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中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强制权力的出现是处理原始社会末期无序社会矛盾的必然需要。下列相关考古发现中,可以作为印证强制权力出现的证据的是()
A.琮璧、陶偶、卜骨器等礼仪等级象征 B.三角断面的带铤石镞等强杀伤性武器
C.刻划纹、戳印纹、圜底釜等精美纹饰 D.籼稻、粳稻、野生稻等稻属植物遗存
2.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3.魏晋南北朝时期,“寒人”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下表为南朝时期“寒人”势力上升的三种途径。“寒人”地位的变化()
途径 史实
掌管军权 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
掌管机要 戴法兴,商贩出身,官至中书舍人
掌管典签 “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A.得益于科举制的实施 B.动摇了重农抑商观念
C.推动了监察制度完善 D.折射出中央集权加强
4.“墨敕斜封”是唐代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唐中宗时,常不经两省而径直拜封官职。但中宗究竟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带,不用常规形式,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墨敕斜封”的出现反映了()
A.专制皇权的强化 B.三省制约的失效
C.政治腐败的加剧 D.行政效率的提高
5.澶渊之盟后,宋、辽通过边境榷场互市,但均严格限制图书贸易,宋只允许儒家经典通过榷场出口,辽则不允许书籍入宋。然而。宋人著述多通过走私贸易流入辽方,成为北方民族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途径;辽朝的情况则多通过跨境人员传入南方。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宋辽榷场贸易不占主流 B.宋掌握边境贸易主导权
C.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民族交流超越政权限制
6.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该制度的实施()
A.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 B.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
C.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 D.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
7.明朝建立之初,政府以宝钞与铜钱作为主币,明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到了嘉靖初年,白银不仅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而且成为政府实际认可的主币定型状态。这一变化产生的背景是()
A.赋役征收制度调整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国内外市场联系的加强 D.政府货币政策出现转变
8.军机处是清朝重要的中枢机构,对其职能有不同的表述(见下表)对此表认识准确的是()
表述 出处与作者
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檐曝杂记》(成书于乾隆年间)赵翼
军机大臣除有面奉谕旨,书成文字,并予转发的职责外还可以和皇帝面议政事,有参议的职责和权力 《雍正传》(出版于1985年)冯尔康
乾隆年间,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批答奏折的专门机构,军机处得以全面参与清廷政务 《清代军机处职权的来及其演变》 (出版于2018年)宋希斌
A.时人记载更加客观真实 B.史学研究推动历史认识的深化
C.三则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D.缺乏考古依据的结论皆不可信
9.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1000英里扩展至近4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A.扩大资本积累 B.优化产业布局 C.推广机器生产 D.改善交通条件
10.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但并未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进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 B.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
C.新文化运动自身具有局限性 D.反封建思想的不彻底性
11.《参考消息》曾刊登外国媒体评论:“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一支活跃而重要的力量,这是978年世界事务的显著特点。”“1978年,是中国年。因为,正是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平衡。”以上评论是基于我国()
A.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B.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 D.与美国建交打开外交新局面
12.到16、17世纪,一些西欧国家以政府名义担保,募集资金,设立国家银行,这些新式银行开展存贷款业务,发布市场信息及与市场有关的政治新闻。这一时期,政府更加支持财产私有权,支持股份公司在海外的经营活动,并为它们颁发“特许状”。这反映了()
A.工业资本急需开拓海外市场 B.自由主义逐渐成为基本国策
C.早期资产阶级垄断国家政权 D.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13.苏联时期的某次改革提出:放松集体农庄对庄员的各种限制;在提高畜产品、马铃薯和蔬菜的征购及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改进收购制度,使其转到合同制的轨道上来;改善拖拉机站的工作等。下列措施属于这次改革的是()
A.推行粮食税制度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恢复商品的交换 D.开展大规模垦荒
14.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编写区域新历史。随后,多卷本的《非洲通史》《中亚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陆续出版,书中给予非西方古代文明更高评价。这些著作的编写()
A.表明国际文化合作渐成趋势 B.得益于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发展
C.有助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D.体现了联合国遗产保护的职能
15.自1965年起,美国黄金储备的不断下降,引发起国际社会怀疑其能否有支付美元债务的能力。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对外援助减少10%该材料反映出()
A.美国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B.美国的经济总量在不断下降
C.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走向崩溃 D.美元丧失世界主流货币地位
16.1983年,法国政府有步骤地放弃以前的一些职能,把它交给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控作用迅速退却。改革之后,财富以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在资本与劳动之间重新分配,这使在福利时代习惯看到不平等现象逐渐消失的法国人受到沉重打击。法国社会保障的这种调整()
A.不利于法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B.是凯恩斯主义在法国的实践
C.缩小了法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D.宣告了法国福利社会的破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墓葬是对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西周时代的丧葬制度,死者同族而葬,被称为“族坟墓”。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墓地不能自由买卖,而是由专门的“冢人”分配墓地。王室家族的“公墓”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
材料二
秦始皇帝陵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十分巨大,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千米,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同时,寝殿、便殿、陵邑等附属设施也远较过去完备。
-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材料三
北魏以来,北方墓葬的墓室形制以弧方形墓为主,这种墓早期集中于鲜卑族生活地区,后来逐步扩散开来。在这些墓葬的随葬品中,有时会有一些稀罕的物件,比如北周李贤墓就出土了来自中亚巴克特里亚的鎏金银瓶和伊朗风格的玻璃器。
-摘编自倪润安《西魏北周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西周墓地形制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帝陵形制体现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稀罕的物件”出现在北朝墓葬中有关的历史现象,分析弧方形墓室的墓葬形制由鲜卑族生活地区扩散开来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
18.【戏曲演出与社会转型】1(4分)
材料一
宋元时期,在文献当中便已有了在酒楼表演戏曲的记载,戏剧演出五花八门,尤以杂剧为盛。明开国以后,朱元璋时期颁行的《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而对于官员的戏曲之娱,则限于政府支持下宴饮娱乐的场所(如明初南京官办的御勾栏“十六楼”)。明中后期,随着中央政府管控的不断减弱,民间戏曲进入了一个复兴的时期。明代江南地区民间的普通酒楼成为城市里的演戏场所,主要是从万历之后开始的。祁彪佳的《祁忠敏公日记》中记载了崇祯五年(1632年)五月二十日同众人去酒楼饮酒观看杂剧的情景,次年正月十二日又到酒楼小饮,观赏《灌园记》。
-摘编自王胜鹏、杨琼《明清江南地区酒楼茶园中戏曲演出发展述略》
材料二
明代社学的大规模开办最早缘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诏令:“宜令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到了嘉靖时期,江南地区甚至出现了“一社多学”“村各有学”的场景。明太祖时期下诏除书籍税,嘉靖、万历年间印书业达到极盛。各书坊还经常组织文人进行戏曲评点,如杭州的容与堂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刊刻出版了李贽评点的戏曲唱本。同时,文人不再满足于程式化的戏曲模式,戏曲中充斥着“奇”与“情”。沈璟、卜世臣、沈自晋、阮大诚、汤显祖等著名的传奇作家无不在其创作实践中贯彻着“奇”与“情”。
-摘编自张璟《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的戏曲文人化与戏曲消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初期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戏曲发展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影响明朝江南地区戏曲消费的因素。(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跨越。
时期 主要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不是靠小生产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必须实行社会化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首先就是工业化
1949-1976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主张,清晰地勾画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
1976-2012年 中国共产党鲜明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在改革开放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创造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不断创造性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摘编自黄一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次历史性跨越》
结合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西欧中世纪的市民社会革命无疑成为近代理性法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基础。新的商法体系的出现,意味着大规模商品交易活动和以新兴商人集团为主体的市民阶级对法律的迫切需求。经过法律训练的官员作出专职裁判的做法得到重视,商事法院体系的形成表明了商人集团法律自主权的确立。在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成长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事件是1492年美洲大陆的发现。随着海外扩张的加剧,各国之间的商业竞争往往通过战争或保护关税的各种禁令来进行,从而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准则的形成与发展。
-摘编自公丕祥《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公丕祥卷》
材料二
严复是十九世纪末我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他主张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但反对那种对西法不详加研究而盲目地抄袭。他认为君如不能胜任卫民的职责就应撤换,法令如违背卫民的宗旨就应改变。在他看来,西方各国法律的优点就在于以提高民的智、德、力为准则。他建议“集合各法律之学者,杂议公允,造为一律,以专治来寓中土之外国人”,还主张任命总理各国讼狱大臣一人,负责办理中外交涉和在华各国人之间的交涉,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前之领事国官理刑之权悉去之”。
-摘编自张晋藩《学术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形成的推动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严复的主要法律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价值。(8分)
2025届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A
5.D
6.A
7.C
8.B
9.A
10.B
11.C
12.D
13.D
14.C
15.C
16.A
二、非选择题
17.(14 分)
(1)因素:宗法制和宗族关系;分封制、礼乐制和贵族等级;井田制;坟墓制度。
(2)特点:规模巨大,设施完备,体现皇权独尊。
(3)历史现象:中外交流。发展趋势:民族交往交融。
18.(14 分)
(1)趋势:地位从政府管控削弱到民间戏曲地位提升;表现形式从程式化到文人化;场所从官方指定场地扩展到民间的酒楼茶园;功能从政治说教到娱乐消费。
(2)因素:统治者政策的变化;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江南地区民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思想界出现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相关从业者的努力。
19.(12 分)
示例一
论题: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接收工矿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奠定工业化物质基础;1949 - 1976 年,提出 “四个现代化”,“一五” 计划成功,奠定现代化基础;1976 - 2012 年,提出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提升经济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现代化新境界。
结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领导,党以科学理论和务实举措成为推动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示例二
论题: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奠基;1949 - 1976 年,实施五年计划形成工业体系;1976 - 2012 年,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增长,积累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创新驱动等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结论:经济发展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基础。
20.(12 分)
(1)推动因素:市民社会革命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壮大;官员受到专业法律的训练;商事法院体系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
(2)法律思想:辩证地学习西方法律制度;法律应当卫民;法律应当提高民智、民德、民力;改革法制,收回领事裁判权。
历史价值:利于民众思想启蒙;推动近代法律思想发展;抨击君主专制;利于维护司法主权;推动戊戌变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