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2025年2月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考试范围:
高中全部高考内容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韩非子认为,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的本性具有“自利主义”的因素,因此法治应该充分运用“好利恶害”的人性以调整并引导人民的行为。这表明韩非子()
A.提出了完整的法治理论
B.遵循合乎时势的立法原则
C.首次提出“性恶论”的理论
D.主张遵循人性的法治规范
2、唐朝以开元初年为界,在此之前尚书省处于权力中心,位居其下的中书省权力上升,门下省权力下降;之后,尚书省权力一直在其他二省之下,门下省则逐渐上升,直至超越中书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三省间的制衡机制渐趋完备
B.三省六部的运行日臻成熟
C.三省权力格局受到皇权影响
D.中枢决策权力发生了异化
3、元朝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A.壮大地方以加强各行省间制衡
B.对地方政治和军事加强控制
C.便于各行省扼险而守以北制南
D.推动区域间经济的快速发展
4、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甚至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明朝的这种现象()
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
B.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5、“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追求财富是人的合理欲求
D.存天理,消灭追求财富的欲望
6、1912年2月下旬,临时参议院开会讨论《临时约法》,对于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一事,参议员“不赞成者居多数”。1912年底,北京参议院再度否决“女子完全参政权案”。这表明0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尚未突破“女性附庸”的传统观念
C.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
D.专制思想阻碍参政主体多样化发展
7、遵义会议认为:在我们还没有大的城市工人的暴动,白军士兵的哗变的配合,在我们红军数量上还是非常不够,我们很难直接进攻,但防御不是单纯的防御。只有从防御转入反攻以至进攻,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才能粉碎“围剿”,保卫苏区。这可用于说明遵义会议0
A.反思了红军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B.明确了红军长征的方向
C.重申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D.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8、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这说明公务员制度()
A.取代了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逐渐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D.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9、古代雅典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形状不规则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反映出雅典()
A.城邦公民的贫富分化不甚明显
B.城市设计具有随意性
C.城市设计与民主政治形成互动
D.直接民主的弊端暴露
10、1609年当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时候,他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对于月球和木星的想象,也不限于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在于他()
A.昭示了理性方式的进步
B.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探索
C.证实了牛顿理论的正确
D.促进自由落体定律的出现
11、从1791年海地革命到1826年秘鲁宣告独立,拉美独立运动基本结束,绝大多数国家都脱离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等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是,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对北美又产生了新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连同它们固有的对欧洲的依附性不减反增了。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拉美独立国家经济体系不完善
B.拉美人民缺乏民族独立的意识
C.考迪罗独裁者依附于欧美列强
D.欧美国家不甘心放弃殖民主义
12、巴黎和会后,新的民族国家的涌现满足了民族主义对国家自主的渴望,人们希望国际联盟的成立裁决争端,也可阻止未来战争。但实际情况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C.国际关系体系相对比较脆弱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13、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埃奇说:“在新的联合国组织里,国联的基本缺点必定得到克服。”而且建立联合国的目的“就在于取代已经不被信任的国际联盟,并且要以更为有效的措施继续实现国联的崇高目标”。据此可知,联合国()
A.通过“大国一致”原则制止了侵略
B.具有较为广泛的国际公信力
C.成为世界人民谴责霸权的讲坛
D.促进了不同国家间政治合作
14、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拉美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这反映了美国()
A.构筑利己的国际关系秩序
B.冷战策略做出战略调整
C.战略重心从拉美转向世界
D.制造统治拉美的合法性
15、新中国成立初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劳动保险和公费医疗的文件,此后,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覆盖人群与享受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1956年,卫生部又颁布《改进卫生财务管理》,明确医院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年终结余上缴。这表明当时我国发展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理念是()
A.日常预防为主,疾病治疗优先
B.营造公平环境,共享医疗资源
C.开展群众运动,提升健康水平
D.遵循价值规律,压实医院责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3分)
材料一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管子 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当时的政党均大力提倡“尽孝”,并将该概念提高到“尽忠”层面,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这一时期,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
-摘自朱海龙、欧阳盼
《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 1953年8月,周恩来提出了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方针和指导思想:“在中央统一领导和计划下,确定财政制度,划定职权范围,分级管理,层层负责。1954年,邓小平概括了财政预算工作的“六条方针”,一方面强调统一领导和逐级负责;另一方面又给予地方一定的机动财力和管理权限。1954年国家对央地财政关系做了调整:财政支出属于中央的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列入地方预算;将国家的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三类;地方预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1955-1957年,央地财政关系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化,主要根据当年的财政工作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党和政府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保证了新中国央地财政关系能够基本适应
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摘编自刘晓泉、吴焱军《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1949-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财政体制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财政体制调整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一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视为珍宝。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绸之国。中国丝绸经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往欧洲,但当时由于安息据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垄断贸易,遂使罗马商人通过海路换取丝绸。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自此,中西海道开通,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把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航路也就获得“海上丝绸之路”之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公元前 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贸易发展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
湖北省随州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D
5.B
6.C
7.A
8.D
9.C
10.A
11.A
12.C
13.B
14.A
15.B
二、非选择题
16.(13 分)
(1)特点:传承尊老敬老传统,历史悠久;物质赡养与精神照顾相结合;养老院制度随之发展;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结合;明清以来民间养老机构发展迅速。
原因: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治国理念,用以更好地维护其统治;小农经济下的农耕文明,重视家庭。
(2)原因: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从晚清到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政策探索。
认识:民国时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初步向近代化转变,推动政府对养老制度实施立法保障;但这种转变受制于当时历史背景,未覆盖全国,也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很好地贯彻执行。
17.(14 分)
(1)特点: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央地分级管理;地方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财政收入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保证了国家集中主要财力进行重点建设;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和 “一五” 计划提供了保障;使地方有了固定的收入,调动了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财政体制改革提供经验。(任答两点即可)
18.(14 分)
(1)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以和平交流为主;水陆兼通;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因素:巨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综合国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平的环境;开放的对外政策;竞争力强的商品。
(2)影响:密切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有利于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理解: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中华文明的自信心。
19.(14 分)
(1)特点:由国家及政府主导,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证,以国家财政作基本保障,覆盖面广且体系健全。
历史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一定范围内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容易产生一些弊端,如加重了国家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等。
(2)历史经验:社会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结合;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