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它不仅指周朝的施政范围,也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下列传世铭文、文献,符合这一含义的是
A.西周“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B.《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C.《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D.《左传》:“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
2.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涉及买卖交易、借贷职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还出现了关于租税徭役的内容。这些券书签订流程极为严格。据此可知
A.政府严格控制社会B.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C.契约观念逐渐流行D.经济立法程序严格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卤城之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汉晋春秋》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晋书》
辛已,懿乃使张邻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
A.诸葛亮技高一筹击败司马懿B.蜀军魏军互有胜负最终魏军取胜
C.司马懿老谋深算且击败蜀军D.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
4.宋代不立田制,租佃关系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佃户人身自由,只要和地主结算清楚,就可自由流动。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这一制度
A.加速了均田制的瓦解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有利于限制地主的剥削
5.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状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明代卫所的分布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B.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构建起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D.确保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6.康熙五十一年,颁布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造册徵(征)收”。至雍正七年,全国14个省份陆续效仿推行。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A.政府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便于赋役征发
B.赋税由征收粮食布帛开始变为征收银两
C.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D.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7.19世纪60-90年代,洋纱在中国土布生产中的使用率由0.56%上升至18.94%。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50年间,中国丝织品出口量增长了4倍多。同期,丝织品内销量只增长了8.50%。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的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中国的外贸中心发生转移
8.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庆祝一战协约国胜利的演说中,欢呼“以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第一次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1919-1921年,《新青年》杂志发表过140多篇报道中国劳动人民生活和探讨劳动合理性、必要性的文章。导致“劳工神圣”口号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弊端的暴露B.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
C.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倡导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9.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规定“保护中小商人利益”“防止乡村群众无原则的(地)侵犯中小商人的利益”“每月营业额不到一百五十元者完全免税”,鼓励小商小贩从白区输入民用与军用物资,并给予免税、贷款倾斜乃至武装护送等支持。由此可见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有所扩大
B.经济建设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核心任务
C.民族资产阶级支持党的革命事业
D.中国共产党注重构建根据地经济秩序
10.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A.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B.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
B.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D.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1980年,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城镇待业青年自谋生路,从事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1983年,政府开始允许农民参与长途运输和农产品的销售,农村劳动力可以在城镇以“自理口粮户口”登记并长期居留下来。上述措施的推行
A.反映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B.扩大了基层的自治权
C.基本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D.使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12.狮子山遗址位于两河流城北部,该遗址6B层(约公元前3080-2900年)T1号墓由一个椭圆形墓坑和一具石棺组成。棺内随葬品有大量铜制矛头和剑以及一顶刻有浮雕图案的精美头冠。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
A.手工业生产实现专业化B.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C.早期国家政权职能形成D.国家统一基本实现
13.11世纪以后,西欧产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愚蠢。这反映出
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B.英雄传奇备受颂扬
C.骑士文学走向衰落D.教权王权矛盾激化
14.马丁·路德指出,教皇是人不是神,教皇权力不是来源于神的,而是人为设立的。教皇职责在于宣讲上帝之道,否则就不称职,甚至是敌视基督者。这一论述
A.否定了罗马教廷的传教职责B.宣扬了教民的信仰自由
C.打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D.凸显了人文主义的理念
15.1947年7月10日到8月26日,苏联政府分别与保加利亚等六个东欧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通过这些协定,一些本应流向西欧的商品大量流向苏联、东欧地区。这样,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贸易圈初步形成。这些协定的签订
A.反映了大国对抗的加剧B.标志着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遏制了美苏冷战的发展D.促进了东欧国家的持续发展
16.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积极推动实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各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许多国际条约应运而生,并且达成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
C.国际新秩序初步形成D.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4道小题,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是为适应汉末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情形下士人播迁、选举困难局面而创立,结果选举权被大族垄断。到西晋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在选拔官员过程中,逐渐出现资品与官品对应、资品与父祖功劳资历相关联的趋势,由此形成一个高贵而相对封闭的社会等级。士族子弟只希望有机会参议朝章大典,不屑于处理繁杂的具体事务。“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成为士流向往的行为风范。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即“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清】张廷玉《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影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二的史料价值。如要进一步探究材料二中的历史主题,还可运用哪类史料,请试举一具体实例。(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大批沿海企业和技术管理人员迁移到西南、西北;到1977年,先后建成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1979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三线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经济效益和调整改造。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到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万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
-摘编自武力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二
2024年,国家出台了“新三线建设”的计划,也就是将东部地区大量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备份。为了在这次“新三线建设”中获得更多的产业资源,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等地都启动了新的计划,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财联社9月25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
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三线建设相比,概述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8分)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阐释“新三线建设”计划的意义。(6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经济来说,最重要的事实是:有了土著劳动力,大量的金银便可从墨西哥和玻利维亚的矿山源源不断地流入。除了开矿外,拉丁美洲的主要产业是大庄园农业和畜牧业,以及位于热带沿海地区的种植园的单一经营。种植园主要使用非洲进口的奴隶,而且仅仅生产一种供应欧洲市场的作物。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拉美殖民地只允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能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且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据统计,1955-1966年,巴西机械制造业、电工材料工业、交通业和汽车制造工业的生产力提高了将近130%。但是同一时期内,在上述行业就业的工人,实际工资只增加了6%。这种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财富不是面向全社会的,而且巩固乃至加大了已存在的收入不均。在国际市场上,拉丁美洲地区以极低的价格拿出自己的原料使富国消费者受惠;而在国内市场中,为使帝国主义公司获取高额利润,非国有化的工业以极高价格出售商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贸易环境大为恶化,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拉美国家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自然深受其害。高利率和出口值下降不但直接引发了债务危机,而且还迫使拉美国家长期陷于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中而难以摆脱。
-摘编自【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西班牙在拉丁美洲进行经济殖民扩张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拉丁美洲经济上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方休闲体育的发展
时期 发展概况
古希腊 希腊人进行祭礼活动主要以竞技运动形式出现,如战车赛、站立式摔跤、举击、赛跑、标枪、铁饼、混斗、射箭等比赛。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于公元前776年举办,自此每四年举行一次。古希腊人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以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来充分展现人体的力和美。
古罗马 古罗马人注重休闲的功利性而非休闲的幸福和品味。古罗马的休闲表现为消费型休闲,在公共空间大量兴建公共休闲设施,因此古罗马的大浴池、室外剧场、公园等公共休闲设施较多。
中世纪 休闲体育发展受阻。在民间,人们只有在农闲和宗教节日休闲,如在圣诞节、受洗节跳舞。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以及教会限制令的松动,宗教和世俗生活内容逐渐走向融合。
近代 19世纪英国掀起了户外运动,大量的业余和职业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英国工业革命结束后,出现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他们选择的休闲体育活动主要为帆船、棒球、网球、高尔夫等运动。19世纪末,英国流行的户外运动是体育与娱乐的结合,以运动的业余性为主,这也使休闲体育运动走向了大众.
上述材料中选择两个或多个时期,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西方休闲体育的发展”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
2025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4.B
5.C
6.C
7.B
8.B
9.D
10.A
11.C
12.C
13.A
14.D
15.A
16.B
二、非选择题
17.(12 分)
(1)历史背景:汉末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士人播迁,选举困难。
政治影响:消极影响为选举权被大族垄断,阶层固化,寒门子弟难入仕途;士族子弟轻视实务,影响行政效率与政治风气。积极影响是在创立初期适应当时局面,有助于选拔人才,稳定政权统治。
(2)史料价值:《明史》记载八股取士相关内容,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的重要二手史料,能反映当时科举考试命题范围、文章格式等情况。
可运用的史料及实例:可运用明代考生的八股文作品等一手史料,如明代某位知名文人的科举应试文章,借此深入探究当时科举考试实际情况。
18.(14 分)
(1)变化特点:目的上,三线建设以防备战争为主,西部大开发侧重于经济效益及区域综合发展;建设内容方面,三线建设集中于工业、交通等基础建设及相关科研、院校迁移,西部大开发涵盖基础设施、生态工程、第三产业等更广泛建设内容。
原因:国际形势变化,三线建设时期国际局势紧张,西部大开发时趋于缓和;国内发展需求变化,国家发展战略转向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经济层面,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中西部产业升级,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就业层面,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区域就业承载力,缓解就业压力,保障劳动者权益,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发展层面,加强区域间要素流动与联系,促进资源均衡配置,符合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原理,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
19.(14 分)
(1)利用土著劳动力开采金银矿产,使用非洲奴隶从事种植园单一作物生产;主要发展大庄园农业、畜牧业以及种植园单一经营模式;实行贸易垄断,规定拉美殖民地只能与西班牙进行贸易,且由王室指定商人垄断经营。
(2)问题:国内贫富差距加大,工人工资增长远低于生产力增长,财富分配不均;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以低价输出原料,高价进口商品,受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影响,陷入债务危机恶性循环。
应对策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依赖;加强区域合作,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有利贸易条件;制定合理国内经济政策,调控市场,保障民众利益,控制外债规模。
20.(12 分)
示例
论题:西方休闲体育的发展受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影响。
论述:古希腊时期,城邦经济繁荣,奴隶制提供闲暇时光,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诸多竞技项目开展。中世纪时,封建神学统治,教会宣扬禁欲主义,休闲体育发展停滞。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思想兴盛,民间体育活动、舞会等兴起。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经济发展带来闲暇时间与财富,现代休闲体育项目蓬勃发展。
结论:西方休闲体育的发展与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随时代变迁展现出不同特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