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1 14: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0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三单元
栏目导航
积累运用
课内精读
类文迁移
片段写作
积累运用



jǐnɡ
竿

jié
jiǔ
chuānɡ

霹雳
sǒnɡ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时老师很严厉,有时老师很    ,有时老师又像妈妈般亲切。
②在会议上,他非常    地表态:一定会负责、高效地处理好交通疏导工作!
③长妈妈赠送给鲁迅的《山海经》是   的,但它却丰盈了他的童年。
A.和气 庄重 粗拙 B.和蔼 郑重 粗拙
C.和气 郑重 拙劣 D.和蔼 庄重 拙劣
B
导析:B ①和气:态度温和。指待人接物时态度温和,说话的口气和缓,一般不拘长幼。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指人的性格、性情温和,容易接近,常用于长辈。根据语境,应选“和蔼”。②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郑重:严肃认真。根据语境,应选“郑重”。③粗拙:粗糙;质量不好。拙劣:笨拙而低劣。形容作品《山海经》,应用“粗拙”。故选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屋子里放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B.《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C.拓展性课程从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作为出发点,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的平台。
D.由于县团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特殊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B
导析:B A项,语序不当,将“各式各样的”调至“东西”前;C项,句式杂糅,将“从”改为“以”,或删去“作为”“点”;D项,成分残缺,去掉“由于”或“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何以阅读□读书知人,读史阅世。读王佐良,他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有深刻洞见,今天读来仍有启发意义□读叶嘉莹,她由词体美学意蕴提出“弱德之美”,充满温柔的力量;读厉以宁,他以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道路的学术著作,其理论创见与深厚学养、严谨学风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密不可分□
A.: ; 。      B.  ; ……
C.: 。 ……  D.  。 。
B
导析:B 第一空,“何以”表疑问,应用问号;第二空,前后结构相似,且分句中已有逗号,应用分号;第三空,列举未尽,应用省略号。故选B。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年少时候,母亲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会看到母亲温柔的目光;每一次跌倒,都会得到母亲的搀扶。冬天里,       ;夏天里,       ;秋天里,       ;春天里,        。
①母亲便是月亮,映着我们床前的明月光 ②母亲就是小火炉,摸起来,暖暖的 ③母亲就是一片绿荫,为我们遮挡太阳 ④母亲就是暖阳,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强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B
导析:B ②中的“小火炉”对应“冬季”,③中的“绿荫”对应“夏季”,故可排除A、C、D三项。故选B。
6.慈亲眼前时时孝,莫待他日空回首。班级举办“‘孝’在我心”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示例一)举办“‘孝’在我心”主题演讲活动,提倡刻苦学习,实现父母期望,用实际行动孝顺父母。
(示例二)开展“‘孝’在我心”征文活动,倡导行孝于日常,让孝行成为一种日常举止。
(示例三)举办“‘孝’在我心”图文展览,让人们向社会上的行孝模范学习。
(示例四)开展“‘孝’在我心,‘孝’在我行”手抄报展览活动,宣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孝。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最为心爱的宝书”的内容,回答问题。
7.当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答案:“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现了“我”对不是学者的阿长的轻视。
答案:“霹雳”“震悚”,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我”听到阿长买来绘图的《山海经》后内心反应之强烈,表现了“我”接到书时的震惊和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答案:这四本书是“我”所渴望的,又是最初得到的,又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这四本书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
10.结合全文回答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淳朴善良、仁厚慈爱。
9.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母爱浓浓柿子香
李忠元
①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②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整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母亲说,娘知道你们都爱吃柿子,所以就和你爸多种了几棵,预备你们回来好好吃。
③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我伸出手,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仿佛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④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资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
⑤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刚到成熟期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如果心不急,还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⑥童年时期柿子树仅有一棵,但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弥足珍贵。
⑦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母亲的用意非常明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的标题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柿子、母爱有关,奠定了温暖的感情基调。
B.文章运用插叙手法,由看到柿子引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C.第⑧段中加点的“磕磕绊绊”指“我们”对报纸上的字虽然不全认识,但能顺着读下去。
D.柿子营养丰富,甜腻可口,吃法多样,伴随“我”度过了童年那段难忘的岁月。
B
导析:B B项,文章运用的是倒叙手法,不是插叙手法。
12.第⑥段中作者说童年时期的柿子“是那么弥足珍贵”,“弥足珍贵”的仅仅是柿子吗 请写出你的理解。(3分)
答案:“弥足珍贵”的不仅仅是柿子,还有那一段充满母爱的童年岁月,“我们”为了获得母亲奖励的柿子而努力学习查数和认字的岁月。
1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
(1)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的黄澄澄的柿子比作星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柿子成熟时的情状,表达了“我”对柿子的喜爱之情。
答案:“忙不迭地”是形容十分匆忙的样子,用在此处,写出了母亲为了让“我”尽快吃到新鲜又成熟的柿子而忙碌张罗的情形,表现了浓浓的母爱。
14.除了关爱儿女之外,文中的母亲还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案:(示例)①教子有方:母亲用柿子来激励孩子努力学查数和认字。②勤劳能干:母亲能变着花样加工柿子来改善生活。③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母亲常常拿出自家产的果蔬接济大家。
15.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答案:①内容上:赞美母爱的伟大,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升华文章的主旨。②结构上:照应文章的题目《母爱浓浓柿子香》,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片段写作
16.《阿长与<山海经>》抓住人物最富有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大”字的睡相,“切切察察”说话的神态,“元旦”前郑重的嘱咐和“元旦”时惶急的等待……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请你仔细观察一位老师的外貌特征,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们的数学老师长得矮矮胖胖,挺着个啤酒肚,头很大,一双黑豆似的眼睛镶嵌在圆圆的脸上。他特别爱笑,一笑眼睛就眯成一条缝儿,那样子又憨又逗。所以,我一直在暗地里称他为“憨逗老师”。他脾气特别温和,对待我们十分耐心,讲课幽默风趣,我们都十分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