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黑吉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模拟卷(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察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招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辽宁锦州一模·T1改编)近年在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多组建造工艺和理念非常成熟的,距今5100年至4900年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区()
A.农业发展优于游牧渔猎 B.开端了我国早期治水先例
C.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特征 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2.(2024辽宁大连二模 T2改编)汉代每年正月举行盛大朝会,朝贺献礼后皇帝置酒宴饮,“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此举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践行儒家治国思想
C.强化君主权威 D.巩固上下尊卑关系
3.(2024辽宁抚顺一模 3)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羁縻,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本意为对牛马的束缚。唐朝初期,羁縻州遍布北方、东北、西北及西南边疆等地。唐朝推行羁縻制度旨在()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C.促进各民族大融合 D.传播中原先进文化
4.(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 T5改编)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这反映出元朝()
A.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意识 B.提升了对边疆的基层治理
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 D.违背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5.(2024辽宁抚顺一模 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几乎行销全国”。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6.(2023班级高考真题改编)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这意在强调()
A.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B.战争起因的复杂性
C.工业革命的负面性 D.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2024辽宁大连二模 T6改编)1894-1897年,居住在湖北的西方人设立了宜昌书信馆,开通邮政业务并发行邮票。图1是当时发行的一枚邮票,图案中间为宜昌城区地图。据此可知()
①标志近代中国邮政业兴起②中国主权受到西方列强侵犯
③中西方文化的不可融合性④客观上促进中国邮政业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 8)1944年,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规模已从抗战初期的不足5万人发展到了60万人,1945年春则发展到90余万人,根据地已遍及敌后10余省近亿人口,党组织也由抗战初的2万余人一举扩展到了121万人。抗战期间,中共力量不断成长主要得益于()
A.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支持援助 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建立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 D.坚持全面抗战方针路线
(2024辽宁丹东二模 T9改编)表1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
项目 总计 工业 农业水 利林业 运输 邮电 贸易银行 物资仓储 文化教 育卫生 城市 建设 其他
总额(亿元) 427.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 4.6
比重(%) 100 58.2 7.6 19.2 3 7.2 3.7 1.1
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A.工业布局在地域上趋于合理 B.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C.成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兼顾了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
10.(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 11)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A.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11.(2024辽宁丹东二模 T11改编)图2是苏美尔文明中乌鲁克古城(约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3000年)出土的泥板,记载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大意为“在37个月内收到了29086单位(约合138201升)的大麦,由名叫“库辛'的人签核”。该文物()
图2
A.证明了两河流域商品经济的繁荣 B.当时的文字还难以做出解读
C.是研究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 D.能够证明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12.(2024黑龙江牡丹江一模 12)玉米原产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13.(2024辽宁辽东南高三上期中·T16改编)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A.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 B.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C.造成了拉丁美洲发展的落后性 D.大大影响了整个美洲的发展
14.(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 12月份联合考试·14)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历史小说《双城记》(1859年首版)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于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在小说中他讲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①表达对三大工人运动的同情②作品之中运用了辩证的视角
③体现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④表明资本主义已经走向没落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5.(2024吉林长春四模 14)据以下表格材料推知,苏联(俄)()
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单位:万吨)
年份种类 1918 1922 1928 1937
谷物 180 690 1080 3190
籽棉 12 7 79 258
制糖用甜菜 320 180 940 2140
向日葵 17 20 110 110
亚麻纤维 0.0003 7.4 17.3 27.6
土豆 42 20 110 700
A.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 B.经济政策服务于国家战略
C.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 D.农产品与市场的紧密联系
16.(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T16改编)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非洲共有200多个地区合作组织。1991年召开的第27届非统首脑会议签订了《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规定在34年内分6个阶段逐步建立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经济共同体。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非洲的联合 B.非洲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建设
C.非洲国家探索联合发展的道路 D.非洲的联合深受欧洲联合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适应性测试·T17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朝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从材料的叙述来看,江南经济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6分)
(2)你认为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与所学予以说明。(6分)
18.(2024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下学期一模·T18)近代以来辽宁人民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压迫,辽宁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次反抗斗争,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辽宁各级党组织成立支前委员会,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加战勤队伍,动员了近百万民工队伍随军作战,从人力、物力上鼎力支援人民解放军,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辽宁解放后,在东北局指示下,辽宁各级党组织迅速组织了6万名民工随军入关,担任战勤任务,并组织万余辆大车、数万副担架随军行动。辽宁解放区还抽调20余个卫生机关、近6000名医务人员随军入关,并集中大批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满足入关部队的需要。辽宁的军工产品特别是武器弹药,除少部分供应东北留守部队外,绝大部分支援关内人民解放军。这些武器弹药对关内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共辽宁省委领导人民全力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辽宁人民肩负繁重而光荣的支前任务,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与支援,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争期间,辽宁先后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种战勤工作,出动战勤大车13.3万辆,捐献粮食356.56万吨,捐款折合战斗机235架,辽宁的许多工厂夜以继日地为志愿军生产军需物品、武器弹药,竭尽全力保证前线的物资供应,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保障。辽宁在抗美援朝时期参军参战人数达到32.15万,为志愿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自《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宁民众为全国解放做出的贡献,并分析辽宁民众踊跃支前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做的贡献。(4分)
19.(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T18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清朝自 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
-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材料二国家部分年份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国内基本建设支出 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
1952 46.68 2.69
1954 84.28 3.98
1956 139.58 7.70
1958 229.38 9.34
1960 354.45 33.73
1961 110.18 31.01
1962 55.65 19.29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财政支出的阶段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变化予以合理解释。(6分)
20.(改编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凡尔赛和约的主导者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但除非这些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能够一直保持自己在战后初期所占有的优势地位,永远将战败国踩在脚下。然而,在国际关系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任何“优势”都只能是一种相对的、过程性的现象,到 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和约关于战争的罪责问题,激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抗议,人们怀念帝国,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铁腕人物“重振国威”。和约的主导者一直为防止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扩大而敌视苏联,这一立场在此后20年都没有改变,使先前在欧洲东部一直起着钳制德国的有效力量由此消退。和约在保障未来方面的语言尽管那么华丽,其实只是一纸空文,无法避免20年后更大冲突的全面爆发。
-摘编自万楚蛟高英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
围绕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准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
2025届黑吉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样卷(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A
5.D
6.D
7.B
8.D
9.D
10.B
11.C
12.D
13.D
14.B
15.B
16.C
二、非选择题
17.(1)新变化: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业市镇兴起;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大;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6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6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8.(1)贡献:①组织民工做战勤工作;②集中辽宁地区物资(特别是军工产品)支援关内解放战争;③组织医护人员参与解放战争。(注:以上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得 4 分。)
原因:①土地改革激发了辽宁人民的革命积极性;②辽宁党委的正确宣传和领导;③辽宁地区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传统。(注:以上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得 4 分。)
(2)贡献:①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人民为反帝和巩固人民政权做出重要贡献;②辽宁工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物质保障;③辽宁地处抗美援朝战线最前沿,在战争中承担的任务更艰巨。(注:以上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得 4 分。)
19.(1)背景: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任答一点 2 分,共 4 分)
原因:清政府改革以维护专制为目的,改革不彻底;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威下降;改革激化社会矛盾,缺少认同。(6 分)
(2)变化:1952 - 1960 年国内基本建设支出占比较大,1960 - 1962 年农业投资总量有较大提升。(2 分)
解释:1952 - 1960 年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内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增加,对农村、农业支出相对较少;1960 - 1962 年政府实施 “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工业投资比重下降,农业投入比重上升。(4 分)
20. 示例
论题: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孕育着更大的冲突。
论述: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 1919 年召开了巴黎和会,与会各国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在欧洲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对战败国处理过于苛刻,助长了民族主义仇恨,为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提供了机会。英法等国排斥敌视苏联,甚至使法西斯侵略朝向苏联,苏联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法西斯侵略西欧得到了有利条件。
因此,凡尔赛和约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不利于战后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和约只是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