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河北省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09:1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2025届高三一模调研考试 历 史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在陶寺古城遗址发掘出粟、黍、稻、豆等炭化种子;发现了直径约5~10米、深约4~5米, 带有螺旋式坡道的“仓储”窖穴;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酒器等。据此可知,该时期
A. 社会等级差异显著 B. 先民萌发粮食安全意识
C.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D. 农业生产获得一定发展
2.《论语 ·颜渊》记载:棘子成(卫国大夫)认为,君子只要具备内在品质就够了,不需要外在的修 饰。子贡则主张“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君子应该内外兼修。这体现了
A.儒家用仁政调节社会关系 B. 士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C.朴素的民本思想开始出现 D.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
3.东汉帝室的姻亲大多是出身士族而且具有“儒者气象”的功臣列侯。这些人不单是资深望重的 士族著姓,也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们构成了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他们之间联姻的实质是
A. 扩大统治基础 B. 追求政治利益
C. 确立正统思想 D.抑制宦官专权
4.《唐律》规定:应当议、请、减者以及九品以上的官品,应减者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 以下,听赎”。但是处罚“反逆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不孝流”等重刑者,“各不得减赎”,须
“除名”。该规定旨在
A. 防范与惩处犯罪行为 B. 维护政治伦理秩序
C. 推进律令儒家化实现 D. 增强民众法律意识
5.《明史 ·食货志》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 戎。”明朝统治者认为,只要控制了茶马交易,就可以控制住这些少数民族。相对于唐宋,明朝 加强了对茶马贸易的管理。由此可知,明朝的茶马贸易
A. 有利于提升边疆治理的效能 B. 加强了朝廷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C. 体现了朝贡贸易的内在要求 D.有助于改变少数民族生活习俗
高三历史 第1页(共6页)
机 , Y
6.图1为顾炎武撰写的一部著作。作者以“明道救世”为己任,在该书中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 水利三方面内容,详细摘录各地的形势、卫所、城堡、屯田等资料。顾炎武能写成此书,主要 缘于
图 1
A.国家力量的支持 B.经世致用的情怀
C.封建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
7.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开始染指朝鲜。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采取“和 戎”和“以夷制夷”的政策,允许朝鲜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同时保持和维护与朝鲜的传统 关系。这反映出晚清政府
A.对国际局势缺乏清醒认识 B.利用列强间矛盾化解边疆危机
C. 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步解体 D. 对朝政策受到西方列强的操控
8.1901年10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 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戚无关,阶级对立更见分明,感情自必更无由建立也”。这表明
A.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B. 清王朝已成为众矢之的
C. 统治者内部矛盾缓和 D.士绅着力维护朝廷权威
9.在中央苏区,以何叔衡为代表的司法工作者,探索了下乡调解、劳动感化等法律制度。延安时 期,以谢觉哉为代表的法学家,基于根据地的法制实践,提出了“三三制”“人民宪法”“民族区域 自治"等概念。这
A. 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B.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
10.1952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已经接近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其中,粮食产量为 1.64亿吨,比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份1936年高10%;钢产量为135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前 的最高年份1943年高46%;发电量60亿度,比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份1941年高21%。 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 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变 B. 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
C. 已具备工业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D. 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
11.1981年,陈云在《经济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针》中指出:“必须在保证有饭吃后,国家还有余力进 行建设……这里就包含着一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界限:只有这么多钱,不能提高太多, 必须做到一能吃饭、二能建设。”这一观点反映了
A. 农村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 B.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日本“大化改新”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和土地私有制,但对“有位者集团(贵族和官员)”成员按 照位阶、官职授予位田和职田,且政府对这些人在离职后仍然占有应该交回的土地的情况置 若罔闻。这表明大化改新
A. 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B. 削弱了幕府的经济基础
C. 未完全消除贵族的影响力 D.导致了武士阶层的崛起
13.15世纪末,随着德国新技术的应用,银产量巨增,新兴企业迅速建立起来。“从1460年到 1530年间,德国的银矿产量增加五倍,最高年产量达85000公斤,矿工20万,白银产量占欧 洲一半,为世界首位,成为欧洲著名的白银大国。”这
A.有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 积聚了德国统一的物质力量
C.促成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扩大了价格革命的影响范围
14. 表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公共图书馆运动概况
时间 概况
1850年 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 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
1882年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 ·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
1893年 英国议会对该法案做出修正,允许地方政府有权决定设立公共图书馆。此后,公共图 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历史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 诸多限制,实现阅读空间真正的公共性
1906年 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成立,公共图书馆在法国顺利发展
这一运动
A.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 意在推动图书馆职能发展
C. 对民众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D.促进了文化大众化的实现
15.二战期间,英国电影《伦敦可以承受》展示了伦敦市民在德军轰炸下的坚韧与乐观,传递出英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大轰炸精神”;经营时装店的夫妇把碎玻璃清扫后照常营业;白领们经过 一堆堆废墟继续前往单位上班。英国此举意在
A. 凝聚反法西斯战争的力量 B. 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C.揭露德国法西斯罪恶行径 D.倡导自由主义文化
16.
(
-1200
1000
800
20-
600
15-
400
10
200
5
L0

35-—
30-
25
0
)
1
增加值总量(百亿美元) 贸易总量(百亿美元)
增加值占比(%) 一-贸易占比(%)
图 2 全球跨国公司增加值和贸易总量及其占比
图2反映出
A. 国际格局多极化的显现 B.大国对抗方式的新变化
C.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D. 区域经济集团走向开放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朝中后期,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谐、江西巡抚刘光济等人曾在一些地区试行一 条鞭法。张居正主持朝政后,改革税制,鼓励支持各地推广一条鞭法。张居正说:“条编之法, 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1581年正月,明朝廷正式颁布一条鞭法: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 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 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 一 条 鞭 。
——据《明史 ·食货志》等改编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税制改革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张居正改革的其他措施,并对其改革予以简要评价。(6分)
高三历史 第4页(共6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知识分子提出了四条救国主张: 一是以曾国藩、李鸿 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 强救国主张,魏源的《海国图志》可以看成这一派主张的形象标识;二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的强国主张,严复的《天演论》可以 看成这一派主张的形象标识;三是以章太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排满革 命的救国主张,以孙中山的革命宣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 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最有代表性;四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引进马克思主义,实现“庶 民的胜利”,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可以看成这一派的形象标识。
——摘编自郭伦德《近代民族企业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元朝以前的历代王朝对西部边疆地区实行怀柔羁縻政策。元政府则划分行政区域, 少数民族地区土官的任命权和处置权牢牢地把握在中央手中。此外,元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上 层人物,赐以高官厚禄。元政府还在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驻守大量的军队并且广设驿站, 还大力建设驿道,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部边疆地区的往来。元朝大量使用驻守西部边疆地区 的军队进行屯田,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西部边疆地区的发展注 入了活力。
——摘编自张万成、王福革《元代西部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二 美国边疆治理实践的过程,与其扩张性的边疆观相伴而行。从美国建国伊始就开启 了领土扩张的漫长历史,1800年,向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地区;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购得佛 罗里达州;1867年,从俄国手中购得阿拉斯加,成倍扩大了美国的疆域规模,以此奠定美国当 今版图的基本轮廓,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的。西进运动还未结束,美 国就开始重视海洋边疆,前瞻性地调整海洋边疆战略,以此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随后“杜 鲁门主义”、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里根政府的“高边疆”等战略都使美国的疆域形态发生重 大转变,为美国提供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伴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的边疆治理 也跟随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及时作出调整,美国的信息边疆也得以构建成功。
——摘编自杨睿哲、翟敏《演进、实践与未来议题:中美两国边疆观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做法。(6分)
高三历史 第 5 页 ( 共 6 页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当代边疆治理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战后,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自治、独立运动……甘地 倡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规模较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在1919年4月,为 抗议英殖民当局颁布的《罗拉特法》。这一时期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 在斯瓦拉吉决议中,甘地明确提出:“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 段争取实现自治”。1930年5月到1931年3月和1932年1月到1934年4月的“文明不服从 运动”,它的政治斗争目标已不再是“自治”,而是“完全独立”(独立日誓词)。1940年10月至 1941年12月的“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虽然规模只限制在国大党员个人范围内,但斗争的 目标仍然是英国必须允许印度完全独立。1942年8月到1944年5月又发动了“退出印度运 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在发动非暴力抵抗的同时,甘地还坚持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 间团结反帝的原则,壮大了反殖民统治的力量,沉重打击了英殖民统治者的“分而治之”政策。 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还包括了争取解放“贱民”的哈里真运动,抵制英货、禁酒、推行 手纺土布、拒绝纳税等,其给殖民统治者不少的打击。
——摘编自吴善群《印度自治、独立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自治、独立运动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领导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6分)
高三历史 第6页(共6页)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答案:D
解析:陶寺古城遗址发掘出多种炭化种子、“仓储”窖穴及酒器,说明当时种植多种作物,粮食有剩余用于酿酒和储存,反映出农业生产获得一定发展。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等级差异;B项,材料不能直接表明先民萌发粮食安全意识;C项,仅从“仓储”窖穴不能得出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2. 答案:B
解析:棘子成和子贡关于君子内外修养的讨论,体现了士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A项,材料未涉及仁政调节社会关系;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本思想;D项,材料与封建等级秩序瓦解无关。
3. 答案:B
解析:东汉帝室姻亲多为士族且是开国元勋,他们之间联姻的实质是通过家族联合巩固统治,追求政治利益。A项,扩大统治基础不是联姻的实质;C项,联姻与确立正统思想无关;D项,材料未提及抑制宦官专权。
4. 答案:B
解析:《唐律》对不同身份的人犯罪及不同类型犯罪的处罚规定不同,对一些重刑者不得减赎,目的是维护政治伦理秩序。A项,防范与惩处犯罪行为不是主要目的;C项,推进律令儒家化是手段,不是目的;D项,材料主要针对特定人群,不是增强民众法律意识。
5. 答案:A
解析:明朝加强对茶马贸易的管理,认为控制茶马交易就能控制少数民族,这有利于提升边疆治理的效能。B项,材料未提及对西域地区的控制;C项,茶马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D项,材料未体现改变少数民族生活习俗。
6. 答案:B
解析:顾炎武以“明道救世”为己任,重点辑录兵防、赋税、水利等内容,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情怀。A项,材料未提及国家力量支持;C项,封建经济发展不是主要原因;D项,西学东渐与该书内容无关。
7. 答案:A
解析:晚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采取“和戎”和“以夷制夷”政策,既允许朝鲜与西方列强签约,又想维护传统关系,反映出其对国际局势缺乏清醒认识。B项,材料未体现利用列强矛盾化解边疆危机;C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对朝政策,而非宗藩关系解体;D项,清政府政策并非受西方列强操控。
8. 答案:A
解析: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时,一般人民毫无表示,说明清政府与民众关系疏远,统治危机加深。B项,“众矢之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材料未体现统治者内部矛盾;D项,士绅行为不能代表维护朝廷权威。
9. 答案:D
解析:中央苏区和延安时期的法律制度和概念,体现了人民的利益,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A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B项,中央苏区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C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10. 答案:C
解析:1952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接近或超过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水平,说明已具备工业化建设的物质基础。A项,工业落后面貌初步改变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B项,1952年社会主义建设尚未开始;D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布局。
11. 答案:B
解析:陈云的观点体现了在发展经济时要兼顾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这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项,1981年农村温饱问题未完全解决;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开始深化;D项,该观点强调的是平衡关系,不是单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2. 答案:C
解析:日本“大化改新”虽废除了贵族世袭制和土地私有制,但对“有位者集团”仍有土地授予和占有情况的放任,说明未完全消除贵族的影响力。A项,材料未体现确立中央集权体制;B项,当时幕府尚未形成;D项,武士阶层崛起与材料内容无关。
13. 答案:D
解析:15世纪末德国银产量巨增,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会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扩大价格革命的影响范围。A项,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与银产量增加关系不大;B项,此时距离德国统一时间还很长,银产量增加不能直接积聚统一物质力量;C项,德国政治民主化实现是在19世纪70年代统一后逐步发展的。
14. 答案:A
解析: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公共图书馆运动,消除了诸多限制,实现阅读空间公共性,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对民众文化素质的要求。B项,推动图书馆职能发展不是主要目的;C项,是运动的影响,不是目的;D项,“实现”说法过于绝对。
15. 答案:A
解析:二战期间英国电影展示民众坚韧乐观,意在凝聚反法西斯战争的力量。B项,英国民族意识早已觉醒;C项,揭露德国罪恶不是主要目的;D项,材料与倡导自由主义文化无关。
16. 答案:C
解析:图2显示全球跨国公司增加值和贸易总量及其占比不断变化,反映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A项,材料未体现国际格局多极化;B项,材料没有涉及大国对抗方式;D项,材料与区域经济集团无关。
二、非选择题
17. 答案:
(1)特点:借鉴经验,在部分地区试行后推广;以顺应民众需求为导向;将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简化税制,由官府统一征收。(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其他措施: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兴修水利;清丈土地。(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评价:张居正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改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明朝的社会问题,改革成果难以持久。(每点2分,共4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18. 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2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发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排满革命,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产阶级革命派引进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导。(8分)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9. 答案:
(1)做法:划分行政区域,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土官的任免和处置权;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给予高官厚禄;在西部边疆驻守军队、广设驿站和建设驿道;开展屯田。(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特点:与领土扩张相伴而行;以牺牲印第安人利益为代价;重视海洋边疆,不断调整边疆战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边疆治理策略。(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认识:边疆治理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应根据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边疆治理政策;借鉴历史经验和国外有益做法,提升边疆治理效能。(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 答案:
(1)原因:一战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殖民统治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特点:以非暴力抵抗为主要斗争形式;斗争目标逐渐明确,从争取自治到完全独立;注重团结各阶层力量,坚持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反帝;斗争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抵制英货、拒绝纳税等。(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