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一单元质量验收卷(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质量验收卷(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17:59: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一单元质量验收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45分)
请你阅读语段,并完成下面的题目。(12分)
我国历史悠久,民俗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在流水潺潺的古老村落中,还是在灯火璀璨的大都市,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清嘉录》序中写道:“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民族风俗涉及的范围是如此之广,它可以是一场震hàn人心的安塞腰鼓,也可以是令人 (蔚为大观 叹为观止)的苗族剪纸□又或许是令人亢奋的热巴鼓舞□这些民俗文化或磅bó或恬静或豪迈,都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小智在阅读素材时,对几个字的读音存疑,请你标出正确的读音。(2分)
潺潺 亢奋
小智将素材中不会书写的字用拼音进行代替,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震hàn 磅bó _______
请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1分)
小智在浏览素材时发现了一个病句,并用波浪线标注了出来,但他不知道如何修改,请你判断病句类型,并写出修改意见。(4分)
病句类型: 修改意见:
小智在抄写素材时漏掉了几个标点,以下是同学们给出的补充建议,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项(3分)( )
”。 , 。 B.。” , ……C.”。 ; …… D.。” ; 。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3分)
社会民俗包括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民俗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瞥见许多A人情世故。《社戏》中,每逢社戏,远近村民都会B成群结队摇着乌篷船前往观戏。《灯笼》中也描写了在春节和元宵节里张灯结彩、跑马灯、猜灯谜等节日民俗,还涉及婚嫁礼仪,如族里的姐妹远嫁时就会满街灯火,彻夜鼓吹,场面热闹宏大,使人C叹为观止。可惜随着现代化进程,许多民俗已D屏息敛声,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了解了。
3.下列句子语序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先生过去所使用的东西和书籍。
B.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C.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各种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
D.上海市78名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服饰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历史上大规模的服饰变化大多与文化思潮紧密相关。
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应运而生。
③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大众就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
④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⑤国潮服饰以人们对中华美学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当代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
A.①③⑤④② B.④②①③⑤ C.①③②⑤④ D.④②③①⑤
5.下面是四位同学对第一单元民俗文化的介绍,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同学: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戏》充满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每年各村都有社戏活动,说明此地村民精神生活是富有的。
B.乙同学:《回延安》描写的有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C.丙同学: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安塞腰鼓》展现了陕北汉子的热情奔放、阳刚粗犷的精神面貌。
D.丁同学:灯笼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是人们生活的点缀品,承载着文化内涵。在《灯笼》一课中,手中灯笼、村口红灯、宅第红灯、宫灯等都展示了“灯笼”的民族意义。
6.下面四段文字都来自八年级上册的名著必读书目,请按要求填空。(4分)
①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他已年过半百但不知疲倦,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红星照耀中国》)他是( )
②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头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颧骨凸出。(《红星照耀中国》)他是( )
③它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昆虫记》)它是( )
④它拥有独一无二的捕食方式,它在享用猎物之前,总是先把它麻醉,让它失去知觉和抵抗能力。(《昆虫记》)它是( )
7.巧妙应对是口语交际的一项技巧,下列填入情境中的应对,最巧妙的一项是( )(3分)
一天,瘦削的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先生遇到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微笑着,对这位商人进行了有力回击:“____________________”
A. 看见你,人们就会发现其实英国哪有饥荒发生呢?
B. 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英国发生饥荒的原因是什么了。
C. 您说的我同意,但只有我这么瘦削。俗话说寡不敌众,我代表不了英国全国的状况。
D. 哪有发生饥荒,你不知道现在英国上下正流行减肥瘦身吗?
8.清明节前,学校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9分)
【活动一·拟写对联】
(1)小文同学围绕踏青郊游与扫墓祭祖两大礼俗想拟写一副对联,他已拟写好了下联,请帮他完成上联。(2分)
上联: 。
下联:祭祖,缅怀祖先恩情。
【活动二·板报设计】
(2)在“品味节日情韵,感受文化魅力”环节中,某班级为办墙报写一个语段,请你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格式,补写两个句子,丰富语段内容。(4分)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就进入了一个文化与情感交融的世界。驻足陵前,我们感受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淡淡哀伤;远眺汨罗,我们感受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片赤诚;七夕鹊鸣,我们感受到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情劝勉; , ……
【活动三·发表看法】
(3)班级中有少部分同学不清楚清明节的由来,也不想了解这个传统节日,认为这样的活动耽误时间。你们班小明也是这样,请你给他写一段文字讲明道理。(3分)
9.三千年诗歌,流淌着文明,惊艳着岁月。不少诗歌名句也提到了传统民风民俗活动,请你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的诗句。(5分)
出处 诗歌 民风民俗
《游山西村》 写村民们在箫鼓声中迎接神的到来,同时祈求来年丰收的两句诗是:(1) , 。 春社祭祀
《回延安》 诗人通过“(2) ,团团围定炕上坐。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体现出浓浓的陕北地域风俗。 陕北风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本应登高、赏菊、饮酒,然而身处异乡的王维只能通过“遥知兄弟登高处,(3) ”的感慨来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重阳登高
二、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燎疳
田静玮
①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燎疳”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燎疳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燎疳的热闹场景。
②听老人们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驱除病毒消灾。燎疳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求得祛病免灾,五谷丰登。
③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这天,我们一群群男娃女娃就早早地背上背篼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挣着抢着,生怕自己割的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蒿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每家门前都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娃娃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些美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疳看得如此重要。
④在燎疳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面或荞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疳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娃娃们就都急切地盼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疳了。
⑤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点燃一串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燃起门前堆放的柴,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升腾起来,娃娃们看到第一家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疳了,燎疳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娃娃们就象脱缰的野马般任由他们来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吧吧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娃娃不敢跳,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娃娃跳。这些胆大的全卯足了劲儿,争着抢着,象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嗖”地一下象猴子一样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的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的红火,如此的喧闹。火渐渐地烧小一些,我们女娃娃才敢怯怯地跳过去,小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娃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娃娃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
⑥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荡漾着,真的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的花儿扬起后那种红,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收,娃娃们也似乎相信喊得好也会带来丰收,于是更会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妙动听地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这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的火星,娃娃们又会蹦蹦跳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时,这时燎疳活动才宣告结束,娃娃们才会带着开心与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燎完疳,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开始找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⑦时间匆匆而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家乡燎疳。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10.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课文《社戏》描绘的是鲁镇的民俗,请阅读全文,仿照示例,将“燎疳”这一民俗活动做一个全面而简单的介绍。(3分)
示例:社戏是鲁镇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每到春赛的那几天,大人们都会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搭一座戏台,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比如有蛇精、跳老虎的表演,台下还有卖豆浆等,非常热闹。
燎疳是:
11.根据示例,完成表格中对另一个句子的旁批。(4分)
句子 句子
示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 旁批:一家人吃“搅团”要用“用辣子醋汁或蒜或蒜泥汁蘸上”充满了当地的特色;“津津有味”把家人吃的场面描绘了出来,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作者通过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嘴”等动作、心理描写,把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富有画面感,侧面写出了“搅团”的美味。
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 旁批:
12.有人认为作者在写之前,还写了割干柴吃“搅团”等与主题无关的习俗,可以删去。你赞不赞成?请写出理由。(3分)
13.《社戏》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也写道:“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你品析两文结尾情感表达的异同。(4分)
(二)岁时的寄托(16分)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饮菊花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名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看美馔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
14.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4分)
15.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2分)
节日饮食风俗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
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
16.请给以下节日写下一句诗。(任选3个)(3分)
(1) 春节或除夕 (2) 元宵节 (3)寒食节 (4)清明节(5)七夕 (6)中秋节(7)重阳节
17.第⑦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避邪祈福之意。
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
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
写作(45分)
民俗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传承历史,展示地方特色,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加深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请你以自己家乡的一种民俗活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一单元质量验收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45分)
请你阅读语段,并完成下面的题目。(12分)
我国历史悠久,民俗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在流水潺潺的古老村落中,还是在灯火璀璨的大都市,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清嘉录》序中写道:“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民族风俗涉及的范围是如此之广,它可以是一场震hàn人心的安塞腰鼓,也可以是令人 (蔚为大观 叹为观止)的苗族剪纸□又或许是令人亢奋的热巴鼓舞□这些民俗文化或磅bó或恬静或豪迈,都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小智在阅读素材时,对几个字的读音存疑,请你标出正确的读音。(2分)
潺潺 亢奋
小智将素材中不会书写的字用拼音进行代替,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震hàn 磅bó _______
请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1分)
小智在浏览素材时发现了一个病句,并用波浪线标注了出来,但他不知道如何修改,请你判断病句类型,并写出修改意见。(4分)
病句类型: 修改意见:
小智在抄写素材时漏掉了几个标点,以下是同学们给出的补充建议,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项(3分)( )
”。 , 。 B.。” , ……C.”。 ; …… D.。” ; 。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3分)
社会民俗包括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民俗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瞥见许多A人情世故。《社戏》中,每逢社戏,远近村民都会B成群结队摇着乌篷船前往观戏。《灯笼》中也描写了在春节和元宵节里张灯结彩、跑马灯、猜灯谜等节日民俗,还涉及婚嫁礼仪,如族里的姐妹远嫁时就会满街灯火,彻夜鼓吹,场面热闹宏大,使人C叹为观止。可惜随着现代化进程,许多民俗已D屏息敛声,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了解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人情世故,意思是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正确;
B.成群结队,指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比喻团结一致。正确;
C.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正确;
D.屏息敛声,意思是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不能用来写“民俗”;
故选D。
3.下列句子语序合理的一项是( D )(3分)
A.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先生过去所使用的东西和书籍。
B.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C.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各种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
D.上海市78名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解析】A句“各式各样”放在“使用的”的后面。B句“将来”放在“自己”的后面。C句“把动物”放在“用绳子”后面。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服饰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历史上大规模的服饰变化大多与文化思潮紧密相关。
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应运而生。
③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大众就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
④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⑤国潮服饰以人们对中华美学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当代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
A.①③⑤④② B.④②①③⑤ C.①③②⑤④ D.④②③①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
句子①提出了一个总体观点,即服饰变化与文化思潮的关联。句子③进一步描述了当前的文化背景,即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句子②提出了国潮服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是一个转折,承接了前面的背景描述。句子⑤具体解释了国潮服饰的特点,即以中华美学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当代国际流行风尚。句子④描述了国潮服饰的影响,即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因此,按照逻辑顺序,句子的排列应该是①③②⑤④。
故选C。
5.下面是四位同学对第一单元民俗文化的介绍,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同学: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戏》充满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每年各村都有社戏活动,说明此地村民精神生活是富有的。
B.乙同学:《回延安》描写的有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C.丙同学: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安塞腰鼓》展现了陕北汉子的热情奔放、阳刚粗犷的精神面貌。
D.丁同学:灯笼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是人们生活的点缀品,承载着文化内涵。在《灯笼》一课中,手中灯笼、村口红灯、宅第红灯、宫灯等都展示了“灯笼”的民族意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和对课文的理解。
D.有误。“灯笼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是人们生活的点缀品”表述有误。灯笼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非点缀品;
故选D。
6.下面四段文字都来自八年级上册的名著必读书目,请按要求填空。(4分)
①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他已年过半百但不知疲倦,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红星照耀中国》)他是( )
②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头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颧骨凸出。(《红星照耀中国》)他是( )
③它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昆虫记》)它是( )
④它拥有独一无二的捕食方式,它在享用猎物之前,总是先把它麻醉,让它失去知觉和抵抗能力。(《昆虫记》)它是( )
【答案】贺龙 毛泽东 杨柳天牛 萤火虫
7.巧妙应对是口语交际的一项技巧,下列填入情境中的应对,最巧妙的一项是( B )(3分)
一天,瘦削的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先生遇到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微笑着,对这位商人进行了有力回击:“____________________”
A. 看见你,人们就会发现其实英国哪有饥荒发生呢?
B. 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英国发生饥荒的原因是什么了。
C. 您说的我同意,但只有我这么瘦削。俗话说寡不敌众,我代表不了英国全国的状况。
D. 哪有发生饥荒,你不知道现在英国上下正流行减肥瘦身吗?
8.清明节前,学校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9分)
【活动一·拟写对联】
(1)小文同学围绕踏青郊游与扫墓祭祖两大礼俗想拟写一副对联,他已拟写好了下联,请帮他完成上联。(2分)
上联: 。
下联:祭祖,缅怀祖先恩情。
【活动二·板报设计】
(2)在“品味节日情韵,感受文化魅力”环节中,某班级为办墙报写一个语段,请你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格式,补写两个句子,丰富语段内容。(4分)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就进入了一个文化与情感交融的世界。驻足陵前,我们感受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淡淡哀伤;远眺汨罗,我们感受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片赤诚;七夕鹊鸣,我们感受到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情劝勉; , ……
【活动三·发表看法】
(3)班级中有少部分同学不清楚清明节的由来,也不想了解这个传统节日,认为这样的活动耽误时间。你们班小明也是这样,请你给他写一段文字讲明道理。(3分)
【答案】
(1)踏青,感受自然活力。(踏青,享受春天乐趣。)
(2)示例1:举杯邀月,我们感受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示例2:登高望远,我们感受到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限思念;示例3:春联高挂,我们感受到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无限喜悦。
(3)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有称呼,然后围绕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等进行劝导,语气温婉,语言通顺即可。
9.三千年诗歌,流淌着文明,惊艳着岁月。不少诗歌名句也提到了传统民风民俗活动,请你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的诗句。(5分)
出处 诗歌 民风民俗
《游山西村》 写村民们在箫鼓声中迎接神的到来,同时祈求来年丰收的两句诗是:(1) , 。 春社祭祀
《回延安》 诗人通过“(2) ,团团围定炕上坐。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体现出浓浓的陕北地域风俗。 陕北风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本应登高、赏菊、饮酒,然而身处异乡的王维只能通过“遥知兄弟登高处,(3) ”的感慨来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重阳登高
二、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燎疳
田静玮
①我的家乡宁夏过完春节,还有个很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燎疳”离开家乡十多年没有燎疳了,但仍会永远记着家乡每年正月二十三燎疳的热闹场景。
②听老人们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烈火烧烤,才能驱除病毒消灾。燎疳也是为了把这一年身上的晦气全都吓跑,可以求得祛病免灾,五谷丰登。
③每年到正月二十三这天,我们一群群男娃女娃就早早地背上背篼或拿上绳子上山割干柴,我们挣着抢着,生怕自己割的少了,山坡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热闹而开心。我们把割回来的成捆的蒿草,高高地堆放在大门前面,每家门前都如一座小山一样堆放着,娃娃们会高兴地跑来跑去看,比谁家的柴草多,人们都相信谁家的柴多烧得旺,谁家今年就一定会旺盛顺利。这些美好的心愿,促使人们把燎疳看得如此重要。
④在燎疳这天的晚饭就是吃“搅团”,每家都会用燕面或荞面缠一大盘搅团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或蒜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老人们说,“搅团”会把疳病缠住,不让它再祸害人,也意味着一家人团圆祥和。吃完搅团,娃娃们就都急切地盼望太阳公公早点下山,天早点黑,大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燎疳了。
⑤终于等到天稍黑一点,人们点燃一串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燃起门前堆放的柴,火焰闪动着扭着身子熊熊地升腾起来,娃娃们看到第一家的火,都跑着,兴奋地喊着:“燎疳了,燎疳了”,一个个跑到火堆前。娃娃们就象脱缰的野马般任由他们来欢闹跳跃。火越烧越大,火苗升起三四米高,干柴烧得“吧吧地响,火光在黑夜如展翅的火凤凰在飞翔,照得人们挂满笑容的脸红彤彤的,年龄小的或者像我们这些女娃娃不敢跳,围在火堆边上羡慕地看着胆大的娃娃跳。这些胆大的全卯足了劲儿,争着抢着,象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嗖”地一下象猴子一样一跃而过,他们还会比谁胆大谁跳的精彩,那种满足和自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那一阵阵笑声传遍整个村子,伴随着那一堆堆摆动着身子舞动燃烧的红晃晃的火焰,整个村子在沸腾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个夜晚,是如此的红火,如此的喧闹。火渐渐地烧小一些,我们女娃娃才敢怯怯地跳过去,小孩子也会由大人抱着跳。等这家的火堆烧小了,娃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赶去另一家跳跃,那红红火火的火堆吞噬着吵闹的黑夜。每次扬起火花,娃娃们还要大声齐喊:“荞麦花”,燕麦花”,“豆子花”……
⑥那扬起的火花,在黑夜里盛开着,在空中荡漾着,真的像一朵朵庄稼开的花儿那么艳丽迷人。人们都说,喊的花儿扬起后那种红,就说明今年这种粮食会大丰收,娃娃们也似乎相信喊得好也会带来丰收,于是更会放开嗓门大声地喊叫,那叫声此起彼伏,如山歌一样美妙动听地在村子里回荡着,看着这红红火火的火花儿,人们都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当火花四处落下,留下的火星,娃娃们又会蹦蹦跳跳地用脚踩灭,以防引发火灾。等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时,这时燎疳活动才宣告结束,娃娃们才会带着开心与快乐依依不舍地回家。燎完疳,也意味着年过完了,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人们再不能闲散了,打工的人又要出门开始找工作了,种地的人也开始忙春耕了。
⑦时间匆匆而过,自从远嫁他乡,就再也没有经历家乡燎疳。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
10.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课文《社戏》描绘的是鲁镇的民俗,请阅读全文,仿照示例,将“燎疳”这一民俗活动做一个全面而简单的介绍。(3分)
示例:社戏是鲁镇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每到春赛的那几天,大人们都会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搭一座戏台,从早到晚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文,比如有蛇精、跳老虎的表演,台下还有卖豆浆等,非常热闹。
燎疳是: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每年正月二十三都会举行燎疳仪式,在这天,大人和小孩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小孩子们割蒿草,吃“搅团”,放鞭炮,跨火苗,放篝火等,非常热闹。
11.根据示例,完成表格中对另一个句子的旁批。(4分)
句子 句子
示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辣子醋汁泥汁蘸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馋得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小嘴吃的那么香。 旁批:一家人吃“搅团”要用“用辣子醋汁或蒜或蒜泥汁蘸上”充满了当地的特色;“津津有味”把家人吃的场面描绘了出来,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作者通过小娃娃“辣得吸溜着嘴”,但还是“忍不住”要蘸上辣子,“吧唧着嘴”等动作、心理描写,把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富有画面感,侧面写出了“搅团”的美味。
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同时相向而跳,“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尽管会迅速地爬起躲开,但还是会免不了烧焦眉毛头发,甚至会烧烂衣服,但谁也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反而会相互取笑,仍然兴高采烈地跳着。 旁批:有时候娃娃们“急不可待”地会乱了秩序,写出了娃娃们的兴奋与期待;“砰”地一下撞在火堆里,“迅速”地“爬起躲开”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孩子们对于参加活动的重视。“反而、仍然”这些词,写出了孩子们的纯真可爱,也反映了“跳火”仪式的热闹。
12.有人认为作者在写之前,还写了割干柴吃“搅团”等与主题无关的习俗,可以删去。你赞不赞成?请写出理由。(3分)
不赞成。“割干柴”吃“搅团”等一系列活动描写,补充说明了“燎疳”仪式的内容,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烘托了“燎疳”活动热闹的氛围,表现了人们对“燎疳”节的重视。
13.《社戏》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也写道:“但每次想起,都会蠢蠢欲动,我真的想再猛烈地从大火堆跳过去,那该是多么幸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你品析两文结尾情感表达的异同。(4分)
同:都采用了留白的写法,表达了遗憾的思想感情。
异:《社戏》中“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本文中“想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民族风情的留恋与向往,对纯真美好的向往。
(二)岁时的寄托(16分)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饮菊花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名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看美馔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
14.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4分)
时间顺序。 先介绍春节和元宵节的食俗,接着介绍夏天端午节、秋天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食俗,最后介绍冬天除夕的食俗。
[解析]本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15.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2分)
节日饮食风俗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
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
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 (2)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
[解析]依据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寻找与关键词“饺子”“团团圆圆”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16.请给以下节日写下一句诗。(任选3个)(3分)
(1) 春节或除夕 (2) 元宵节 (3)寒食节 (4)清明节(5)七夕 (6)中秋节(7)重阳节
17.第⑦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再现了古人除夕吃年夜饭的情景;为“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作佐证,使文章语言典雅。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避邪祈福之意。
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
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
A [解析]B项,农历大年初一是春节;C项,“重阳”是秋天的节日;D项,喝“传坐酒”是元日以后。
写作(45分)
民俗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传承历史,展示地方特色,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加深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请你以自己家乡的一种民俗活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