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考前模拟考试(三)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对守城有功的男子“爵二级”,荀子主张“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形,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些主张()
A.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社会价值 B.旨在鼓励平民改变地位
C.有助于社会等级关系的活化 D.试图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2.汉桓帝借宦官之手铲灭外戚梁氏,单超、徐璜等5位宦官因功封侯。后单超死,皇帝赐国葬,剩余四侯更加骄横,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这体现出东汉()
A.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B.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
C.宦官专权威胁皇权 D.官僚统治集团渐趋分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夷夏之辨”主要表现为汉族与内迁各族政权对正统地位的争夺,双方都以华夏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汉族政权藐视内迁各族文化,鼓吹“戎晋不杂”,内迁各族则抓住“夷夏之辨”的文化意义大做文章,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寻找理论支点。这一现象()
A.反映出民族间交流交融趋于停滞
B.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有限
C.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向心发展趋势
D.折射出南北方的矛盾日趋激化
4.唐初赋役的征收延用前朝“量入为出”的原则,即政府根据实际赋税收入来决定财政支出;780年后则一度采用“量出以制入”的原则。这一变化的出发点是()
A.放轻对农民人身控制 B.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
C.适应商业繁荣的形势 D.推动赋役制度的完善
5.清代前期,晋商与徽商并称为中国两大商帮,其中晋商以经营盐业、票号等著称。晋商票号的兴起,主要反映了()
A.白银货币化的趋势 B.抑商政策的松动
C.海外贸易的扩大 D.商业资本的转化
6.1880年出版的《易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预期矣。”作者观点典型地反映了当时()
A.西学东渐的强力冲击 B.士大夫的普遍追求
C.放宽民间设厂的要求 D.反对清政府的呼声
7.1902年,中英续议的通商行船条约中,第一次规定“由南、北洋大臣在各管辖境内设立牌号注册所一处,派归海关管理其事,各商到局输纳秉公规费,即将贸易牌号呈明注册,不得借给他人使用,致生假冒等弊”。不久,中国与美国、日本、葡萄牙等国签订的商约中都有类似规定。这类规定的出台有利于()
推进中国市场管理水平提升 B.缓和与西方列强的矛盾
C.增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D.促进中国市场深度开放
8.表3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进出口额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这表()
A.源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为民族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9.在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人民政府每年组织30万人以上的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群众“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当家作主”,土改工作团由党员干部、解放军战士、大学生、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等组成。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A.以巩固统一战线为目标 B.为国家工业化扫清障碍
C.是一场激烈的社会斗争 D.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明显
10.1980年,邓小平对外交工作指示:我国要尽量延缓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至少要争取有50年到70年的和平时间。此后,我国改变以往“联苏抗美”或“联美抗苏”策略,实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政策。这一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 B.我国对大规模战争的预判
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D.经济建设从高速到高质量变轨
11.如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司法体制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A.构建普通法系 B.调整司法运行程序
C.强化中央集权 D.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12.中古法国的王统都可以追溯到加洛林王朝,国王的血液被认为与众不同:普通人的血是暗红色的,国王的血则是纯净、清澈、透明和发光的;国王被认为是最为虔诚的基督徒,具有类似上帝那样的神圣性和正义性。这说明当时()
A.社会孕育着后世统一的因素
B.王权借助罗马教廷支持大大强化
C.基督教神学笼罩了精神世界
D.法国的绝对君主制已经比较稳固
13.如表为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国民收入变化状况。该表中的现象可用于说明()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马克思主义诞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空前恶化
C.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D.追求社会公平的斗争尚处萌芽阶段
14.1944年,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在《决定时刻》中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人民再次被赋予了向其他国家提供合作和领导的机会......去帮助建立一个他们和所有人民都能安全生活的世外。这表明美国()
A.积极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发展 B.改善同欧洲关系以称霸全球
C.积极筹划重建战后国际秩序 D.主动履行负责任大国的义务
15.二战后,围绕是否遵循传统海洋自由原则以及是否扩大沿海国的海洋管理权等问题,国际社会出现了长期的斗争。20世纪五十年代,这一斗争主要表现为东西对抗,六十年代末开始则表现为南北对抗。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B.民族独立浪潮高涨
C.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D.国际海洋法规缺位
二、非选择题(16题14分,17题12分,18题13分、19题16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义门”:儒学熏陶下的孝义之家
材料
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屡见不鲜,被引为社会楷模,“义门”二字,便是对他们的褒奖。
宋朝以来“义门”现象盛行,影响最大的当推婺州“义门郑氏”,在《宋史》《元史》《明史》中,以“孝友”或“孝义”名义为他们列传,历经宋元明三朝传诵不息。《宋史》写道:“郑绮,婺州浦江人,善读书,通《春秋》榖梁学,以肃穆治家,九世不异爨。”《元史》写得更具体:“郑文嗣,婺州浦江人,其家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余年,一钱尺帛无敢私“家庭中凛如公府”,子孙即使担任官员,也“不敢一毫有违家法”。还特别强调,郑氏家族“冠婚丧葬,必稽朱熹家礼而行”。从《明史》可以看到,元朝名人余阙以浙东廉访使身份,为郑氏家族题写“东浙第一家”碑;明朝建文帝为它题写“孝义家”匾额。
“义门郑氏”赢得人们尊崇,十分关键的一条是有一部以朱熹家礼为宗旨的家训-《郑氏规范》。它是郑氏世世代代遵守的家族法规,规定了家族中人的生活起居、生产经营、冠婚丧祭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不仅维系大家族内部几代人的和谐相处,而且维系大家族与乡邻之间的和谐相处。明朝初年,退休高级官僚、著名文人宋濂,为《郑氏规范》第三次修订本写了一篇序言,说这部家训如果能够推广,必然会起到“厚人伦”“美教化”的榜样效应。使得它身价百倍,广为流传,从家族走向社会。-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对中国古代历史上“义门”现象加以阐释。(14分)
17.历史人物职业的变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的重大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个人·社会-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县人,晚清著名实业界先驱,中国近代改革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表4为他在不同时期的窜业经历摘编。
表4
时间 地点 任职部门 职业
1858年之前 广东香山 居家 儒生
1858年 上海 新德洋行 随叔父做学徒
1859-1867年 上海 宝顺洋行 买办
1867年 上海 公正轮船公司 董事
1868-1871年 上海 和生祥茶栈 通事、股东
1871-1873年 扬州 宝记盐务 经理
1873-1882年 上海 太古洋行轮船公司 买办
1878-1882年 上海 上海机器织布局 襄办、会办、买办
1881年 上海 上海电报分局 总办
1882-1884年 上海 轮船招商局 帮办
1890-1892年 广州 开平煤矿粤局 总办
1892-1902年 上海 轮船招商局 帮办
1896-1897年 汉口 汉阳铁厂 总办
-据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等
结合材料,说明郑观应的职业变迁反映了“社会的重大变革”。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结合材料,以“厂报·时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近代棉花
材料
1784年,一个名叫葛莱格的英国商人在曼彻斯特附近的玻琳河畔建造了一个小型棉纺厂。工厂配备了最新发明的水力纺织机,雇佣了一批当地的孤儿做工人,原料用的是他的亲戚-妻子在利物浦的家族从牙买加和巴西买来的;为了从亚洲人手上把生意抢过来,他千方百计改进生产技术,愿意尝试最新的机器;而产品的消费市场也颇为“全球”:一部分迎合欧洲大陆的消费者;另一部分通过妻子的家族去往非洲西海岸,满足那里的奴隶贸易;或者到迭多米尼加岛,衣被他自己的家族在那里蓄养的黑奴。
1833年,刚满十岁的爱伦·胡通,已经在棉纺织厂工作了两年,是个熟练手了。她母亲继续让她去工厂工作挣工资。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到工厂,晚上八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一旦没有跟上快速运转的机器,接上纱线的断头,她就要被鞭打,爱伦平均一周被工厂监管鞭打两次,直到她的头伤痕累累,甚至被罚在脖子上挂上铁制重物,一遍一遍地爬楼梯。
-据【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胁迫、暴力、掠夺和奴役的罪恶历史。结合材料,加以说明。(16分)
一、选择题
C
B
C
B
D
A
A
D
C
C
D
A
A
C
B
二、非选择题
16.(1)“义门” 现象:受儒家伦理影响;累世同居;被引为社会楷模;得到官方推崇;内部管理严格,强调宗族认同;宋朝以来盛行。
(2)原因:农耕经济发展,安土重迁、追求社会稳定;传统儒学发展,重伦理规范;宋代科举制完善,理学发展,文人群体壮大,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政府尊崇理学,强化伦理秩序;家族内部管理规范,重视加强宗族凝聚力。
(3)认识:“义门” 现象是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顺应统治阶级要求,获官方推崇。其盛行对凝聚宗族力量、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
17. 郑观应从儒生到投身洋行、从事买办,反映晚清国门打开,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社会阶层分化、思想观念变化;任职近代企业,体现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社会转型;企业多在通商口岸,反映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担任多种职务,凸显近代企业管理模式出现,传统管理体制被打破 。
18. 示例: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全国职工守则强调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反映对内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首钢为代表的国营企业探索经济责任制并推广,体现改革路径;首钢经济责任制体现国企扩大经营自主权。这份厂报承载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烙印,是研究对内改革的重要史料。
19. 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角度:棉纺织业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如葛莱格棉纺厂原料与产品销售地广泛;也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如葛莱格改进生产技术。从胁迫、暴力、掠夺和奴役的罪恶历史角度:棉纺织业发展伴随着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如葛莱格产品用于奴隶贸易;还体现西方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如爱伦 胡通的悲惨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