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
下面是小明拟写的演讲稿,请你帮助他进行审稿。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更是历史的启迪。回望过去,哪一项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背后不是一个个平凡人物的坚守、付出、奉献、担当。检索“时代楷模”、①“全国道德模范”等至高荣誉获得者,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上了时代“C位”。他们以百折不挠,②至死不xiè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于关键时刻挺起不屈的脊梁,以生命践行使命,用实干诠释初心——③正是这一个个平凡人物的拼搏奋斗,才书写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壮阔图景与恢宏史诗。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④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自觉追随榜样人物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迎着初升的旭日和朝霞,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用青春凝聚平凡与伟大的交响。以忠诚、执着和朴实的青春力量,绘就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斑lán画卷!
1.小明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字不确定读音,请你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 gèn 解 jí 澜 B.héng 懈 jí 斓
C. héng 解 jǐ 澜 D.gèn 懈 jǐ 斓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处是( )(2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始终维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用青春凝聚平凡与伟大的交响
B.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用青春凝聚平凡与伟大的交响
C.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用青春谱写平凡与伟大的交响
D.始终维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用青春谱写平凡与伟大的交响
4.以下是几位同学听完演讲后的感想,其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数普通人用坚守诠释存在的意义,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故事,值得可歌可泣。
B.伟大出自平凡,虽然我们现在只是涓涓细流,但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C.我们应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潜心贯注,砥砺前行,于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D.我们要踏实做好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以平凡“微光”书写璀璨华章。
5.古诗文默写(7分)
①木兰听到征兵消息后无心织布、停机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西市买鞍鞯,___________,北市买长鞭。”
③《木兰诗》中,作者通过听觉和视觉,描写木兰艰苦戍边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木兰诗》中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木兰行军的速度之快,表现出军情的紧迫,让人感到战争的紧张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战斗的悲壮激烈,将士们经历一次次残酷的战争,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⑥“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出自《木兰诗》,该成语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小文去观看豫剧《花木兰》,看到木兰回家后对镜梳妆的场景,不由得吟诵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6. 名著阅读(5分)
阅读名著,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如《骆驼祥子》,我们可以借助两种策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策略一:借助作者自述。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说,要让祥子“活”起来,要“以他为主,以其他人为宾”,通过写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A.__________,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B.__________,诈骗祥子的C.__________,对祥子进行烘托,突出祥子形象特征。要求:请在空格处填入相关人物的名字。(3分)
(2)策略二:借助作者评论。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道:“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义”可以理解为“善良、仁义、义气”。请从“曹先生”“小福子”“二强子”中选出一位“义人”或者“不义的人”,并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的“义”或“不义”表现在哪里。
我选择( ,他是(义/不义)的人,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 综合性学习(3分)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七年级某班举行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同学们找到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概括出“家国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
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地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随时随处佩戴。
材料二: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材料三: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果戈里
“家国情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4分)
钟山即事①
王安石
润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②。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此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之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南京),游钟山时有感而作。②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的姿态。③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
8.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诗歌第一句的“无声”和最后一句中的“不鸣”,写出了钟山之幽静。
B. 这首诗抓住了春色之美,描写了钟山美丽幽静的春景。
C. 全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D. 全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9.王安石曾对黄庭坚说,“古诗‘鸟鸣山更幽’,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2)(7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③不足尔。”及准出陕④,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⑤。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笑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张咏:宋朝名臣。②准:寇准,宋朝宰相。③学术:学问。④出陕:出任陕州知府。⑤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
10.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蒙辞以军中多务 成语推断法:义不容辞 ①________
及准出陕 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②________
或问之 查阅字典法:①也许,或许;②有的,有的人;③又;④语气词;⑤同“惑”,迷惑。 ③________(填序号)
11.有人认为甲文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赞成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12. 两篇选文的主旨都是劝人学习,两文中劝说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三)(8分)
1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2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3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4 “不要掉队呀!”
5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6 “我们顶着天啦!”
7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8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9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10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11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2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13. 下文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B.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叙述,行文前后照应,使情节曲折,富有吸引力。
C.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运用比喻,从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陡峭。
D. 选文通过对夜间举着火把登山景象的诗意描写,运用直接抒情,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赞叹。
14.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赏析加点词语)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从修辞角度赏析)
15.②⑧两节写景,观察点有何不同?请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四)(13分)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1 炎热的夏天,待在有冷气的房间里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冷”的了解并不多,对于如何利用“冷”也知之甚少。例如,我们面前有一杯刚煮好的热咖啡和一杯凉牛奶,为了让咖啡尽快凉下来,是等上5分钟再将牛奶加到咖啡中呢,还是将牛奶加到咖啡中再等5分钟?这难道有区别吗?事实上,第一种方法能让咖啡更快地凉下来。这种现象是牛顿发现的,他说:“物体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差越大,冷却的速度就越快。”因此,先加入牛奶会降低咖啡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这反而会减慢咖啡冷却的速度。
2 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可能会低至-20℃以下。在地球的两极则更加寒冷,尤其是南极,有记录的最低气温为-89.8℃,因此南极又被称为“世界寒极”。在月球背着太阳的阴面,最低温度竟然低到-183℃左右。科学家们根据大量的实验推测,在宇宙的深处温度可以达到更低,可低至-270℃左右。
3 对于寒冷是否有尽头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温度低到多少度才是尽头呢?这就是绝对零度,即-273.15℃。英国一位物理学家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物体的温度越低,物体内物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速度就越小。当温度低到-273.15℃时,分子热运动速度将为0,由于不可能有比静止更慢的运动,所以绝对零度是理论上的数值,也是自然界中物体的最低温度,它就是低温的尽头。
4 智利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最冷之地:回力棒星云。这里的温度约为-272℃,是已知的最接近绝对零度的地方。
5 低温就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可使物质的许多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给人魔幻般的感觉。温度越低,其魔力越大,魔法越神奇。
6 在超低温世界里,橡皮会失去弹性,能像铜锣那样敲起来咣咣作响;猪肉会发出灼灼的黄光;蜡烛则会放出奇异的浅绿色的光。当温度降到-190℃时,透明的空气会变成浅蓝色液体,这也属于超低温世界,此时如果把一枚鸡蛋放进去,会发出浅蓝色的荧光,像一个荧光蛋。若把这个鸡蛋摔在地上,它还具有极强的弹性,会像皮球一样立即弹起来。倘若把新鲜的花朵放进液态空气里,便会失去原有的纤柔姿态,变得像玻璃一样亮光闪闪,非常脆,轻轻一敲还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重敲它则会破碎。如果把水银温度计插进液态空气里,水银柱立即会冻得像钢铁一样坚硬,可以像钉子一样钉进木板里面去。是不是很神奇,很不可思议呢?
7 在绝对零度附近,氧气会像白色的砂砾,氢气会像钢铁一样坚硬,各种气体都冻成了固体。不过唯有氦气特殊,它还是流动的液体。当温度下降到-268.95℃时,氦气开始出现了绝无仅有的奇妙现象——超流动性,它竟会变成一种能爬善攀的液体,这时的液态氦显得毫无粘滞阻力,可以通过很细的管子从容器中流出,而且不受重力的牵制,以每秒0.3米的速度从杯子内侧顺着杯壁迅速向上“爬”,瞬息之间越过杯口,再沿着杯子向外壁“爬”下来。
8 在超低温条件下,许多金属的性质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韧性本来很好的钢,变得像陶瓷那样脆,敲一下它就会粉身碎骨。至于锡,用不着碰它,就会变成一堆粉末,这种现象被称为“金属的冷脆现象”其危害很大,但也可以造福人类。比如,排雷是很危险的工作,但若将液态空气撒到那些布雷的地方,温度急剧下降,地雷中的弹簧就会变脆,失去弹性,因而就不会爆炸了。
9 低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草药加工、涂料制造业等方面大有用途。比如,清除海上石油污染时一大技术难题。现在设计出的低温清污法,从漂浮的石油层下喷洒液态氦,水面上的石油便会迅速凝结成颗粒,再将这些颗粒铲走,就能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
10 低温魔术师还使生命冷藏成为可能,金鱼冻僵又复活的实验,极其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温度降到-190℃时,从鱼缸里捞出一条美丽的活金鱼,将其头朝下放入浅蓝色的液态空气中,不一会儿,金鱼就变得晶莹剔透,硬邦邦的,仿佛是由水晶玻璃制成的精美工艺品。再将这只“玻璃金鱼”放回鱼缸的水中,过一段时间,金鱼竟然复活了。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加紧探索其中的奥秘,以便寻找一种可以延长人类寿命的新途径。
16.文章围绕“低温世界”写了哪些内容?(3分)
17简要分析第①②③段的逻辑顺序和作用。(4分)
18.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9.阅读以下材料,结合选文,说说你的发现。(3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
我国在超低温制热空调技术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世界第一台超低温中央空调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宣告研制成功。
材料二:
北京天地精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所开发的“天寒”系列超低温产品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已经远销英国、俄罗斯、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材料三:
我国将对现有的火力发电厂配备超低温发电技术,利用电厂余热发电,不仅可以节约煤炭,节约大量冷却水,减少碳排放,还能提高发电效率一倍以上。
(5)(15分)
两斤猪肉
1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新换了一位校长。第一次开大会他说:“以后班级前五名的孩子,都可以得到奖励,那些文具类的咱不奖了,我们奖点特别的,保证大家都喜欢。”
2 到底奖什么呢?可他卖了个关子,说期末考试的时候见分晓。大家努力猜测,喜欢运动的孩子,想到了篮球、跳绳;喜欢阅读的孩子,想到了世界名著;喜欢新衣服的孩子,想到了衣服、鞋子……
3 期末考试临近了,大家都铆足了劲,争取考出高分,得到那份神秘的奖品。那一次我虽然努力了,但成绩仍然排在十名之后。
4 发奖品那天,我们惊呆了,校长身旁,居然摆满了一筐猪肉,猪肉特别新鲜,刚宰杀的,还冒着热气。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为这个奖品拍手叫好。校长大声问:“大家想吃肉吗?”“想!”全校师生异口同声。
5 “那以后努力学习,考上班级前五名,我绝不食言,只要我在这里当一天校长,考上前五的同学,期中、期末每次奖两斤新鲜的猪肉。”
6 那时候,要是一个月能吃上一斤猪肉都是幸事,一次奖两斤,那就是说,可以让全家人饱餐一顿,那该多幸福呀。
7 我后悔极了,要是我再认真一点,拿到前五,拎两斤猪肉回去,不仅爷爷奶奶会夸奖,而且爸爸妈妈会高兴得合不拢嘴,就是邻居见了,也会伸出大拇指称赞。所以,这两斤猪肉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况且,我特别想念妈妈那碗辣椒炒猪肉的味道,香喷喷的,就是只淋点肉汤,一次也能吃下三碗饭。
8 我当然没有领到奖品。领到奖品的同学,那个得意劲儿,比见到金元宝还要高兴。
9 我每天起得更早了,睡得更晚了,争取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灌进脑海里。同学们也不甘示弱,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比原来更加洪亮。大家都铆足劲拼命学习,只想把别人甩在脑后。那两斤猪肉的诱惑比十个笔记本、十支钢笔要强百倍。我不得不佩服校长的智慧,要知道,在我们这个贫苦的小山沟里,大家都想得到看得见的实惠,试想哪一个孩子,不希望拎着两斤猪肉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吃上自己孩子用学习成绩换来的成果?
10 两斤猪肉渐渐成了父母唠叨的话题。“看你这学期,能不能拎两斤猪肉回家!”“爷爷奶奶说你这次要是拎两斤猪肉回家,他们准会给你五块钱奖励。”两斤猪肉的诱惑逐渐升级。每一个孩子,都想得到那两斤猪肉,正如李白所说:玉盘珍羞直万钱!
11 那个学期期末,我在邻居们的夸奖声中,在父母的翘首期待中,兴奋地拎着两斤猪肉回家。可想而知那天我是多么神气,连走路都是大摇大摆的。看到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笑容,那一刻,我心里产生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看到他们比过年了还高兴,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每次都得到两斤猪肉,要让他们为我骄傲一辈子。”
12 谁也无法料到,两斤猪肉有如此神奇的魔力,一个对学习原本不太上心的孩子,竟然为了得到猪肉,秉烛夜读,从一般成绩逐渐上升为成绩优异,并且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五名,而且持续到了大学。那些勤奋苦读、不甘人后的学习习惯,都是在那时候形成的。
13 多年后,一次同学聚会,有同学提到当年那两斤猪肉的诱惑,突然间有些哽咽。他说他是那个一直没有拿到过那两斤肉的孩子,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他本以为可以得到一次猪肉的,但是,他却以一分之差排名班上第六,让他与两斤猪肉失之交臂。但是,那两斤猪肉,却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他努力向上,最终他“笨鸟先飞”,用勤奋苦干、不服输的精神,让自己考进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现在的他从事着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幸福。回想那些年里的那两斤猪肉,他有遗憾,但更有斗志,它就像一盏明灯,一直引导他努力向前。
20.请分析本文标题的妙处有哪些?(4分)
21.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第⑩段中画线句子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有何作用?
(2)阅读第⑧段,说说“我”看到领到奖品的同学的得意神色,心里会想些什么?
22.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13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23.文中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何好处?(3分)
3、作文(50分)
满树的花朵,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粒小小的种子。好书是一粒种子,使人睿智地成长;梦想是一粒种子,使人奋斗和坚强;善念是一粒种子,使人变得阳光和高尚;自信是一粒种子,使人充满希望;自律是一粒种子,使人养成好习惯,成就好未来……种下一粒种子,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请以“我种下了一粒________的种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能准确地审题立意,能安排好结构,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能学以致用,积极健康地书写自己的感悟。
(3)能认真书写,文字工整、美观。
(4)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语文试题答案
积累与运用
(2分)D 2.(2分)C 3.(2分)C 4.(2分)A
(7分)①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②东市买骏马 南市买辔头
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⑦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5分)(1)(3分)A.刘四(或刘四爷) B.虎妞 C.孙侦探
示例一:曹先生是“义”的人,曹先生在祥子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祥子关心与帮助;非常和气,拿谁也当个人对待。曹先生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还愿意让祥子的心上人小福子也来做一些简单的活干。这些都能看出,曹先生是“义”的人。
示例二:小福子是“义”的人,小福子被迫卖身是她善良性格的集中表现,这一自我牺牲行为的出发点是对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两个弟弟无私的爱。当被命运抛弃时她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做出了伟大高尚的选择:以自己的肉体来获取两个弟弟温饱,是喂饱弟弟的坚强信念支撑着她默默忍受非人的对待。
示例三:二强子是“不义”的人,他一个自暴自弃的车夫,把自己女儿卖了买了车,又风光了一阵,等钱用完了就喝了酒在家发脾气,结果将自己的妻子打死了,卖了车办完事,又开始拉车,天天喝得烂醉,家里的两个孩子也不管。女儿回来后,还逼着女儿卖身养活一家人,时常回家找女儿要钱,要了钱又去喝的烂醉。
7.(3分)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的利益。
阅读(50分)
(2分)C
(2分)示例一:同意。我觉得王安石的看法有道理,“一鸟不鸣山更幽”不单纯是描写山中的幽静,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岑寂和对寂寞的不满足,以及对喧闹春天的期待。一个“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处境和心境集中表现了出来。
示例二:不同意。我认为“鸟鸣山更幽”更好。因为这句诗以动衬静,和无声的静寂相比较而言,用鸟鸣衬托山涧的幽静,更显其静,一个“更”字使人感受到静的情趣;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落寞。
(3分)① 推脱 ② 等到 ③ ②
(2分)不赞成。写鲁肃过寻阳时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从而突出了孙权的善劝。
(2分)《孙权劝学》中孙权是直截了当地劝说吕蒙要加强学习,而《张咏劝学》中张咏是委婉地劝说寇准要加强学习。
(2分)D
(4分)(1)“横着心”指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意思,写出了红军在狭窄又危险的山路上服从命令横着心躺下去,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困难的态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2)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将耳边的声响比作“春蚕在咀嚼桑叶”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的“不可捉摸”的感觉,表现了雷公岩夜晚的寂静,侧面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分)第②段时山脚下向上看,第⑧段山腰上向上向下看。这两段景物描写一方面写出了老山界山路的高和陡,写出了行军的困难,另一面表现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积极乐观的精神。
(3分)超低温世界的温度较低,达到绝对零度;超低温条件下物质会发生变化,出现一些奇特现象;低温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又广泛应用。(3分)
17.(4分)第①②③段的逻辑顺序是由生活现象引出低温话题,再介绍低温的尽头是绝对零度。这样的顺序有助于引发读者兴趣,为下文做铺垫,并突出下文超低温世界的奇特。
18.(3分)举例子。例如,在介绍超低温条件下物质的变化时,文章列举了橡皮、猪肉、蜡烛等物质在超低温下的奇特现象,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加具体地了解超低温对物质的影响,增强说明的效果。
19.(3分)根据材料一、二、三和选文,可以发现我国在超低温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研制出了世界领先的超低温中央空调,还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低温产品,并且计划将超低温发电技术应用于火力发电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碳排放。
20.(4分)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两斤猪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1.(4分)(1)强调了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如果得到这两斤猪肉,是多么的满足和快乐。同时使文章富有文采。
(2)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考个好成绩,拿到两斤猪肉的奖品,让爸爸妈妈开心,让爷爷奶奶骄傲。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22.(4分)他曾经以一分之差排名第六,与两斤美味的猪肉失之交臂。这种遗憾激励他不断地努力学习,凭着勤奋苦干、不服输的干劲收获了幸福的生活,使自己幸福美满。
23.(3分)①用第一人称叙事,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②拉进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增加对人物、对事情叙述的真实性。③便于抒发真情实感,便于展开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