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单元检测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单元检测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21:5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检测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新政初期,清廷认为谘议局的任务为“凡地方应兴应革事宜,议员公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宣统元年(1909年),河南谘议局成立大会上,清廷代表致辞时指出:“谘议局者……(地方之事)属于地方绅民,而官但当任督率倡导之责而已。”这实质上反映出(  )
A.封建势力博弈助推民主因素发展
B.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C.谘议局架空了地方督抚实际权力
D.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2.(2024山西临汾二模)1906年,清政府仿照西方设立陆军部,统帅全国陆军;设立度支部,宣布只有中央才拥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这些举措意在(  )
A.重塑中央集权
B.发展民族工业
C.全面学习西方
D.缓和阶级矛盾
3.(2024北京海淀二模)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4.(2024海南海口一模)1905年,孙中山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这一主张(  )
A.确立了湖北军政府执政理念
B.阐释了革命党人社会经济思想
C.解读了民权主义的思想内涵
D.获得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支持
5.(2024江苏扬州一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家奋发努力,改善企业管理,刻苦钻研技术业务,在全国人民民主爱国运动推动下,提出“国人愈爱国,国货愈宜精良”“出品精美,创造名牌”,打开产品销售市场。这表明(  )
A.爱国情怀助推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企业资本实力不断壮大
C.民族工业摆脱技术落后局面
D.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6.(2024广东梅州一模)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
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7.(2024河北邢台联考)某学者认为,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
A.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B.彻底推翻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C.使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
D.调和了资产阶级各派别的矛盾
8.(2024浙江湖州一模)1913年3月18日,赢得国会选举胜利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他人生最后一次演讲中说:“吾党昔为革命团体,今为政党……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被暗杀身亡,同年底,国民党被解散。这折射出(  )
A.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B.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趋于失败
C.国民党开始宪政的尝试
D.国民党的“训政”是一党专政
9.(2024福建宁德三模)1902年袁世凯借鉴西洋兵制制定《北洋练兵营制饷章》,规定常备军兵士由各州县官吏推选当地壮丁组成,入队后领取工资,集训三年后回原籍加入续备军,三年后再编入后备军,期满三年恢复平民身份。该章程的颁行有助于(  )
A.加强北京至山海关的防务
B.开启军事近代化改革
C.挽救清政府的政治危局
D.提升北洋军应战能力
10.(2024湖南邵阳二模)有史家认为,若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从清朝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由此可推测湖南(  )
A.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财赋重地
B.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
C.经济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D.在北洋军阀时期有较强的独立性
11.(2024安徽合肥一模)1912年,南京参议院曾规定全国常规武装的编制为50个师,每师1万人。但到1919年,调查公布的结果,军队人数已逾150万,比之实际人数,这还不过是一个缩小了的数目。这一状况(  )
A.满足了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B.反映了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
C.加速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
D.表明了西方对华政策的破产
12.(2024安徽合肥一模)下表是1872—1922年中国民族纱厂厂主身份来源比较表(单位:人)。据此可知(  )
创办人身份 1872—1913年 1914—1922年
地主和官僚 26 17
买办 10 1
商人 5 35
工业资本家、银行家 — 4
技术、文教人员 — 2
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民族工业发展吸引商业资本流入
C.买办阶层逐渐走向消亡
D.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3.(2024甘肃兰州一模)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甘肃临洮人牛载坤在张掖路的“正本书社”坚持售卖,一直延续至1920年1月,使兰州新青年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洗礼。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起到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B.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C.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D.极力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14.(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1920年5月,陈独秀在其《劳动者底觉悟》中指出:“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随后,一些青年人不断深入上海、南京、香港等地调查工人阶级状况,并将调查情况发表在报刊上。该现象的出现(  )
A.源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B.表明唯物史观已被普遍接受
C.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D.表明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
15.(2024安徽淮北一模)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人提出了“撷精取粹”“熔于一炉”的中西融合主张,对此,陈独秀坚持“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鲁迅和胡适等人也非常决绝地反对调和折中。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存在着非理性倾向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具有坚定的革命性
D.迎合了全面西化的时代潮流
16.(2024江西上饶一模)从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到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再到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最后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贯穿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是(  )
A.国家出路的探索
B.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C.学习西方的深入
D.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
17.(2024河北唐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滦州的东邻昌黎县乡民曾聚众捣毁清政府制盐局,北邻迁安民众曾痛打知县,西邻丰润组成了华北救命军。义和团代表人物张洪一直在滦州北部坚持反政府斗争,滦州起义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东方圣人”“关东大侠”的吴禄贞、蓝天蔚二人与宋教仁等于1907年在奉天(今沈阳)建立中国同盟会辽宁支部。八国联军由天津东下时,滦州属必经之地。联军所到之处,扶植痞棍,横行霸道……仅自光绪九年(1883 年)以后滦境东南频河地区竟有 480 余村被水湮没。沧桑改易,民无栖止,境内饥荒,富庶气象荡然无存。春苦风而夏苦雨,十年九不收。
——摘编自《滦县志》等
材料二  1911年10月,清政府为炫耀军威,决定在直隶永平府地界内辖地(大致今秦皇岛、唐山地区),举行新军军事演习(也称“秋操”)。清政府万万没想到,参加演习的部分将士早已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们决定“暗带子弹,相机起义”。正在这时,武昌起义爆发。这一方面打乱了清政府的秋操部署,另一方面也极大鼓舞了滦州准备起义的新军官兵。参与滦州兵谏的 20 镇各营管带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人,志同道合,以推翻清廷为目标,密图在驻地滦州举义。12月31日,驻扎在滦州的第七十九标新军公开起义,响应南方革命。1912年1月3日,他们在滦州城举行大典,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并通电全国。1月4日革命军乘车西进,准备直捣清廷。于雷庄处被围,大部官兵遇难,起义失败。中山公园的纪念墙上记录了 1936 年颁布的《国民政府令》:“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
——摘编自《辛亥滦州起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滦州起义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滦州起义的历史价值。(8分)
18.(2024广东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梁启超全集》1—17卷目 第一卷 变法通议(1892—1898) 第二卷 瓜分危言(1899—1901) 第三卷 新民说(1902) 第四卷 新大陆游记(1902—1903) 第五卷 开明专制论(1904—1905) 第六卷 王荆公(1905—1910) 第七卷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1911) 第八卷 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 第九卷 伤心之言(1912—1915) 第十卷 欧游心影录(1916—1920) 第十一卷 墨子学案(1920—1921) 第十二卷 先秦政治思想史(1906—1922) 第十三卷 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1924) 第十四卷 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1925) 第十五卷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 第十六卷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3—1927) 第十七卷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6—1928) ——据《梁启超全集》 (注:“王荆公”即王安石)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选角度,并拟定一个论题,撰写一篇关于梁启超思想述评的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9.(2024广东肇庆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的某些破坏,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主要出现在缫丝、棉纺、煤矿、船舶修造等业。在民族工业产生时期,地主和官僚的投资占一半左右,买办投资亦占颇大比重。但在20世纪以后,就主要是商人投资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爱国主义的思潮下,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志之士在艰难中集资创办新式企业。民族资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限制和压迫,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利润优厚,民族资本家称之为“黄金时代”。1914—1919年工矿业投资约有1亿元,棉纺织等行业繁荣,直到1922年。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比之具有垄断性的外国在华资本则瞠乎其后。最有发展的华商棉纺织业也难与日、英在华纱厂竞争。20世纪20年代,民族工业一度出现萧条。20世纪3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恢复活跃,发展到高峰,估计工矿交通运输业的资产净值在13亿元左右。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末,受到战争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趋于萎缩,甚至处于破产的边缘。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8分)
20.(2024福建泉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09年,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大学的组织原则:“寂寞与自由成为高等学术机构范围内起支配作用的原则。”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多年,对新人文主义的洪堡式大学推崇备至。1917年,蔡元培担任危难之中的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一是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他们以求学术为天职;二是广延“终身研究学问者为师”;三是突出文、理二科;四是确立学术自由原则;五是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任学生自由择课择师;六是改革讲义制度,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研究;七是倡立学生自治会;八是实行“教授治校”;九是开男女同校之先河。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变成了一所生机勃勃的现代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其办学模式和思想迅速为其他大学所效法,影响很快波及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界。
——摘编自周川《中国近代大学校长
与自由主义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教育改革的理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蔡元培教育改革的因素。(6分)
单元检测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A 清廷不愿过多放权给谘议局,通过立宪限制督抚群体、利用谘议局制约和监督地方大员,反映出蕴含近代民主因素的谘议局在清廷中央与地方势力斗争中得到了发展,故选A项;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材料没有体现谘议局已经完全取代督抚在地方的势力,排除C项;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D项。
2.A 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意在将军权、财权统一到中央政府手中,重塑中央集权,故选A项;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清政府的军事、财政、铸币,并未涉及民族工业和向西方学习,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了晚清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这些举措并非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
3.D 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特权,引发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内河航运权等权益,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逐渐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4.B 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主张国民平等享有国家的经济福利,反对大资本家对经济的垄断,体现出革命党人的社会经济思想,故选B项;1905年武昌起义还没有爆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生主义的内容,不属于民权主义,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解决土地问题,这一主张也未获得中下层民众的广泛支持,排除D项。
5.A 材料从爱国的角度阐释了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备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束缚,“不断壮大”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技术落后,民族资产阶级地位较低,排除C、D两项。
6.B 列宁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认为这场革命导致了中国政治生活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运动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三民主义没有解决社会问题,排除A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排除C项;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排除D项。
7.A 据材料信息可知,辛亥革命是“旧邦新造”,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本质上是社会转型,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各派别矛盾重重,排除D项。
8.B 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希望通过组织内阁来实现政党政治,但是,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被解散,说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趋于失败,故选B项;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民党开始宪政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片面;国民党训政时期开始于1928年,排除D项。
9.D 袁世凯制定的常备军制度,对入队、集训、续备、后备以及恢复平民身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推动了常备军制度的近代化,提升了北洋军的应战能力,故选D项;《辛丑条约》规定,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由列强驻守,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排除B项;新军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政治危局,排除C项。
10.D 据材料可知,清朝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湖南的控制都较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势力崛起,中央对湖南的控制逐渐减弱,北洋军阀时期湖南成为南北军阀混战的重地,故选D项;晚清的财赋重地是江南地区,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在江浙一带,排除B项;近代湖南经济现代化水平并不高,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常规武装的编制远远超过当初规定的数额,军队人数的大幅增加反映了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故选B项;常规军队人数的增加主要是满足军阀割据混战的需要,排除A项;军队人数的增加,不能反映加速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军队人数大幅增加与西方对华计划破产无关,排除D项。
12.B 1914—1922年,在中国民族纱厂厂主身份来源中,地主官僚及买办数量减少,商人数量大量增加,同时新增工业资本家、银行家等,说明民族工业吸引了商业资本的流入,故选B项;“社会共识”以偏概全,排除A项;投资纱厂的买办数量减少,不能说明买办阶层走向消亡,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排除D项。
13.A 《青年杂志》的发行售卖,使兰州新青年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洗礼,表明新文化运动起到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对全国报刊业的影响,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对下层民众的影响有限,“普遍认同”说法夸大,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青年杂志》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其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结论,排除D项。
14.A 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等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提出依靠工人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故选A项;材料只能说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接受唯物史观,B项“普遍”表述错误;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的是五四运动,排除C项;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五四运动,排除D项。
15.A 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人反对中西调和折中,他们认为中西方文化是根本对立的,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着非理性倾向,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全盘西化并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D项。
16.A 据所学可知,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纷纷探索救国道路,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核心主题是国家出路的探索,故选A项。
17.参考答案 (1)历史背景:周边反清运动的感召;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中国同盟会辽阳支部的成立;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清朝地方政府的反动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天灾频繁,民不聊生。
(2)历史价值:滦州起义有北方辛亥革命之称;在北方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进北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动摇了清朝军心,鼓舞了南方革命士气,与武昌起义南北呼应;对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8.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梁启超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述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维新变法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撰写了《变法通议》《瓜分危言》《新民说》等作品,宣传维新思想和民权学说,反映了当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潮流。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资本主义造成巨大冲击,梁启超撰写《伤心之言》《欧游心影录》,对中国社会现状和西方制度进行批判反思。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梁启超思想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19.参考答案 (1)历史背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或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封建经济的破坏(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影响;西学东渐;等等。
(2)特点:历经曲折,发展时间短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相较于自然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始终不占优势地位;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影响:作为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物质条件;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动摇了传统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0.参考答案 (1)理念:重视学术(教授治校);注重创新;学生主体;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文理兼修。
(2)因素:中西教育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或救亡图存和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处于转型时期;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个人的教育使命感与责任感;西学东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