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1 08:1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
课题 爬天都峰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阅读《爬天都峰》,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互相鼓励的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语言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级、链”等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相”的用法,并正确书写“级、链”等8个字,运用“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进行表达。 (3)思维能力:学生能够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提升逻辑思维与信息整合能力。 (4)审美创造:通过体会课文中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的细腻情感,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类似手法,增强审美体验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学习如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和态度。 (2)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方法,并通过“想、说、做”三个维度,将事件发展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作者是如何按一定顺序写事的。 (2)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来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法学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黄山及天都峰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天都峰的险峻,以及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音频材料,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爬天都峰》课文原文及相关拓展阅读材料,包括作者背景、黄山及天都峰的相关地理知识,以及类似主题的其他文学作品,以便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和深入理解。 (3)互动式白板或黑板,用于课堂上的实时笔记记录、关键词汇的展示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增强课堂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化调整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揭题导入 导入新课: 出示黄山图片。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名山有哪些吗?(学生回答)其中有一座山非常特别,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闻名,这就是黄山。古诗有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尤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天都峰,更以其险峻著称。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课文《爬天都峰》,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记录这段经历的。 出示课件、天都峰图片: 教师朗读或指一名学生朗读天都峰简介: 天都峰是黄山第三主峰,高达1810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因为四周雾气环绕,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所以被命名为“天都峰”。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峰内有仙人把洞门、鲫鱼背、天桥、百丈云梯等景点。 教师引导: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爬一爬天都峰。 教师板书课题:17 爬天都峰 齐读课题,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从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有什么疑问? 预设:作者和谁去爬天都峰?作者为什么要爬天都峰?作者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最后爬上山顶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古诗、图片、文字等方式,逐步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学生注意细节,尽量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间建议不少于4分钟。 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重点关注字词:攀登的“攀”为前鼻音,“相”在本文中读第四声。 教师提问:请借助关键词句,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参考课后第一题) 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家人前往天都峰,在登山途中遇到了另一位游客——一位老爷爷,两人互相鼓励,最终成功到达峰顶的故事。 故事里发生了哪些事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详细描述。 例如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思考:当作者第一次看到天都峰时,她有什么反应?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对话和行动?结果如何? 学生分享后补充完整答案示例:文中提到天都峰非常高,甚至让人心生畏惧。“我”和爸爸在准备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年纪较大的爷爷,三人结伴同行,彼此加油鼓劲,共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登顶。 出示句子并引导分析: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小组讨论:这三句话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整篇文章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呢? 总结交流:文章采用了时间顺序,按爬山前、爬山过程中、到达山顶后的顺序展开叙述,清晰地呈现了整个攀登的过程。 三、认读、书写字词 开展词语闯关游戏 显示PPT中的词汇,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开火车、小组竞赛等形式进行认读练习:假日、云彩、石级、发颤;年纪、奋力、猴子、纪念;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 教师提示:“辫”字容易写错,请大家仔细观察其结构特点,并尝试使用形声字规律记住正确的笔画顺序。 多音字辨析 展示含有多音字“相”的句子,邀请几位同学大声朗读。 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到天都峰顶。爸爸给我俩照相留念。 紧接着,鼓励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语境组词。 比如:“相声”、“互相帮助”。 指导书写难点字词 询问学生对于需要加强记忆的汉字有哪些看法?(可能会涉及到“攀、颤、鲫”等) 对于提出的每一个字,老师都在黑板上做示范书写,学生跟着书空模仿。 特别强调“颤”的书写要点:左右宽度应保持一致,“页”部的长撇应伸向左侧下方但要避开其他笔画。 “攀”这个字上下两部分都要写得紧凑一些;上部分包含两个“木”,且末尾的一捺需改为点;中间的“樊”相对大些,而底部的“手”则较小。 四、走进重点段落,学习写作技巧 细读第二自然段 (1) 提出任务:请大家默读文中的第二个自然段,用横线标注出“我”最初看见天都峰时的情景描写,用波浪线标记下内心的感受。 (2) 分享发现与感悟。 预计答案可能包括:“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等短语表明主人公对自己能否完成挑战存在犹豫心理。(师生共同归纳) (3) 选取几个关键句子进行感彩浓郁地朗读练习,感受人物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4) 小结:在此部分,作者着重刻画了自己的视觉印象与心灵波动,使得情景显得尤为生动逼真。 分析第三至七自然段 (1) 默读此部分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登山过程描绘清楚的。 (2) 课堂汇报 学生A指出:这一段主要展现了“我”与老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老师随即回应:很好!那么谁能尝试着扮演一下双方的角色,把这段台词再现出来呢?记住语气既要充满惊喜也要表现出钦佩之情哦! 学生B补充:第六小节里用了许多动词来形容攀登的动作。 教师赞同道:确实如此,现在请找出那些表示动作行为的具体词汇吧! (3)回顾并总结 通过语言描写能够充分展现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丰富的动作描绘则可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整个过程。 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1) 由个别同学朗读该章节。其他人边听边思考:到达山顶后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周围环境和个人心情的呢? (2) 全体成员参与讨论 主要描写了山顶风景以及与父亲及老人的对话。 引导孩子们体会胜利带来的喜悦以及对他人表示感激的美好情怀。 (3)同桌间互换角色演绎相关对话,加深印象。 总结全文布局思路 提问:回忆整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种什么方法呢? 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 教师最后总结: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安排情节发展,并且细致入微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言谈举止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所在。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日常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课后作业布置 (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图,并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每个阶段的感受。 (2)模仿课文写作顺序,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小事,按照“事件发生前—事件进行中—事件结束后”的顺序,写出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