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烷烃的命名-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2 烷烃的命名-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3-20 20: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烷烃的命名》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烷烃的命名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有机化学物的组成与结构”的内容。
1.内容要求
知道简单烷烃的命名。
2.学业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功能,既能复习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概念化知识,同时为后续有机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旧教材的主要变化:系统命名法是人教版旧教材要求的一个内容。学生往往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来学习和掌握,而这只是一个技能上的训练,对于认识有机物的性质并没有实质贡献,同时,有机化合物的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学生即使练习了命名规则,所能够有效命名的物质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人教版新教材不再要求学生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仅“知道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就可以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旧教材的主要变化带来的教学启发:知道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重点放在学习有机物的性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学生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碳原子的结构特征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知道了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原因。
学生不足(薄弱或欠缺):学生基础差,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彻底。学生不太会归纳总结,且由于之前很少涉及有机部分知识的学习,因此掌握起来比较吃力。
四、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书写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分析和讨论烷烃的命名;
通过对比烷烃的习惯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知道简单烷烃的命名方法。
【评价目标】
1.通过书写烷烃的同分异构体,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习惯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对比,诊断并发展学生关于烷烃命名模型认知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以及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六、教学方法
复习导入:回忆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任务促学:1.书写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启发学生思考烷烃的命名;
2.观察表格信息,归纳总结,促进学生构建烷烃命名的模型。
习题测学评价诊学:通过课堂环节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课堂练习检测等来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案促学:通过学案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法:交流合作、演绎归纳
七、教学思路
本节课先让学生书写烷烃的同分异构体,进一步思考烷烃的命名方法。学生很容易根据烷烃碳的个数,利用天干和汉字数字对烷烃进行命名。但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烷烃的同分异构体,让学生意识到采用以上的命名方法不能准确的命名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的烷烃。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烷烃的习惯命名;同样的思路,引导学生观察己烷的同分异构体,又能发现烷烃的习惯命名无法对其所有结构进行命名,因此,我们最终提出系统命名法,通过己烷的同分异构体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引导学生思考两种命名方法的区别,进一步总结归纳,从而对烷烃进行正确的命名。
本节课对于烷烃的命名方法进行了严谨的演绎,从利用天干和汉字数字命名到习惯命名,从习惯命名到系统命名,层层递进,顺理成章。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书写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思考烷烃的命名 引入:引导学生回忆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加深对烷烃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任务:让学生根据表格信息,完成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学生将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填写入表格中,学生间交流同分异构体是否书写正确。
问题:请大家思考如何对刚书写的烷烃同分异构体进行命名。 学生间交流,会给出甲烷、乙烷、丙烷等回答。
展示PPT,引导学生总结出烷烃碳的个数与天干以及汉字数字之间建立的关系。 学生深刻体会,并对烷烃进行命名。
从习惯命名到系统命名 引导学生观察碳原子数大于3的烷烃,并让学生思考当烷烃存在同分异构体时,如何对其中一种结构进行更加准确的命名。 学生认真分析讨论,体会到用习惯命名的不完整性。
引出系统命名法,并给学生讲解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烷烃的步骤。 学生通过师生交流互动,掌握系统命名较为复杂烷烃的方法。
任务:请学生将之前用习惯命名法命名的烷烃再用系统命名法进行命名。 学生通过命名,体会两种命名方法的区别。
展示PPT,课堂练习,给学生充分时间练习系统命名。观察学生命名情况,针对个别同学进行单独引导。 巩固加深烷烃的系统命名
总结归纳 请学生总结归纳烷烃的命名,之后PPT展示归纳内容。 先自行归纳,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并发表归纳小结。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