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一教材分析:《音乐中的静与动》选自花城出版社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三课,本课通过对比画面及音乐的欣赏与比较,了解听辨音乐中的静与动,懂得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对改变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本课采用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片段和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片段是两首我国非常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对以后学习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和比较,懂得力度、速度这两种音乐要素在造成音乐“动”和“静” 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及其相关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画面和音乐的欣赏比较,在听辨音乐的动与静中,感悟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同时了解并喜欢我国民族音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对比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感受速度、力度变化所造成的不同音乐情绪。
难点:正确理解音乐作品,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剖析音乐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对比欣赏,引入新知
比较两幅画,用语言描述两幅画面分别带给你的感觉?
(热闹、喧闹,反正就是闹腾)(宁静,优美,祥和的夜)我们来一起给这两幅画起个名字好不好?《舞龙闹新春》vs《春江花月夜》
2.师:如果用“动”和“静”来给区分他们的话,那第一幅应该是动,第二幅应该是静。视觉上我们能分辨出来动与静,从听觉上你们能分辨出来动与静吗?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在音乐中可以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比较静与动呢?
引导启发,学习新知
我们给刚刚的那幅画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我们还有很厉害的古人还为这幅美景谱了一段好听曲子呢。接下来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播放第一遍)
《春江花月夜》最初为琵琶独奏曲,当时名为《夕阳箫鼓》,乐谱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时被改为丝竹合奏,同时也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这个曲子可不得了,是我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还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为全球观众演绎中国古代的大唐盛世。《春江花月夜》全曲分为十段,每段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今天我们欣赏学习的是它的第二段《月上东山》
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同时老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你听到了哪些乐器 (琵琶,古筝,二胡,箫)
再次聆听并用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
(民乐齐奏主题旋律,通过旋律上移,描绘出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微风摇曳,江上月影浮动的美景)
对比欣赏、巩固新知
欣赏完抒情优美的《春江花月夜》老师再给大家听一段曲子,来听一听这个曲子给你的感觉跟《春江花月夜》一样吗
还有个很厉害的曲子叫《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是一首著名的汉族民间乐曲,尤其在我们安徽山东河南地区广为流传,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合名之声,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老师介绍完了百鸟朝凤,老师谁来回答?
速度怎样的,力度呢?接下来我们就从力度和速度这两个方面来比较下《春江花月夜》和《百鸟朝凤》,比较《春江花月夜》与《百鸟朝凤》的速度和力度将自己感受到的快,慢,强,弱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从速度和力度这两种音乐要素来比较《春江花月夜》和《百鸟朝凤》不同的动静态,我们会发现,速度和力度在造成音乐的“动”和“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层级训练,突破自我)
接下来,老师结合今天对力度速度的学习以及对春江花月夜情绪的理解呢,为大家准备了一个《配乐诗朗诵》的活动,大家看这首诗的前两句熟悉吗?对,就是我们四年级语文书里语文园地一里面张若虚的一首诗也叫《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共有36句,老师选择了前面四句,接下来老师播放《春江花月夜》,同学们在下面准备准备,等下老师会找人朗诵。注意:速度,力度,情绪。
(课堂小结,体验快乐)
好,这节课过的好快,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