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所示是考古学家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信息的记录。据此判断,仙人洞文化时期
表1
A.手工业生产独立化B.已进入父系氏族时代
C.社会贫富分化明显D.先民成为食物生产者
2.秦代揭发非法行径使用的法律术语,分为“告”与“劾”。使用“告”的有里典、里父老、什长等里吏,其身份本质上是乡里的“民”;使用“劾”的有县令、县丞等正式官员,他们有权受理“告”、处理司法案件与任命使用“告”的里吏等。秦代这些法律术语的使用
A.旨在推动文书行政标准化B.规范了郡县官员的施政行为
C.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D.防止了地方官员专权与腐化
3.在唐代传奇中,有很多关于仙女和书生婚恋的经典故事。唐代传奇中出现一系列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仙女形象,如《传奇·封陟》中上元夫人的形象,既有自由大胆追求爱情的世间女子的心态,又有道教的仙骨,融现实和想象为一体。这反映出唐代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宗教观念影响文学创作
C.士人审美取向发生变化D.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4.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设院使等官,其最高长官为朝廷大臣,第二位者用僧侣,从帝师中辟举。宣政院为从一品衙门,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
A.对西藏民族事务的重视B.内地与边疆实现了一体化管理
C.行政用人原则复杂多变D.对西藏地区的监督得到了加强
5.表2所示为部分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浙江蚕桑业的发展状况。这反映出明清时期浙江
表2
A.商业资本渗入农业领域B.生产方式发生质变
C.货币关系影响农业生产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6.《辛丑条约》签订后,英、俄、日三国在退还山海关内外铁路的交涉中明争暗斗;法国成立滇越铁路公司,加紧建设滇越铁路,并试图谋取两广路权;日、美、德等国为控制闽、浙、赣的路权而大肆活动;俄国以中东铁路公司为大本营,垄断了东北北部的水陆交通。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列强加紧对在华修路权的争夺B.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激化
C.清末时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D.晚清时期交通近代化成果突出
7.票号是晚清发源于山西的本土金融机构,主要为长途贸易提供汇款兑现服务,兼营政府、官吏、商户的存贷款业务。图1所示是1823-1923年山西票号的数量统计,影响这一时期票号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西方商品输入的增加B.外来资本冲击的加剧
C.工商营业环境的变化D.票号信用危机的出现
8.全民族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初级新课本》是根据地初级小学、初级干部教育及群众教育的教科书。该书以大篇幅的内容宣传本土劳动形式以及本地劳动者,其中第四册共编有42课,而涉及农耕劳动的课文就多达19篇,占全书篇目的45%。该教科书的编撰反映出当时
A.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B.阶级斗争意识盛行
C.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D.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9.图2是196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宣传画《中阿两国人民永恒的、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万岁!》,这一时期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中阿(阿尔巴尼亚)关系如此密切主要是因为
A.中国政府强化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两国相似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C.阿尔巴尼亚对中国技术和资金的依赖,国家社会也是开展中国国家政府
D.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高度合作
10.1988年,上海市开始对城市蔬菜供应实行“双轨分流”改革,即在原蔬菜购销站增挂“交易市场”牌子,被管住的那部分蔬菜由购销站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执行规定的价格,亏损由国家承担;放开的那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场经营,自负盈亏。上海蔬菜供应体制的改革
A.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民生建设B.促进了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C.迎合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D.摆脱了计划经济对生产的束缚
11.古代两河流域牛法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所有与牛有关的法律条文的总称,包括:偷牛、租牛以及处理觝人的牛(或相觝的牛)等规范。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文书中,涉及牛法的除苏美尔牛法之外,还有《埃什嫩那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以及《赫梯法典》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A.农业呈现繁荣景象B.注重依法调整经济关系
C.法律保护文化习俗D.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2.德川幕府建立后,德川家康及其后来的历代将军依靠强权对大名势力进行重组,把全国近270个藩分为三种类型,对其分而治之;同时颁布法令严加约束大名,对大名加以惩罚与威慑,并削弱大名实力,强化将军权威。据此可推知,德川幕府统治的确立
A.标志日本进入封建社会B.消除了地方的分裂势力
C.巩固了天皇的政治地位D.利于日本社会由乱转治
13.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在该著作出版后的70年间,它并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一般人不能了解它,而许多天文工作者则只把这本书当作编算行星星表的一种指导。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A.传统观念的影响力巨大B.人们信仰发生改变
C.近代科学并未真正产生D.宗教权威不可撼动
14.19世纪后期,墨西哥、阿根廷、古巴等国家先后出现社会主义组织,这些组织的领导者大都背靠资产阶级家庭,与拉美上层势力、欧美白人往来密切,大部分拉美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抱以观望态度。由此可见,当时的拉美社会主义组织
A.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B.具有反殖民主义的色彩
C.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
15.一战结束之时,欧洲各国政府欠美国战债103多亿美元。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成了世界主要贷款国,其对外投资总额从1919年的70亿美元增长到1930年的170亿美元,其中约40%的投资在欧洲。这反映出一战后
A.美元确立霸主地位B.欧洲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C.欧美经济相互依存D.欧美对世界市场争夺加剧
16.20世纪90年代初,湄公河地区在多边合作兴起的同时,希望引人域外国家参与本区建设,从而“通过大国间的力量平衡来拓展自身政治、经济和安全空间”。湄公河地区的这种做法
A.展示了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B.反映了对外资的高度依赖
C.致力于构建合理的国际秩序D.体现了“借力博弈”的策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史官的官职名叫太史令,主要负责历史记录和天文星象,如司马迁就是当时的太史今。这一官职在司马家流传甚远,已经成了历代司马家的职务。在汉武帝执政时期,还在宫内设置了女史,负责皇帝的日常起居的《禁中起居注》广为流传。“乘笔直书”与“警示监督”的精神已深入史官的“骨血”,并为史官所秉持。
材料二
贞观年间,唐太宗设立了史国馆,主要是由宰相管理修编史实的任务,废除了著作郎职位。同时,在唐朝初年,同样设置了起居郎,并在中书省专门设置了起居舍人,分为左、右起居舍人,主要负责记录君王的日常起居。宋代史官制度进一步发展,创建了严格的收集史料、报送史料与档案存储方面的制度。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白松梅《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
材料三
《贞观政要》中有一段唐太宗与史官对答的记录。唐太宗问诸遂良:“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答道:“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泊进而说道:“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逐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摘编自王山青《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宋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至唐宋史官制度的历史价值。(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4世纪以后,英国羊毛出口被拥有特许权的羊毛出口商公司垄断,羊毛贸易发展到新高峰。1313年颁布的特许状明确了羊毛出口商公司具有垄断对外羊毛贸易的特权,规定所有羊毛出口均要通过专门的羊毛出口商公司并在固定地点或港口转卖。1353年,羊毛出口相关法令授予公司管理贸易、完善内部组织的特权,是羊毛出口公司制定内部章程的依据。英国的羊毛商人从早期自发的商人团体,发展到持有特许状的专门出口公司,长期主导了英国的羊毛贸易。
-摘编自刘忻怡《14-16世纪英国羊毛出口商公司研究》
材料二
英国商人冒险家公司成立于1359年,起初只是一个为了共同利益而临时集结起来的冒险家或海外商人团体,1486年冒险商们开始组建公司,1505年亨利七世授予该公司呢鋮出口的特权。1564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为商人冒险家公司颁发特许状,使该公司成为“一个永恒的团体和具有政治权力的”公司,商人冒险家公司由此垄断了英国与尼德兰等低地国家以及德国部分地区的贸易。商人冒险家公司的管理制度从职业理念、商品价格、质量和生产四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自身内部保证了其在海外贸易中能够占据竞争的优势。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析14世纪英国羊毛出口商公司垄断羊毛出口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5-16世纪英国商人冒险家公司发展的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总结14-16世纪英国商业公司发展的趋势。(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音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于1942年7月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6年出版正刊13期,平均每期2400册,共3.2万册。同地区级《晋察冀日报》10年2854期,每年2.1万份。
表3《晋察冀画报》1-8期(抗战时期)摄影图片统计表
类型1 场景 敌后抗日斗争 共产党政权建设 对外交流 民众生活 数后风景
数量 412幅 195幅 65幅 39幅 20幅
占比 56% 27% 9% 5% 3%
类型2 主题 军人 群众 友好人士 敌人与战俘 空镜头 妇女儿童 领袖
数量 231 222幅 72幅 66幅 49幅 27幅 14幅
占比 38% 30% 10% 9% 7% 4% 2%
-摘编自夏羿、刘洋《<晋察冀画报>与中国共产党的视觉外宣》
材料二
《以晋察冀画报》为滥觞,摄影画报这种新型视觉传播媒介依托中共军队体系,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幼稚到成熟,由不定期到定期,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画报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各大军区、野战军等创办的摄影画报有30多种,发行200余万份。与画报的发展同步,战地摄影师队伍也得到迅速发展,他们为战争的胜利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支无法轻视的战争宣传力量。
-摘编自杨健《政治、宣传与摄影-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晋察冀画报》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画报》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13年9月,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以和平发展为初衷,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开放、普惠、包容、均衡的新型合作框架,实现全球各地区的经济繁荣、文明互鉴、基础设施共享。图3、图4所示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全球价值链的变化趋向。
--摘编自王恕立、吴楚豪《“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投入产出分析》
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仪和全球价值链变迁所反映的历史趋势,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届青海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B
4.A
5.A
6.C
7.C
8.D
9.B
10.A
11.B
12.D
13.A
14.C
15.C
16.D
二、非选择题
17.(14 分)
(1)新发展:机构设置专业化;人员配置精细化;由个人修史发展到国家修史;原始材料(一手史料)的积累更丰厚。
原因:统治者重视借鉴历史经验;文化繁荣发展;官僚体系成熟;历史经验积累;科举制选拔了大量文史人才。
(2)历史价值:记录历史;传承历史文化;借重史传统监督并制约君主;为统治者治国服务;为后世治国提供历史借鉴。
18.(14 分)
(1)影响:规范了羊毛出口贸易秩序;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增长;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冲击了庄园经济模式,刺激和推动了圈地运动。
(2)原因:商业利益的驱使;英国国王的支持;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新航路的开辟。
(3)演变趋势:公司贸易垄断权不断增大;国王支持力度增强;政府与特权(特许)贸易公司利益关系日益密切;竞争优势逐渐上升。
19.(12 分)
(1)特点:以图为主,形象生动;场景丰富,主题突出;注重党的领导;创刊艰难;影响广泛。
(2)影响:宣传了党的政治方针;激发了社会各界革命热情;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培养了新闻人才;促进了新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地位。
20.(12 分)
示例
论题: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有利于全球价值链趋向公平、合理。
阐述: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形成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发展中国家处于底端,利润外流。冷战结束后,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中国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致力于构建新型合作框架,推动共赢与文明交流。该倡议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平台和公共产品,但受 “逆全球化” 和单边主义影响,全球价值链重塑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