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素养达标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读语段,完成练习。(14分)
míng mèi( )的阳光洒在草地上,美丽的花儿zhàn kāi( )了笑脸。亮亮不停地nuó yí( )着,一会儿在屋前的fāng zhuān( )地上观察蚂蚁,一会儿róu cuo( )洗手池里的pào mò( )。妈妈看到后,念(呵 叨)着:“快去换鞋。别挨到中午,dān wu( )了出门!”亮亮(敢 赶)紧跑过来,yī wēi
( )在妈妈怀里,用夸张的kǒu wěn( )说:“遵命,长官!”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9分)
2.用“√”选择括号内正确的字。(2分)
3.“挨”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遭受,亲身受到;②困难地度过(岁月);③拖延;④顺着(一定次序);⑤靠近。“挨”在语段中的读音为 ,应选第 种解释。下列句子中“挨”的读音和意思与语段中的“挨”都相同的是 (填序号)。(3分)
A.马上要开学了,但哥哥还舍不得走,挨到第二天上午才出发。
B.苦日子好不容易挨过来了,奶奶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C.他因为贪玩,挨了一顿批评。
D.我把报纸挨着日期放在书架上。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曾 曾经 曾祖父 B.午觉 发觉 觉醒
C.不禁 禁受 禁得起 D.答应 答辩 回答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抑扬顿挫 捶胸顿足 B.因病休假 休养生息
C.时光飞逝 转瞬即逝 D.一去不返 流连忘返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成长的路上, 注定了迈出双脚,就只能往前移动, 前面荆棘丛生。人生的车站不售返程票, 结果如何, 在行进,我们就不会后悔。
A.只要 既然 因为 不管 即使 B.既然 不管 因为 即使 只要
C.因为 即使 既然 不管 只要 D.既然 即使 因为 不管 只要
4.下列诗词名句中,与《匆匆》一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不同的一项是( )
A.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5.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个星期天》是小说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
②《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③这部小说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
④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6.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匆匆》主要采用直接抒发情感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B.《那个星期天》刻画了一位真实而又矛盾的母亲形象,她为生活操劳的同时又深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当察觉自己没有兑现带孩子出去玩的承诺时,她满怀愧疚。
C.“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这里借助神态描写,表现了“我”等待时的心情。
D.《别了,语文课》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读起来真实自然。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7分)
1.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仿写一个有两个以上连续动作的句子)(1分)
2.结合你对时间的感触,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了金黄的麦穗;时间在画家笔墨的流淌中,绘成了 ;时间在工人辛苦的劳动里,建成了
;时间在 ,变成了 。
3.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
同。请你照样子,发挥想象写一写。(5分)
史铁生笔下的黄昏是惘怅的:“周国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_ 来越远越来越蝶缈。”“光线正无可挽四地消邀,一派荒凉。”
我得到老师夸奖后回家的黄昏是 的:
。
得知妈妈要带自己出去玩的史铁生是 的:眼前的光线
,洗衣盆中的肥皂泡 。
4.按要求修改下面的语段。(7分)
①春天来了,林老师带领到效外活动。②我们沿着平坦的公路走着,不一会儿巍峨的山蜂、峻峭的田野、曲折的小溪,便表现在我们的眼前。③听,百灵鸟在枝头快活地歌唱,看,美面的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④大家都沉醉在迷人的春色中。
(1)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 ”和“ ”,应分别改为“ ”和“ ”。(2分)
(2)句③中有一个标点符号用错了,应这样修改: .(1分)
(3)句①成分残缺,应在“ ”后面加上“ ”。句②中有两处用词不当,应这样修改: 、 。(4分)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时光易逝,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感慨道:“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
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 ,被 ,如
,被 。”请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6分)
2.《那个星期天》中“我”之所以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是因为:①第一次盼望对于“我”来说很重要;②盼望中的心理感受由 到焦急,再到焦急、惆怅,最后 ,令“我”印象深刻:③母亲没有兑现 ,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④母亲 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2分)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7分)
【材料一】 某小学学生使用网络新词的调查统计表
调 查 年 级 及 人 数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从不使用
一 、 二 年 级 ( 1 0 0 人 ) 10人 2 5 人 6 5 人
三 、 四 年 级 ( 1 0 0 人 ) 6 5 人 1 9 人 1 6 人
五 、 六 年 级 ( 1 0 0 人 ) 8 9 人 1 1 人 0 人
【材料二】由于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日渐丰富,网络新词也快速席卷校园,它正如一场新的“文化大爆炸”一般,在校园中“炸”开了。像“锌鲤”“官宣”“逆袭”等网络新词,许多学生口中时常说着,作文里偶尔用着,俨然成为校园里的又一“时尚”。
1.阅读材料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一下你的发现。(2分)
2.关于材料二中网络新词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只要与勤奋相伴,每个人都能收获生活的锦鲤。
B.荆楚网官宣了:“洪山区‘书香润洪山 阅动向未来”全民阅读月活动于2024年4月18日启动。"
C.夺冠呼声最高的球队果然逆袭成功,获得了冠军。
D.欢迎同学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献出一份爱,传递正能量。
3.有人说:如果你不说几句网络新词,别人会说你“老土”;:如果你老说网络新词,别人会说你“忘本”,丢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一些东西。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作为小学生的你应该怎样看待 请你写写自己的看法。(3分)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2分)
绉(zhòu)纱馄饨(节选)
肖复兴
①北京善通人家,一般爱吃饺子,以前很少吃馄饨。我第一次吃馄饨,是上初中之后,比起敛子,馄饨皮很薄,但恪很少,觉得馄饨是样子货,还是馅儿大肉多的饺子吃起来更痛快。
②这样的印象被打破,是吃到了我们大院里梁太太包的馄饨之后。梁太太一家是江苏人,梁太太包的馄饨,在我们大院是出了名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院里的街坊议论过梁太太的馄钝,说她包的馄饨皮,加了淀粉和鸡蛋,薄得如纸似纱,对着太阳或灯看,能造亮。而且,馄饨皮捏出来的皱褶,呈花致状,一个个小小的馄饨,简直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不吃,光是看,就让人赏心悦目,像艺术品。
③梁太太自己说,这种馄饨,在她家乡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包,人们称作结纱馄饨。但我从来没有见过梁太太包得这样精美绝伦的馄饨,都是听街坊们这样说,只有想象而已。
④据说,梁先生最爱吃馄饨,所以梁太太才常常要包馄饨。特别是梁先生加夜班的时候,梁太太的馄饨更是必不可少。每次梁先生吃馄饨的时候,她女儿也要跟着吃,也爱吃得不得了。绝纱馄饨,成了她家经常上演的精彩保留节目。
⑤读高一的秋天,下乡劳动,突然拉稀不止,高烧不退,同学赶着一辆驴车,连夜把我从郊区乡间送回北京。在医院里打完针吃了药,回到家之后,一连几天,烧还是不退,浑身虚弱,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没有一点儿胃口。母亲吓坏了,和街坊们说,想求得什么法子,可以让我吃下东西。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东西,这病怎么好啊!母亲念叨着。街坊们好心出了好多主意。
⑥这天晚上,梁太太来到我家,手里端着一个小钢精锅,打开一看,满满一锅馄饨。梁太太对母亲说:"给孩子尝尝,我特意在汤里点了些酷,加了几片西红柿,开胃的,看看孩子能不能吃一些 "
⑦母亲谢过梁太太,转身找大碗,想把馄饨倒进碗里,好把钢精锅还给梁太太。梁太太摆手说:“不急,不急,来回一折腾,凉了就不好吃了。”说着,轻轻转身离去。
⑧母亲用一个小碗盛了几个馄饨,舀了一些汤,递给我。我速迷糊糊地吃了一个,别说,还真的很好吃,坦率地说,比母亲包的饺子要好吃,馅里有虾仁,是吃得出来的,还有什么东西,我就不懂了。总之,很鲜,很香。我喝了一口汤,更鲜,里面不仅放了酷,还有白胡椒粉,真的特别开胃,竟然让我几口就把这碗汤都喝光了。
⑨母亲很高兴,端来锅,又给我盛了一碗。我望了一眼锅里,西红柿的红,紫菜的紫,香菜的绿,汤的白,再加上皮薄如纸皱楣似花的馄饨里肉恪的粉嘟嘟颜色,交错在一起,好看得像一幅水墨画,那是满盘饺子没有的色彩和模样。
2021年6月20日于北京
(选自《正是橙黄橘绿时》,有删改)
1.在吃到梁太太的馄饨之前,“我”对馄饨的印象是(2分) ( )
A.皮薄馅大 B.皮薄馅少 C.馅大肉多 D.皮厚馅大
2.根据短文,绉纱馄饨是下列哪个地方的特产 (2分) ( )
A.江西 B.湖南 C.湖北 D.江苏
3.下列对短文开头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用饺子引出馄饨,突出馄饨的不常见。
B.开篇点题,总起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为下文写“我”对馄饨的渴望以及念念不忘作了铺垫。
D.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让读者对下文的绉纱馄饨印象更深刻。
4.下列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绉纱馄饨”是作者塑造梁太太形象的重要物象,寄托着作者的回忆与情感。B.“绉纱馄饨”让作者念念不忘,是因为那是作者第一次吃到馄饨。
C.“绉纱馄饨”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结构完整面严谨。
D.“绉纱馄饨”的“纱”指其皮“如纸似纱",“绉”指“馄饨皮捏出来的皱褶,呈花纹状”,这个名称巧用比喻,飘逸轻薄、纯洁淡雅。
5.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梁太太的人物形象。(2分)
6.语文要素请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2分)
七、习作。(30分)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感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一切都可重启,你会追回哪段逝去的时光呢 是哪一天,发生了让你难忘或是激动的事情 是哪一时刻,作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 还是……请以“回到__”为题,在横线上填上“那个早晨、那个雨天……"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回顾事情的经过,理清思路写下来。要求:写清你当时印象最深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1.明媚 绽开 挪移 方砖 揉搓 泡沫耽误 依偎 口吻 2.叨 赶 3.ái ③A
二、1.C 2.A 3.D 4.B 5.B 6.C
三、1.示例:爷爷走进客厅,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然后放下杯子,坐在沙发上看起了报纸。
2.示例:美丽的画卷 高大的楼房 孩童快乐的玩要中 美好的回忆
3.示例: 热闹 燕子叽叽喳喳地归巢,炊烟袅袅升起,青色的屋檐下传来一家人劳作后的欢声笑语 高兴 霎时间变得明朗且柔和起来 映着七彩的阳光和我的笑脸,感觉它们也在为我欢呼
4.(1)效 蜂郊 峰(2)把“歌唱"后面的“,”改为“:”
(3)带领 我们 把“峻峭”改为“广阔”把“表现”改为“出现”
四、1.徘徊 轻烟 微风吹散了 薄雾 初阳蒸融了 示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兴奋、急切 失望、委屈 承诺 忙碌、辛劳
五、1.示例:某小学学生使用网络新词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多。
2.C
3.示例: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这些新词,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应与时俱进。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新潮文化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我们还应继续努力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六、1.B 2.D 3.B 4.B
5.示例:“给孩子尝尝,我特意在汤里点了些醋,加了几片西红柿。开胃的,看看孩子能不能吃一些”是对梁太太的语言描写,可见她是一个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院里的街坊议论过梁太太的馄饨,说她包的馄饨皮,加了淀粉和鸡蛋,薄得如纸似纱,对着太阳或灯看,能透亮。而且,馄饨皮捏出来的皱褶,呈花纹状,一个个小小的馄饨,简直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不吃,光是看,就让人赏心悦目,像艺术品"是对梁太太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梁太太是一个手艺精湛、心灵手巧的人。
6.从“母亲很高兴,端来锅,又给我盛了一碗"可以看出,母亲因为“我"能吃下东西而感到高兴,这也间接体现了馄饨的美味。“那是满盘饺子没有的色彩和模样”。通过与饺子的对比,作者突出了馄饨的特别之处,进一步表达了对馄饨的赞美。作者的情感表达既直接又含蓄,通过细腻的插写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梁太太馄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传递出对美好回忆的珍视和留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