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新课标语文选修第8课《杨振宁:合壁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新课标语文选修第8课《杨振宁:合壁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6 18:0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8课《杨振宁:合壁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风一吹来,柳枝轻轻地拂过,那平静如镜的水面泛起了一道微波。
②风平浪静的时候,杨柳好像一位温顺的长发姑娘,将满头青丝洒向水面。
③湖畔那依依的杨柳确是大自然的骄子。
④好像一位速滑运动员飞快地在冰面上滑行,身后留下一道浅浅的白杠。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②①④
答案:D
解析:先指出对象,注意从静到动的内在逻辑和词语的暗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此外,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决不署自己的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黑钱。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
C.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后,校园“网络骄子”许迎晨对网络游戏已经毫无兴趣。
D.老校长拍着我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答案:C
解析:A“鱼龙混杂”应为“鱼目混珠”,即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B项“黄发垂髫”: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儿童。C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自谦之词,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不能够接手。D项“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3.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和加点词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犯罪分子以为他们有瞒天过海的工夫,却不知这老俩(liǎng)口早年都是刑侦方面的高手,歹徒的这点伎俩(liǎng)根本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B.您的到来真是令敝府蓬荜生辉,作为时尚界的骄子,您每年推出的时装都风靡(mí)一时,这都是我们的肺腹之言啊!
C.他们揭竿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腐败的傀(kuǐ)儡政权,给境外反动势力以重创(chuāng)。
D.这部电视剧真好看,剧情扣人心弦(xián)、高潮叠起,可是,正当人们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却不知为什么,莹光屏闪了几下之后,就
一片黑暗了。
答案:C
解析:A项应为“功夫”“老两口”;B项应为风靡(mǐ)一时、肺腑之言;D项应为“高潮迭起”“荧光屏”。
4.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代天娇 错综复杂 万事俱备
B.连篇累读 手不释卷 汗牛充栋
C.馨竹难书 归根结底 珠联壁合
D.栩栩如生 声名狼藉 残编断简
答案:C
解析:A一代天骄;B连篇累牍;C罄竹难书、珠联璧合。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笙萧 誊写 恩惠 祈祷 提要钩玄
B.惆怅 寂寞 旗杆 遨游 剑拔弩张
C.家具 间谍 安详 沉缅 不容置疑
D.蜷缩 噩梦 翌年 整饬 珠联壁合
答案:B
解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A.笙箫,二者都是竹子做的乐器,故都是竹子头; C沉湎,从构词的角度来看,二者都是三点水旁;D珠联璧合,珠和璧是近义词,都是指珍宝。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有一石,杰然特起 (拔地突起)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汇合)
C.项王军壁垓下 (设营驻守)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遭受)
答案:B
解析:B “会”的意思是“节奏”(《庖丁解牛》)
7.下列成语中括号内的字是对加点字的纠正,其中纠正有误的一项是( )
A.改弦更章(张) 重蹈复(覆)辙 坚如盘(磐)石 发奋(愤)图强
B.义愤填鹰(膺) 有待(恃)无恐 侨(乔)装打扮 德艺双新(馨)
C.无耻烂(谰)言 暗(黯)然销魂 余勇可鼓(贾) 如愿以偿(尝)
D.张徨(皇)失措 金壁(碧)辉煌 再接再励(厉) 合(和)盘托出
答案:C
解析:“如愿以偿”的“偿”是正确的。
8.选出下列各项中字形不合规范的一项( )
A.见微知著 白壁微瑕 金壁辉煌 竭泽而渔
B.锦囊妙计 噤若寒蝉 敬谢不敏 鸠占鹊巢
C.咎由自取 举案齐眉 具体而微 开门揖盗
D.开源节流 侃侃而谈 空穴来风 脍炙人口
答案:A
解析:白璧无瑕 金碧辉煌
9.从下段文字中横线处抽出的三句话,合理的顺序应该是( )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而上,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 长亭外,老林边,啾啭欢迎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如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
①吊脚楼头,随风播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②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③苍崖翠壁,焰焰欲燃的是他的杜鹃花。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答案:A
解析:②③①(应抓住“曲折而上”的观察顺序,以及对音节的考虑)。
10.对屈原《湘夫人》选段中“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选段是描写湘君在就等湘夫人未果的情形下依旧痴心一片地为她建造新房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挚诚向往。
B.选段中详细地描写了新房、新床和新庭院的布置情况,可以说是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由此充分烘托出了湘君的一片赤诚。
C.新房之中充满了芳椒、兰桂、辛夷、薜荔等香草,这既是对新房的点缀和装饰,又寄托了湘君自觉追求高洁的品性和修养的要求。
D.屈原诗歌中的香草意象和个中所寄寓的情感被之后的万千文人继承和发扬,比如柳宗元就曾写过“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名句。
答案:A
解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A项,建造新房只是湘君的一种设想和想象,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所以选A。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答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本句要注意“哀”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 。
答案: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余
解析:本句要注意“鞿”“羁”“姱”“謇”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离骚》中“ , 。”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本句要注意“亦”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 。
答案: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解析:本句要注意“蕙”“纕”“茝”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离骚》中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 。
答案: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解析:本句要注意“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 , 。
答案: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本句要注意“眉”“诼”“淫”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 。
答案: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解析:本句要注意“偭”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 。
答案: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解析:本句要注意“墨”“竞”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 。
答案: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傺”“忳”“侘”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 。
答案: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溘”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和文言文阅读。
21. 下列这首诗歌,后六句的顺序已打乱,认真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昌蒲
【明】解 缙
三尺青青古太阿, 舞风斩碎一川波。
①流水无声昼夜磨 ②销尽锋棱怎奈何
③秋来只恐西风起 ④五更弹雨和渔歌
⑤长桥有影蛟龙惧 ⑥两岸带烟生杀气
【注】昌蒲: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00—130厘米。叶剑状、直立、墨绿、花黄色、四五月开花,花型美丽,是水中花卉中的骄子。太阿:古宝剑名。
(1)给后面的六句排列顺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民俗,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习惯在门框边插上艾蒿与菖蒲,据传能驱疫辟邪。解缙的这首诗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昌蒲”这种植物的。
答案:(1)正确顺序为:⑤①⑥④③②。
(2)主要从下面三个角度进行描写:首先通过它的形状进行描绘:把它比喻为一把青青的宝剑,在轻风的摇拽中,绿光闪闪。
其次从它的生长环境进行描绘:“流水无声昼夜磨”“舞风斩碎一川波”说明它生长在水边,根茎浸泡在水中。
再次,通过它的威力进行描写:由于其形像剑,充满杀气。雨水打在它剑形的叶上,叮叮有声,它在水中的倒影使蛟龙惊惧。
解析:(1)解答此题,可根据七言律诗的特点来分析判断,七言律诗讲究偶句押韵,押平声韵,要求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七言律诗的第一句也有可能押韵,如押韵,第一句还可以邻韵入韵。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即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等;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按照对仗工整要求,可确定①⑤、②③、④⑥;按照押韵要求,可确定押“磨”“何”“歌”的韵,即①②④为押韵的句子,由此可推出相对应的③⑤⑥;然后再从内容上分析,由首联“川波”可知,“蛟龙”“流水”与之吻合,故首先⑤①;“杀气”与“蛟龙”在内容上相吻合,故⑥④,由此可得出⑤①⑥④③②。
(2)解答此题,可先抓住自然特征:抓住描述性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成分,就直接提取,其它描写就概括,然后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即可。例如,“三尺青青古太阿”可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角度概括,作者将其比喻为宝剑,很明显是从形状的角度来描摹的。“流水无声昼夜磨”“舞风斩碎一川波”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来写昌蒲;“杀气”“蛟龙惧”是从其威力角度来写。
2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选自《西厢记· 长亭送别》)
(1)从这段文字简析崔莺莺是怎样一个人物。
(2)请从以上【脱布衫】等曲词中任选一首,写一段文字进行赏析。
答案:(1)①多情、追求爱情;②通过崔夫人和崔莺莺对比,可以看出崔莺莺鄙视功名利禄。崔夫人想要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崔莺莺则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2)示例:
脱布衫一段:通过“西风”“纷飞的黄叶”“寒烟”“衰草”等意象,营造了萋迷的意境和氛围,借景抒情。刻画了一个愁眉紧锁、愁肠百结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崔莺莺长亭送别,与丈夫新婚即别离的断肠之痛。
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1)只要能紧扣所选部分来分析即可,首先是崔莺莺自己的唱词,直接表达了人物的心声,其次是和老夫人对比,人物的特点就更明显。
(2)赏析文段,一般首先指出其艺术手法,再复述其内容,最后指出其效果或作用及情感表达效果。
四、阅读题。
2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小题。
风倒木
小瞎子坐在风倒木上,发呆。倒木下是溪流,这棵树被风吹倒的时候,心甘情愿地躺在溪流上,变成一座独木桥。小瞎子听姐姐说,独木桥是山神送给咱们的礼物,要不,打猎、采蘑菇,我们怎么进山呢?姐姐是这么说的,她没有说还可以坐在桥上哭泣。姐姐常常一个人偷偷坐在桥上哭。
小瞎子把手里的玉米饽饽掰成玉米粒大小的块儿,摆在风倒木上。他的一双瘪瘪的眼睛躲在薄薄的眼皮后面,受到惊吓的小兔子似的颤动。他偏着头,脸木僵僵的,微张着嘴,下嘴唇紧绷着下牙,上嘴唇似乎被什么硬器撬起,倔倔地翻挺,白而齐的上牙露在外面。除了眼睛之外,他把脑袋上所有的机灵都抽出来集聚在一起,送到耳朵上。
他在听。
黄昏退去了,即便是盛夏,夜晚的大森林里仍然冰冷,山林幽森黑暗。阳光下的骄子们屏息隐遁成无影无踪的秘密,夜游的生命挑起无边而沉重的黑色寂寥,人们啊因此躲在小屋里不敢出来。
可是,小瞎子敢,他怕什么呢?黑暗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他打一生下来眼前就是黑的,小瞎子最不怕的就是黑。
飞鼠子开始向风倒木俯冲,它们有穿透黑夜的大眼睛。落在风倒木上吃玉米饽饽,窸窸窣窣的声音和小溪流一样动听,和一棵草、一滴露珠弄出的动静一样可爱。
小瞎子挪了一下屁股,玉米饽饽又摆了一溜。又有几只小飞鼠在小瞎子的面前滑翔而过,带来柔软的细风。小瞎子笑了,想,如果自己的头上长了树枝树叶子,那么这会儿必是悠荡起来了。
姐姐悄悄摸来,拉了小瞎子的手往家去。两个人走出了林地,转过山脚,邻人的苞米地黄豆地在月光下静默地沉睡。姐姐的呼吸平缓了,拉着小瞎子的手温热了起来:弟,你不怕吗?飞鼠子都是死孩子的魂儿呢。她悄悄地说,生怕惊扰了什么。小瞎子笑了,脑子里掠过柔软的细风:飞鼠子有什么可怕?一阵风罢了。
姐姐捏了捏小瞎子的手,不知道是责备还是赞许。两个人听着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半天没言语。大山的后面,月亮底下,传来震颤夜空的长啸,不知道是几只狼。每一次长啸后面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停歇,像是某种试探和思谋。姐姐矮了身子贴近他:狼,怕不?小瞎子几乎笑出了声:狼有什么可怕?声音罢了。他使劲握了握自己的手,没想到姐姐“哎呀”了一声,抽出自己的手来,甩了甩,重新牵住小瞎子,叹着气:我知道你想什么呢,你不要做傻事。那冤家的确不是人,可是,再忍熬几年吧,等他上了些岁数,说不定就好了。
谁他妈不是人啦!你这娘们竟然敢合计谋害亲夫!一个高壮的黑影从一棵矮墩墩的山柳树后跳出来,直接扑向了姐姐。小瞎子耳朵里全是熟悉的声音,哭声,骂声,拳头砸、脚踹的劲力似乎只有奔扑死亡的一条路了。小瞎子总是不明白,每一次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打死姐姐?他为什么一定要打死我?可是,小瞎子知道自己再也不要知道这个问题了,那个高大的男人抓住了小瞎子的脖领子,他的脑袋、身子于是像狂风中的树枝一样乱颤。小瞎子把手探向腰间,拔出尖刀,“啊”一声惨叫划破了星空,更结束了黑夜。
小瞎子带上锁子上了路,耳朵里满满嘈杂慌乱的声音,他知道是邻人的和乡亲们的。他又那样偏着头仔细听。那些叹息、叫骂、猜测没有一丝遮掩。人们总是那样,他是个瞎子,可是,他们总不经意地又当他是个聋子:完了,小瞎子一定被砍了头了。这次小瞎子笑出了声,他正了正头,大声说:砍了头有什么可怕?脖子冰凉罢了!像是一声炸雷,炸开了之后便是一片瘆人的沉寂,人们都被小瞎子的话惊呆了,蒙在一种似睡非醒的境遇里不能自拔。
这时候,一个女人嘹亮的哭声从林子里传来:哎呀,风倒木断了,我的羊儿掉到水里了,我的羊儿被断木砸死了!我的羊儿啊……疼煞我啦……
小瞎子站住了,女人的声音缭绕在他的耳边久久不去,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暖暖的,静静地想,我断了头,姐姐也会这样心疼的。于是,小瞎子浑身一热,两股热泪就从他瘪瘪的眼睛里流了出来,小溪流一样不断了。
这是小瞎子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流泪。
(1)文中划线语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情节内容分析。
答案:①渲染环境,营造一种幽深阴冷的氛围。②暗示情节,“黑夜”来临,姐、弟经常遭到“姐夫”的毒打,也暗示了“小瞎子”无惧姐夫,甚至做好了要杀死姐夫,帮姐姐摆脱悲惨处境的准备。
(2)小说为什么以“风倒木”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答案:①象征着姐弟之间的亲情, “风倒木心甘情愿地躺在溪流上,变成一座独木桥”,姐姐心疼“小瞎子”,浓浓的黑夜里姐姐会到风倒木这拉着小瞎子回家;“小瞎子”愿意为姐姐做“傻事”。②暗示人物命运,“风倒木断了”,也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快要结束了。③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概括作品的主题 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1)本题所考查画线语段属于环境描写,因此应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画线句子的描写的是夜晚的森林中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黑暗、阴森、寂寥的氛围,与人物内心的压抑、愤怒是一致的,渲染了气氛,又对后文小瞎子杀人的情节起到了暗示作用。(2)本题考查小说题目的含义,这类题目一般注意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等;第四思考表达效果,是否能够吸引读者等。本文题目从表层含义看,指的是被风吹倒的树,联系人物——小瞎子姐弟,可分析出,树木被风吹倒,也指主人公小瞎子生命的不能自主,将要结束了;从表达主题来看,姐姐说风倒木是桥,姐姐常坐在上面哭,小瞎子坐在上面想姐姐,可分析出,“风倒木”也象征着姐弟二人的亲情。从表达效果上看,这个题目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
24.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
①在我看来,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座山,也是一座人格的丰碑。作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奠基者,他还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
②1904年,张伯苓和严范孙一起创办了南开中学。在后来成为名校的现代新式学校中,南开中学创办最早。在由封建传统教育进入近现代新式教育的转型时期,南开中学的诞生及其以后一系列的办学实践,确实起到了开一代先风的作用。
③ 南开的办学理念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20世纪30年代,在《南开双周》、《南开高中》、《南开校友》、《南开童子军》的创刊号上,张伯苓校长的题词是“以服务为目的”。
④张伯苓在南开施行的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就是和我们的许多学校相比,仍然是十分领先的。其中较著名的就是施行“四十字镜箴”。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南开中学校门入口处立了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严范孙书的四十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种做法在当时,赢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甚至连来校访问的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都赞叹不绝,回国后四处宣传,“镜箴”及相关照片还上了美国的报刊。
⑤亲历过“国帜三易”的张伯苓,一直将爱国热情同教育救国的理念融为一体。这是南开学校“人格教育”中一个极为闪光的特色和亮点。在每周三固定的修身课及不定期的各种集会上,都要对会场进行一番精心布置,讲台上必定高悬国旗,两旁大书“爱国”二字。1916年,张伯苓想起他几年前在美国看到美国学校的学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向国旗行礼的场面,便决心也在南开仿效实行。于是学校每天都会在黄昏时吹响旗号,三三两两漫步校园或闲谈的学生,只要一听吹号声,都会不约而同地止步立正,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⑥ 张伯苓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最杰出的先驱者。这首先表现在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上。中国人向来私念重,缺乏公德意识,而体育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国民弱性,培养密切合作、集体为重的观念意识。他还认为,体育比赛能培养同学们公平竞争、以技取胜的观念,真正的体育精神乃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最佳成绩,以豁达乐观的情绪和心态来对待失败的态度。南开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当时是全国一流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南开学校千余名学生,共有15个蓝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张伯苓大力提倡普及体育, 他一直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德、智、体、群四者并进,明确宣称:“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⑦张伯苓作为南开学校的校长,两袖清风,生活十分简朴。几十年中,先生四处奔走,努力募捐,靠“化缘”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但是,他从没有在自已身上乱花一分钱。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教育无小节,处处楷模。张伯苓酷爱听戏,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天津戏院听戏;他虽然和梅兰芳等名角颇有来往,但当他们在天津表演时,张伯苓决不前去捧场。张伯苓以身作则,行为师表的故事在南开有口皆碑。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谆谆告诫学生不要抽烟,但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当场质问校长说:“您不许我们抽烟,您为什么自已还抽烟呢?”张伯苓顿时无话可说。沉思了一下,他便当场明确表态:“这个问提得好,现在我宣布马上戒烟。”说着,他就把随身带的烟杆折断了,在场的全体学生被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凭着顽强的毅力,成功地戒除了烟瘾。在他人高尚人格的感召下,南开学校形成了铁的纪律和良好风尚。
⑧作为一所私立学校校长,张伯苓因其名望功业得到社会和高度认可和尊重。他把毕生献给了南开和中国的现代教育。一所中学,出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总理,拥有如此一流的时代骄子,在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史上,很难有第二所中学可以匹敌。
⑨一所私立学校,一位平民出身的校长,靠什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奇迹?还是用张伯苓校长的话说明吧:“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1)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在内容上,它突出了张伯苓在中国现代基础教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②从结构上讲,它以“奠基者”,照应了题目“现代教育之父”。
③从结构上讲,它还总起下文,为写张伯苓现代教育的措施及影响作铺垫。
④通过突出张的成就和地位,引发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为什么说“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最早创办了现代新式学校,起到了开一代先风的作用。
②他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办学理念,在南开所施行的人生教育、人格教育、爱国教育,影响都十分深远。
③他率先在学校实行了体育教育。
④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的清廉自律、两袖清风的品格,足以当得起“先辈”的称号。
(以上四条,答出三条即可,意思对即可。)
(3)在张伯苓看来,一个人要创造辉煌的奇迹,需要“终身努力”。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一个人要创造辉煌的奇迹,确实需要“终身努力”。(提出这样的观点)
①在事业上,张伯苓的努力坚持了一生。从创办南开中学开始,他把毕生献给了南开和中国的现代教育。其名望功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②在理念上,他一直推行先进的人生教育、人格教育、爱国教育,这才有了优秀的人才。
③在品格上,他一直两袖清风,生活十分简朴,清廉自律,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我们都是一般人,与张伯苓相比,机会和才智都更逊,所以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更需要终身努力。(意思对即可。)
的形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第一自然段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两者思考有:开门见山,照应标题,总起下文,巧设悬念,吸引读者眼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结合内容,“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座山,也是一座人格的丰碑”“作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奠基者,他还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分析可知,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为:突出了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为下文措施及影响作铺垫,引发悬念等。(2)说“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主要表现为:最早创办了现代新式学校,在南开所施行的人生教育、人格教育、爱国教育、体育教育,及清廉自律、两袖清风的品格等。(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在阅读文本时,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本或借助工具书来解决,要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进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先阐述张伯苓先生创造的辉煌奇迹:把毕生献给了南开和中国的现代教育,推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两袖清风、生活简朴、清廉自律的高尚品格等。然后联系现实,从正反面去分析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25.请你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相关信息,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无论是整体还是各年龄段,该省0-17周岁未成年人的阅读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年龄段看,无论该省还是全国,9-13周岁未成年人的阅读率均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题,可根据这张统计图的内容,概括出其统计结果,然后用简要的文字概述出来。主题是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可分别从全国和某省、从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等角度概括。从图表中可看出两个显著的年龄段特征,一个是0-17周岁,一个是9-13周岁,然后从全国和全省,从年龄段的角度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第 1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