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训练精讲本】6.1世界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学生版+教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训练精讲本】6.1世界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学生版+教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0 21:44:28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历史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教材知识梳理整合 精讲本


主题特征 政治:①两大军事集团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世界新秩序;②俄国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③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高涨
经济:苏俄(联)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形成苏联模式
中外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
“短暂的春天”;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
动;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
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根本原因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
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备战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第一次世 界大战 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的______________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战争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
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主要战场 欧洲战场为主要战场,形成了东、西、南三条战线(最
关键、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西线)
重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_______展开了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有“绞肉
机”“地狱”“屠场”之称
凡尔登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德
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
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 战争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危害大
影响 (1)对人类: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的
正常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2)对欧洲:大大削弱了______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
的优势地位
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 影响 (3)对国际关系:改变了旧有的国际关系,欧洲走向衰弱,美
国、日本崛起,国际关系新格局出现;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4)对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
(5)对科技发展:因为战争的需要,科学技术得到发展,武器装
备不断更新
(6)对中国: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 认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
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强有力的国际协调机构,用和
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科学技术应当用来造福人类,而非用于战争
温馨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因为主要参战国的目的大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虽然塞尔维亚人民是为民族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战争,但也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2.一战爆发后,同盟国的成员国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欧洲中心地位的变化
课程标准: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列宁 十月革命 苏维埃政权
时间 ____________(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列宁在演讲
背景 (1)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 然很落后 1917年11月
背景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 会矛盾激化 (3)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第一次世界 大战,引起人民的不满
列宁在演讲
领导者 列宁 概况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 装起义取得胜利 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攻占冬宫
主要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历史意义 (1)对俄国:使俄国率先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为将贫穷、落后的旧俄国建设成繁荣先进的社 会主义国家创造了前提 历史意义 (2)对世界: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______________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②它的胜利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 会过渡的新时期,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3)对中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攻占冬宫
无产阶级专政
易错易混: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比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
相同点 革命的方式都是武装斗争;革命的领导者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革命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两国革命的胜利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背景 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一个半殖
民地半封建国家
革命道路 俄国革命是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中国是走从农村到城
市的道路
革命性质 俄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课程标准: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巴黎和会 概况 1919年1—6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了和会
巴黎和会 目的 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巴黎和会三巨头 劳合·乔治
(前排居左)、克里孟梭(前排居
中)、威尔逊(前排居右)
内容 (1)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 约问题 (2)决定建立__________(国际政治 组织) 结果 签订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 和约 国际联盟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 签订时间 1919年
基本内容 (1)领土主权: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
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
制德国陆军人数(3)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条约》 影响 (1)暂时限制并削弱了德国;引发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在德国恶
性蔓延
(2)条约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__________。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条
约上签字
(3)协约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
《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五四运动
华盛 顿会议 概况 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盾重重,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结果 签署针对中国问题的______________等条约
影响 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九国 公约》 签订时间 1922年
基本内容 (1)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2)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影响 (1)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______________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2)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门户开放”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相 同 点 目的 都是战后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性质 都是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会议 操纵国 都是大国操纵,且操纵国中都有英国和美国 影响 都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不同点 (1)是战胜国惩治战败国的会议 (2)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1)是战胜国之间的会议
(2)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
洋地区的新秩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时间 ______年春 领导人 列宁
目的 (1)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直接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1921
内容 (1)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____________;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2)商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实行自由贸易
(3)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列宁(1870—1924)
余粮收集制
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
影响 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 社会主义工业化 时间 1926年开始 领导人 斯大林
特点 优先发展________ 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评价 (1)积极: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消极: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 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斯大林
(1879—1953)
苏联
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
概况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
了资金和劳动力
(2)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
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联模式 形成 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__________的形成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 (1)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
(2)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苏联模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概况 第一次 1920年,______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甘地
印度的 非暴力 不合作 运动 概况 第二次 1930年开始,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性质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特点 主要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 影响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甘地(1869—1948)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概况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1918年,__________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
结果 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影响 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扎格鲁尔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目的 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内容 1934年,__________推行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__________;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影响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卡德纳斯
土地改革
1.(2023·潜江)“当一方的战争目的是正义的,另一方的战争目的就必然是不正义的。但这种原理并不是不可逆的,即战争的一方是不正义的并不能说明对方就是正义的,因为有可能战争的双方都是不正义的。”下列战争性质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美国的独立战争 B.美国的南北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C
2.(2023·鄂州)阅读历史著作,要关注历史解释,关注历史论证的过程和结论。《世界史·现代卷》中有一段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动摇。”引文中的论证结论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B.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
C.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
D.战争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D
3.(2023·恩施州)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从理想变为现实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潮流之一。下图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A.结束了资产阶级在亚洲地区的统治
B.使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理论指导
C.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C
4.(2023·武汉)下面是某同学学习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笔记。可见,该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俄国( )
A.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 B.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C.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 D.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D
措施 作用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迅速缓解了危机
③巩固了工农联盟
④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引入外资,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2023·黄冈)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 )
A.沿袭西方的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照顾了农民利益 D.协调了经济比例
B
6.(2023·宜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B
温馨提示:学完至此,请完成精练本B57—B58习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主题特征 政治:①两大军事集团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世界新秩序;②俄国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③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经济:苏俄(联)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苏联模式
中外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根本原因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备战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战争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主要战场 欧洲战场为主要战场,形成了东、西、南三条战线(最关键、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西线)
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结束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 战争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危害大
影响 (1)对人类: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2)对欧洲: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3)对国际关系:改变了旧有的国际关系,欧洲走向衰弱,美国、日本崛起,国际关系新格局出现;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4)对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 (5)对科技发展:因为战争的需要,科学技术得到发展,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6)对中国: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认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强有力的国际协调机构,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科学技术应当用来造福人类,而非用于战争
  考点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温馨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因为主要参战国的目的大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虽然塞尔维亚人民是为民族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战争,但也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2.一战爆发后,同盟国的成员国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欧洲中心地位的变化
  考点2 列宁 十月革命 苏维埃政权
课程标准: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时间 1917年11月(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列宁在演讲
背景 (1)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然很落后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3)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不满
领导者 列宁
概况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主要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历史意义 (1)对俄国:使俄国率先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为将贫穷、落后的旧俄国建设成繁荣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前提 (2)对世界: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②它的胜利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期,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3)对中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攻占冬宫
  易错易混: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比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
相同点 革命的方式都是武装斗争;革命的领导者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革命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两国革命的胜利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背景 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革命道路 俄国革命是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中国是走从农村到城市的道路
革命性质 俄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点3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巴黎和会 概况 1919年1—6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了和会
目的 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巴黎和会三巨头 劳合·乔治(前排居左)、克里孟梭(前排居中)、威尔逊(前排居右))
内容 (1)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约问题 (2)决定建立国际联盟(国际政治组织)
结果 签订《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
《凡尔赛 条约》 签订时间 1919年
基本内容 (1)领土主权: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 (3)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影响 (1)暂时限制并削弱了德国;引发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在德国恶性蔓延 (2)条约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3)协约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 会议 概况 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盾重重,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结果 签署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等条约
影响 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九国公约》 签订时间 1922年
基本内容 (1)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2)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影响 (1)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2)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程标准: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相 同 点 目的 都是战后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性质 都是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会议
操纵国 都是大国操纵,且操纵国中都有英国和美国
影响 都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不同点 (1)是战胜国惩治战败国的会议 (2)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1)是战胜国之间的会议 (2)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考点4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21年春 领导人 列宁
目的 (1)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直接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内容 (1)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2)商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列宁(1870—1924)
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
影响 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社会主义工业化 时间 1926年开始 领导人 斯大林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评价 (1)积极: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消极: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斯大林(1879—1953)
农业 集体化 时间 概况 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1)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2)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联 模式 形成 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 (1)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考点5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印度的 非暴力 不合作 运动 概况 第一次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第二次 1930年开始,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性质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甘地(1869—1948))
特点 主要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
影响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埃及的 华夫脱 运动 概况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
结果 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影响 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目的 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内容 1934年,卡德纳斯推行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影响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023·潜江)“当一方的战争目的是正义的,另一方的战争目的就必然是不正义的。但这种原理并不是不可逆的,即战争的一方是不正义的并不能说明对方就是正义的,因为有可能战争的双方都是不正义的。”下列战争性质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C)
A.美国的独立战争 B.美国的南北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2023·鄂州)阅读历史著作,要关注历史解释,关注历史论证的过程和结论。《世界史·现代卷》中有一段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动摇。”引文中的论证结论是(D)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B.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
C.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
D.战争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3.(2023·恩施州)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从理想变为现实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潮流之一。下图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
A.结束了资产阶级在亚洲地区的统治
B.使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理论指导
C.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4.(2023·武汉)下面是某同学学习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笔记。可见,该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俄国(D)
措施 作用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迅速缓解了危机 ③巩固了工农联盟 ④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引入外资,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A.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
B.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C.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
D.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5.(2023·黄冈)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B)
A.沿袭西方的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照顾了农民利益 D.协调了经济比例
6.(2023·宜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B)
A.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主题特征 政治:①两大军事集团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世界新秩序;②俄国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③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经济:苏俄(联)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苏联模式
中外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根本原因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备战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战争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主要战场 欧洲战场为主要战场,形成了东、西、南三条战线(最关键、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西线)
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结束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 战争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危害大
影响 (1)对人类: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2)对欧洲: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3)对国际关系:改变了旧有的国际关系,欧洲走向衰弱,美国、日本崛起,国际关系新格局出现;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4)对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 (5)对科技发展:因为战争的需要,科学技术得到发展,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6)对中国: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认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强有力的国际协调机构,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科学技术应当用来造福人类,而非用于战争
  考点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温馨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因为主要参战国的目的大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虽然塞尔维亚人民是为民族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战争,但也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2.一战爆发后,同盟国的成员国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欧洲中心地位的变化
  考点2 列宁 十月革命 苏维埃政权
课程标准: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时间 1917年11月(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列宁在演讲
背景 (1)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然很落后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3)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不满
领导者 列宁
概况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主要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历史意义 (1)对俄国:使俄国率先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为将贫穷、落后的旧俄国建设成繁荣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前提 (2)对世界: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②它的胜利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期,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3)对中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攻占冬宫
  易错易混: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比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
相同点 革命的方式都是武装斗争;革命的领导者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革命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两国革命的胜利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背景 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革命道路 俄国革命是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中国是走从农村到城市的道路
革命性质 俄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点3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巴黎和会 概况 1919年1—6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了和会
目的 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巴黎和会三巨头 劳合·乔治(前排居左)、克里孟梭(前排居中)、威尔逊(前排居右))
内容 (1)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约问题 (2)决定建立国际联盟(国际政治组织)
结果 签订《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
《凡尔赛 条约》 签订时间 1919年
基本内容 (1)领土主权: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 (3)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影响 (1)暂时限制并削弱了德国;引发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在德国恶性蔓延 (2)条约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3)协约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 会议 概况 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盾重重,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结果 签署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等条约
影响 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九国公约》 签订时间 1922年
基本内容 (1)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2)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影响 (1)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2)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程标准: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相 同 点 目的 都是战后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性质 都是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会议
操纵国 都是大国操纵,且操纵国中都有英国和美国
影响 都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不同点 (1)是战胜国惩治战败国的会议 (2)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1)是战胜国之间的会议 (2)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考点4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21年春 领导人 列宁
目的 (1)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直接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内容 (1)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2)商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列宁(1870—1924)
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
影响 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社会主义工业化 时间 1926年开始 领导人 斯大林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评价 (1)积极: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消极: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斯大林(1879—1953)
农业 集体化 时间 概况 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1)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2)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联 模式 形成 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 (1)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考点5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印度的 非暴力 不合作 运动 概况 第一次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第二次 1930年开始,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性质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甘地(1869—1948))
特点 主要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
影响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埃及的 华夫脱 运动 概况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
结果 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影响 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目的 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内容 1934年,卡德纳斯推行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影响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023·潜江)“当一方的战争目的是正义的,另一方的战争目的就必然是不正义的。但这种原理并不是不可逆的,即战争的一方是不正义的并不能说明对方就是正义的,因为有可能战争的双方都是不正义的。”下列战争性质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C)
A.美国的独立战争 B.美国的南北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2023·鄂州)阅读历史著作,要关注历史解释,关注历史论证的过程和结论。《世界史·现代卷》中有一段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动摇。”引文中的论证结论是(D)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B.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
C.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
D.战争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3.(2023·恩施州)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从理想变为现实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潮流之一。下图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
A.结束了资产阶级在亚洲地区的统治
B.使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理论指导
C.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4.(2023·武汉)下面是某同学学习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笔记。可见,该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俄国(D)
措施 作用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①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迅速缓解了危机 ③巩固了工农联盟 ④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引入外资,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A.消灭了外国的干涉势力
B.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C.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
D.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5.(2023·黄冈)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B)
A.沿袭西方的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照顾了农民利益 D.协调了经济比例
6.(2023·宜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B)
A.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