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直升班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直升班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0 21: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级初三下期问渠年级3月教学反馈语文
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面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编自《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化的时代文明的忧思,具有一定的价值
B. 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技术条件升级而改变。
C. 精英阶层之所以更晚接受新事物,与其在原来的格局中掌握话语权不无关系。
D. 新技术转移了我们的文化话语权,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不闭关自守,这是主流文化建设者在面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时应有的态度。
B. 任何一次新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C. 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D. “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今社会每一个人的历史使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B. 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社会大众对此十分痛心,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C. 在文化领域,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D. 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4. 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要理清文章的脉络,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证明观点,阐述自己的主张。请找出文中两处比喻论证的例子,体会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唱
谢应龙
①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②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
③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
④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⑤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⑥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
⑦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⑧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
⑨“开镰吧。”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⑩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她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
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
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简单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愁绪。
B. 文中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淡漠,这样写突出了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
C. 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血液溶浸在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 小说以“秋唱”为标题,悲怆的秋唱引发读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思考,使小说更有含蓄、深沉的情味,富有诗意。
7. 从文中看,小说中的“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8. 小说中画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退还。欣等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乃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艾遣其子邓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
(选自《百战奇略·奇战》,有删改)
材料二: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并陉击赵。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9.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信建A大将之B旗鼓C鼓行出D并陉口E赵开F壁击之G大战H良久。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名词作状语,与《与朱元思书》中“任意东西”中的“东”用法不同。
B. 殆,危险,与熟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殆”意思相同。
C. 舍,住宿,与《送东阳马生序》“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中的“舍”意思不同。
D. 克,战胜,“未能克”与《曹刿论战》中“故克之”中的“克”意思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魏军围追堵截,姜维带兵撤退,途遇杨欣等追击,不得已展开激战,败北而逃,最后无奈退回到了剑阁。
B. 邓艾出其不意攻打姜维,他们开山架桥,几乎陷入绝境,但全军凭借必胜的勇气,订一路乘胜追击,打败了姜维。
C. 韩信派出一万人作为先头部队,摆阵列队,和赵军交战后,他们假装抛旗弃鼓而逃跑,引诱赵军倾巢而出。
D. 韩信预先派出的骑兵乘虚冲进赵军的营垒,后来赵军军心大乱,纷纷落荒潜逃,不能禁止,汉兵趁机大破赵军。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
②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13. 两则材料中的交战,获胜方取胜的原因共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②边。
麴生③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注】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②萤雪: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指学习刻苦。③麴生:指酒。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风格鲜明,开门见山,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B. “圣处一灯传”是说作者希望曹君刻苦学习,继承儒学之精义,体现了他对曹君的关爱。
C. “工夫萤雪边”一句,运用古人努力求学的典故,鼓励青年学子学习要下囊萤映雪的功夫。
D. 下阕开头用借代的手法,用“麹生”代指社会,说明社会险恶,提醒曹君注意防范。
15.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成才?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自己求学时很多同学家境富有而自己并无羡慕之意,是因为:“_____,_____。”
(2)自古以来,秋天就是文人反复咏叹的季节,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边塞的秋天和江南大不相同:“_____,_____。”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偶尔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一股透明的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空空寂寂。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阳下晒了一阵后,皮肤开始发烫了,但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无动于衷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
17. 文中多处使用了ABB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18.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改成“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和强烈的宁静”,从语意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前我回了一次家乡,一天闲走,去看了看老家的旧址,发现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家的大门开在科甲巷,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我的家即在这两条巷子之间。临街是铺面。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我们家在这些店铺的后面,占地多少平方米我不知道,但总是不小的,住起来是相当宽敞的。
正屋当中是一个堂屋,堂屋铺地的箩底砖的边角都磨圆了,而且特别容易返潮。天将要下雨,砖地上就是潮乎乎的。若遇连阴天,地面简直像涂了一层油,滑的。我很小就知道“础润而雨”。用不着看柱础,从正堂屋砖地,就知道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一想到正堂屋,总会想到下雨,有时接连下几天,真是烦人。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人贴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着笤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叫“扫晴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放晴后,我们会去花园。这座没有精心安排布置过的花园里肥沃的黑色泥土上随意地生长着一些肆意蔓延的杂草和一些高大的树木。
19. 下列选项中的“多少”和文中加点处的“多少”,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无论你需要多少帮助,我们都会尽力提供。
C. 只要打开书,多少都能学点知识。
D. 他为了这一目标,做了多少努力,你们知道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临街的店铺以“一家……”的形式全部罗列出来,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1.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镜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站在镜子前,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穿着。但镜子所映照的,仅仅是外在的形象。而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无形的镜子”。他人的言行举止、社会的价值评判、历史的兴衰荣辱,都如同镜子一般,让我们得以反思自己的内心、品德和行为。有人在镜子前只注重外表的修饰,却忽略了内在的修养;有人能透过镜子,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成长。
请以“镜子内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级初三下期问渠年级3月教学反馈语文
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A 3. B
4. ①由新技术对文化景观的改变,引出面对信息时代的文化乱象,人们产生的文化焦虑现象;
②列举历史上技术手段升级引起的文化焦虑的普遍性,并指出技术手段的普及拓展了人类的文化空间;
③提出当代文化人应该以包容积极的态度,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革新,主动承担起文化使命,加厚文化土层。
5. ①第一段里,以山峰为喻,用山脚到山峰不同的景致比喻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将“不同的文化群落”阐述得生动形象,可知可感。
②第三段中,以河床及其水位为喻,生动形象地指出在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大众审美日趋低下,甚至趋于消亡的现状,表达了人们的文化焦虑。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6~8题答案】
【答案】6. B 7. ①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四爷年龄七十,仍然下田割稻,在挥镰收割的劳作中,感受到踏实和快乐;
②倔强地坚守田园。儿子们有出息,四爷本是可以不在土地上“穷折腾”,但是舍不下土地以及传统的农耕方式;
③对田地被冷落的现状感到迷惘。儿子们不回来帮衬,不回来参与割稻,四爷觉得冷冷清清和困惑,感叹自己的衰老
8. ①丰收季节的田野冷清,以环境的孤寂强化四爷失落迷惘的心理;
②和后文火热的劳动场景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农村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与思考;
③在对话中插入环境描写,增强了文学美感,调节叙事节奏,使行文富有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9~13题答案】
【答案】9. CEG 10. A 11. B
12. ①不久便又引军折回,从桥头通过,诸葛绪急速返回进行拦截,但迟到一天而未赶上。
②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
13. ①将领能精准分析战况,认准时机。
②采用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方法。
③不怕吃苦、坚持到底的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15题答案】
【答案】14. D 15. ①珍惜时间,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成为国家人才:从“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可以看出;
②有担当和责任感。学习儒家经典,继承儒家精义:从“圣处一灯传”可以看出;
③勤奋用功。努力学习,方可成才:从“工夫萤雪边”化用车胤囊萤映雪的典故可以看出;
④养成良好习惯。不要沉迷玩乐,辜负家人的期望:从“麹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可以看出劝曹生不能贪杯,进而影响了学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题答案】
【答案】 ①. 以中有足乐者 ②.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⑤. 八百里分麾下炙 ⑥. 五十弦翻塞外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17~18题答案】
【答案】17. 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突出白的程度;“白”仅指颜色本身而不表示程度;
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脚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冷,而无“幽暗”之意。
18. ①原句用了两次“极度”,形成两个短句,句式工整,有节奏感,读起来更有气势(或“更有冲击感”);②原句强调夏日里独在河边时,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19~21题答案】
【答案】19. C 20. ①强化了韵律感:通过重复的“一家……”结构,让文字描述具有韵律,增强了阅读体验;
②增强了画面感:逐一列举店铺类型,让老家旧址临街的场景变得具体而生动,增强了描述的画面感;
③升华了情感:详细列举店铺,表现了作者对故居的熟悉与怀念,增强了文本的情感色彩。
21. 示例:这座花园没有经过精心安排和布置,在肥沃的黑色泥土上,杂草肆意蔓延,高大的树木随意地生长。
四、写作(60分)
【22题答案】
【答案】例文:
镜子内外
清晨,阳光如碎金般透过窗户,洒落在卧室那面明亮的镜子上。我伫立镜前,仔仔细细地整理着校服,不放过一丝褶皱,精心打理头发,力求每一根发丝都规规矩矩。看着镜子里仪表堂堂的自己,我不禁微微点头,满心都是对这完美外在形象的自得。
来到学校,课间的教室像炸开了锅,喧闹不已。同桌小林正被一道棘手的数学难题死死困住,眉头拧成了麻花。他带着满脸的焦急,向周围同学求助,可大家或是沉浸在自己的闲聊中,或是忙着攻克手头的作业,竟无一人伸出援手。我心里下意识地闪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抬脚就准备离开这“是非之地”。就在这时,好友小萱迈着轻快的步伐走来。她自然地坐在小林身旁,目光专注,声音轻柔,一步一步,耐心细致地为小林讲解题目。
小萱的举动,宛如一面无形却无比清晰的镜子,猛地映照出我内心的冷漠与自私。刹那间,我像被施了定身咒,脚步僵在原地,开始审视自己。平日里,我每日在镜子前花费大量时间装扮自己,把外表拾掇得光鲜亮丽,却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对内心品德的雕琢。此刻,小萱那善良热心的模样,让我真切地意识到,镜子里的外在形象固然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镜子外的内在品质,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关键所在。
自那以后,小萱这面特殊的“镜子”时刻影响着我。又一次,班级组织打扫卫生。以往的我总是敷衍了事,随便挥几下扫帚就当完成任务。可脑海中浮现出小萱帮助小林时认真专注的神情,我瞬间充满干劲,不再偷懒耍滑,主动揽下最脏最累的角落清扫工作。我俯下身,仔仔细细地擦拭每一处灰尘,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同学们投来惊讶与赞许的目光,我深知,这是我成长路上的鲜明印记。
生活中,他人的言行举止、社会的价值评判、历史的兴衰荣辱,都是一面面“无形的镜子”。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不能只在有形的镜子前执着于外表的完美,更要借助这些无形的镜子,时常反思内心,修正自己的行为。唯有如此,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优秀、内外兼修的初中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步履稳健,以最美的姿态,坦然迎接生活中的每一面镜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