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长度的测量——认识米》(3)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长度的比较与测量”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米”,并学习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米尺测量的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的概念,例如身高、桌子长度、书本长度等,但对“米”这一单位的具体长度缺乏清晰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听说过“米”,但对“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不了解。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和测量,能够用厘米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且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数能力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能力。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你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米=100厘米
对应核心素养 符号意识 数感 量感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数据意识 运算能力 □推理意识 □模型意识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教学资源 PPT、学习单、米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量一量? 指名学生拿自己的学生尺在黑板上量。 【学情预设】一名学生用学生尺测量时,其他学生会观察发现,学生尺太短了需要多次移动尺子进行测量,而且移动时,前后衔接不是很准确。 师:他量得非常认真。你们觉得这样测量的方法怎么样? 【学情预设】学生展开评价,有的认为好,也有的认为太麻烦。教师以倾听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用更长的尺子测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认识米)
二、 实践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来,咱们一起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量3次就可以了,方便且准确) 【学情预设】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会发现用米尺测量比用厘米尺测量快多了,而且也准确多了。米尺上有数0,10,20,30……100,这些数是米尺的刻度,相邻两个刻度的间隔一样大。 师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 2.感受1米的长度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师:(出示米尺)我刚刚用的这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比画比画,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自己伸直的双臂长度大约是1米。 (2)在身高中感受1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后,再指名学生进行测量。 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时,可能大多用口语描述,如“我的身高是一米二五”,也可能会完整表述,如“我的身高是1米25厘米”。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区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2厘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高?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刚才对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师: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你的身高是超过1米,还是不到1米? 同桌之间互相判断。 (3)在生活中感受1米 师: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如教室里画框的长度、讲台的高度等。 3.观察比较,知道1米=100厘米 (1)活动内容:用厘米尺测量1米长的绳子。 活动步骤 ①用20厘米或30厘米长的尺子测量绳子的长度。 ②测量时做好记录。 师:同学们,拿出我刚才发给你们的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并完成学习单。 学生拿出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用20厘米或30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长的绳子,教师巡视并进行适时指导。 师:你们量了几次? 【学情预设】预设1:我们用2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5次。 20+20+20+20+20=100(厘米)。 预设2:我们用3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3次后,还多出10厘米。 30+30+30+10=100(厘米)。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们发现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了吗?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学情预设】1米和100厘米是相等的。1米=100厘米。 4.验证并总结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米尺上的刻度,验证上面的关系式。1米里有10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就是1米里有100个1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发现米尺和学生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认识到米尺上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一样长。再引导学生观察米也尺上的刻度,从而验证米和厘米的关系。 【学情预设】从刻度0到刻度100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师小结:所以1米=100厘米,也可以写成1m=100cm。(板书)
三、 巩固练习 1. 操作性练习 (1)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与宽、讲台台面的长与宽、门的高度、教室的长与宽等。 【学情预设】学生由于年龄小,在测量时会因为目的不明确、合作分工不好、工具选择不当等因素引起混乱,这是正常情况。教师要注意发现一些小组活动时的优点,在活动结束时给予评价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活动后交流 师;如果我们要测量粉笔的长度,用什么工具?测量门的高度呢?为什么同样是测量物体的长度却用不同的工具呢?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小结:测量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短尺,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案宽约 6() (2)黑板长约3() (3)小明身高97() (4)课桌高70() (5)教室门高2() 【学情预设】做题时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参照物比较,然后确定长度单位。 3. 完成书P62页练一练
四、 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不仅认识了“米”,还学会了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知道1米=100厘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动手做、动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板书设计 长度的测量——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1m=100cm
课后作业 题号 对应目标编号 学维度 题目类型 题目难度 预计完成时间 核心素养表现
知道 理解 应用 综合
1 目标1 √ 填空 简单 1分钟 符号
2 目标1、2 √ 选择 简单 1分钟 量感
3 目标1、2、3 √ 操作 中等 5分钟 运算 应用
4 目标1、2、3 √ 简答 中等 2分钟 应用
详见作业单
反思与 改进
1 / 1
作业单
班级 学号 姓名
1.填一填:
1米 = ( )厘米
教室的黑板大约长( )米
我的身高大约是( )米( )厘米
2. 选一选:
①下面哪个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米?( )
A. 铅笔 B. 课桌 C. 教室
②测量教室的长度,用( )作单位比较合适。
A. 厘米 B. 米 C. 分米
3. 做一做:
用绳子制作一根1米长的简易测量工具,并用它测量家里物品的长度如沙发、床、门等,并记录下来。
物品(画一画) 大约长度(用“米”作单位)
4. 查一查:
除了“米”和“厘米”,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长度的测量——认识米》 学习单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1.动一动:
记录单
活动内容: 用厘米尺测量1米长的绳子
活动步骤: ①用20厘米或30厘米长的尺子测量绳子的长度。 ②测量时做好记录。
活动发现:
1米=( )厘米
2.量一量:
(1)量一量教室里的物体。
(2)
3.填一填,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