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进位加法1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3
教学内容 沪教版一年级第二学期 P49
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中“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旨在让学生通过情境展示的过程中,利用“凑十法”理解10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展示实际场景图,学生尝试将图片信息转换成数学语言,即表述问题,提供算式和算法。为后续进位加法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并基本理解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和掌握用“凑十法”进行计算的算法。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到位,对算法的表述不清楚。
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与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能用进位加法的相关知识解决思维拓展和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学习内容领域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对应核心素养 数感 □量感 □符号意识 运算能力□几何直观 □空间观念 □推理意识 □数据意识 □模型意识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评价关注点
复习引入 一、复习引入1.口算(1)要求: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求出以下题目。 30+16= 24+50= 4+55= 24+5= (2)提问:说一说24+50和24+5是怎么算的?2.揭题:小朋友说得真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完整表达算理的情况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1.从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3.列出算式。(二)自主探索,明晰算理独立思考:27+5的计算方法。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汇报。提问:你会怎么移动鸡蛋?追问:为什么要把3个鸡蛋放入盒子里?小结:为了凑满一盒,也就是十个(三)多元表征,形成算法1.操作活动:用小棒来代替鸡蛋,把这个过程摆一摆,说一说。活动要求:(1)摆一摆:同桌合作,用小棒摆一摆,表示27+5的计算过程。(2)说一说: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2.理解算理(1)全班交流提问:为什么把3根小棒移过来?追问:谁听懂了也能说?小结:先把3根小棒移过来,凑成10根也就是一捆,10个一就是一个十,一共变成了3捆,再加上余下的2根小棒,一共有32根小棒。 (2)将刚才摆一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也想来说一说?预设:先算27+3=30再算30+2=32 追问:谁也能说?3.形成算法可以将计算过程这样写下来。提问:每一步表示什么?小结:我们可以继续用凑十法来计算。独立完成,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凑十法。展示题目:38+3=独立完成交流讨论上台利用小棒展示计算过程预设:先算38+2=40 再算40+1=41自行核对答案4.总结(五)课间操 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能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算式。初步感受凑十思想。能用学具小棒操作,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进一步加深对“凑十法”算理的理解。自主体会“凑十法”。
巩固新知 (一)算一算,看谁算得最快动脑筋35+( )= 4□,在这个算式中,( )里可以填的一位数有( )。 利用“凑十法”,正确计算。思维拓展
全课总结,拓展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想夸夸谁? 总结本节课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 先算27+3=30再算30+2=32
课堂学习单 见附件1
课时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 题号对应目标编号学维度题目类型题目难度预计完成时间对应学科核心素养识记理解运用综合1目标1√口答中等2分钟推理意识、空间观念2目标2√口答中等5分钟见附件2
反思与改进
附件1:课堂学习单
一、算一算
30+16= 24+50= 4+55= 24+5=
二、看图列式
+ =
先算
再算
利用凑十法算一算
38+3=
巩固练习
附件2:课后作业
1、快速选一选
(1)37+5=□ 2,□里填( )。
A. 3 B. 4 C. 5
(2)5+44=40+□+5,□里填( )。
A. 9 B. 5 C. 4
(3)6+16=□ ,□填( )。
A.76 B. 32 C. 22
2.拓展与提高——同和连连看
提出要求:我们玩个“同和连连看”的游戏。每个水果上都有一个算式,仔细观察数据,看看那些算式不计算直接找到结果相同的算式呢?
复习引入,巩固旧知
自主探索,明晰算理
多元表征,形成算法
分层练习,拓展提升
巩固学生旧知
理解凑十法的算理和算法
用“凑十法”正确计算解决问题
结合情境初步感知凑十思想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