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0 18:4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1954年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图源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1、圈出《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中主要的工业用地
2、分析武汉工业用地的分布特点
3、根据卫星云图找出长江大桥的位置,分析大桥选址因素
分布特点
数量多
范围广
武汉长江大桥卫星云图(图源地球在线)
武汉长江大桥
1、龟山的岩石主要为石英砂岩,强度大、抗腐蚀、耐风化
2、龟山与蛇山之间江面更窄,两山较高且基岩坚硬,有利于降低工程难度
3、 龟山处于向斜翼部,受到的侵蚀强度较小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武汉
1、通过“一五”计划,拟扩(改)建与新建若干个重工业区,即以钢铁和机器制造工业为中心的鞍山、武汉、包头三个区域......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及其《总说明》
2、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青山热电厂以及武汉长江大桥。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
3、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130年前,汉阳铁厂的第一炉钢水,开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征程。“一五计划”多个重点项目布局武汉,撑起了这座工业重镇的骨架。
——《长江日报》以新型工业化之“新”塑工业重镇之“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
合作探究
材料1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研读
材料2 中国、印度、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项目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现实原因: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材料3 甲午战争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的银行为8家,16个分支机构。到1926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银行数增加至65家,226个分支机构(英国汇丰、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德国德华等银行)。这些银行是各国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中心。
材料研读
国民党逃跑时 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材料4 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掠走的金银数量
(2)历史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156项重点工程空间分布表(图源百度百科)
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规定,5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在我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
就工业布局来看: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最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
——洪向华 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一桥,二铁,三路,四厂
一桥
武汉长江大桥
二铁
三路
四厂
宝成、鹰厦铁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①鞍山钢铁公司、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
④沈阳飞机制造厂
思考:为什么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
1、东北工业基础较好
2、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3、东北矿产资源丰富
结果: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第二部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武汉
1953年11月,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是建国后武汉第一次基层普选。1954年3月结束。市辖5个城区政府、1个水上区政府和郊区47个乡政府建立53个基层选举委员会,划分609个选区,登记并取得选民资格的有88万余人,选出区、乡人大代表2250人;普选结束后,各区相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13名。
1954年8月20日,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汉口中南剧场举行,出席会议代表413人。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赵敏致开幕词。大会主席团由35人组成,申子谦为大会秘书长。
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从1954年8月正式成立至1957年5月的三年间,共举行了6次会议。这段时间是人民代表大会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之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武汉
武昌县(当时隶属孝感专署)开展选举工作情景
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汉口中南剧场举行
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时间:
2.会议内容:
1954年9月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内容:
宪法地位:
宪法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同纲领》临时
宪法作用结束
政协会议暂代全国人大职权结束
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①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毛泽东
国家主席
朱德
副主席
周恩来
国务院总理
(2)选举国家领导人: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刘少奇
人大委员长
3.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