的。比如族姐家的没落、挑灯看剑的将军等,这些可不能算是趣事了。
二、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表达方式,通俗理解就是表述特定的内容所使用的一些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
(一)常见题型
1.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以××为例,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2.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本文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句子。
5.这篇叙事性文章语言生动,其间也不乏一些精辟的议论性的文字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请摘抄一处议论性文字,并谈谈你的理解。
(二)答题技巧
1.记叙
内容: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内容。
2.描写
内容: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3.说明
内容: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4.议论
内容:穿插在记叙、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评价。
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
内容: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作用:可以帮助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同时还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三)答题格式
①明确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或说明;
②答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景物特征、主旨情感等方面作答)。
1.《社戏》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以某一段为例,具体分析。
示例:课文第1段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小试牛刀
(描述语句,层次清楚,语言简略。)
(议论语句,“乐土”表达了作者对平桥村的喜爱和怀念。)
2.《灯笼》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本文以回忆为主线,在回忆中插入自己的情感。
以第③段和第 段为例:
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 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3.试分析《灯笼》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赏析文章语言
“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于是,语言赏析题应运而生,成为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纵观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发现它又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形式。
(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先,要了解这类试题的几种设题方式:
①文中运用了许多新奇的比喻,令人惊奇。从文中找出一句并加以赏析。
②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
③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④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摘抄一个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其次,要把握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如:
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排比:能够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等等。
第三,要了解答题时的常规思路:
①细读所给的语句,确认使用的修辞手法。
②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③分析其表达效果或作用。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同时衬托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2.赏析23段: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彩)起来。
明确:运用比喻和侧面描写,突出船快,驾船的高超技术以及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3.《灯笼》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4.赏析“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明确: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称作母亲,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欢喜激动的心情。
●小试牛刀
5.《安塞腰鼓》第7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比喻:把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比喻成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把鼓点比喻成骤雨,把流苏比喻成旋风,把蹦跳的脚步比喻成乱蛙,把瞳仁比喻成火花,把强健的风姿比喻成斗虎。这一连串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后生们的力量美、豪放美。
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排比句突出了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运用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6.“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一段在用词、修辞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手段,如象征、扬抑、对比等。
首先,要了解其提问模式:
其次,要规范答题,掌握答题的步骤:
①明手法。就是明确说出语段或文章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②阐运用。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具体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
③析效果。就是最后简单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
如:下面两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对比的手法,赞美了黄土高原人旺盛的生命力。
四、分析景物描写及作用
景物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等的描写。如《社戏》第11段中,通过描写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突出“我”的迫切心情。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常见考点。
常见设问方式:
①文中第x段或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文中第x段或画线句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③简要说出第x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技法攻略:
1.明确是哪类景物描写。
2.结合语境指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常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暗示文章主旨。
(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如《秋天的怀念》中,“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我”凄凉的心境,同时也为后文写母亲“挡在窗前”做铺垫。
(4)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对菊花的描写便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答题模板
自然环境中的景物描写:
描写了……的景色(景物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中的景物描写:
描写了……景色(景物特点),为……设置了背景,预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
《社戏》第10--11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看看作者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明确:视觉:豆麦田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
似乎听到"歌吹"。
触觉:扑面吹来
●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