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天地孕育生命,每个生命都是自然之子。敬畏生命,热爱自然万物,诗人发现了夜空的星星、大自然的绿、窗前的白桦都是那么的美好;天晴后走在小路上,顿时感觉无比的美妙和惬意。读读这些诗歌,收集、摘抄喜欢的诗歌,像作家一样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从每天陪伴着我们的日月星辰、花鸟虫鱼中发现生活的情趣,创作一首首小诗,轻叩诗歌大门。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中外现代诗歌作品,有冰心的三首短诗、艾青的《绿》、苏联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虽然现代诗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现,但以往都是单篇课文的形式,此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本单元教材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四篇课文以学生熟悉的“自然”为中心意象,展现了现代诗饱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等特点;“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现代诗的这些基本特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帮助学生将零散模糊的认知清晰化,使其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
朗读是感受诗歌特点、体会诗歌情感的主要方式。本单元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和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均设置了朗读诗歌的要求,“综合性学习”中还以小贴士的方式提示了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以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本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要求“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这是对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语文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的巩固和提升。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依托课文学习展开,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分步推进:《短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升”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启动阶段,要求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喜欢的诗歌,做一个摘抄本;《白桦》课后的“活动提示”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推进阶段,要求学生试着写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综合性学习”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展示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根据需要整理资料,并通过合作编诗集、办诗歌朗诵会等方式展示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成果。
文本解读:
本文的三首短诗均出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是其永恒的主题。《繁星(七一)》紧扣“回忆”一词展开。第1~2行点明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第3、第4、第5行运用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营造出具体的情境,一方面将回忆的场景具象化,另一方面为回忆的内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母爱的温馨。
《繁星(一三一)》中,诗人由大海联想到星光和花香,并通过比较,说明了大海对于在海边长大的诗人而言,影响深远。首行直抒胸臆,接着用三个反问句体现诗人对于大海的情感,就如同星星有光辉,花儿有香气一样,是自然而然、始终如一的。这首诗的第2、第3、第5行最后一个字分别为“光、香、响”,形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繁星(一五九)》和第一首诗相似,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首行将情感化为一句感叹,接着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心底最无助的时候,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倚靠,说明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温暖港湾。诗中两处“风雨”的内涵有别,“天上的风雨”指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心中的风雨”则是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苦难。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读出节奏,体会诗韵;结合所看,所闻,所想,体会诗歌味道,熟读成诵,品读韵味。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一)揭示单元主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美图,瞧,你会给他们配上什么诗呢?
2.(PPT出示与图片相关的古今诗句)通过诗歌、诗人,世界变得更美了!(引读单元导语——)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短诗三首》。(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2.诗歌有长有短,今天要学的是三首——短诗,看看这三首短诗都叫什么名字?(繁星)
3.指导书写“繁”字。
4.齐读课题,带着想象读出画面。
5.介绍作者、出处
二、初读诗歌,读好节奏。
1.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每首读两遍。
2.指导正音。重点指导“啊”字变音。
3.读好节奏。
(1)观察发现:三首短诗的节奏藏在哪里?
(2)指名交流:①三首诗歌句式结构相同。
②字音押韵:《繁星(一三一)》:“光”“香”“响”押“ang”韵。
(3)朱光潜先生说:“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我们再一起来试一试读出诗歌的节奏,全班一起读。
三、品读《繁星(七一)》。
1.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闻到、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诗歌,你想起了自己童年的哪些回忆?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依次分享,认真倾听。
3.全班交流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童年美好回忆,带着这些美好回忆再次一起读。
5.创设情景(抒情配乐),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个小园子里,望着这轮明亮的圆月,闻着紫藤萝散发的淡淡的香味,一起走进冰心奶奶的回忆 (尝试背诵)
四、品读《繁星(一五九)》。
1.请大家抓关键词把变红的词重读,你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谁来试试?(指名读)
2.教师范读,理解“天上的风雨”。
(1)听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那是怎样的风雨?请你读出来(雷电交加,暴风骤雨)。
(2)像这样抓住关键词,有轻有重有起伏变化的读,这个画面感就更强了。让我们再来这样有画面感地读一读吧。
3.理解“心中的风雨”。
(1)你觉得诗中的第二个“风雨”怎么理解?(作者经历挫折、悲伤、委屈)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人生经历,感受她内心的风雨。(配乐出示背景资料)
◎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每次生病就会想起,母亲啊……(学生读诗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想到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会说,母亲啊……(学生读诗歌)
◎1921年,经历人生风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诗集《繁星》,她把对母亲的爱写在这首诗中,母亲啊……(学生试着背诗歌)
(3)总结:在作者经历这些困难、挫折时为什么如此依赖母亲的怀抱?因为,在母亲的怀里,那是浓浓的爱。(板书:母爱)
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不仅体会了诗歌的节奏,看到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更体会到了诗中蕴含的浓浓的情感;读诗,读得不仅是诗人,更能从诗中读到自己,这样诗就越来越有味道了,这就是诗的味道。
冰心奶奶的诗里除了有对母爱的赞美,还蕴含着其他丰富的情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点评】
诗歌是生活的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在语文教学里,对于诗歌课堂有着特殊的偏爱,或许是喜好朗读和思索的缘由吧。确切来讲,是第二次深度地亲历徐浩老师的课堂,依然是温婉有度,依然是从容雅致,但不一样的,这次的课堂更有亲昵感和松弛感。她巧妙地将童年、母爱、自然等元素融入冰心的诗歌里,融入孩子的朗读中,融入孩子的沉浸中,一步步推波助澜,一层层细致入微,直到诗歌微荡涟漪,内心漾起波澜。那一刻,我置身在并不宽敞的教室里,望着有丝斑驳的桌椅和稚嫩跃动的孩子们,恍然感到:原来,无论在怎样的课堂空间里,只要心至,情至,智慧至,处处都是精神的辽阔星空,恰恰映衬着冰心笔下的繁星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