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检测九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2024江西高三联考)汉谟拉比指出,当安努和恩利尔神让我统治苏美尔和阿卡德,他们把缰绳交到我手里,让我开挖水渠,并说:“汉谟拉比会给人民带来富足”。由此可见,在两河流域( )
A.河水定期泛滥 B.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C.民众生活富足 D.水利灌溉至关重要
2.(2024云南二模)一座公元前2900年前后的古埃及墓葬里,记载了墓主梅腾曾被“陛下”任命为:食品仓库的首席书吏和财产监督,克索伊斯州的初级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南部柏尔克达州首长,德普州州尹,宫廷首长等职务。这反映出当时古埃及( )
A.已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形成原始状态的官僚系统
C.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D.法老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
3.(2024山东烟台三模)古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到了制作青铜铸像、雕刻石像和用石料进行建筑的工艺,从拙劣的模仿到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高超艺术作品,只用了100多年。此后,雕塑成为古希腊人最卓越的成就之一。据此可知( )
A.古希腊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埃及人曾经征服过希腊
C.文化交流利于促进文明的进步
D.古代雕塑艺术发展迅速
4.(2024山东泰安二模)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这是古希腊的传统。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
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否定东方政治体制
5.(2024贵州高三联考)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 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B.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
C.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D.权力斗争使罗马法遭到破坏
6.(2024山东泰安二模)有学者认为希腊的殖民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是地中海航海史上互动潜力最为充分的一次。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已将由希腊海外定居点构成的世界视为一个文化和社会的统一体。作者意在说明古代( )
A.希腊文明影响近代欧洲发展
B.希腊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C.地中海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
D.希腊人航海活动的目的较复杂
7.(2024湖南常德一模)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由此可见西欧封君封臣制( )
A.在契约关系下形成权力专断
B.封君同样有义务维持封臣利益
C.在相互义务中形成君臣平等
D.封君封臣建立上下级行政关系
8.(2024山东泰安期末)11世纪欧洲城市建立起商人行会,行会规章中包含维修保养街道、大门和城墙来促进“共同的公用事业”等内容,如南安普顿商人行会规章中规定了“市民享有的贸易垄断权”,以及“商人行会的选举、纳税交易、救济”等内容。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C.行会取代了政府 D.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9.(2024山东德州期末)11世纪时,英国1/5的耕地属于国王,1/4属于教会。威廉一世将全国1/2的耕地给予大贵族,这些贵族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如彻斯特伯爵休的封地,除其伯爵领以外,被分置于19个郡中,此外约有20个贵族的领地分散在10个以上的郡里。该举措意在( )
A.对抗教会的权威 B.瓦解封君封臣制度
C.分散地方贵族权力 D.保持国王的优势
10.(2024河北保定一模)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11.(2024湖南株洲一模)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西里尔和他的兄弟美多德,为完成用斯拉夫语传教的任务,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一种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尔文字”。据此可知( )
A.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B.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东正教为俄罗斯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D.俄罗斯此时已接受了基督教
12.(2024安徽黄山一模)阿拉伯帝国对古希腊的哲学、科学著作推崇备至。他们尤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感兴趣,并把他们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加以注释。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与古希腊文明有密切交流
B.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C.延续了希腊化时代的进程
D.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13.1657年,德川幕府水户藩主德川光圀设史馆,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该书反映了( )
《大日本史》书影
A.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B.东西方交流的成果
C.德川幕府的保守封闭
D.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14.(2024北京丰台期末)下表为人类早期各区域文明的部分成就,从中可以得出( )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古代美洲
金字塔 象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佛教 1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 帕特农神庙 20进制 浮动园地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早期各区域文明同时产生
C.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D.各地区封建君主制度建立
15.(2024河南郑州一模)13世纪中期,在收成不好的时候,英国一些主教会赠给穷人每天1/4便士和所需要的鞋子。在伦敦,教士会为短期失业者和即将成年的孤儿提供职业培训服务。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教会( )
A.权威高于世俗王权
B.核心任务是社会救济
C.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D.顺应工商业发展需要
16.(2024福建晋江联考)4世纪中后期,匈奴在与两汉征战失败后转而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同于同时期中国的内部整合,进入罗马的日耳曼族群纷纷选择“去罗马化”,最终只能依靠“普世教会”作为精神统一的力量。这表明匈奴西迁( )
A.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B.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
C.有利于维护欧洲统一局面
D.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
17.(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据史料描述,在春秋时代,游牧于中亚一带的斯基泰人已视中国丝绸为宝物,波斯统治者把丝绸当作“皇帝宫廷中的稀世之珍”。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
文明大汇合》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时代文明大汇合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欧洲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举出一例即可)。(4分)
18.(2024福建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通过与其他政治秩序的对照,我们可以勾画一幅更加精细的帝国图景。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因此,帝国存续时间较长这一标准体现在其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上。有了这两种能力,帝国的存在便不再取决于先父(们)的超凡领袖魅力。如果一个强国没有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是不足以被称为帝国的。相比海洋帝国,疆域跨度的标准显然更适用于陆地帝国。对于海洋帝国的权力扩张而言,远比疆土的有形控制更为重要的是,他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与主权国家相比,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其中,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
——摘编自[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这一主题,自选一个帝国,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世族广占良田,大量经营庄园。西晋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为了耕种所占田地,法令允许他们荫庇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从而使世族庄园占有了大量具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或奴婢等劳动人口。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阅”等都进一步瓦解了士族庄园。中唐以后,财富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和动摇了“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社会传统。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摘编自林文勋、崔永盛《庄园生产
关系与唐宋社会变革》
材料二 在中古时期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封建庄园发生的变化及成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欧洲庄园与中国世族庄园瓦解影响的异同点。(4分)
20.(2024河南濮阳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日本元明天皇即位后,仿照唐都长安在奈良建造平城京,并于和铜三年(710年)迁都至此,日本进入奈良时代,走上急速封建化的道路。当时上自统治集团内部,甚至是天皇年号,下至黎民百姓的衣冠服饰,民间风俗习惯,无一不模仿、学习唐风。汉学成为皇族以及王公、大臣的必备修养,被认为是官方正学,日本经过学习、改良骤然成为东亚仅次于唐王朝的文明国之一。
——摘编自林范武《从唐风文化的影响看
奈良时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唐风文化”指的是日本奈良时代受到中国影响形成的文化,其对于奈良文化的影响涉及各个领域,如宗教、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至平安前期,“唐风文化”仍然盛行,表现在桓武天皇时期高僧最澄、空海将中国佛教——天台宗、密教传入日本,后形成日本佛教。可以说平安时代前期,“唐风文化”仍活跃于日本社会。所以,在一些正式的公共场合,人们还是会挂中国画,诗宴吟咏的还是汉诗。
——摘编自林幼仙《浅谈日本平安时代的
“国风文化”与“唐风文化”》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奈良时代“唐风文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奈良时代“唐风文化”的影响。(6分)
单元检测九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1.B 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特意强调神让其开挖水渠,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表明其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故选B项;“开挖水渠”不代表河水定期泛滥,排除A项;汉谟拉比宣称其会给人民带来富足,但人民是否真正富足材料并未进行说明,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水利灌溉的重要性,排除D项。
2.B 材料可以看出古埃及有食品仓库的官吏,州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等职务,这些古埃及从地方到中央的官职,体现了原始的官僚系统,故选B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不同的官僚职位并非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埃及法老的权力特点,排除D项。
3.C 据材料可知,古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古希腊文明的进步,故选C项;材料并无对比,无法得知古希腊文明领先世界,排除A项;文化交流不一定通过战争,古埃及也没有征服过古希腊,排除B项;材料强调雕塑技术作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而非古代雕塑艺术迅速发展,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对于礼仪上的要求实际模仿东方的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君主统治权威,C项正确,D项错误;亚历山大此举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权威,并非拉拢帝国遗臣,排除A项;君臣叩拜之礼是西亚的礼仪,并非希腊文化,排除B项。
5.C 屋大维通过削减元老成员数量,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力,这有利于加强自身的权力,并于公元前27年正式确立了元首制,故选C项;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排除B项;屋大维未破坏罗马法,且此时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可知,希腊人通过海外殖民将希腊文化传播到地中海各地,长期的居住、生活有利于地中海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故选C项;材料强调希腊殖民对公元前5世纪时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影响,与近代欧洲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文化与地中海周围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排除B项;希腊人海外殖民的目的是应对人口压力,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必须履行协约,善待封臣,赐封臣土地等,体现了封君同样有义务维持封臣利益,故选B项;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封臣各有其权利和义务,封君对封臣的控制力有限,未形成权力专断,排除A项;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君臣地位不平等,排除C项;封君封臣建立的是互有义务的契约关系,并非行政关系,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实力增强,市民可以借助商人行会参与城市管理,故选D项;14—15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产生,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兴起,排除B项;市民借助行会参与城市管理,并不意味着行会直接取代了政府,排除C项。
9.D 11世纪时,英国贵族的领地被分散于各地,使大贵族难以积聚成对抗国王的力量,有利于保持国王的优势,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及对抗教会权威的相关信息,且11世纪的国王不具备对抗教会的实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削弱贵族,而非瓦解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散贵族的领地,而不是分散地方贵族权力,排除C项。
10.D 材料说明市政府是城市学校的组织者和控制者,与以前的教会学校从教育经费、教育目的都有明显的不同,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D项正确。“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反映了城市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市民阶层,不是“精英”,A项错误。12世纪的城市一般处于自治状态,B项错误。16世纪,近代科学诞生,C项时间错误。
11.B 根据材料可知,斯拉夫人是俄罗斯的民族之一,其使用的文字“西里尔文字”由拜占庭人创造,体现了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故选B项;西里尔兄弟使用的是希腊字母,与古罗马文化有区别,排除A项;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正教形成,排除C项;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翻译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体现了阿拉伯帝国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对古希腊文明单方面的吸收借鉴,未提及双方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成就及水平,排除B项;希腊化时代指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文化相互影响的时代,排除C项。
13.D 题干提及《大日本史》是德川光圀以朱熹《通鉴纲目》为标准而编订的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见《大日本史》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东西方交流,排除B项;德川光圀积极向中华文化靠拢,“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编订出“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见德川光圀思想并非保守封闭,排除C项。
14.C 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美洲文明成就各异,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文明反映不同地区人类的社会生活,故选C项;城邦国家是古希腊的文明成就之一,不能代表其他地区,排除A项;早期各区域文明产生的时间是不同的,且题干未提及产生时间,排除B项;古希腊地区形成的是民主政治,非封建君主制度,排除D项。
15.C 教会对处于困境中的穷人进行物资救助,帮助特定群体以更好地就业,说明这一时期的教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故选C项;材料仅提及教会的救助措施,且13世纪后王权逐渐超过教权,排除A项;教会的核心任务是宗教伦理的教化,排除B项;“顺应工商业发展需要”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教会救助困难群体相悖,排除D项。
16.B 匈奴西迁引发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进入罗马的日耳曼族群纷纷选择“去罗马化”,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故选B项;匈奴西迁并不是导致罗马帝国分裂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匈奴西迁加剧了欧洲的分裂,排除C项;匈奴西迁只是暂时减轻匈奴对汉政权的威胁,“保证”过于绝对,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原因: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
特点:君主领头,军队开路;广泛深入,同步发展;时间久长,中心稳定。
(2)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说明: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18.参考答案 示例一
帝国:罗马帝国。
论题:军事扩张使罗马帝国崛起,也为其终结埋下了伏笔。
论述:古代罗马凭借城邦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1—2世纪,罗马帝国空前繁荣,其“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注定了其工商业的发达。但是长期的军事扩张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又面临严重的边境压力,内外矛盾使帝国陷入了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综上可知,军事扩张成就了帝国大业,但也加重了帝国负担,使帝国走向了衰亡。因此,军事因素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重大作用。
示例二
帝国:波斯帝国。
论题:波斯帝国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述: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之后,亚历山大继承波斯的基本制度,实行行省制,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综上可知,“制度的革新力和再生力”对维护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见行省制这一制度对维系庞大帝国的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
19.参考答案 (1)变化:世族庄园逐渐衰落;庄园内部人身依附关系趋向松弛。成因:朝代更迭;庶族力量的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制度改革的影响;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起义的冲击。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封建领主消费观念的改变;鼠疫等灾害的影响;城市的兴起。
(3)同: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引起阶级关系变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异:中国古代世族庄园瓦解仅造成封建社会内部的变动,中古时期欧洲庄园瓦解则促进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古时期欧洲庄园瓦解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中国未能产生近代工业。
20.参考答案 (1)特点:涉及领域广;遍及社会各阶层;以汉学为官方正学;全面仿制中国唐代文化。
(2)影响:推动了日本政治和社会改革;加速了日本社会封建化转型;丰富了日本的文化艺术;提升了日本文明在东亚的地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