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考前模拟考试(四)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表为不同史料对尧舜征三苗(该部族活跃在今湖北江汉平原一带)的记载。由此可知()
表1
史料 出处
三苗为乱,行其凶德,如九黎之为也。尧兴而诛之。 《国语·楚语下》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吕氏春秋·恃君览》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韩非子·五鑫》
A.三苗地区封建化进程加快 B.中华文明统一趋势显现
C.夷夏之辨观念已走向瓦解 D.原始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2.据史书记载,西汉长安所集中的“殊方异物”,既有中亚、印度等地的特产,也有罗马甚至埃及的物品。这()
A.证明了汉朝与罗马存在直接交往B.得益于汉朝稳定北部边疆的措施
C.导致了汉朝文化向西欧广泛传播 D.反映出汉朝的朝贡贸易成效显著
3.表1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表1
陕 西 河 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 江 江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合 计
两汉前206-220年 18 19 4 5 1 - 1 1 4 1 - - 1 1 56
魏晋南北朝220- 589年 2 14 3 6 1 1 13 7 7 2 2 - - 1 60
A.南方农业发展超越北方 B.经济重心转移影响水利建设
C.封建国家重视水利工程 D.政治局势影响南北经济发展
4.明中后期以来,新刊刻的日用类书以“便民”“便览”等字眼为标榜,顺时而变,从当时广泛流行的道德劝善书、家礼书等通俗读物中摘录大量简洁明了、便于操作的民间伦理知识,在编撰方式和内容选取上呈现世俗化、简易化、实用化等特征。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科技的实用性明显 B.传统社会结构打破
C.朝廷放松对出版物控制 D.文化传播范围扩大
5.下表为1848年刊刻出版的《瀛寰志略》的序言摘录。它反映出该书的作者已意识到()
A.世界正发生大变局 B.与世界相比中国愚昧无知
C.制度变革的重要性 D.引进西方技术成当务之急
6.晚清实业家徐润在自叙年谱中说:“是年南北花旗开仗丈......以致印英两国无处购棉接济机厂,乃至中华贩运,初时上海市价花衣每担银九两八钱......前后不过半月之久,原包净货竟涨至二十五六两。”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棉花的竞争优势突出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D.自然经济已趋于解体
7.图1是中共中央在某一历史时期做出的重要指示,该指示()
1.将消灭地主富农的封建剥削和保护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严格地加以区别。
2.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正确方针同片面的、狭隘的、实际上破坏工商业的、损害人民革命事业的所谓拥护工人福利的救济方针严格地加以区别。
图1
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旨在调整与缓和阶级矛盾 D.反映了革命斗争新形势的需要
8.20世纪60年代,中国向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提供经济援助,并先后同3个非洲国家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派出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援建坦赞铁路、索马里边境公路。这表明当时中国外交的重心是()
A.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外交的原则
C.推行“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图2是根据我国沿海某省公布的经济发展情况绘制的经济增长动态图,该地区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2007-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
图2
A.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B.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C.其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 D.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10.上古西亚文明发展的三千余年里,楔形文字陆续被两河流域北部的阿卡德人和胡里安人、叙利亚的埃勃拉人和乌加里特人、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伊朗的埃兰人和波斯人所借用来书写各自的语言,形成了一个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楔形文字的传播()
A.反映出文化发展取决于自然环境 B.表明文化在互鉴中不断发展
C.表明文字是文明交融的重要载体 D.导致西亚地区其他文明消亡
11.中世纪晚期,黑死病的流行加剧了农奴死亡,雇佣劳动力价格提高,庄园领主自营地的耕
作变得困难。部分庄园领主改变经营方式,将土地出租,将农奴的劳役折合为货币以征收地租,导致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这一转变的影响是()
A.庄园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B.农民与市场联系日趋紧密
C.市民阶层占据城市主导地位 D.欧洲传统的封建制度瓦解
12.哲学家维柯(1668-1744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终生都生活在异族统治下。他认为不同民族尽管起源和发展道路不同,在社会发展上却具有某些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寻,他在对人类文明进程研究中提出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动力。维柯的思想()
A.根植于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形成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科学地阐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D.闪耀着理性主义的光芒
13.下面是英法三大思想家的主张。据此可知,他们都()
A.主张进行阶级斗争 B.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C.反对采用机器生产 D.重视将理论与现实结合
14.1939年4月1日,英国与波兰签订互助条约,保证在军事上支持波兰以防止德国的入侵。4月5日,英国人伯纳德·帕特瑞吉创作了漫画《老调重弹》(图)。该漫画揭示出()
图3
A.英国对德意法西斯态度的矛盾性 B.德意法西斯对英国外交政策的误判
C.英国绥靖政策下实际威慑力的缺失D.德意法西斯对英国军事干预的恐惧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经济成功起飞。据1956年底的统计数据,此前一年,法国人均收
入增长了6%。但此间有关机构就“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这一问题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结果竟有92%的受访者回答“变坏了”。这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B.民权运动的高涨
C.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D.种族歧视的蔓延
二、非选择题共 55分
16.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他善于处世,一生身居高位,尽力消弭兵戈、安抚百姓、发展教育,深受时人敬仰“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
-薛居正(912-981)
《旧五代史》(程颐曰)冯道更相数主,皆其雠(仇敌)也。......在道为不忠......如以为事固有轻重之权,吾方以天下为心,未暇恤人议己也,则枉己者未有能直入者也。
-游酢(1053-1123)《师语》
尚。若夫辱人贱行之尤者,背公死党,鬻贩宗社.......冯道之流,视改面易主为固然,以成其风
-王夫之(1619-1692)《船山全书》
(1)针对宋明时期对冯道的评价,概括说明影响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因素。8(分)
(2)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会如何评价冯道?谈谈你的看法。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
材料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于1902年提出来的,但在清末期的历史教科书中并未出现过这一观念,历史教科书中出现中华民族观念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提取材料信息,阐释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书写的变化。(1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稻花香里说丰年”
材料一
1978年、1993年农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数据
指标/年份 1978年 1993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1397 10995
非农产业净产值(亿元) 238.8 7414.4
农民人均年收入(元) 133.6 921.62
农业机械总动力(亿千瓦) 1.2 3.2
化肥施用量(万吨) 869.3 3151.9
农村用电量(亿千瓦时) 275.4 1518
食品消费(公斤) 肉类 5.76 11.68
蛋类 0.80 2.88
鱼虾 0.84 2.47
农业产值比重(%) 种植业 80.0 60.1
林、牧、渔业 19.01 39.9
农村劳动力结构(%) 农业 91.8 75.6
工业 6.3 14.8
建筑、运输、商业等 1.9 9.6
材料二
-据《中国农村经济区划-中国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研究》等31-39页
说说农村的“丰年”。(15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黑奴的“解放”
材料一
值此合众国政府及其权威受到武装叛乱之际......为剿灭上述叛乱而采取适当与必须的军事手段,在此公元1863年1月1日......正式宣布并认定下列各州、州内地区及其人民反叛合众国政府......上述除外的各地区当前仍维持本公告发出之前的状态。
依据上述目的及我之职权,我特命令并宣布:上述指明各州、地区中所有作为奴隶的人们从此获得自由。
-摘自亚佰拉罕·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3年1月1日)
材料二
我在这里每个月有25美元,有吃有穿......孩子们......去星期日学校......有时候我们能听见他们(当地人)小声说:“那些黑人从前在田纳西是奴隶。”每当听见这些话,孩子们就感觉受到了伤害......现在,如果您写信告诉我,您出多少工钱给我,我就能权衡一下是否搬回去。至于我的自由,您说我有自由,事实上这不意味着什么,1864年我从纳什维尔宪兵司令总长那里已经拿到了自由状。
-摘自《我的旧主人(乔丹·安德森给亨利的回信)》
材料三
甲 1870年美国宪法第十五修正案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
乙 从19世纪90年代接下来的20年中,南方州大都通过法律要求候选人必须缴纳入头税之后方能参加选举,或者要通过“文化测试”,凡不能阅读或回答复杂法律问题的公民一律取消选举资格。 -据黄兆群《熔炉下的火焰-美国的移民、民族和种族》等
丙 在1938年前,从未有黑人篮球运动员出现在与白人运动员比赛的赛场上,也没有任何报道记载过大学篮球场上有违反这一协定的事情发生。 -【美】帕特里克·米勒等体育与肤色界线:二十世纪美国的黑人运动员和种族关系》
你认为应如何书写美国黑奴的“解放”?说明理由。(14分)
2025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前模拟(四)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D
4.D
5.A
6.C
7.D
8.D
9.A
10.C
11.B
12.D
13.B
14.C
15.C
二、非选择题
16.(12 分)
(1)评价:宋明时期对冯道的评价,由既肯定冯道的为人和贡献、又批评他对君主不忠诚,到彻底否定,抨击他多次改换门庭的行为严重危害社会,为人所不齿。
因素:历史事实;时代环境;评价者的立场或观念。
(2)李贽肯定冯道。因为李贽生活在明末,他反对理学思想的禁锢,主张个性,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思想(“异端”)。
17.(14 分)
变化:由零星出现到自觉运用;内涵日益丰富,由主要指汉族到包含中国境内各民族;标准规范化,逐渐纳入课程标准。
阐释:民国初年与五四时期,“中华民族” 概念的使用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社会需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影响:有利于中国各族人民认同中华民族观念,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18.(15 分)
背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承包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社会万象更新,农民的辛勤付出。
表现或特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问题: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发展差距拉大。
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大农村农业投资,城乡平衡协调发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调区域发展,共同富裕。
19.(14 分)
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乔丹 安德森的自由状、宪法十五修正案颁布等,说明美国内战时期基本完成黑人奴隶的解放,战后又逐步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
从战时解放黑奴仅是争取胜利的权宜之策、乔丹 安德森孩子们在校备受歧视、南方州选举中不公立法、篮球赛场种族隔离等,说明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观念根深蒂固,黑人长期遭受不公对待,难以获得真正公平的民权。
从黑人的解放为美国捍卫联邦制国家、推动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建设有深远影响,也实证了美国在种族观念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漫长的黑暗历史。
从时人记载、历史著述等是全面客观书写美国黑人解放史的重要参考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