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到修改润色的重要意义,了解修改的原则和常用方法技巧。
2.在反复训练中强化学生的修改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修改润色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写作中多次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要求修改习作。
教学难点:
运用常用修改方法修改习作,提高修改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谈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堂环节
一、情境导入
三分文章七分改,历代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润色。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他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却达90多处。宋代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了十三次。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对文章进行修改润色。
二、知识引航
阅读写作指导,同学相互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修改文章的原则。
2.修改文章常用的方法。
3.根据学案中斩修改体会,总结作文润色的常用方法。
明确:学生总结基础上,老师PPT补充。
1.修改文章的原则
修改文章要兼顾“言”和“意”。言,指言辞和表达;意,指立意和思想内容。词不达意,语句不连贯,布局不合理等,要从“言”上进行修改;内容肤浅、观点牵强、材料单薄等,就要着重从“意”上做出修改。概括起来就是“六问”:“一问扣题紧不紧,二问材料新不新,三问立意高不高,四问结构顺不顺,五问句子通不通,六问用词准不准。”
修改文章时,首先要着眼于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观点是否鲜明,内容是否充实而有新意,根据发现的问题做出调整。主要包括:
(1)订正观点。观点有时不正确或有失偏颇,需要加以改正。
(2)完善主题。主题不正确,不深刻,不集中,影响全局,应当加以修改。
(3)增删材料。材料不详实,需要纠正;不充实,需要补充;材料过多,淹没观点,则需要删除。
“言”的修改基本要求是改“对”。字词和标点的错误、病句等,要一一改正。进一步推敲用词,使之准确恰当。推敲句子,使之通畅连贯。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合理,详略安排是否恰当,有无旁逸斜出的段落等,都是修改时应重点关注的。进一步要求是改“好”,要将“言”的修改与“意”的修改结合起来。补充内容、加工润色,使内容更充实,语言更富有文采。
2.修改文章常用的方法
(1)诵读法。宋代张载说“声入心通”,指的就是一边诵读,一边思索,遇到语意不畅,气势不接的地方,加以改正。
(2)冷却法。如果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可以把写好的作文收起来,放一段时间以后再拿出来看。这样做能够让你从原来的思路中跳出来,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审视它,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后,你的眼光、水准比以前又有了提高。这时,你往往更容易发现原来文章中的不足。
(3)求助法。就是请别人当先生,把初稿拿给人家看,或读给人家听,然后请人家提出修改意见。
(4)推敲法。在写的过程中边读边写,边写边改,发现不妥当的地方及时修改,不断寻找最佳的表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写作质量。
3.作文润色的常用方法
(1)善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是增添文采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文章表意准确,还能收到形象、生动、活泼的表达效果,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2)添加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细节描写和叙述不同,虽然表达的是同一回事。叙述是告诉人们他做了什么;细节描写不但告诉人们他做了什么,还告诉人们是怎么做的,当时的具体情景是什么,能给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3)化虚为实
将乡愁、爱心、亲情等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人物,生活细节,自然景观,历史事件……做具体的描述,使文章内容具体可感,有血有肉,避免空洞,反映生活的原汁原味,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技巧巩固
五四抒怀①五四时期崇尚理想与追求,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阶段出了许多名人伟人,当时的青年人有很高的热情他们心里装的是祖国和人民。②五四时期的名人不胜枚举,他们的光辉事迹举不胜举。③例如,鲁迅先生,他响应时代的召唤,弃医从文,写下大量的作品,反抗黑暗的社会,抨击坏人坏事,至今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④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⑤在一个时代能有所贡献不仅要靠机遇,更要靠理想。有了为祖国努力的理想,才能不怕打击折磨,不怕困境困难。生活差一些也不会在乎,自己的追求不会轻易放弃,祖国损失你会生气,民族进步你会高兴。⑥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我们要高举五四的旗帜,为祖国、为自己而努力学习,无论期末还是期中,无论是月考还是周考,我们都要考好,以便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五四抒怀①那是一个拒绝平庸勇于建树的时代,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热血沸腾的时代,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又培养了巨人的时代,那是一个青年人个性张扬而又心系天下的时代。②我们可以列举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和他们的动人的故事。③五四风雷激荡,一个瘦小的巨人开始了新的呐喊,他那如剑的笔,直刺浓黑的夜幕与后世的群小。④一位英俊少年“大江歌罢掉头东”,他抱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开始了寻求真理的历程,数十年之后,他成了中国的总理,他尽力保存了国家的精华,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把骨灰也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⑤拥抱一个大时代不仅仅要有机遇,还要具有包容天下的情怀。有了这种情怀,任何凄风冷雨都能含笑面对,任何挫伤都会尽可能地坦然置之。任何清贫洁白的生活都不会自卑,任何火一样的热情都不会熄灭,祖国的每一点损伤都会激起心海的巨浪,民族的每一次飞跃都会使人放声欢歌。⑥巴金老人满怀深情地说过:“我们……是被五四运动的年青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我得为我们那一代人说一句公道话。不论他们的出身如何,我们那一代青年追求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出路。”是的,有了那一代青年的拼搏、战斗、流血、洒泪,才有了祖国今天的光荣。⑦我们需要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不是忘却自身的追求,而是把个人与祖国联系在一起;不是贬低个体的价值,而是把个人成功与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来吧,让我们相约在五四的春风中,共唱一支久违的老歌:“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是社会的栋梁,……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田汉《毕业歌》)
对比总结左侧的片段的不足和右侧习作的精彩之处,进而进一步体会润色技巧。
明确:左侧的片断比较死板,比较滑稽,没有形象感,不如右侧的吸引人。右侧的习作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生动形象,语气强烈,气势充沛。以事实说话比空洞的议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四、实战演练
1.以“守护”话题,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写“凤头”“猪肚”“豹尾”,教师点拔。
2. 十五分钟内,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作,随时指出一些格式、句子等方面的问题。
3. 学生分别读“凤头”“猪肚”“豹尾”三个部分,学生和老师一起分别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总结提升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
学生自己概括,教师补充。(以思维导图形式)
六、延展练笔
以“成长”或“亲情”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并自评。
结语:
作文素有语文的“半壁江山”之称,修改润色给了我们每个同学以精神的自由,笔墨的自由,更为我闪提供了提升创新的机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只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并坚持用心去观察、感悟、思索,用情感、意识去触摸事物的本质,做到“胸中有丘壑”,笔端自然就会流淌出有灵性、有活力的欢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文修改润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修改润色内容及具体要求。
2.养成修改润色习惯,提升互评互改的能力及作文鉴赏能力。
3. 提高作文水平,培养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修改润色的原则、内容、方法,提高修改润色能力。
难点:在评改中提高作文水平。
课堂环节
一、导入
比较下面两组文字,体会不同之处。
【原文】
下晚自习,我一个摸黑往家走,心里怕极了。
【改后】
下晚自习了,OK!赶紧回家吧!天啊,一个女孩子要走两里夜路,路漫漫,夜茫茫哟!月亮溜到哪里去啦?哦,它早回家了。怎么那么多冷汗?别怕,唱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小路上有什么?蛇?田鼠?黄狼精青蛇精白骨精!吊死鬼饿死鬼屈死鬼……披头散发,青面獠牙,头像堡垒,手像钢叉……哎哟,快跑!刷——电灯光!鬼是不打电灯的……妈呀,流氓?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今天,我们将在亲身实践中品尝修改润色的成果和快乐。
二、知识引航
(一)修改润色的好处:
1.反复阅读,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润色,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基本方法,而且对这些方法理解得会越来越深刻。
2.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更多名同学的习作,更利于取长补短,同时在思想也多了一个互相交流、开放的机会。
3.促使学生自觉提高作文水平。
(二)修改润色技法:
方法一: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方法二: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方法三: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方法四: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三)修改润色的步骤:
1.反复阅读,熟悉思路。
2.提出修改意见。
原则:文道统一(文以载道)
语言(标点、格式、文字、语句)(修改语病)
内容(中心,主题、立意、选材)
结构(“结构完整”——有开头、结尾、主体三大部分,没有残缺不全的毛病;“条理清晰”——文章的布局周密、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没有颠三倒四的毛病;“详略得当”——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安排得很恰当,没有主次不分的毛病。)
三、技巧运用
【原文】
我是这样成长的
“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
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6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3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告别了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才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确了人生奋斗的方向!
【改后范文示例】
童年的影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童年那段欢乐的时光还会再来吗?我等啊等,总不见它回家的身影,它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我满心留恋地翻开影集,才知道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知道时光总是要流逝的,只有影集才能保存它的倩影。看着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成长的足迹映入我的眼帘……
5岁——吟诵诗篇
5岁的我是一张白纸,那时的我对世界还很懵懂。妈妈是我第一任老师,教我背了很多古诗和儿歌,为我打开了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当我看见清清湖水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脱口而出;当我看见满塘荷叶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随景而出。母亲把我带上了朦胧而充满诗意的文学之路。
8岁——挥毫泼墨
6岁时我已经跟着爷爷学习书法了。8岁时,在爷爷的鼓励下,我首次亮相电视台,为全国观众展示书法才华,并获得优秀奖,在人生路上留下第一个闪亮的足迹!它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在那以后,我还获得了世界少儿书法大赛第六名。在爷爷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书法水平又有了很大进步,在省书法大赛中不断赢得一次又一次金奖。书法不仅让我提高了修养,而且让我懂得了“爱拼才会赢”的道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10岁——成长烦恼
随着年龄的渐长,我的学习负担一天天加重,这时我才懂得了学习的艰辛。看到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认真,我才知道什么叫竞争。于是,我也狠下功夫,勤学苦读。那时的我已经知道什么叫目标,知道了什么叫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懂得了成长的背后隐藏着不尽的烦恼,懂得了获得成功需要付出不尽的汗水,懂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
12岁——走向成熟
12岁是我人生经历的转折点,是我离别童年走向少年的转折点,我感觉自己在渐渐长大,渐渐成熟。我得到过很多荣誉,很多奖状,并多次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英姿”,但我更尝过不少的苦痛,尝过无数次的失落。成功时,我不骄傲;失败时,我不气馁,就这样,我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成长,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走向成熟!
合上影集,我似乎看到路还在不断延伸,我的童年梦想,也在不停地流淌,不断地飞翔……
总评:这篇习作选择了翻阅影集这条主线,将生活中的剪影一张张地铺在这条主线上,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撷取了成长路上的四朵浪花,精彩呈现:一是巧妙选“点”,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截取了5岁、8岁、10岁、12岁的成长片段,并用小标题有条有理地展示了成长的历程,表现了自己成长和奋斗中的喜悦和艰辛。二是善于描“细”,如5岁的看水吟水、观花颂花的描写,都是很生动、很有表现力的细节。这些细节使得文章内容更充实、更生动形象。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在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后,借此抒发了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叹,使得主题得以升华,且富有诗意。
四、小组合作,评改实践
1.小组评议,互改。
2.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提升
学生谈谈评改中发现的普遍问题,总结修改润色的方法和体会。
学生自己概括,教师补充强调。
六、延展练笔
将自己关于“成长 ”或“亲情”的习作进一步修改润色,完善成一篇相对完美的习作。
结语: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只有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好,文字才会出现整体的协调和优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