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讲义
一、字词梳理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méng fā:①种子或孢子发芽:雨后杂草~。②比喻事物发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温床。
农谚nóng yà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海棠hǎi táng:①落叶乔木。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悬殊xuán shū:相差很远:众寡~。
次第cì dì:依次。
翩然piān rán: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花香鸟语huā xiāng niǎo yǔ: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小试牛刀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逐渐地销声匿迹。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答案】D【解析】考查成语中运用。
A.草长莺飞:绿草茂盛,黄莺翩然。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正确;
B.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衰萎的样子。正确;
C.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正确;
D.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能形容“我”不改正错误。用错对象;故选D。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臀tún:略
骨骼gǔ gé:略
漂移piāo yí: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流逝liú shì:像流水一样消逝:时光~。
褶皱zhě zhòu:①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压力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②皱纹:满脸~。
携带xié dài:①随身带着:~家眷。②提携:多承~。
两栖liǎng qī:①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②比喻工作或活动在两种领域:影视~明星。
彗星huì xīng: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潮汐cháo xī: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影响发生的定时涨落。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劫难jié nàn:灾难;灾祸:历经~。
致密zhì mì:细致精密:~的网。~的观察。结构~。
陨石yǔn shí: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追溯zhuī 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两国交往的历史可以~到许多世纪以前。
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小试牛刀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凡经历过这场劫难的人回首往事,痛定思痛,都感慨万分。
B.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人们追溯历史的渴求也不会停歇。
C.春天来了,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啊,多美的春色!
D.他的笔刚好能放进这个盒子里,真是天衣无缝。
解析:“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不合语意。
第7课 《大雁归来》
雾霾wù mái: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迁徙qiān xǐ:①迁移,改变居住的地方。②动物学上指鸟类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区。有迁徙习性的称为候鸟,没有的称为留鸟。
赌注dǔ zhù:赌博时所押的钱或物。
沼泽zhǎo zé:地表常年过度湿润或有薄层积水的地带,其上主要生长沼生和湿生植物,其下有泥炭形成或发育。
瞄准miáo zhǔn:①射击时为使子弹、炮弹打中一定目标,调整枪口、炮口的方位和高低:~靶子。②泛指对准:工厂~市场需求,生产出多种产品。
狩猎shòu liè:打猎。
盘旋pán xuán:①环绕着飞或走:飞机在天空~。山路曲折,游人~而上。这件事在我脑子里~了好久。②徘徊;逗留:他在花房里~了半天才离开。
喧嚷xuān rǎng:(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人声~。千万别把事情~出去呀!
邀请yāo qǐng: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
凋零diāo líng:①(草木)凋谢零落:万木~。②衰落:家道~。
枯燥kū zào:单调,没有趣味:生活~。~无味。
稀疏xī shū:(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的头发。~的枪声。
弥漫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烟雾~。乌云~了天空。
缄默jiān mò:闭口不说话:保持~。~无言。
目空一切mù kōng yī qiè: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
偷偷摸摸tōu tōu mō mō:形容瞒着别人做事,不敢让别人知道。
●小试牛刀
下面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B.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C.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D.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估量的。
D【解析】D项,不可估量:不能预测(数量、价值或影响等),常用于形容人的潜力或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用“不可预期”。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掸 dǎn: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掉衣服上的雪。
shàn:我国史书上对傣族的一种称呼。
踪迹zōng jì:行动所留的痕迹:各个角落都找了,仍然不见~。
装置zhuāng zhì:①安装:降温设备已经~好了。②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自动化~。
烘烤hōng kǎo:由加热作用而使其(如面包)发脆、受热、变为棕色。
腐蚀fǔ 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黄色读物会~青少年。
沙砾shā lì:沙和碎石块。
山麓shān lù:山脚。
沟壑gōu hè:坑谷,山沟。壑(hè)。
龟裂jūn liè:①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②(物体)裂开许多缝,出现许多裂纹。
帷幕wéi mù: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小试牛刀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久旱不雨,土地已经龟裂。
B.晨曦徐徐拉开了帷幕,又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早晨,带着清新降临人间。
C.这对夫妻经过灾难的互助后,结下了相守到海枯石烂的诺言。
D.经过周而复始的思考,我终于找到了解题方法。
提示:“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不合语境,应用“反复”。
二、文学、文化常识
1.《大自然的语言》作者 ,我国 家、 家、 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竺可桢 气象学 地理学 教育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自贡
3._________(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学的奠基者。他创作出了一部浪漫与科学精妙融合的生态经典----《___________》。
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
4.陶世龙(1929— ),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__________________”。
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文体知识
1.说明文。
(1)说明文概念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性文体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性质、种类、关系等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2)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态、构造、类别、特点、功能等。说明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事物,解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比如《苏州园林》
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对象往往是抽象的事理,解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2.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又称“科普著作”“科学小品”,它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和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这类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以增强可读性。
●小试牛刀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向我们介绍“物候”相关知识的事理说明文。
B.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中都谈到恐龙灭绝。所说明的问题相同,只是方式不同。
C.《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介绍岩石具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科普说明文。
【解析】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中都谈到恐龙灭绝。所说明的问题不相同。
四、单元“补白”
句子结构要完整
(一)句子结构
1.什么是句子结构?
句子结构一般就是指句子成分,比如汉语的一般结构是:主语部分+谓语部分
一个单句完整的句子结构是:(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2.句子结构类型。
(1)简单句结构。
由主语和谓语构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例如:“我喜欢跑步。”
并列句结构。
由两个或多个简单句通过连词连接而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的思想。例如:“我喜欢跑步,但我也喜欢游泳。”
复合句结构。
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主句表达主要思想,从句则提供更多的细节或补充说明。例如:“因为天气很热,所以我选择去游泳。”
并列复合句结构。
由两个或多个复合句通过并列连词连接而成。例如:“虽然今天下雨了,但我还是决定去散步,因为我觉得雨中漫步很浪漫。”
句子结构要完整
1.什么叫句子的结构完整。
在现代汉语中,完整的句子结构指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句子。因其位置变化,这样的句子大致有以下几种: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例如:(我们) 厂 ‖ [又]试制 〈成功〉了 (新) 产品。这个句子是典型的完整的句子结构,其中( )中是定语,[ ]中是状语,< >中是补语。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例如:[最近],(我们) 厂 ‖ [又]试制 〈成功〉了 (新) 产品。这个句子在定语、主语前加了句首状语。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例如:(痴痴)的我[又]等了(负心)的你〈两天〉。这个句子是先宾语、后补语的句子结构。
2.句子成分残缺。
是指句子不完整,缺少某一个成分,使表达的意思不明白的一种病句。
3.句子成分残缺分析。
(1)缺主语。
①在万恶的旧社会,逼得我们穷人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应删去“在”(句首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②经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都受到了深刻教育。
应删去“使”(滥用“使”字结构,造成主语残缺)
③他是位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并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
在“并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前加“上级”(省略不当,造成主语残缺)
(2)缺谓语。
①不坚固的房子被地震倒塌了。
在“倒塌”前加上谓语“震”(“倒塌”在句中作补语)
②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前句只有主语“朱柯忠”和状语“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缺谓语。可在“突然”后加上“发现”作谓语。(误以介词结构做谓语,导致谓语残缺)
③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错把“安定”当谓语,导致后句谓语残缺。可在“安定”前加上“承担”作谓语。(误把定语中的动词作谓语,造成谓语残缺)
(3)缺宾语。
①县政府严肃处理水泥厂擅自提价。——应在句末加上“的错误”。
②为了弥补用水不足,只好将废水回收,开展一水多用和用河水代替自来水使用。
谓语“开展”缺少宾语,应该在句末加上“的活动”。(有些动词,后面要求带名词性宾语,可是他们的后面没有宾语中心词,如“解决、发展、开展、采用、进行、扩大、提高、抓紧、表达”等。)
③到会的同学畅谈了一年来努力学习,互相帮助,取得了很大成绩。
句末加“的情况”。(宾语前的定语太长,往往会使得宾语中心语残缺。)
(4)缺定语。
①我一点也不怀疑他有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应在“理想”后加上“而奋斗”。
②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在“劳动”前加上“艰苦的”。
(5)缺状语。
①我校校办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和作物栽培等课程,使教育直接为现代化服务。——应在“开设”前加上“分别”。
②在改革的大潮中,新事物涌现出来。
缺少必要的状语,在“新事物”后加“不断”。
(6)缺补语。
①大家先把这个问题考虑,以后抽时间研究。——应在“考虑”后加上补语“一下”。
②这孩子就是不让人省心,去外地也不打声招呼,这都走了。
“这都走了”后面缺少表示时间的补语,可加上“好多天”。
●能力达成
1.选出对下面句子的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C )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A.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解析:〔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 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 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解析:A句中“歌声”与“浮现”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句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句歧义,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3.改正下列病句。
(1)通过“阿尔法围棋”的胜利,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创新。
删去“通过”或“让”。
(2)歼—31在珠海航展的公开亮相,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在“隐身战斗机”后面加“能力”。
(3)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走进了作者心灵,才能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句末加“的精神内涵”。
(4)本文通过对严贡生与严监生勾结官府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刻划了他们在封建伦理纲常掩盖下的丑恶面目。
应该在“罪恶行径 之后加上“(的)描写。
(5)娃哈哈AD钙奶,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保持维生素被充分吸收,发挥保护视力的作用。
在“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后加上“的问题。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学校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目的是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次发生。(将“再次”改为“不再”)
C.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所有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在“自立自强”后加“的精神”)
【解析】删去“目的”或“为了”。
句式不要杂糅
(一)关于句式杂糅
1.什么叫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又称为结构混乱,即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例:你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你不努力。
解析:原因后面引起的就是对于发生事情的具体解释,不需要再加“是因为”。“原因.....是因为”的搭配就属于句式杂糅。
2.句子杂糅的两种基本类型。
(1)句意杂糅。
比如:村口突然传来了一阵锣鼓声吸引了同学们。
这句话看起来很别扭,因为它传递的两个信息扯在一起,意思被搅浑了。其实它表达的是两个意思。第一种为①村口突然传来了一阵锣鼓声。第二种为②锣鼓声吸引了同学们。
那么,怎么改呢?有两种改法。
第一种,把这个句子变成一个主语,让“锣鼓声”成为主语,就成了这样一句话:村口突然传来的一阵锣鼓声吸引了同学们。现在句子结构就单一了吧。
第二种,把这个句子分成两句。就成了:村口突然传来了一阵锣鼓声,它吸引了同学们。
(2)句式杂糅。
再如这句:目前,青年中出现一阵盲目追星的热潮正在悄悄兴起。
不难看出,这句话是把“青年中出现一阵盲目追星的热潮”和“热潮正在悄悄兴起”两种说法杂糅着说了。可以删去“出现”一词,改成“目前,青年中一阵盲目追星的热潮正在悄悄兴起。”这样句子就顺了。
3.常见的句式杂糅。
(1)表被动。
①这办法既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修改意见】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②最近我的电脑老是遇到黑客攻击。
【修改意见】改为“最近我的电脑老是被黑客攻击”。
(2)表原因。
①这些蔬菜长得这么好,是由于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修改意见】或说“由于社员们的精心管理”,或说“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②一个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
【修改意见】或说“之所以变坏”,或说“变坏的原因”。
(3)表目的。
①我们要下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先进水平。
【修改意见】或说“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到先进水平”,或说“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先进水平”。
②其实,胡适先生英文文章也写了不少,连同这一百几十件信札,都应该收集成书,供中外学者阅读之便。
【修改意见】或说“供中外学者阅读之用”,或说“以便中外学者阅读”。
(4)表条件。
①当然,要搞好跨学科渗透和综合,并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不可。
【修改意见】或说“需要下一番功夫”,或说“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②刘翔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修改意见】或说“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或说“是个人拼搏奋斗取得的”。
(5)表意图。
①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修改意见】或说“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或说“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②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修改意见】或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或说“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
(6)表对象。
①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修改意见】或说“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或说“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
②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修改意见】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7)表构成。
①止咳祛痰片是我厂新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修改意见】或说“成分是远……氯化铵等”,或说“由……等配制而成”。
②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修改意见】或说“分序厅……六部分”,或说“由序厅……六部分组成”。
(8)表范围。
①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
【修改意见】或说“大多是青年师生”,或说“以青年师生为主”。
②开调查会的人不在多,以三五人为宜最好。
【修改意见】或说“以三五人为宜”,或说“以三五人最好”。
(9)表程度。
①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修改意见】或说“分外活跃而健谈”,或说“活跃而健谈多了”。
②改革开放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
【修改意见】“悬殊”本身含着差距很大的意思。或说“与以前比有悬殊”,或说“与以前比有很大变化”。
(10)表数量。
①我国大约30%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修改意见】或说“大约30%的青年”,或说“30%左右的青年”。
②别小看这只太空马桶,它的造价高达三千万美元之巨。
【修改意见】或说“高达三千万美元”,或说“达三千万美元之巨”。
(11)表时间。
①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
【修改意见】或说“长达六年”,或说“达六年之久”。
②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修改意见】去掉第二个“了”。
(二)句式杂糅和重复、赘余的区别
杂糅是把两种句式混在了一起,重复是同样的意思说了不止一遍,而成分赘余一般指词语堆砌、成分重复、语义重复、可有可无等类型。例如:
①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造成街道因下水道堵塞而积水成河。
解析:例子中用“造成……因……”这种错误的格式来表示原因,是“造成……”和“……因……”两种格式杂糅。
修改: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街道因下水道堵塞而积水成河/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造成下水道堵塞,街道积水成河。
②听了小宋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
解析:“心里”和“由衷”重复。
③他岁数不大,可是头上已经谢顶了。
解析:“谢顶”是“头顶上的头发逐渐脱落”,词义已含有“头上”。“谢顶”前的“头上”一词赘余,应去掉。
●能力达成
1.修改下面的病句。
(1)鸟类的迁徙,往往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删去“而引起的”)
(2)这办法既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删去“所”)
(3)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删去“写成的”)
(4)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删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删去“起决定作用”)
(6)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一种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删去“是难以形容的”)
2.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因,并加以修改。
(1)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造成的。(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
(2)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重复,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3)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重复,“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4)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成分赘余,应删去“离现在”。)
(5)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词语堆砌,“掌握”应删去。)
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 (词语可有可无,应删去“的距离”。)
3.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B.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纠正,其根本原因是不正之风在作怪。
C.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D.保障儿童权利是设置儿童节的初衷,这一要义在今天丝毫没有过时,所以仍需要成人时时反思。
【答案】B
【解析】“其根本原因是”和“是……在作怪”杂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 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B.对于迟到这个问题上,杨老师曾详细调查过。
C.小王借口作业本没带回家为名,离开家来到游戏厅。
D.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其人格的形成、健全和完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A.“原因是……”和“是由……造成的”杂糅;B.“对于……问题”与“在……问题上”杂糅。要么是“对于迟到这个问题,杨老师曾详细调查过”,要么“在迟到这个问题上,杨老师曾详细调查过”;C.“借口……”和“以……为名”杂糅,要么说成“小王借口作业本没带回家,离开家来到游戏厅”要么说成“小王以作业本没带回家为名,离开家来到游戏厅”。
五、阅读考点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答题思路】
(1)从题目中看说明对象;
(2)找文段开头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
(3)从文中概括、提炼,同样抓关键词句。
【题目解析】
1.《时间的脚印》说明对象是时间吗?
明确:不是。本文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时间留下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这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2.《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考点二:说明的顺序
【答题思路】
(1)空间顺序——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整体局部,表空间方位的标志语;
(2)时间顺序——表时间的或事物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
(3)逻辑顺序——表示因果、主次、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之所以、原来、因此……
注意:有些文章以其中一种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加以判断)。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题目解析】
1.根据《大雁归来》描写的大雁归来的旅程,可以看出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
2.阅读下面片段,说一说它们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片段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明确:时间顺序。先写“立春过后”的物候变化,再写“转入炎热的夏季”,接着写到了秋天大自然的变化,最后写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片段二: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毛宁《梦回繁华》
明确:空间顺序。用“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短语将画卷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且在介绍“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时,采用了由远及近的顺序。
片段三: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阿西莫夫《被压扁的沙子》
明确:这段话先介绍斯石英及其特性,然后推理出“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的结论,这样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事物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片段四: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陶世龙《时间的脚印》
明确:这段话先说结果——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然后由现象探究本质,解释过程。这也是逻辑顺序。
考点三:说明文的结构
【答题思路】
(1)按照时空的变换划分;
(2)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说明文,其结构分为:(1)总—分—总;(2)总—分;(3)分—总。
【题目解析】
1.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思路。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2.分析课文《时间的脚印》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写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写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写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写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考点四:说明方法
【设题方式】
(1)本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3)写出第×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答题模板】
1.举例子。
答题模板: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示例:
(1)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2)《被压扁的沙子》第1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
2.分类别。
答题模板: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文章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使事物之间关系清晰,使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
《大自然的语言》第6-10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分类别,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3.列数字。
答题模板: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时间的脚印》
明确: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梦回繁华》
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
4.作比较。
答题模板: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
(1)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要更困难一些。---《时间的脚印》(31段)
明确: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岩石记录的难以读懂。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第7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5.下定义。
答题模板:……是……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示例: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大自然的语言》(第3段)
明确: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物候学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6.作诠释。
答题模板:具体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通俗易懂。
示例: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中国石拱桥》
明确:具体解释了两个小拱的作用,使这个创造性的设计的原理通俗易懂。
7.打比方。
答题模板: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示例: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2)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时间的脚印》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破坏作用之大。
8.引资料。
答题模板:
a.引故事神话传说:以…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b.引名人名言: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大自然的语言》(第2段)
明确: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不相符。---《梦回繁华》
明确:引资料。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9. 摹状貌。
答题模板: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
(1)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明确: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2)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梦回繁华》
明确:摹状貌。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10.列图表。
答题模板: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说明,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考点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严密
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此外,说明文的语言还有生动性形象性。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这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xx”词表示……(程度、约数、推测等),突出了xx(事物)的……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目解析】——准确、严密性
盐湖为什么色彩斑斓
①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
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也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以及富含盐湖微生物,如绿藻等,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十分美丽。
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
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
⑥由于盐湖多发育在干旱盐渍荒漠为主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这里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盐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必须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
【问题】选文中第②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以上”能否册去?请谈谈你的理由。
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
【答案】不能删去。“以上”,指数量、程度、阶段等超出某一标准。文中指湖水含盐量超过50克/升才能称“盐湖”,删去指50克/升的湖水即可称盐湖,与实际不符,“以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以上”,指数量、程度、阶段等超出并达到某一标准。结合“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的内容可知,“以上”在句中起到范围上的限制作用,说明只有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才能称之为盐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和准确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
【题目解析】——生动性形象性
找出《时间的脚印》一文中的拟人句,体会其中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手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就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
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似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考点六:说明文段落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①概括本文内容,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谚语、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和描写性语言等,点明题目,增强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结合说明方法进行分析。
④设问开头,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题目解析】
《大雁归来》第1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开篇点题,总领全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中间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和上下文相照应。
如果运用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再结合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3.结尾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补充说明该事物其他方面的特点或注意点,使说明内容更全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②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考点七:说明文的拓展探究
在说明文阅读的最后一题上,常出现拓展延伸题。这类题目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的具体内容,调动生活积累,充分打开思路,尽力做到有一定创新性。
【设题方式】
(1)结合文本谈感受或启示。
(2)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
(4)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5)对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标语、建议、广告、宣传语等。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共80张PPT)
..................................................................................
八 年 级 下 册 第 二 单 元
单 元 复 习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méng fā:①种子或孢子发芽:雨后杂草~。②比喻事物发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温床。
农谚nóng yà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海棠hǎi táng:①落叶乔木。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悬殊xuán shū:相差很远:众寡~。
次第cì dì:依次。
字词梳理
翩然piān rán: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花香鸟语huā xiāng niǎo yǔ: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逐渐地销声匿迹。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小试牛刀
【答案】D【解析】考查成语中运用。
A.草长莺飞:绿草茂盛,黄莺翩然。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正确;
B.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衰萎的样子。正确;
C.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正确;
D.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能形容“我”不改正错误。用错对象;故选D。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臀tún:略
骨骼gǔ gé:略
漂移piāo yí: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流逝liú shì:像流水一样消逝:时光~。
褶皱zhě zhòu:①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压力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②皱纹:满脸~。
携带xié dài:①随身带着:~家眷。②提携:多承~。
两栖liǎng qī:①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②比喻工作或活动在两种领域:影视~明星。
彗星huì xīng: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潮汐cháo xī: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影响发生的定时涨落。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劫难jié nàn:灾难;灾祸:历经~。
致密zhì mì:细致精密:~的网。~的观察。结构~。
陨石yǔn shí: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追溯zhuī 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两国交往的历史可以~到许多世纪以前。
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凡经历过这场劫难的人回首往事,痛定思痛,都感慨万分。
B.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人们追溯历史的渴求也不会停歇。
C.春天来了,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啊,多美的春色!
D.他的笔刚好能放进这个盒子里,真是天衣无缝。
●小试牛刀
D
解析:“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不合语意。
第7课 《大雁归来》
雾霾wù mái: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迁徙qiān xǐ:①迁移,改变居住的地方。②动物学上指鸟类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区。有迁徙习性的称为候鸟,没有的称为留鸟。
赌注dǔ zhù:赌博时所押的钱或物。
沼泽zhǎo zé:地表常年过度湿润或有薄层积水的地带,其上主要生长沼生和湿生植物,其下有泥炭形成或发育。
瞄准miáo zhǔn:①射击时为使子弹、炮弹打中一定目标,调整枪口、炮口的方位和高低:~靶子。②泛指对准:工厂~市场需求,生产出多种产品。
狩猎shòu liè:打猎。
盘旋pán xuán:①环绕着飞或走:飞机在天空~。山路曲折,游人~而上。这件事在我脑子里~了好久。②徘徊;逗留:他在花房里~了半天才离开。
喧嚷xuān rǎng:(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人声~。千万别把事情~出去呀!
邀请yāo qǐng: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
凋零diāo líng:①(草木)凋谢零落:万木~。②衰落:家道~。
枯燥kū zào:单调,没有趣味:生活~。~无味。
稀疏xī shū:(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的头发。~的枪声。
弥漫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烟雾~。乌云~了天空。
缄默jiān mò:闭口不说话:保持~。~无言。
目空一切mù kōng yī qiè: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
偷偷摸摸tōu tōu mō mō:形容瞒着别人做事,不敢让别人知道。
下面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B.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C.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D.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估量的。
●小试牛刀
.D【解析】D项,不可估量:不能预测(数量、价值或影响等),常用于形容人的潜力或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用“不可预期”。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掸 dǎn: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掉衣服上的雪。
shàn:我国史书上对傣族的一种称呼。
踪迹zōng jì:行动所留的痕迹:各个角落都找了,仍然不见~。
装置zhuāng zhì:①安装:降温设备已经~好了。②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自动化~。
烘烤hōng kǎo:由加热作用而使其(如面包)发脆、受热、变为棕色。
腐蚀fǔ 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黄色读物会~青少年。
沙砾shā lì:沙和碎石块。
山麓shān lù:山脚。
沟壑gōu hè:坑谷,山沟。壑(hè)。
龟裂jūn liè:①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②(物体)裂开许多缝,出现许多裂纹。
帷幕wéi mù: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久旱不雨,土地已经龟裂。
B.晨曦徐徐拉开了帷幕,又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早晨,带着清新降临人间。
C.这对夫妻经过灾难的互助后,结下了相守到海枯石烂的诺言。
D.经过周而复始的思考,我终于找到了解题方法。
●小试牛刀
提示:“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不合语境,应用“反复”。
D
1.《大自然的语言》作者 ,我国 家、 家、 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竺可桢 气象学 地理学 教育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自贡
3._________(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学的奠基者。他创作出了一部浪漫与科学精妙融合的生态经典----《___________》。
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
文学、文化常识
1.说明文
(1)说明文概念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性文体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性质、种类、关系等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2)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态、构造、类别、特点、功能等。说明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事物,解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比如《苏州园林》
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对象往往是抽象的事理,解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文体知识
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特征
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具体说明
说明文学习的流程与方法
——说明文六个知识点的整合
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方法
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语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又称“科普著作”“科学小品”,它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和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这类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以增强可读性。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向我们介绍“物候”相关知识的事理说明文。
B.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中都谈到恐龙灭绝。所说明的问题相同,只是方式不同。
C.《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介绍岩石具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科普说明文。
B
【解析】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中都谈到恐龙灭绝。所说明的问题不相同。
●小试牛刀
单元“补白”
一、句子结构
1.什么叫句子结构?
句子结构一般就是指句子成分,比如汉语的一般结构是:
主语部分+谓语部分
一个单句完整的句子结构是:(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知识清单
2.句子结构类型。
(1)简单句结构。
由主语和谓语构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
例如:“我喜欢跑步。”
(2)并列句结构。
由两个或多个简单句通过连词连接而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的思想。
例如:“我喜欢跑步,但我也喜欢游泳。”
(3)复合句结构。
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主句表达主要思想,从句则提供更多的细节或补充说明。
例如:“因为天气很热,所以我选择去游泳。”
(4)并列复合句结构。
由两个或多个复合句通过并列连词连接而成。
例如:“虽然今天下雨了,但我还是决定去散步,因为我觉得雨中漫步很浪漫。”
二、句子结构要完整
1.什么叫句子结构完整?
在现代汉语中,完整的句子结构指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句子。因其位置变化,这样的句子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例如:(我们) 厂 ‖ [又]试制 〈成功〉了 (新) 产品。
这个句子是典型的完整的句子结构,其中( )中是定语,[ ]中是状语,< >中是补语。
例如:[最近],(我们) 厂 ‖ [又]试制 〈成功〉了 (新) 产品。这个句子在定语、主语前加了句首状语。
(3)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例如:(痴痴)的我[又]等了(负心)的你〈两天〉。这个句子是先宾语、后补语的句子结构。
(2)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2.句子成分残缺。
是指句子不完整,缺少某一个成分,使表达的意思不明白的一种病句。
3.句子成分残缺分析。
(1)缺主语。
①在万恶的旧社会,逼得我们穷人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应删去“在”(句首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②经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都受到了深刻教育。
应删去“使”(滥用“使”字结构,造成主语残缺)
③他是位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并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
在“并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前加“上级”(省略不当,造成主语残缺)
(2)缺谓语。
①不坚固的房子被地震倒塌了。
在“倒塌”前加上谓语“震”(“倒塌”在句中作补语)
②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前句只有主语“朱柯忠”和状语“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缺谓语。可在“突然”后加上“发现”作谓语。(误以介词结构做谓语,导致谓语残缺)
③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错把“安定”当谓语,导致后句谓语残缺。可在“安定”前加上“承担”作谓语。(误把定语中的动词作谓语,造成谓语残缺)
(3)缺宾语。
①县政府严肃处理水泥厂擅自提价。
应在句末加上“的错误”。
②为了弥补用水不足,只好将废水回收,开展一水多用和用河水代替自来水使用。
谓语“开展”缺少宾语,应该在句末加上“的活动”。(有些动词,后面要求带名词性宾语,可是他们的后面没有宾语中心词,如“解决、发展、开展、采用、进行、扩大、提高、抓紧、表达”等。)
③到会的同学畅谈了一年来努力学习,互相帮助,取得了很大成绩。
句末加“的情况”。
(宾语前的定语太长,往往会使得宾语中心语残缺。)
(4)缺定语。
①我一点也不怀疑他有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
应在“理想”后加上“而奋斗”。
②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在“劳动”前加上“艰苦的”。
(5)缺状语。
①我校校办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和作物栽培等课程,使教育直接为现代化服务。
应在“开设”前加上“分别”。
②在改革的大潮中,新事物涌现出来。
缺少必要的状语,在“新事物”后加
“不断”。
(6)缺补语。
①大家先把这个问题考虑,以后抽时间研究。
应在“考虑”后加上补语“一下”。
②这孩子就是不让人省心,去外地也不打声招呼,这都走了。
“这都走了”后面缺少表示时间的
补语,可加上“好多天”。
1.选出对下面句子的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A.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解析:〔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能力达成
C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 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 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B
解析:A句中“歌声”与“浮现”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句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句歧义,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3.改正下列病句。
(1)通过“阿尔法围棋”的胜利,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创新。
删去“通过”或“让”。
(2)歼—31在珠海航展的公开亮相,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在“隐身战斗机”后面加“能力”。
(3)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走进了作者心灵,才能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句末加“的精神内涵”。
(4)本文通过对严贡生与严监生勾结官府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刻划了他们在封建伦理纲常掩盖下的丑恶面目。
应该在“罪恶行径 之后加上“(的)描写。
(5)娃哈哈AD钙奶,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保持维生素被充分吸收,发挥保护视力的作用。
在“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后加上“的问题。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
(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学校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目的是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次发生。(将“再次”改为“不再”)
C.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所有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在“自立自强”后加“的精神”)
B
【解析】B句删去“目的”或“为了”。
单元“补白”
一、关于句式杂糅
1.什么叫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又称为结构混乱,即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例:你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你不努力。
知识清单
解析:原因后面引起的就是对于发生事情的具体解释,不需要再加“是因为”。“原因.....是因为”的搭配就属于句式杂糅。
2.句子杂糅的两种基本类型。
(1)句意杂糅。
比如:村口突然传来了一阵锣鼓声吸引了同学们。
这句话它表达的是两个意思:
①村口突然传来了一阵锣鼓声。
②锣鼓声吸引了同学们。
两种改法:
①村口突然传来的一阵锣鼓声吸引了同学们。(改成一个单句)
②村口突然传来了一阵锣鼓声,它吸引了同学们。(改成两个分句)
(2)句式杂糅。
例句:目前,青年中出现一阵盲目追星的热潮正在悄悄兴起。
杂糅了下面两句:
①“青年中出现一阵盲目追星的热潮。”
②“热潮正在悄悄兴起。”
修改意见:可以删去“出现”一词。
改成:目前,青年中一阵盲目追星的热潮正在悄悄兴起。
3.常见的句式杂糅。
(1)表被动。
①这办法既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修改意见】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②最近我的电脑老是遇到黑客攻击。
【修改意见】改为“最近我的电脑老是被黑客攻击”。
(2)表原因。
①这些蔬菜长得这么好,是由于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修改意见】或说“由于社员们的精心管理”,或说“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②一个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
【修改意见】或说“之所以变坏”,或说“变坏的原因”。
(3)表目的。
①我们要下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先进水平。
【修改意见】或说“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到先进水平”,或说“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先进水平”。
②其实,胡适先生英文文章也写了不少,连同这一百几十件信札,都应该收集成书,供中外学者阅读之便。
【修改意见】或说“供中外学者阅读之用”,或说“以便中外学者阅读”。
(4)表条件。
①当然,要搞好跨学科渗透和综合,并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不可。
【修改意见】或说“需要下一番功夫”,或说“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②刘翔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修改意见】或说“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或说“是个人拼搏奋斗取得的”。
(5)表意图。
①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修改意见】或说“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或说“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②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修改意见】或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或说“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
(6)表对象。
①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修改意见】或说“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或说“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
②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修改意见】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7)表构成。
①止咳祛痰片是我厂新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修改意见】或说“成分是远……氯化铵等”,或说“由……等配制而成”。
②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修改意见】或说“分序厅……六部分”,或说“由序厅……六部分组成”。
(8)表范围。
①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
【修改意见】或说“大多是青年师生”,或说“以青年师生为主”。
②开调查会的人不在多,以三五人为宜最好。
【修改意见】或说“以三五人为宜”,或说“以三五人最好”。
(9)表程度。
①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修改意见】或说“分外活跃而健谈”,或说“活跃而健谈多了”。
②改革开放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
【修改意见】“悬殊”本身含着差距很大的意思。
或说“与以前比有悬殊”,或说“与以前比有很大变化”。
(10)表数量。
①我国大约30%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修改意见】或说“大约30%的青年”,或说“30%左右的青年”。
②别小看这只太空马桶,它的造价高达三千万美元之巨。
【修改意见】或说“高达三千万美元”,或说“达三千万美元之巨”。
(11)表时间。
①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
【修改意见】或说“长达六年”,或说“达六年之久”。
②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修改意见】去掉第二个“了”。
二、句式杂糅和重复、赘余的区别
杂糅是把两种句式混在了一起。
①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造成街道因下水道堵塞而积水成河。
解析:例子中用“造成……因……”这种错误的格式来表示原因,是“造成……”和“……因……”两种格式杂糅。
修改: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街道因下水道堵塞而积水成河/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造成下水道堵塞,街道积水成河。
重复
重复是同样的意思说了不止一遍。
②
听了小宋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
解析
心里”和“由衷”重复。
赘余
赘余一般指词语堆砌、成分重复、语义重复、可有可无等类型。
③
他岁数不大,可是头上已经谢顶了。
解析
“谢顶”是“头顶上的头发逐渐脱落”,词义已含有“头上”。“谢顶”前的“头上”一词赘余,应去掉。
1.修改下面的病句。
(1)鸟类的迁徙,往往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
(删去“而引起的”)
(2)这办法既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删去“所”)
(3)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
(删去“写成的”)
(4)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删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
(删去“起决定作用”)
(6)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一种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
(删去“是难以形容的”)
能力达成
2.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因,并加以修改。
(1)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造成的。
(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
(2)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重复,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3)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重复,“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4)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成分赘余,应删去“离现在”。)
(5)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词语堆砌,“掌握”应删去。)
(6)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
(词语可有可无,应删去“的距离”。)
3.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B.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纠正,其根本原因是不正之风在作怪。
C.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D.保障儿童权利是设置儿童节的初衷,这一要义在今天丝毫没有过时,所以仍需要成人时时反思。
B
【解析】“其根本原因是”和“是……在作怪”杂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 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B.对于迟到这个问题上,杨老师曾详细调查过。
C.小王借口作业本没带回家为名,离开家来到游戏厅。
D.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其人格的形成、健全和完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析】A.“原因是……”和“是由……造成的”杂糅;
B.“对于……问题”与“在……问题上”杂糅。要么是“对于迟到这个问题,杨老师曾详细调查过”,要么“在迟到这个问题上,杨老师曾详细调查过”;
C.“借口……”和“以……为名”杂糅,要么说成“小王借口作业本没带回家,离开家来到游戏厅”要么说成“小王以作业本没带回家为名,离开家来到游戏厅”。
D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答题思路】
(1)从题目中看说明对象;
(2)找文段开头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
(3)从文中概括、提炼,同样抓关键词句。
【题目解析】
《时间的脚印》说明对象是时间吗?
明确:不是。本文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时间留下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这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阅读考点
考点二:说明的顺序
【答题思路】
(1)空间顺序——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整体局部,表空间方位的标志语;
(2)时间顺序——表时间的或事物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
(3)逻辑顺序——表示因果、主次、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之所以、原来、因此……
注意:有些文章以其中一种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加以判断)。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题目解析】
1.根据《大雁归来》描写的大雁归来的旅程,可以看出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
2.阅读下面片段,说一说它们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片段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时间顺序。先写“立春过后”的物候变化,再写“转入炎热的夏季”,接着写到了秋天大自然的变化,最后写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片段二: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毛宁《梦回繁华》
空间顺序。用“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短语将画卷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且在介绍“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时,采用了由远及近的顺序。
片段三: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阿西莫夫《被压扁的沙子》
这段话先介绍斯石英及其特性,然后推理出“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的结论,这样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事物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片段四: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陶世龙《时间的脚印》
这段话先说结果——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然后由现象探究本质,解释过程。这也是逻辑顺序。
考点三:说明文的结构
【答题思路】
(1)按照时空的变换划分;
(2)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说明文,其结构分为:(1)总—分—总;(2)总—分;(3)分—总。
【题目解析】
1.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思路。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2.分析课文《时间的脚印》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写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写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写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写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考点四:说明方法
【设题方式】
(1)本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3)写出第×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答题模板】
1.举例子。
答题模板: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示例:
(1)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2)《被压扁的沙子》第1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
2.分类别。
答题模板: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文章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使事物之间关系清晰,使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
《大自然的语言》第6-10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分类别,说明条理清楚,
使读者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
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3.列数字。
答题模板: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时间的脚印》
明确: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梦回繁华》
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
4.作比较。
答题模板: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
(1)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要更困难一些。---《时间的脚印》(31段)
明确: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岩石记录的难以读懂。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第7段)
明确: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5.下定义。
答题模板:……是……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示例: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大自然的语言》(第3段)
明确: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物候学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6.作诠释。
答题模板:具体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通俗易懂。
示例: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中国石拱桥》
明确:具体解释了两个小拱的作用,使这个创造性的设计的原理通俗易懂。
7.打比方。
答题模板: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示例: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2)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时间的脚印》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破坏作用之大。
8.引资料。
答题模板:
a.引故事神话传说:以…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b.引名人名言: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大自然的语言》(第2段)
明确: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不相符。---《梦回繁华》
明确:引资料。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9. 摹状貌。
答题模板: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
(1)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明确: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2)“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梦回繁华》
明确:摹状貌。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10.列图表。
答题模板: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说明,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考点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严密
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
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此外,说明文的语言还有生动性形象性。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这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xx”词表示……(程度、约数、推测等),突出了xx(事物)的……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真题在线
盐湖为什么色彩斑斓
①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②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
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也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以及富含盐湖微生物,如绿藻等,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十分美丽。
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
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目解析】——准确、严密性
真题在线
⑥由于盐湖多发育在干旱盐渍荒漠为主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这里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盐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必须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
【问题】选文中第②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以上”能否册去?请谈谈你的理由。
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
【答案】不能删去。“以上”,指数量、程度、阶段等超出某一标准。文中指湖水含盐量超过50克/升才能称“盐湖”,删去指50克/升的湖水即可称盐湖,与实际不符,“以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以上”,指数量、程度、阶段等超出并达到某一标准。结合“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的内容可知,“以上”在句中起到范围上的限制作用,说明只有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才能称之为盐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和准确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目解析】——生动性形象性
找出《时间的脚印》一文中的拟人句,体会其中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手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就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
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似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考点六:说明文段落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①概括本文内容,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谚语、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和描写性语言等,点明题目,增强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结合说明方法进行分析。
④设问开头,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题目解析】
《大雁归来》第1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开篇点题,总领全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中间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和上下文相照应。
如果运用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再结合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3.结尾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补充说明该事物其他方面的特点或注意点,使说明内容更全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②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考点七:说明文的拓展探究
在说明文阅读的最后一题上,常出现拓展延伸题。这类题目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的具体内容,调动生活积累,充分打开思路,尽力做到有一定创新性。
【设题方式】
(1)结合文本谈感受或启示。
(2)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
(4)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5)对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标语、建议、广告、宣传语等。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