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1 14: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课时 】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洞庭》。会认读“洞、湖、潭、螺”等生字,理解相关词语。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背诵全诗。
2、通过朗读、分组讨论、想象画面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赏析能力。通过对比阅读和互动,使学生感受诗境之美。
3、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宁静、和谐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洞庭美景。
2.试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的意境美,并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资源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相关背景音乐。
2.生字卡片和诗句卡片。
镜子 未来 打磨 遥远 银子 白银 圆盘
翠绿 山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洞庭湖的视频片段,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播放过程中,学生认真看视频,感受洞庭湖的美丽。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洞庭湖”。
(2)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进一步引导:“唐代有一位著名诗人刘禹锡,他在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望洞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诗歌创作独树一帜,被誉为唐诗复兴的先驱。《望洞庭》创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当时,刘禹锡正赴和州任刺史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诗。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背景铺垫。
二、知识讲解(14分钟)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望洞庭》,学生跟读。强调字音和停顿。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分发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洞、湖、潭、螺”。
抽学生读。
抽学生评价,指正并教读。
分小组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好。
3、词语理解
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字典理解以下词语:
两相和:(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非常和谐。)
镜未磨:没有打磨的镜子(铜镜)。这里指平静的水面(湖面),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遥望:远远地看去。
山:这里指君山。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4、诗句朗读和分析解释。
前两行: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逐句解析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湖水映照月光,两者互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没有风,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提问:(1)这两行写了哪些景物?(湖光、秋月、潭面。)
(2)是写人,写物品,还是写景? (是在写景。)
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并且能够找出在这里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比喻),(第二行“潭面无风镜未磨。”把平静的潭面(湖面)比喻成还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3)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并总结:
这两行诗总写洞庭湖的秋色,“两相和”形象地写出水光和秋月的和谐;“镜未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在月光下风平浪静的朦胧美。
后两行: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望洞庭湖,山青水绿。这里的山就是指的君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中的君山就像白银盘中的一颗青螺。
(1)学生自由读诗句,在朗读中感受,并且能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老师引导并总结:
这两行诗中,诗人先写遥望洞庭湖的整体感受,再把月下的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枚小小的青螺,想象奇特,比喻贴切。
三、课件展示(4分钟)
1、展示图片和视频。
通过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重点展示湖面的波光粼粼以及君山的秀美。
2、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默默感受洞庭湖的美丽。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文描写的景象,加深对洞庭湖的印象。
四、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指导朗读。(8分钟)
1、互动提问:
教师提问:“闭上眼睛想象,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1)学生回答,各自描述心中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导。
(2)分组讨论:“你觉得诗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美?为什么?”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2、提问:怎样才能读出洞庭湖的美景呢?
指导读:朗读时,语调要上扬,读出对洞庭湖月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老师示范朗读。
(2)学生读。
(3)老师指正,再读。抽生读,小组读。
(4)齐读,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诵。
五、教学知识点小结(4分钟)
归纳总结总结诗歌的内容:描写洞庭湖的秋夜美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强调诗中的比喻句“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再次体会其精妙之处。
主旨归纳:这首山水诗描写了秋天月下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豪迈不凡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六、学习情况评价(4分钟)
1、学生朗读:请几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评价。
2、能够背诵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背一背。教师点评,鼓励学生。
七、作业布置(2分钟)
1、书面作业:背诵《望洞庭》,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2、实践作业:选择一首诗歌,配乐朗诵并录制视频分享给同学。
3、课后查找其他关于洞庭湖的诗句,进行赏析。
附:板书设计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洞庭 山水翠
白银盘 青螺
(秋夜的洞庭湖------美)
八、教学反思
教师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根据课堂反馈,考虑改进的方面。例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能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之美?
通过这节课,期望学生不仅能掌握《望洞庭》的基本内容,更能体会到诗中所描绘的美景,进而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课堂互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