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2 08: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家国事﹒边塞声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联系学过的作品,理解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
2.把握词义,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北宋范仲淹的名篇《渔家傲 秋思》。
一首诗(或词),其情感的生发,往往需要一个生活的触点。
同样是思故乡,李白是因为见到床前月华如霜、窗外明月高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温庭筠是因为见到一群群野鸭正在弯曲的湖塘里嬉戏。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王安石是因为见到对面江岸渐绿、感到扑面的春风渐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天涯孤旅的马致远,在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的包围中,见到小桥流水、袅袅人家,再加 上天色向晚, 自己前途茫茫,就免不了肝肠寸断了!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那么,今天学的这首词,是什么触动了词人那根敏感的神经呢? 请大家一起跟我来读一读这首词——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y ān)然未勒归无计。
羌(qi 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 上片:景中有情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今天学的这首词,是什么触动了词人那敏感的神经?
上片开头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 ”,说明秋天到来,作者在“塞下 ”(当时在陕西延州, 今陕西延安)感觉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范仲淹是苏州人,家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中的
苏州。那里的秋天应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的 样子,应该是“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张籍《送从弟戴玄往苏州》”的情形。眼下, 却是完全的不一样啊!
大家请看——
衡阳雁去:大雁往南方衡阳飞去
四面边声:四面响起边塞特有风沙声、马鸣声 千嶂里: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长烟落日:傍晚时分暮霭生成,夕阳缓缓西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自然就有不同的风物,这是常态,还算不上特别的“异 ”。 同学们请细看,衡阳雁去是怎样的一番心情?四面边声中还夹杂着别的什么声音?长烟落日 之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衡阳雁去→无留意:毫无逗留、绝不眷恋,是什么使大雁这样决绝?(严寒)
四面边声→连角起:在风吼马斯中,为什么夹杂着不断起伏的号角声声?(战事未平) 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之后,本该是万家灯火之时,为什么早早地关闭了城门? (戍防森严)
这才是塞下的风景真正特殊的地方:寒冷、荒凉、战事吃紧、戒备森严。你看——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看来,上片的第一句是一个总领,其它的内容是分说 “风景异 ”的种种表现。所有这些 “异象 ”,就不能不让身处边塞的征人产生强烈的触动!虽然作者尚未抒情,但浓郁的情绪 已经蕴含在这些景物当中。我们可以推测,在这样的情绪酝酿当中,下片就会顺理成章地抒 发诗人满腔的情感。
三. 下片:情中蕴景
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的惯常体例,我们来看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 的征人怎样的情感。
先来把下片读一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y ān)然未勒归无计。羌(qi 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离家日久, 自然思乡情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词人的思乡情怀呢? “ 家万里 ”→家在万里之遥,只能凭手中的一杯浊酒来消解愁绪。
“ 归无计 ”→想家却不能回,以致夜不能寐, 白发频生。
触动这种情思的,是悠悠羌管,是满地寒霜。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些借笛声来抒情例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凉州词其二
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在浓郁的思乡氛围当中,作者不仅借助羌管,还有浊酒、寒霜、白发、泪水等意象, 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把下片译成现 代汉语,再来感受一遍这种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 回家的打算。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 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四、主题探究
这一切愁绪,都是因为回不了家。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归无计 ”?很显然,是“燕然未 勒 ”。
【资料补充一】
“燕然未勒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典故出在《后汉书 · 窦融传》东汉大将窦宪追 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 燕然勒功 ”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而“ 燕然未勒 ”的意思即包含功业未成、边患未平之意。
由此看来,词的主题就不就仅仅是思乡了。“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也好,士兵也罢, 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想起乡国,他们泪眼婆娑。关山远隔,亲人在望,妻子儿女魂牵梦绕, 梦里时常回归故乡。多希望战事能够早日结束,顺利班师回朝啊!可如今,只能困守,不能 冒进。这样的日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尽头。这既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独白,又是全体戍边 将士的心声。只有早日“勒石燕然 ”,才能归家有期。
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归期遥遥无望。爱国激 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报国与思乡,就是这首诗的双重主题。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燕然未勒 ”呢?这个需要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背景知识。 【资料补充二】
宋朝自从建立以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赴全国各地,而在 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 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 ”,他到达西北前线后,不是不想早日勒马燕然,而是确实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他 通过实地调查,依据北宋国力和兵力现状,很快提出了“积极防御 ”的战略方针。即:反对 深入西夏境内、发动大规模的攻击战,主张训练边塞军队,巩固边防,打一场持久的防御战。 “防御 ”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边疆安宁、断绝夏人入侵窥伺之心,直至两国签订和约,百姓共 享太平。这是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范仲淹所拟定的防守策略,都服务于这样的长期性目的。
(上片的“孤城闭 ”,就说明当时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的城门, 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形式的严重性。)
下面这首诗,就是当时范仲淹在视察军事布防后所写的。
《城大顺回道中作》
范仲淹
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
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在数年的守边过程中,“积极防御 ”的战略措施和手段得到不断落实和完善。直到庆历 三年(1043) ,宋夏开始议和,边境战事逐渐平息,范仲淹和韩琦被调往京城任职。至此,范 仲淹离开了他建功立业的大西北。当然,这是后话。
我们往深处探究,才会发现范仲淹这首慷慨悲凉的《秋思》,不只是表现了作者的英雄 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还透露出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也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 御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形象的概括与反应。外患不平,不言回家。这就是“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 ”的范仲淹,这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样的范仲淹,才是我 们心中的范仲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并再次感受了范仲淹报国思乡的高 尚情操。我们后面还有三首词,它们各有风骨,期待你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
燕然未勒(报国)
) (
四面边声→连角起(战事未平)
) (
风景异
) (
报国思乡
)衡阳雁去→无留意(严寒)
千嶂 长烟 落日
(
归无计(思乡)
)
→→孤城闭(戒备森严)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