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全椒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据此可知,西周治国理念()
A.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B.摆脱了神权思想影响C.彰显朴素的唯物色彩D.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2.《左传》载:桓公二年鲁国大夫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国)大鼎于宋”且“纳于大庙”,劝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当时周王朝的内史也肯定了臧哀伯“君违,不忘谏之以德”的贵族风范。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礼制秩序受冲击 B.儒学成为治国准则
C.谏官的地位提高 D.原始民主制度盛行
3.南朝初年,在南徙人口较密集的地区,侨郡县之多,数不胜数。以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为例,就设置了十五六个郡级政府和六十余个县级政府,同级政府林立,所隶民户的赋役不一。这种现象()
A.损害了南渡士族的利益 B.表明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C.易造成社会治理的紊乱 D.反映江南地区政权更迭频繁
4.辽采用“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北面官和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北面官权力较大。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是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后金的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组织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这些制度()
A.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B.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5.下图是元朝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这一统计图反映了()
A.政治统一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B.货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C.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政局联系密切D.民族矛盾的激化制约了经济发展
6.鸦片战争后,清朝某些官员对建造战船提出建议:“此时如讲求最为得力之船,必须仿照夷船式样作法,庶堪与该夷对敌。惟最大夷船,炮位三层,可安大炮七十余位,船身长十七八丈,亦觉制造维艰,兹拟就其中等兵船式样如法制造。”该建议()
A.反映出清廷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B.说明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
C.是对西方国家侵略挑战的应对 D.正确反思了鸦片战争战败原因
7.据清雍正六年刻本《敕修两浙盐法志》记载:安徽休宁人吴敏惠在杭州经商时,“建城东土桥新坝,费万金不赀,商民均利”;光绪五年刻本《婺源县志》记载:歙县人毕懋在浙江经商时,目睹洪水肆虐,对所来乞讨者“倍所予,不责其偿,日给数千人”。徽商的这些举动()
A 有利于当地市镇社会发展 B.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C.反映市镇专业化程度提升 D.表明民间组织成为救济主体
8.1924年,留美的“新中国主义者”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新中国党”,指出:“五四'以还,贤士大夫,倡言新中国之创造,朝野从风,舆情所趋,内外响应......今国难待纾,不俟终日,而团体绸缪,尚费岁月,此组织新中国党之所为刻不容缓也。”由此可见,五四以来()
A.革命者对新中国的设想随时代不断变化 B.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
C.思想界一致赞同以俄为师来构建新中国 D.国共合作推动进步政党纷纷成立
9.1954年,周恩来在会见一些邻国领导人时表示,“中国对外交往的政策是国际和平合作,但我们不能容忍任何欺侮,如果有人要挑衅和欺侮,我们一定抵抗”,并强调中国人民“不拿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作为代价来向战争集团乞求和平”。这反映的外交理念是()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 C.真实亲诚 D.以邻 伴
10.下图为2010年发行的《中医药堂》一套邮票中的一枚。这套邮票选取了4个历史悠久的老字号药堂: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苏州雷允上、广东陈李济,分别展示了他们神秘独特的制药技艺和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店铺建筑。这套邮票体现了我国()
A.重视公共卫生的监管 B.医药学领域质的飞跃
C.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D.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1.长期以来,西欧学者依据古埃及文献记载,将公元前12世纪地中海东岸青铜文明的衰落,认为是“海上民族”大规模迁徙带来的灾难。但近年来,有学者基于风俗遗迹、器物演变等新考古发现,提出“海上民族”可能并不存在。这说明()
A.文字记录具有主观色彩 B.考古发现揭示了历史真相
C.历史结论越晚近越准确 D.史料更新丰富了历史认知
12.中世纪,罗马教廷的官方用语拉丁语是全社会的唯一通用语言,各国自己的语言被视为粗俗的方言。1362年,英国王室颁布法令,规定英语为法庭用语;1539年,法国国王规定所有的法令和公告都必须使用法语。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世俗权力的加强 B.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
C.资本主义的扩展 D.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形成
13.英国王室从诺曼征服之后便热衷于使用法语,但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战争的爆发,也让英国人对法语起了厌恶心理,整个社会都开始了学习英语的热潮。这一现象()
A.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B.奠定了宗教改革的基础
C.有助于民族国家形成D.改变了民众对上帝的看法
14.英国海滨度假兴起,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等上流人士光顾。19世纪中期,海边已成为中产阶级特有的消闲活动地。到1911年,全国二分之一的人曾到海滨度假,每年有20%的人要到海滨过夜旅游。英国海滨休闲度假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蒸汽机轮船的发明 B.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
C.工业社会不断发展 D.现代时间意识的增强
14.列宁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其中“亚洲的觉醒”主要源于()
A.列强掀起瓜分世界 狂潮 B.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C.欧洲无产阶级斗争的鼓舞 D.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传播
15.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7月,西班牙因佛朗哥叛乱而爆发内战。美国国会前后出台三个中立法,禁止向埃意双方与西班牙内战双方提供武器。然而,意大利通过德国转手得到美国武器,而德、意作为“中立国”也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佛朗哥叛乱。这体现了美国()
A.违反了三权分立原则 B.背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实质上实行绥靖政策 D.试图改变孤立主义政策
16.2023年3月,巴西政府表示,中国和巴西已达成协议,以本币开展贸易 2023年4月,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印度和马来西亚已同意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这反映出()
A.各国反对美国的强权政治 B.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变化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 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齐时,山东地区(今河南河北地区)经济繁荣,水平远超北周控制的关中。隋建立后,这一差距仍不可忽视。因此,隋朝特别重视经营这一地区,除屡屡减免赋税外,还采取诸多的措施。隋文帝登基后,旧长安城破旧不堪,于是“发山东丁”,营造新都城。为解决山东地区的户口隐瞒问题,他规定:“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并以此为依托,要求山东地区各州县大索貌阅,一番检索下来,新搜出四十四万多丁,一百六十四万多口。隋文帝还下令开凿广通渠,又沿黄河两岸设置大批仓库,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将河南河北的大量物资运抵长安,保障了关中地区的物资需要。
-摘编自钱久隆《经营与失控:隋朝对北齐旧地的经济政策研究》
(1)据材料,指出隋文帝经营山东地区的举措。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隋文帝对山东地区的治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思想中的“夷夏”观念,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的“天下”,以文明高下分出华夏和蛮夷,却不视为一个个并立的国家。到了宋代,开始从天下主义,出现自我想象的民族主义苗头。宋、辽、西夏的对峙,宋人开始有了边界和边界意识,这种民族和国家观念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对于本国知识的专有权利意识开始萌芽,动摇天下主义的观念。
-葛兆光《宅兹中国》
材料二自从第一块英属殖民地弗吉尼亚开始,英国移民以及后代构成了这块大陆数百年间族群的主体,北美的民族主义一开始沿袭母国的英格兰民族主义,北美人模范地忠于并落实英格兰的价值观。然而,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称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中国萌生出早期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并指出中美民族意识的萌生有何相同之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近代中国的文明转型变奏中,武汉的城市空间形态变迁极具代表性。
-晚清武汉地图
注:既济水电厂主营发电和城市供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武汉城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工业革命拉开了英国工业化的大幕,刺激人口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同时,英国的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又拓展了英国的海外市场。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刺激了生产的再扩大。扩大再生产首先对棉花和煤炭的需求递增,工业制成品的输出也同步递增。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特征非常鲜明,与棉纺织业相比,英国煤炭工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内的特征更为明显。从格拉斯哥到曼彻斯特再到伯明翰,到处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且产煤区离大海和河流都不远,因此建造连接产煤区和河流的运河变得更为容易。运河的开凿推动了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煤炭产量在1750-1830年间增长了大约六倍,也推动了钢铁业的发展。位于南威尔士的布莱纳文钢铁公司借助布雷克诺克阿伯加文尼运河向外输出铁矿石等原材料,向内运回煤炭等补给品等。
运河修建具有工程量浩大、建设周期长、靡费巨资、投资回报慢等特点。英国修建运河的社会集资主要有三大来源。第一、完全由财力雄厚的贵族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承担。第二、由英国议会委任运河委员会或地方托拉斯对来往运河的船只征税,从税款中拨出一部分用以支付运河维护和疏浚费用。第三、组建运河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运河修建最常见的融资方式。由上可见,在资金来源上,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是资本的产物。因资本的“短视”,缺少统一的标准,没有将运河设想一个相互贯通的系统,运河多修成了“小”运河,且后续投资缺乏,形成发展瓶颈。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手段,除修建水闸、蓄水池外,还在高地和山地上打隧道,在峡谷间架水道桥,特别是铁制水槽的使用,使英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运河开凿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运河修建上的技术革新尚达不到技术革命的高度,很少有创新性技术被引入运河......当交通运输量增加到技术革新迫在眉睫时,英国正在修建铁路。因此,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集中到铁路上。
-摘编自雍正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
依据材料,归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并分析这些条件如何影响了英国运河业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运河业 兴衰的启示。
2025届安徽省全椒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A
5.C
6.C
7.A
8.B
9.B
10.C
11.D
12.A
13.C
14.B
15.C
16.B
二、非选择题
17.(1)措施:减轻税额;征发山东地区劳役营造新城;制定保闾制度,进行基层治理;实行 “大索貌阅”,进行户口检查;开通运河,兴建仓库,促进漕运发展。
(2)评价:加强对山东地区管理和中央集权;增加国家劳动力和赋税收入;富国强民,巩固政权;推动户籍制度发展完善;但征发大量劳动力,对山东地方社会经济有一定抑制作用。
18.(1)原因:宋、辽对峙使宋有对等国家观念;对民族文化的专有权利意识强化民族文化观念。
(2)条件:对北美的认同与归宿;清教徒思想影响;与印第安及英国人的对抗。
相同之处:有共同文化习俗;在对抗中萌生。
19. 示例:
论题:武汉城市的发展带有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论述: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交通商贸发达。近代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各国建立租界。洋务运动时张之洞兴办工厂,奠定工业基础。民族工业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式教育发展让青年接受革命思想,湖北新军促进革命思想传播,武汉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综上,武汉城市发展体现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20.(1)条件:满足大宗商品运输需求;资本化运作;注重技术革新。
影响:运输大宗商品廉价但不快捷;资本 “短视” 导致运河规模小且后续投资缺乏;少有创新性技术引入。
(2)启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要有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标准;要持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