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历史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材知识梳理整合 精练本
1.(2024·孝感一模)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农产品堆积如山,难以找到市场。“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A.政府关注民生,干预经济发展
B.对外交通发达,产品货源充足
C.农业生产发达,产品供过于求
D.经济严重萧条,购买能力低下
D
2. (2024·襄阳模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之时,银行挤兑现象依然严重,然而短短一周左右,如下面漫画《排队存款(1933年3月13日之后)》所反映,情况迅速改观,其直接原因是新政( )
A.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B.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
C.杜绝了银行的破产现象
D.开启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A
3.(2024·云南)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全国的工业划分成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等。该法的实施( )
A.整顿了金融体系
B.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调整了农业政策
D.解决了商品生产过剩问题
B
4.(2024·鄂州模拟)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起先是给各州盖房、筑路、修桥、兴校提供贷款,后来是实施直接的联邦工程方案。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稳定农产品价格
B.恢复银行信用
C.加强对工业指导
D.解决失业问题
D
5.(2024·黄冈一模)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一张宣传海报: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这条“锁链”指( )
A.德意志的四分五裂
B.缺少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D.《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D
6. (2024·荆门模拟)下表是1930年和1938年世界大国的国防开支。表中的信息从一个侧面佐证( )
(单位:百万美元)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扩大
C.当时的世界局势日益紧张动荡 D.美苏冷战下各国扩军备战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苏联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0年 218 266 162 722 512 498 699
1938年 1 740 746 7 415 5 429 1 863 919 1 131
C
7.某学生社团策划“看电影,学历史”的活动,其中一部参展影片有这样的台词:“盟军已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该影片最有可能展现的是( )
A.诺曼底登陆战
B.柏林会战
C.凡尔登战役
D.莫斯科保卫战
A
8.(2024·苏州)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并发表宣言: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万隆会议
A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第二章 柏林,1940年夏秋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
第五章 华盛顿特区,1940年夏到1941年春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
第八章 东京,1941年秋日本决定向美国开战
…………
9.【第二次世界大战】(10分)
材料一 下面是[英]尹恩·克肖著,顾剑译《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的部分目录。
材料二 罗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有数据表明,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美英向苏联支援战机18303架,坦克1.3万多辆,反坦克炮5 800多门等。
——摘编自《海事大观》
材料三 1919年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但是协约国在反对苏俄这点上是一致的。他们把处理“俄罗斯问题”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战后期,为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并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1945年7月底至8月初,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会议。
——摘编自叶书宗等《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书籍的目录中选择一章,用相关史实说明它在二战中的影响。(2分)
示例一:第二章。影响:1940年夏秋,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示例二:第五章。影响:1940年夏至1941年春,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抗战行动,为后续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斯福和斯大林所评价的战役,并分析苏联能取得这一战役胜利的国内外因素。(4分)
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2分)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或《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或英美对苏联的支援)。(1分)
国内:苏联模式下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或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苏联军民的英勇作战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从巴黎和会到波茨坦会议苏俄(联) 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变化:由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以外到成为出席波茨坦会议的三大国之一。(2分)
原因:巴黎和会时苏俄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排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顽强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
10. (2024·遂宁)202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某同学在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由此可知,他认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国家利益
B.文化冲突
C.宗教矛盾
D.种族歧视
A
11. (2024·金昌)下面是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这反映的是( )
A.战争发展的过程 B.国家实力的博弈
C.人类战争的残酷 D.国际关系的演变
战争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参与国家(地区) 重要战役
一战 1850余万 3321亿美元 30个国家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二战 7000余万 5万亿美元 60个国家和地区 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人数逾200万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6.2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2024·孝感一模)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农产品堆积如山,难以找到市场。“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D)
A.政府关注民生,干预经济发展
B.对外交通发达,产品货源充足
C.农业生产发达,产品供过于求
D.经济严重萧条,购买能力低下
2.(2024·襄阳模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之时,银行挤兑现象依然严重,然而短短一周左右,如下面漫画《排队存款(1933年3月13日之后)》所反映,情况迅速改观,其直接原因是新政(A)
A.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B.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
C.杜绝了银行的破产现象
D.开启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3.(2024·云南)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全国的工业划分成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等。该法的实施(B)
A.整顿了金融体系
B.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调整了农业政策
D.解决了商品生产过剩问题
4.(2024·鄂州模拟)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起先是给各州盖房、筑路、修桥、兴校提供贷款,后来是实施直接的联邦工程方案。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D)
A.稳定农产品价格 B.恢复银行信用
C.加强对工业指导 D.解决失业问题
5.(2024·黄冈一模)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一张宣传海报: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这条“锁链”指(D)
A.德意志的四分五裂
B.缺少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D.《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6.(2024·荆门模拟)下表是1930年和1938年世界大国的国防开支。表中的信息从一个侧面佐证(C)
(单位:百万美元)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苏联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0年 218 266 162 722 512 498 699
1938年 1 740 746 7 415 5 429 1 863 919 1 131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扩大
C.当时的世界局势日益紧张动荡
D.美苏冷战下各国扩军备战
7.某学生社团策划“看电影,学历史”的活动,其中一部参展影片有这样的台词:“盟军已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该影片最有可能展现的是(A)
A.诺曼底登陆战 B.柏林会战
C.凡尔登战役 D.莫斯科保卫战
8.(2024·苏州)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并发表宣言: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会议是(A)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万隆会议
9.【第二次世界大战】(10分)
材料一 下面是[英]尹恩·克肖著,顾剑译《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第二章 柏林,1940年夏秋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 第五章 华盛顿特区,1940年夏到1941年春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 第八章 东京,1941年秋日本决定向美国开战 …………
材料二 罗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有数据表明,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美英向苏联支援战机18303架,坦克1.3万多辆,反坦克炮5 800多门等。
——摘编自《海事大观》
材料三 1919年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但是协约国在反对苏俄这点上是一致的。他们把处理“俄罗斯问题”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战后期,为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并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1945年7月底至8月初,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会议。
——摘编自叶书宗等《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书籍的目录中选择一章,用相关史实说明它在二战中的影响。(2分)
示例一:第二章。影响:1940年夏秋,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示例二:第五章。影响:1940年夏至1941年春,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抗战行动,为后续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斯福和斯大林所评价的战役,并分析苏联能取得这一战役胜利的国内外因素。(4分)
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2分)国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或《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或英美对苏联的支援)。(1分)国内:苏联模式下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或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苏联军民的英勇作战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从巴黎和会到波茨坦会议苏俄(联) 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变化:由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以外到成为出席波茨坦会议的三大国之一。(2分)原因:巴黎和会时苏俄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排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顽强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
10.(2024·遂宁)202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某同学在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由此可知,他认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A)
A.国家利益 B.文化冲突
C.宗教矛盾 D.种族歧视
11.(2024·金昌)下面是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这反映的是(C)
战争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参与国家(地区) 重要战役
一战 1850余万 3321亿美元 30个国家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二战 7000余万 5万亿美元 60个国家和地区 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人数逾200万
A.战争发展的过程
B.国家实力的博弈
C.人类战争的残酷
D.国际关系的演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板块六 世界现代史
6.2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2024·孝感一模)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农产品堆积如山,难以找到市场。“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D)
A.政府关注民生,干预经济发展
B.对外交通发达,产品货源充足
C.农业生产发达,产品供过于求
D.经济严重萧条,购买能力低下
2.(2024·襄阳模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之时,银行挤兑现象依然严重,然而短短一周左右,如下面漫画《排队存款(1933年3月13日之后)》所反映,情况迅速改观,其直接原因是新政(A)
A.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B.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
C.杜绝了银行的破产现象
D.开启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3.(2024·云南)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全国的工业划分成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等。该法的实施(B)
A.整顿了金融体系
B.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调整了农业政策
D.解决了商品生产过剩问题
4.(2024·鄂州模拟)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起先是给各州盖房、筑路、修桥、兴校提供贷款,后来是实施直接的联邦工程方案。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D)
A.稳定农产品价格 B.恢复银行信用
C.加强对工业指导 D.解决失业问题
5.(2024·黄冈一模)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一张宣传海报: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这条“锁链”指(D)
A.德意志的四分五裂
B.缺少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D.《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6.(2024·荆门模拟)下表是1930年和1938年世界大国的国防开支。表中的信息从一个侧面佐证(C)
(单位:百万美元)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苏联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0年 218 266 162 722 512 498 699
1938年 1 740 746 7 415 5 429 1 863 919 1 131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扩大
C.当时的世界局势日益紧张动荡
D.美苏冷战下各国扩军备战
7.某学生社团策划“看电影,学历史”的活动,其中一部参展影片有这样的台词:“盟军已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该影片最有可能展现的是(A)
A.诺曼底登陆战 B.柏林会战
C.凡尔登战役 D.莫斯科保卫战
8.(2024·苏州)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并发表宣言: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会议是(A)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万隆会议
9.【第二次世界大战】(10分)
材料一 下面是[英]尹恩·克肖著,顾剑译《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第二章 柏林,1940年夏秋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 第五章 华盛顿特区,1940年夏到1941年春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 第八章 东京,1941年秋日本决定向美国开战 …………
材料二 罗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有数据表明,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美英向苏联支援战机18303架,坦克1.3万多辆,反坦克炮5 800多门等。
——摘编自《海事大观》
材料三 1919年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但是协约国在反对苏俄这点上是一致的。他们把处理“俄罗斯问题”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战后期,为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并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1945年7月底至8月初,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会议。
——摘编自叶书宗等《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书籍的目录中选择一章,用相关史实说明它在二战中的影响。(2分)
示例一:第二章。影响:1940年夏秋,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示例二:第五章。影响:1940年夏至1941年春,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抗战行动,为后续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斯福和斯大林所评价的战役,并分析苏联能取得这一战役胜利的国内外因素。(4分)
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2分)国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或《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或英美对苏联的支援)。(1分)国内:苏联模式下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或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苏联军民的英勇作战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从巴黎和会到波茨坦会议苏俄(联) 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变化:由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以外到成为出席波茨坦会议的三大国之一。(2分)原因:巴黎和会时苏俄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排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顽强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
10.(2024·遂宁)202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某同学在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由此可知,他认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A)
A.国家利益 B.文化冲突
C.宗教矛盾 D.种族歧视
11.(2024·金昌)下面是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这反映的是(C)
战争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参与国家(地区) 重要战役
一战 1850余万 3321亿美元 30个国家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二战 7000余万 5万亿美元 60个国家和地区 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人数逾200万
A.战争发展的过程
B.国家实力的博弈
C.人类战争的残酷
D.国际关系的演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