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选出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修葺(qì) 烦燥(zào) 亘古(gèng) 心有灵犀(xī)
B.猥琐(wéi) 震耸(sǒng) 哺育(bǔ) 以身作则(zé)
C.契约(qì) 愧怍(zuò) 狂澜(lán) 深恶痛疾(wù)
D.挑逗(tiǎo) 洁问(jié) 深霄(xiāo) 盘虬卧龙(qí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决别 荒僻 惨绝人寰
B.云霄 狂斓 触目伤怀
C.侍弄 俯瞰 自出心裁
D.帐篷 劈开 契而不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游戏平台要采用必要手段验证未成年人的真实信息。
B.2022年3月13日,随着奥运火炬的熄灭,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画上完满的句号。
C.广东省加大岭南古籍的整理、搜集和研究力度,对继承和发扬岭南文化有重要意义。
D.奥运吉祥物“冰墩墩”受到追捧的原因,是因为它萌萌的外表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4.下列语句出自于沈从文的《腊八粥》。选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②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
③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④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⑤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
A.②③①④⑤ B.②③⑤④① C.③④②①⑤ D.③②④⑤①
5.诗文的学习在于运用,下面是你运用诗文写的一段文字,请将内容补充完整。(8分)
诗词宛如璀璨星辰,陪伴我们行进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① ,② ”(《望岳》),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领略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也许,我们会在见“③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那禽鸟、春花、芳草是大自然的美好馈赠,充满生机与活力。也许,我们会在途中遇到重重困难,甚至几乎陷入绝境,但陆游告诉我们“④ ,⑤ ”(《游山西村》),刘禹锡启示我们“⑥ ,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们便重拾希望,坚信转机就在前方。前行中,我们难免经历离别,但也请乐观面对,高呼“海内存知己,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有不舍,更觉豁达。
6.育英中学初一年级(一)班举行了读书分享活动,图片是本次读书分享活动的宣传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寓意及设计特点。(80字左右)(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为着新中国
①天暗沉,云紫赤,暮色像烧红的铁环,紧紧地箍住了湘江边上这座无名孤山。孤山上,那面少共国际师的军旗被炸得稀烂,但旗杆依然屹立,仿佛战士们挺直的脊梁。
②昨天下午,作为后卫的少共国际师N团一营二连,奉命火速赶往湘江边上的这座无名高地,阻击南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
③二连是尖刀连,杜鸿运为副连长,刚满十八岁。
④经过昨天下午的三轮战斗和今天早上的消耗,粮米、水和弹药已所剩无几。这时,通信员坨坨带回了新命令:必须坚守到今天夜晚,为渡江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⑤十五岁的通信员坨坨是二连最小的战士,虽然参加红军的时间不长,但经过战火的洗礼,他身上已有了跟年龄不相称的机智和沉稳。
⑥“明白,坚决完成任务!”杜鸿运向满身硝烟的坨坨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转身召开班排长会议。他掏出个小本子和一根木炭做成的土笔,在纸笺上写下了一句话:吾等愿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众人纷纷签名。
⑦杜鸿运刚把便笺本塞进坨坨绑在腰间的布包,敌人就向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
⑧黄昏时,敌人后撤了。天下起了小雨,北风劲吹,破衣烂衫的战士们在冰冷潮湿的岩石上趴了一整天,此时已快冻成冰棍。粮食已经吃完,炊事班的大胖用他从林子里捡来的蘑菇和从石壁上刮下来的地皮菜做了锅热汤。战士们喜出望外,杜鸿运见蘑菇汤透着奇怪的奶白色,俯身嗅了嗅,拦住了大家:“这菌菇味道不对。倒掉!”
⑨“喂喂,不能倒!这是我昨天好不容易捡到的草菇和地皮菜,我先尝尝有没有毒,没有毒你们再吃!”大胖拍着肚子说。有几个按捺不住馋虫的战士拿出搪瓷缸去锅中舀汤,杜鸿运生怕蘑菇汤坏事,端走了铁锅,随之将铁锅打翻在地。
⑩这时,耳边传来炮弹撕裂空气的巨响,两枚炮弹爆炸了。呛人的硝烟中,杜鸿运的双目被糊住,他喊着大胖等人的名字,无人应答。他伸手在地上摸索着,终于摸到了昏迷的坨坨。杜鸿运扒开他身上的泥土,又拍了他几下,坨坨这才哼出声来。杜鸿运浑身火辣辣地疼,但不知道伤口在哪儿,还是咬牙把坨坨拖到崖背的凹槽里。他清理干净眼部的泥土,费了好大力气才睁开眼睛,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炸得稀烂的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杜鸿运爬过滚烫的石堆,固定住旗杆,然后,他转身来到了旗杆下方。风在吹,只剩下几块布条的红旗仍在飘动,发出啪啪的声音。杜鸿运紧贴旗杆站着,双目直视前方。
当火光将敌人的黑影投到杜鸿运脚下时,杜鸿运奋力将手榴弹扔进敌群。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那团骤然亮起的烈焰射向天空。
孤山山顶的夜空绚烂得恐怖。受伤的杜鸿运拼尽全力,爬向湘江北岸的方向,向前伸去的手仿佛在指路。越来越轻盈的身体羽毛般飞入广袤的空中,周围云雾缭绕,可转瞬间云朵化为了白雾。
突然,一面鲜红的军旗缓缓地从那片纯白中浮现、升起,接着一个又一个年轻战士从地上站起……他们的躯体越来越高大,牢牢地撑住了乌云滚滚、正向大地坍塌下来的天空,直到在虚空中形成一片壮观的红色岩雕。
这时,微风送来了战士们嘹亮的歌声,那正是《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节选自温燕霞《虎犊》,有删改)
【注】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成立于江西,由万余名模范青少年组成。1934年改为红十五师,后编入红军第一、二师。长篇小说《虎犊》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和战火、热血与牺牲、追寻和传承的故事。
这篇小说讲述了杜鸿运在一场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故事。阅读第④— 段,依次概括杜鸿运所做的几件事。(4分)
① ②
③ ④
8. 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天暗沉,云紫赤,暮色像烧红的铁环……”“孤山山顶的夜空绚烂得恐怖”。(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杜鸿运紧贴旗杆站着,双目直视前方。(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描写了“军旗”,既有对“炸得稀烂的军旗”的实写,又有对“鲜红的军旗”的虚写。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不同作用。(4分)
小说以《少共国际师出征歌》的歌词作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
【文本一】
①语言与文化历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与根基。
②语言文字对个人、国家、世界如此之重要,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敬重祖国的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都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是构建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
③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目前大家在平时说话、写作中,甚至一些纸质媒体和视频媒体,也受网络语言的影响不注意语言表达、语言修养,语言方面的毛病随处可见。除了用词、造句不规范之外,随意使用网络词语、中英夹杂、篡改成语现象也屡见不鲜,有些年轻人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耐”。成语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可是,现在一些成语被“谐音“滥用,全不顾对祖国语言文化之破坏,对祖国语言健康的损害。
④那么,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呢?
⑤首先是要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书面语教育。学生只有掌握好书面语才能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主要是指书面语的素养与能力,目前出现的种种语言文字问题也都出在书面语上。因此在中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敬重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小养成在作文、作业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惯。现在有部分学生只顾着学外语,不重视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学外语并没有错,甚至可以开启人生的一条新路,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视窗。但是须知,外语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外语能力、外语水平的提高也会受限。
⑥其次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有的名篇名段需要适度背诵。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益经验。阅读对于孩子不断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传承中华文化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也可以让人们特别是让孩子从传统文化、外国文化中获取智慧,打开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给我们提供精神滋养。所以我们的先辈和前辈一直以来都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宋代欧阳修告诫我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国画家李苦禅也告诉我们:“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⑦读书关乎个人的精神气质,全民的语文素养更关乎民族、国家的精神风貌,所以每个人都要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月23日,有删改)
【文本二】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发来的贺信提到: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②有人会问: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最终还不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组建一个平凡的家庭,何苦折腾。
③那我们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人民日报给出了推荐读书的8个理由:第一: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第二: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第三: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第四: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第五:书或许不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它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第六: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第七:当你爱上读书,独处就成为一个人的狂欢;第八:别抱怨读书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④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生活的一切不解与疑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紧跟习总书记的号召,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拓宽我们的人生深度和广度!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平时说话、写作,以及一些媒体在表达上都经常会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毛病。
B.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对提高我们外语能力和外语水平也是有帮助的。
C.文本二提到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孩子们才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D.文本二中“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的意思是读书可以让你在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依然保有对未来的希望。
12. 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论证思路。(4分)
13. 文本一与文本二都谈到了读书,但两文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及写作目的加以分析。(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③,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④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⑤,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摘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白水:东北白水山。③仞:古时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④缒(zhuì):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⑤俛(fǔ)仰:低头和抬头。
14.下列对甲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沿”有“靠近”“顺流而下”“遵循”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沿溯阻绝”中的“沿”是“靠近”的意思。
B.“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是“飞奔的马”的意思,与“屠乃奔倚其下”(《狼》)中的“奔”意思不同。
C.“属”有“归属”“类”“连接”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属引凄异”中的“属”是“归属”的意思。
D.“哀转久绝”中的“绝”是“停止”的意思,和“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中的“绝”意思相同。
15.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6. 作者在介绍三峡时先写山,再写水,写水时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17. 甲文第②段和乙文第②段分别抓住水的哪些特征来写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代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去。
朝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面诗句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19. 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2分)
四.名著阅读(共5分)
20.名著阅读。
京剧的脸谱颇有深意:红脸表忠勇,黑脸表猛智,金脸表神妖,白脸表凶诈。请你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为其选一脸谱,并结合相关情节写出理由。
①沙僧《西游记》②刘四爷《骆驼祥子》
五.作文(共1小题)(共5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在备受瞩目的哪吒系列影片中,周围人仅凭“魔童”这一标签,就笃定哪吒会带来灾祸,对他充满了恐惧、排斥与打压。面对铺天盖地的恶意,是李靖夫妇的接纳与信任,浇灌了哪吒的善念;是太乙真人的包容与教导,托举他穿越成长的风浪;是哪吒自身的坚毅与抗争,冲破了命运既定的枷锁……无数力量交织,铸就哪吒传奇。
(1)生活中遭遇否定、打压或排斥时,是什么支撑你保持冷静、努力前行呢?请回顾过往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C
2. C
3. A
4. B
5. ①造化钟神秀;②阴阳割昏晓;③乱花渐欲迷人眼;④山重水复疑无路;⑤柳暗花明又一村;⑥沉舟侧畔千帆过;⑦病树前头万木春;⑧天涯若比邻
6. 构图要素:图标主体是一本打开的书,书上有一颗心,心里面有一个“读”字。寓意:倡导人们在读书中用心感悟,享受阅读的乐趣。设计特点:简洁直观,将书、心、“读”字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读书分享活动的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7. ①召开班排长会议,写下誓言并让众人签名;②拦住战士喝蘑菇汤,打翻铁锅;③将手榴弹扔进敌群;④紧贴旗杆,坚守阵地
8. ①第一处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前紧张、压抑的氛围,暗示战斗的惨烈;第二处环境描写烘托了杜鸿运英勇牺牲的悲壮,象征着少共国际师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②“紧贴”“直视”这两个词语,生动地表现出杜鸿运坚守阵地、毫不退缩的坚定决心和英勇姿态,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9. 实写“炸得稀烂的军旗”,突出战斗的激烈和残酷,象征着少共国际师在战斗中遭受的巨大磨难;虚写“鲜红的军旗”,展现了少共国际师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不倒,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升华了主题。
10. ①以歌词结尾,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突出少共国际师战士们为了新中国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崇高精神;②歌词营造了悲壮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引发读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11. C
12. 文本一首先指出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引出要重视提升语文素养的观点;接着指出当前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和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两个方面论述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最后强调每个人都要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素养。
13. 文本一侧重论述读书对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重要性,目的是呼吁人们重视语文学习,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文本二则重点阐述读书的意义,目的是倡导人们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拓宽人生的深度和广度。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14. B
15. (1)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16. 作者先写山,突出山的连绵、高峻,为下文写水的特点做铺垫。写水时,先写夏水,是因为夏水最具特点,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最能体现三峡的壮观;再写春冬之水,突出其清幽、秀丽;最后写秋景,突出其凄凉、肃杀。这样安排是根据水的不同特点和季节变化来写的,使文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17. 甲文第②段抓住水势浩大(“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水流湍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特征来写;乙文第②段抓住水势大(“悬水百仞”)、落差大(“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声音大(“雪溅雷怒”)的特征来写。
18. C
19.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了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船帆高悬,顺风航行的情景。上下句对仗工整,“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意境开阔,富有美感,且通过“阔”和“悬”两个字,生动地表现出江水的浩渺和行船的平稳。
四、名著阅读(5分)
20. ①选择红脸。理由:沙僧在《西游记》中对唐僧忠心耿耿,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任劳任怨。如在流沙河,他诚心归降,之后一直尽心尽力保护唐僧,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所以适合红脸。
②选择白脸。理由:刘四爷在《骆驼祥子》中为人自私、奸诈。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女儿虎妞的婚事百般阻挠,在虎妞和祥子结婚后,他卖掉车厂,抛弃虎妞,导致虎妞的悲剧。他的这些行为体现了他的凶诈,所以适合白脸。
五、作文(50分)
21. 略,按照题目要求,记叙文可结合自身经历,详细叙述在遭遇否定、打压或排斥时,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议论文要明确观点,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进行论证,注意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