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三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主题特征 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二战后,随着苏联模式的不断推广,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西欧各国逐渐走向联合;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经济:西欧逐步实现了经济复苏,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 军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相继建立
中外联系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守势,主动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险恶国际环境是中国加速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因素
考点1 冷战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德国的分裂 北约与华约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概念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背景 (2)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苏联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其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原因 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形 成 过 程 开始:“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发展:马歇尔计划 概况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1)对西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欧洲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对美国: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基本形成:德国分裂 概况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影响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高潮:北约成立 概况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最终形成:华约成立 概况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影响 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实质 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结束 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影响 (1)积极: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消极: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1)美苏均势(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是根本前提。
(2)雅尔塔会议是基础。
(3)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4)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考点2 欧洲的联合 美国的发展 日本的崛起 社会保障制度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的趋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欧洲的联合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美、苏两国崛起并展开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严重威胁欧洲安全 欧盟旗帜
目的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联合 过程 (1)1967年,成立欧共体 (2)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3)2002年,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4)2013年,欧盟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 (5)2016年6月,英国发起“脱欧”公投 (6)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
影响 (1)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易错易混: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性质却已经发生变化,欧洲共同体属于经济组织,欧盟属于一个政治经济联盟。欧盟经济实力强大,但不是一个国家,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仍是美国。
2.美国的发展
二战后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3.日本的崛起
原因 (1)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3)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日本新干线
表现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 (1)积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2)消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目的 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过程 (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2)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3)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评价 (1)积极: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2)局限性: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都得到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持。
(2)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考点3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课程标准: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形成 阵营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影响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 夫改革 时间 1953年开始 重点 经济领域
内容 (1)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①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②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影响 (1)积极: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2)消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 涅夫 改革 时间 1964年开始 重点 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
内容 (1)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影响 (1)积极:一些重工业产品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2)消极: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戈尔巴 乔夫 改革 时间 1985年开始 重点 前期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内容 (1)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2)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 (1)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2)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东欧剧变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 解体 时间 1991年底
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错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经过 (1)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 (2)1991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 社会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2)对世界格局: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造成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4)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考点4 万隆会议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程标准: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万隆 会议 时间 1955年4月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参会国 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概况 (1)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性质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影响 (1)对世界: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②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2)对中国:①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万隆 精神 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非洲年” 高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继续 发展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意义 (1)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2)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拉美 的斗争 (1)1959年古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1.(2023·潜江)“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他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与发展。”材料中“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组织是(A)
A.北约组织 B.华约组织
C.欧共体组织 D.欧洲联盟
2.(2022·襄阳)下列体现两极格局的史实是(C)
A.《九国公约》的签订
B.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2023·恩施州)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这反映的是(A)
A.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1951年 利比亚独立 1953年 埃及共和国成立 1960年 非洲17个国家独立(“非洲年”)
1962年 阿尔及利亚独立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至此,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4.(2024·湖北改编)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出了下面的学习笔记。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D)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秩序
C.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三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主题特征 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二战后,随着苏联模式的不断推广,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西欧各国逐渐走向联合;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经济:西欧逐步实现了经济复苏,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 军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相继建立
中外联系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守势,主动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险恶国际环境是中国加速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因素
考点1 冷战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德国的分裂 北约与华约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概念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背景 (2)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苏联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其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原因 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形 成 过 程 开始:“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发展:马歇尔计划 概况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1)对西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欧洲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对美国: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基本形成:德国分裂 概况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影响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高潮:北约成立 概况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最终形成:华约成立 概况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影响 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实质 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结束 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影响 (1)积极: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消极: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1)美苏均势(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是根本前提。
(2)雅尔塔会议是基础。
(3)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4)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考点2 欧洲的联合 美国的发展 日本的崛起 社会保障制度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的趋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欧洲的联合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美、苏两国崛起并展开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严重威胁欧洲安全 欧盟旗帜
目的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联合 过程 (1)1967年,成立欧共体 (2)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3)2002年,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4)2013年,欧盟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 (5)2016年6月,英国发起“脱欧”公投 (6)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
影响 (1)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易错易混: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性质却已经发生变化,欧洲共同体属于经济组织,欧盟属于一个政治经济联盟。欧盟经济实力强大,但不是一个国家,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仍是美国。
2.美国的发展
二战后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3.日本的崛起
原因 (1)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3)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日本新干线
表现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 (1)积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2)消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目的 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过程 (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2)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3)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评价 (1)积极: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2)局限性: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都得到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持。
(2)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考点3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课程标准: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形成 阵营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影响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 夫改革 时间 1953年开始 重点 经济领域
内容 (1)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①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②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影响 (1)积极: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2)消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 涅夫 改革 时间 1964年开始 重点 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
内容 (1)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影响 (1)积极:一些重工业产品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2)消极: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戈尔巴 乔夫 改革 时间 1985年开始 重点 前期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内容 (1)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2)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 (1)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2)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东欧剧变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 解体 时间 1991年底
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错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经过 (1)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 (2)1991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 社会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2)对世界格局: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造成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4)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考点4 万隆会议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程标准: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万隆 会议 时间 1955年4月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参会国 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概况 (1)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性质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影响 (1)对世界: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②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2)对中国:①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万隆 精神 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非洲年” 高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继续 发展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意义 (1)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2)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拉美 的斗争 (1)1959年古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1.(2023·潜江)“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他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与发展。”材料中“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组织是(A)
A.北约组织 B.华约组织
C.欧共体组织 D.欧洲联盟
2.(2022·襄阳)下列体现两极格局的史实是(C)
A.《九国公约》的签订
B.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2023·恩施州)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这反映的是(A)
A.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1951年 利比亚独立 1953年 埃及共和国成立 1960年 非洲17个国家独立(“非洲年”)
1962年 阿尔及利亚独立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至此,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4.(2024·湖北改编)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出了下面的学习笔记。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D)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秩序
C.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历史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三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教材知识梳理整合 精讲本
目
录
主题特征 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二战后,随着苏联模式的不断推广,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西欧各国逐渐走向联合;
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经济:西欧逐步实现了经济复苏,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
军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于20世纪四五
十年代相继建立
中外联系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守势,主动寻求改善中美关
系,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险恶国际环境是中国加速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冷战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德国的分裂 北约与华约
概念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
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背景 (2)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苏联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其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美国作为最
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原因 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形 成 过 程 开始:“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______开始 发展:马 歇尔计划 概况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______________”,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1)对西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欧
洲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对美国: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
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冷战
欧洲复兴计划
形 成 过 程 基本形成:德国分裂 概况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影响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高潮:北 约成立 概况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________________”成立,简称“北约”
最终形成:华约成立 概况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影响 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实质 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结束 1991年底__________,冷战结束
影响 (1)积极: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消极: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造成了
德国、朝鲜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苏联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1)美苏均势(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是根本前提。
(2)雅尔塔会议是基础。
(3)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4)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的趋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欧洲的联合
欧洲的联合 美国的发展 日本的崛起 社会保障制度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 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美、苏两国崛起并展开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严重威胁欧洲安全
目的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欧盟旗帜
联合 过程 (1)1967年,成立欧共体
(2)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__________
(3)2002年,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______
(4)2013年,欧盟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
(5)2016年6月,英国发起“脱欧”公投
(6)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
影响 (1)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欧洲联盟
欧元
易错易混: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性质却已经发生变化,欧洲共同体属于经济组织,欧盟属于一个政治经济联盟。欧盟经济实力强大,但不是一个国家,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仍是美国。
2.美国的发展
二战后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3.日本的崛起
原因 (1)冷战开始后,______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
持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3)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表现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 (1)积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2)消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
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日本新干线
美国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目的 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过程 (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____________》,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2)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__________”。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3)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评价 (1)积极: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2)局限性: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社会保障法
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都得到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持。
(2)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课程标准: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形成 阵营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简称“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
后经济困难,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
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影响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经济互助委员会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 夫改革 时间 1953年开始 重点 经济领域
内容 (1)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①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 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②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影响 (1)积极: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 (2)消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苏联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时间 1964年开始 重点 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
内容 (1)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和加强经济刺激 (2)军事:同美国展开__________,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影响 (1)积极:一些重工业产品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2)消极: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军备竞赛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85年开始 重点 前期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_________
改革
内容 (1)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2)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 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 (1)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2)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政治体制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
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20世纪80年代末,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
政治多元化,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
上的市场经济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 解体 时间 1991年底
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错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经过 (1)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
(2)1991年底,苏联解体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 解体 实质 社会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
挫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2)对世界格局:__________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造
成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两极格局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4)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课程标准: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万隆会议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万隆 会议 时间 1955年4月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参会国 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概况 (1)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2)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
万隆 会议 性质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
上发言
影响 (1)对世界: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②___________
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2)对中国:①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②中国提出的_________
________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发展中国家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万隆 会议 万隆 精神 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非洲年” 高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
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________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
“非洲年”
继续 发展 1990年__________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意义 (1)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2)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960
纳米比亚
拉美 的斗争 (1)1959年古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1.(2023·潜江)“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他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与发展。”材料中“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组织是( )
A.北约组织 B.华约组织
C.欧共体组织 D.欧洲联盟
A
2.(2022·襄阳)下列体现两极格局的史实是( )
A.《九国公约》的签订
B.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
3.(2023·恩施州)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这反映的是( )
A.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A
4.(2024·湖北改编)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出了下面的学习笔记。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秩序
C.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D
1951年 利比亚独立
1953年 埃及共和国成立
1960年 非洲17个国家独立(“非洲年”)
1962年 阿尔及利亚独立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至此,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温馨提示:学完至此,请完成精练本B61—B62习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