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博野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河北省博野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00:0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信息联考卷(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自然崇拜中形成的诸神世界已经呈现出某种等级秩序,帝或天被抬升到众神之神的位置,与氏族社会中的祖先崇拜渐行渐近,在殷商后期终于形成了帝祖合一的格局。宗教活动越来越围绕祖先祭祀展开,卜问逐渐流于形式。这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遗风的盛行 B.国家治理中世俗化色彩加强
C.王权和神权逐渐分离 D.专制统治秩序逐渐确立起来
2.汉武帝时期,因大批匈奴部众来归,就在西北诸郡设置了五属国。其级别相当于郡,各有属国都尉。中央专管属国的官员称为“典属国”。此外“有蛮夷曰道”,道是设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单位。西部和南部的新置之郡,其下就有很多道。这些措施反映出汉代
A.扩大同周边地区交往交流 B.民族政策注重“因俗而治”
C.对边疆的管理以羁縻为主 D.构建严密的边防治理体系
3.西晋咸宁元年(275年)十二月诏曰:“出战入耕,虽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尝不以战士为念也。今以邺奚官(官名)奴婢著新城,代田兵(代替屯田士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这一举措
A.推进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 B.遏制了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
C.维护了小农阶层的土地所有权 D.有利于减轻军队的生产负担
4.下表为宋代文献记载的相关内容。这可以用来研究宋代
材料 出处
虽兼并盛行,然亦有佃客勤苦,渐积资财,得田而为主户者 《宋史·食货志》
有佃客以贩缯帛起家,累资巨万,遂置田产,为主户焉 《东京梦华录》
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 《宋文鉴·民议》
A.中央强化对地方控制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户籍管理呈现开放性 D.百姓生活水平提高
5.明代创立了考官、执事官在“锁院”后的集体盟誓制度;万历年间还确立了考官集体搜检复核落卷、返还乡试落第考生试卷、解送取中的朱墨卷(墨卷为考生用墨笔缮写的卷子,朱卷是他人誊写考生的试卷)至礼部磨勘和复试有作弊嫌疑考生等制度。明代的这些做法
A.提升了国家政权的公信度 B.确保了科考程序的公正性
C.杜绝了选拔人才舞弊行为 D.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方略
6.甲午战争爆发前,德国人希理哈的《防海新论》在洋务派中流传,书中提出防守本国海岸的上策是“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国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但李鸿章认为“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据此可知,李鸿章
A.已具有较理性的近代外交意识 B.坚持防守为主的对外作战方针
C.全面分析了中国与列强的差距 D.尚未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羁绊
7.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在《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函》中写道:“惟《新青年》杂志中,偶有对于孔子学说之批评,然亦对于孔教会等托孔子学说以攻击新学说者而发,初非直接与孔子为敌也。”这可以用来佐证,新文化运动
A.调和了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 B.深刻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C.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社会逆流 D.秉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原则
8.20世纪20年代,土耳其在苏俄的帮助下,民族革命运动取得巨大成功。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以《向导》为主阵地,积极宣传土耳其革命,仅1922年,蔡和森就在《向导》上发表了5篇专门讨论土耳其的文章。其旨在
A.探寻中国革命的新路径 B.声援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
C.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D.教育和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9.抗战期间,中共冀东地委指出,旧的秧歌等农村娱乐多系反映旧社会封建糟粕的一套,不能反映翻身后农民的生活与各种情绪,因而要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对春节期间的秧歌词、歌曲、剧本等表演内容进行改造创新。这
A.提升了民间艺人的职业素养 B.有利于塑造农村道德新风尚
C.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D.废除了旧社会传统娱乐习俗
10.2021年,全球面临严重缺粮状况的人数逼近1.93亿,较2020年增加了约4000万。中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36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水资源也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25%。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说明我国
A.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B.彻底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
C.主要依靠扩大种植提高粮食产量 D.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粮食市场机制
11.文献证据显示,古巴比伦时期,巴比伦尼亚地区有汲水灌溉和运河水灌溉两种形式,“我(国王)在幼发拉底河畔开通水渠,我带来了和平,我用运河水代替汲水灌溉农田”。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对使用运河水灌溉农田的相关事宜作出了规定。由此可见,当时的运河
A.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B.成为法律保护主要对象
C.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D.受到统治者的高度关注
12.论及西欧中世纪庄园制下的生活,历史学家萨姆哈伯·厄内斯特在《商人创造历史》中写道:“这些人(庄园主)并不舒适地活着,像一个大家庭,或扩大的领地,所有需要的都自己生产······对商人而言,并没有什么。”这表明,中世纪欧洲庄园
A.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B.封建领主加重对农奴的剥削
C.社会结构呈多元化 D.权力分散导致基层秩序混乱
13.17世纪初,荷兰与葡萄牙发生海上争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海峡捕获了葡萄牙的商船,并将船上价值总额相当于三百万荷兰盾的货物收归己有,从而引发了一场国际争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撰写了《捕获法》为荷兰进行辩护。据此可知,格劳秀斯这一行为
A.秉持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B.缓和了欧洲殖民者间的矛盾
C.承认了主权国家的主体地位 D.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14.马克思在1871年论述巴黎公社时写道:“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如果没有最后这个条件,公社体制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就是欺人之谈。”其意在强调
A.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剧 B.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影响日益扩大
C.巴黎公社的原则具有普适性 D.政治解放成为生产者解放的前提
15.《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当联盟成员之间发生可能导致决裂的冲突时,应该提交联盟的仲裁或者司法解决,即使没有提交也要上报给理事会。若违背规定、执意诉诸战争,国际联盟将作为一个整体对该国作出制裁。该盟约蕴含的原则是
A.和平共处 B.大国一致
C.均势平衡 D.集体安全
16.从1970年到2012年,全世界共发生了147次系统性银行业危机,其中拉美有28次,在危机总数方面排名第三,但平均到每个国家,则排名第一。在拉美地区上述28次银行业危机中,共有14次同时发生了货币危机,9次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据此可推知
A.世界经济格局呈多元化趋势 B.传统金融治理体系走向崩溃
C.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南北差距 D.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加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惰则窭空。是以先王之制赋入也,必以丁夫为本,无求于力。分之外无贷于力,分之内故不以务穑增其税,不以辍稼减其租,则播种多;不以殖产厚其征,不以流寓免其调,则地利固;不以饬励重其役,不以窳怠蠲其庸,则功力勤。如是然后能使人安其居,尽其力,相观而化,时靡遁心,虽有惰游不率之人,亦已惩矣。
材料二
夫国家之制赋税也,必先导以厚生之业,而后取其什一焉。其所取也,量人之力,任土之宜,非力之所出则不征,非土之所有则不贡,谓之通法,历代常行······且百姓所营唯在耕织,人力之作为有限,物价之贵贱无恒,而乃定税计钱,折钱纳物,是将有限之产,以奉无恒之输······价计稍贵,数则不多······价既转贱,数则渐加,向之蚕织不殊,而所输尚欲过倍,此所谓供税多而人力不给者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陆贽关于赋税制度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陆贽所评价赋税制度相似的一项制度,并简析其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时代中国部分外交政策解读
视角 主要内容或核心理念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 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携手应对全球人道主义挑战、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三方合作等
新时代的大国关系 中美要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继续深化和发展;中欧要继续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日双方应坚持和平共处、和合共生、和而不同,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
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始终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新时代的中非合作 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不断拓展新时代中非各领域合作、坚定不移巩固相互支持、奋力开创中非关系新局面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同世界上108个国家和4个地区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等
-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等整理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围绕“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随着一批沿海、沿江、沿边城市被迫开埠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城市化艰难起步。从城市的具体分布情形来看,沿海地带从南到北有20个城市,沿江地带从东到西有13个城市。“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北沿海、东西沿江两条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贸易港口城市(镇)轴带”。长江下游、岭南、东南沿海这三大区城城市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城市化则进展缓慢。
-摘编自涂文学《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区域非平衡性论略》
材料二
工业革命的爆发迫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地区,由此推动了英国近代意义上城市文明的兴起和发展。1700年,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相近,均徘徊于9%左右;然而,到180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据总人口的16%,几乎超出欧洲大陆城市人口达一倍之多。在这一演进过程中,英国城市文明的发展趋势首先表现为从首都城市单一发展模式转向多中心城市模式,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持续发展,共同构成相对完备的城市结构体系。
-搜编自欧阳萍《英国城市文明的发展趋势-兼论与中国城市文明的比较》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利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城镇化。1978-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增长至66.167%,城镇人口由1.7亿到9.3亿(5.57倍),城镇建设用地由1981年的0.67万增长到2019年的约13.37万k㎡,40年城镇化年均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19952011年连续16年为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摘编自杨保军、陈明《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和转型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指出英国近代城市发展不同于中国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因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民族自决的表现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美国的建国理念中蕴含着一定的自决思想,如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强调“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这为民族自决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也被视为现代自决原则的早期实践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为了确立自身道义和影响力的需要而把自决视为和平的基础,但鉴于美国与西方的特殊关系,并不认为殖民地人民有权通过暴力来实现自决
冷战期间 美国作为新兴的超级大国,试图将自决作为全球秩序的一项基本原则。围绕自决原则在联合国及国际法领域的制度化问题,美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殖民地人民之间的分歧进一步体现出来。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量,美国有意抑制殖民地的经济自决
冷战结束后 美国主要基于维护霸权体系的角度来支持某些群体的自决诉求,以“人权高于主权”等话语,对自决原则的选择实行双重标准
-据李捷、赵磊《美国对自决原则的立场演变分析》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对民族自决立场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民族自决立场变化的基本依据。(6分)
  2025届河北省博野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D
  4.C
  5.A
  6.B
  7.C
  8.A
  9.B
  10.A
  11.D
  12.A
  13.A
  14.D
  15.D
  16.D
  二、非选择题
  17.(1)主张赋税征收主要基于人丁(成年男性)为标准;主张量入制出的赋税政策;主张赋税征收用实物缴纳(如谷物、丝织品等),反对以货币作为税赋征收的主要方式。
  (2)示例 1:
  制度:明代 “一条鞭法”。
  影响:税制简化,提高了税收体系运行效率;赋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展;进一步放松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示例 2:
  制度:清代 “摊丁入亩”。
  影响:税制简化,有利于政府的赋税征收;减轻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避免了隐匿人口现象,促进人口数量的增加。
  18. 示例:
  论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阐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多边机制发挥作用,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与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19.(1)特点:近代中国城市化整体发展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呈现半殖民地特征;伴随部分传统城市的衰落。
  表现:城市化起步早;工业革命的助推;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发展多元化;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城市结构体系。
  (2)改革开放的实施及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企业的发展;工业化的加快;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20.(1)由独立战争期间认同并实践民族自决原则,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冷战时期反对殖民地人民实现自决,再到冷战结束后实行双重标准。
  (2)国家的经济利益;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社会意识形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