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检测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2024山西大同三模)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的政务会议每星期召开一次,担任职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参加有关文件的审查,一切指示、法令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后才颁布实施。这体现了( )
A.新中国的施政具有民主性
B.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政权中处于主要地位
C.政务院会议流程的公正性
D.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1950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国营商业机构应在乡村建立据点,“以免一有风吹草动,货币便从乡村卷回城市”。于是,国营商业机构在各地纷纷设立农副土特产公司,恢复购销路线;中央还组织私商下乡收购土特产品。上述举措( )
A.推动了人民币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B.发挥了乡村市场的主导作用
C.结束了全国物价连续暴涨的局面
D.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2024山东济宁一模)外交政策需要根据时势变化不断调整。新中国突破“和平民主框架”思维,曾提出“建立和平统一战线的政策”。它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以对待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态度为标准,不仅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而且要争取主张和平的国家,影响希望维持现状的国家,孤立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战争集团”。“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4.(2024广东联考)下面是1952年对23个省15 432个农户的生产工具情况调查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
农户占有生产工具统计
占有耕畜(户) 犁(户) 水车(户)
0.54头 0.54部 0.1架
支出情况 贫农 中农
购买商品的货币支出(元) 135.5 208.4
购买生产工具支出(元) 3.5 7.6
A.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B.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C.农村经济得到恢复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要求
5.(2024辽宁大连一模)“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于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对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实行间接计划;对于集体经济则是指导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在财力上尽可能支持农业合作化。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 )
A.效仿了苏联模式 B.从本国国情出发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轻重协调发展
6.(2024广东茂名一模)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把农民挖得很苦;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地方一点机动权都没有。……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该报告( )
A.反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
B.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C.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顺利实施
D.旨在揭露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7.(2024广东肇庆二模)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8.(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表为1959—196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助于( )
迁入地 人数(万) 目的
东北 38.8 支边
甘肃 18.7 垦荒
云南 2.3 屯垦戍边
A.改善国家工业布局 B.开发边疆巩固国防
C.促进国民经济调整 D.支援三线建设开展
9.(2024广东惠州一模)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指出,“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两国政府都意识到,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两国关系”。这表明( )
A.中美关系改善的时机成熟
B.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
C.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D.外交活动提升了中国影响力
10.(2024安徽名校联考)1982年,北京首钢规定,“职工工资总额与实现利润按0.8∶1挂钩浮动;企业计划内产品自销15%,超产产品全部自销,承包期限15年”。这些规定旨在( )
A.提高职工收入 B.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C.增强企业活力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1.(2024湖北名校联盟)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从1999年实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显示出我国( )
A.已经独步世界航空业领域
B.国际空间合作能力不断加强
C.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增强
D.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12.(2024山东淄博一模)1986年,中国女排连续第五次夺得冠军,“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这个时代嘹亮的口号。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全民健身,重在参与”的口号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体育口号的变化表明( )
A.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C.竞技体育的市场化
D.国民体育观念不断发展
13.(2024福建三明一模)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小农业和小农村的“三小农”,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大农业和大农村,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农业经济需要( )
A.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
B.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
C.借助农业科技实现生产力飞跃
D.着眼农业市场化实现城乡融合
14.(2024福建厦门二模)2019年,厦门某企业在甘肃临夏州成立扶贫工厂,一年内解决了17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其中有80人脱贫。这表明该企业( )
A.践行了“精准扶贫”理念
B.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C.完善了当地社会保障体系
D.优化了临夏州经济结构
15.(2024广东广州一模)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二十国集团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又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由此可知,中国智慧( )
A.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兴起
B.有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优化
C.解决了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的霸权主义政策
16.(2024山东济宁期末)据山东省195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全省有职工业余学校675所,参加学习的工人7.5万余人,占当时职工总数的16%。其教育的重点内容是( )
A.识字扫盲 B.技术理论
C.法律政策 D.国际形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
17.(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39年,根据地经济形势日益严峻,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2年,大生产运动的序幕正式拉开。毛泽东、朱德亲自开荒种菜、纺线织布,根据地的党、政、军各界人士一齐动手,大生产运动逐渐走向高潮。在运动初期,部队、机关和学校采取集体劳动形式,农村地区主要是个体劳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部队与农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出现了互助形式,大量的生产合作社也相继建立起来。
——摘编自操国胜《从“生产自给”到“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特征和成因再研究》
材料二 1954年秋天,北京市石景山区党员干部杨华了解到新生政权粮食短缺的情况,联合5名党员干部主动向北京市委交上申请书,坚决要求到边疆垦荒:“我们是北京郊区的5位共产党员,我们正式提出申请,请批准我们发起组织一个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去,为祖国多作贡献。不管边疆的风雪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 从1955年9月初到11月初土地上冻,第一批垦荒队员一共开垦了1 200亩地。第二年3月,随着第二批垦荒队员的到来,垦荒的速度得到了提升。到1956年5月初,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 200亩。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这片土地从莽莽荒原变成大型现代化国有农场,把“大荒”变成了“粮仓”。
——摘编自余玮《杨华——飘扬在北方
共青城的旗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大生产运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归纳其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垦荒运动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意义。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生产建设中所呈现的优良传统。(8分)
18.(2024福建泉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间 外交方针 新中国外交历程(部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1949年,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到1950年,已同苏联等十多个国家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两只拳头回击” “一大片” 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出现热潮;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
20世纪70年代 “一大片”“一条线”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后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1985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牵头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7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19.(2024山东泰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苏南模式,指的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下表是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
时段 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依托中心城市和市场调节机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 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改革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城乡工业融合联动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对企业干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
第四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1)分别指出前三个阶段推动“苏南模式”发展的政策因素。(9分)
(2)请你补写第四阶段“苏南模式”的发展概况。(5分)
20.(2024河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活动的5个阶段。
1978—1989年:以邓小平1978年的“6·23谈话”为起点,出国留学活动实现了政策性扩大、阶段性调整、试探性拓展和经验性积累。本阶段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约为9.6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约3万人、单位公派约4.3万人、自费留学约2.3万人。
1989—1992年:出国留学活动发生了“断崖式”锐减。本阶段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申请自费等各类出国留学总数约为6.78万人。
1992—2000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契机,国家确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方针。本阶段出国留学合计19.11万人。
2001—2012年: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进而受我国留学政策的逐步调整与进一步放开、公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境外教育机构扩大招生等因素的影响,出国留学活动呈现出广泛进取的态势。本阶段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合计约227.67万人。
2013—2018年:以中共十八大召开为标志,出国留学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本阶段出国留学总数约255.03万人。
——摘编自苗丹国等《改革开放40年出国
留学事业的回顾与前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的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简析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事业的意义。(6分)
单元检测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A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在重大决策时充分尊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这是政府民主施政的重要表现,故选A项;新中国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民主党派处于次要地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行政流程而非会议流程,排除C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排除D项。
2.D 据材料“货币便从乡村卷回城市”可知,中央当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农副土特产公司,收购土特产等,主要目的是稳定农村市场,促使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步调一致,促进国家财政经济统一,故选D项。
3.A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时期反对美国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仍然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外交政策灵活,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符合上述特点,A项正确。
4.D 个体农户拥有的生产工具和资金严重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说明小农经济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故选D项;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施行,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结构比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无法推知农村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
5.B 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从国情出发,区分对待国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农业的需求,故选B项,排除C项;通过不同的计划方式对各类经济形式进行引导,不同于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轻工业的发展,无法推知农轻重协调发展,排除D项。
6.A 据材料“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可知,毛泽东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工作重心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避免受苏联模式影响,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无关,排除C项;该报告旨在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排除D项。
7.A 据材料可知,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增加,反映了此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A项;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排除B项;题中时间段国内基本矛盾没有变化,且与投资比例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突出建设的重点在哪一个地区,排除D项。
8.B 中国向东北、甘肃、云南等边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目的主要是支边、垦荒、屯垦戍边,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国防,故选B项;人口的流动与改善工业布局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排除C项;1964年我国开始进行三线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排除D项。
9.C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实行改革开放,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展开,故选C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A项;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邓小平关于中美关系主张的结果,排除D项。
10.C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开始启动,目标是搞活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故选C项;提高职工收入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11.C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载人航空事业的发展,从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的增强,故选C项;“已经独步”夸大化,只能说中国在载人航天处于世界前列,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未涉及“国际空间合作”,排除B项;中国载人航空事业不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
12.D 体育口号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从重视竞技体育到注重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表明国民体育观念不断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群众的体育观念,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无关,排除A项;国民体育观念的变化不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排除B项;竞技体育市场化是指通过赛事组织、营销和运营来实现经济效益,与全民健身无关,排除C项。
13.A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不需要一味地模仿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中国农业经济需要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市场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
14.A 厦门企业在甘肃建立扶贫工厂,吸纳贫困人员进入,体现了企业和贫困人员之间直接对接,反映了精准扶贫,故选A项;仅凭一家企业无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社会保障体系,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明确说明该企业是属于什么行业,无法得出“优化了临夏州经济结构”的结论,排除D项。
15.B 据材料“和而不同”“共商共建共享”可知,二十国集团引入中国对国际事务治理理念,有利于全球治理能力的提高,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问题,排除A项;“解决了”夸大了中国智慧的作用,排除C项;西方霸权主义政策至今仍然存在,“打破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A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很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提出了“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大力开展“识字扫盲”教育,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重点内容是进行识字扫盲,并不是学习技术理论、法律政策和国际形势,排除B、C、D三项。
17.参考答案 (1)目的:摆脱根据地经济困难;发展根据地经济;巩固根据地政权;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
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号召与垂范;规模大、参与广;伴随生产关系的变革。
(2)意义:有利于农业恢复,解决粮食短缺;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推动五年计划建设);促进了边疆开发;为新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打下基础。
优良传统:以人民为中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身先士卒。
18.参考答案 示例
外交方针随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的敌视和封锁,中国与苏联建交。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20 世纪 50 年代,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中国,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中国实行“两只拳头回击”“一大片”外交方针。20 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伴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 中国外交实行联美遏苏“一条线”。改革开放后,多极化趋势和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环境,中国外交实行“全方位”外交。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方针也应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19.参考答案 (1)政策因素:
第一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发展乡镇企业。
第二阶段:中央实行沿海开放战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提出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2)概况:实施创新引领,培育创新优势。实施富民机制,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形成内外并进、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拓展辐射功能,形成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城市。
20.参考答案 (1)发展趋势:留学形式多样化;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留学选择日趋理性;出国留学取得积极进展。
(2)意义: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的融合;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国际化视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