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检测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2024安徽名校联考)
随葬品(件数) 中期墓葬(座) 晚期墓葬(座)
0件 9 0
1—5件 10 24
6—10件 0 18
11—20件 2 16
20件以上 2 3
上面为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南河浜遗址随葬品统计表。导致其差异的根源是( )
A.阶级社会的形成
B.社会贫富分化
C.早期国家的出现
D.生产力的发展
2.(2024山东济宁高三一模)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社会阶层分化
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建筑技术发展
3.(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利仅作为贵族子弟可以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重个人的能力。这种做法( )
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
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
D.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
4.(2024江西赣州一模)根据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大夫梁姬墓里殉车19辆。这说明当时( )
A.统治基础动摇
B.政治秩序面临挑战
C.神权色彩浓厚
D.权力财产分配不均
5.春秋战国时期,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
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6.(2024广东广州二模)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为表谢意,齐国为防守边界的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并让鲁国来帮忙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怒,请师于齐”。这说明了,春秋时期( )
A.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B.郑国力图巩固西周的分封制度
C.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
D.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7.(2024山东青岛一模)西周的名籍制度主要登记的是宫廷卫兵和军队士卒的个人身份资料。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以家庭为基本登记单位、包括“广土众民”的户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的变化(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瓦解
D.加重了民众负担
8.(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述现象表明( )
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
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9.(2024广东茂名二模)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 )
A.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C.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
D.诸子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
10.(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面为秦国历史上的部分君主情况表。这反映了秦的统一( )
称号 重大事件
秦襄公 率兵救周有功,被赐封,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 灭掉西方戎族12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秦孝公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秦王嬴政 灭六国,一统天下
A.受益于法家思想的指导
B.缘于数代秦王励精图治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11.(2024湖南长沙联考)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12.(2024湖北黄冈调研)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 )
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
13.(2024重庆一中高三开学考试)《史记》中本纪共十二篇,迄至秦朝分设了五帝、夏、殷、周、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共六篇。对于《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置,后世有学者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例”,更多的人则认为它体现了史家“卓越见识”。司马迁的这一历史书写,重在( )
A.凸显历史变局的大势
B.厘清王朝更替的世系
C.阐述成王败寇的道理
D.探寻秦亡汉兴的缘由
14.(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东汉初年,儒生们普遍认为“汉无圣帝”,自刘邦以后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圣人。于是他们一面鼓吹皇帝应该尊孔以行王道,一面“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自己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流观念发生变化
B.儒学思想地位的衰微
C.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D.皇权崇拜思想的加深
15.(2024广东佛山二模)东汉明帝打算分封皇子,将众封国领地减少一半。马皇后说:“诸子裁食数县,于制不已俭乎 ”明帝回应:“我子岂宜与先帝子等乎 岁给二千万足矣。”这说明,东汉初期( )
A.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
B.母族势力影响君主决策
C.皇室节俭之风盛行已久
D.地方政治制度发生质变
16.(2024湖北十堰期末)下图所示为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董永孝亲》:“永父”手拄鸠杖,安坐鹿车,董永正在劳作,空中飘来一位仙女。西汉刘向《孝子传》载:“(董永)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将往为(钱主)奴,于路逢一妇人(织女)求为永妻。”据此可知( )
A.汉代社会生活深受儒学影响
B.文艺创作无法反映社会现实
C.画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佐证
D.董永孝亲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
17.(2024山东日照一模)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诸子的争论】
言论 出处
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孟子·万章》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 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 《荀子·正论》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 说疑》
【学者的结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
——刘知几《史通·疑古》
“唐虞揖让”“汤武征诛”,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的历史》
【考古发掘】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4分)
(2)指出三位史学家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 (6分)
(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 谈谈你的看法。(3分)
(4)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 说明理由。(2分)
18.(2024北京丰台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官学与私学
材料一 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高级贵族子弟入学较早,中低级贵族子弟入学较迟。乡学是地方学校的总称,又分为庠、序、校、塾等。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基本为礼仪、乐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师者必为官或退仕。国之重臣太师、太保、太傅,也是帝王之师。
西周末年,官学日趋衰废。周平王迁都洛邑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他们中有些人逐渐带徒授业,转化为私学的教师。到了春秋末期,各家学派各自创办私学,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学校教育制度,一是官学,一是私学。嗣后,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延绵不绝。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
材料二 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组成,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少数几人。史书中记载当时私学的规模:孔子弟子“盖三千焉”,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都“率其群徒,辩其谈说”。孔子要培养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君子,韩非需要的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制”路线的“智术能法之士”。儒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重视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墨家学派主张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提出“富国以农”“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摘编自周德昌《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官学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创办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7分)
19.(2024北京西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类别 六国 秦国
①铜陶器物演变 连续性 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②墓葬等级序列 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 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
③城址等级序列 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 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7分)
20.(2024七省适应性测试甘肃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 曹参是黄老思想有力提倡者,继萧何任丞相,一切遵照旧规,把好出风头的官吏都免职了。汉文帝践行老子提出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不做积极的兴建,只有对人民增加信任,没有增加干涉,以成“文景之治”的安定与富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汉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述秦汉之政的得与失。(9分)
单元检测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D 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遗址晚期墓葬的随葬品数量明显超过中期墓葬,差距也逐渐扩大,这主要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故选D项;阶级分化和贫富分化是现象,不是根源,排除A、B两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早期国家的出现,排除C项。
2.B 材料中的“中心聚落”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建有城墙,反映了社会分化已经较为明显,B项正确。一个中心聚落的发展无法体现中华文明的状况,A项以偏概全。材料无法说明这些中心聚落能够控制其他地区,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去甚远,不能判断为早期国家,C项错误。材料没有建筑技术的信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3.A 世袭制是贵族政治的表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限制了贵族政治,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重个人的能力有利于优化世官群体,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都是对贵族政治的改良,不是官僚政治,B项错误。扩大了统治基础的是官僚政治,C项错误。材料中的官吏任免仍然以宗法关系为基础,没有弱化宗法观念,D项错误。
4.B 随葬物的多少属于礼乐制规定的内容,虢国贵族破坏了礼乐制,对贵族等级秩序形成挑战,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基础,礼乐制仅仅是政治基础的一部分,A项以偏概全。神权色彩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C项错误。西周是按照宗法制对权力财产进行分配的,材料描述的是礼乐制的破坏,D项错误。
5.D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适应了小农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说明社会转型趋势明显,故选D项。
6.A 据材料可知,鲁国确定馈送食物的先后次序是按照周王封爵的次序,说明当时分封制仍有影响力,即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故选A项;郑国力图维护本国的利益,对分封制有所不满,排除B项;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7.A 由材料可知户籍制度相较名籍制度,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收取赋税和征派兵役,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故选A项;户籍制度是社会管理的途径,并未加重民众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D两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排除C项。
8.C 据材料可知,楚国、越国等国在争霸过程中,逐渐融入华夏族,说明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故选C项;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逐渐丧失,但“蛮夷之国”没有成为天下共主,排除A项;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分裂,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国因实行封建制度增强了实力,排除D项。
9.D 墨子、荀子、韩非都强调了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故选D项;材料未强调等级秩序,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社会影响力有限,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体现为各家思想的激烈冲突与融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0.B 秦襄公时期秦国兴起,秦穆公时期秦国逐渐强大,秦孝公时期国富民强,到秦王嬴政时期一统天下,反映了秦的统一是数代秦王励精图治的结果,故选B项;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秦襄公和秦穆公时期没有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历代秦王的功绩,不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秦的统一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可知,陈胜、项羽、刘邦认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述及其他社会阶层,无法得出其等级森严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的态度无关,排除C项。
12.D 据题干内容可知,该制度体现出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这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故选D项。
13.A 据所学可知,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而《秦本纪》则主要讲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据此可知,司马迁之所以在《秦始皇本纪》之前有《秦本纪》之述,说明其要凸显出历史变局中的统一大势,故选A项。
14.C 据材料可知,汉代儒生积极追求政治理想,体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说明当时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故选C项;当时社会主流观念是儒家思想,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地位的强化,排除B项;儒生们皇权崇拜思想并未加深,反而强调自身是现实中“王者”的替身,排除D项。
15.A 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将被分封皇子的领地减少一半,削弱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说明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故选A项;材料中马皇后的质疑并未影响皇帝的决策,排除B项;依据祖制说明的是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并非节俭之风,排除C项;东汉初期地方治理并未发生质变,排除D项。
16.A 据材料可知,画像石《董永孝亲》和刘向《孝子传》均反映出汉代社会对“孝”的推崇,体现了儒家道德伦理对汉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故选A项;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排除B项;两种史料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存在明显差异,并非“相佐证”,排除C项;仅凭两种史料无法判断董永孝亲的事迹是否存在,D项说法绝对,排除。
17.参考答案 (1)时代特征: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碰撞争鸣。
(2)角度:
司马迁:儒家孝道。
刘知几:政权暴力更替。
吕思勉:疑古思辨,社会进化。
(3)不能。
看法:陶寺遗址被视为早期尧舜之都尚未得到证实;史料并未明确禅让地在陶寺遗址,因此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大规模人员伤亡合乎情理。
(4)存在。
理由:尧舜所处的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早期国家形态已经具备,人类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而禅让制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在这种过渡时代,有可能依然保留着这样的权力传承方式。
18.参考答案 (1)特点:分级设置;面向贵族;具有等级色彩;教学内容较为全面;教师由政府的职官兼任,“官师合一”。
(2)变化:教育对象向平民化转变;教师与官员分离;教学内容体现各学派特色;教学目的是培养体现阶级意志的人才。
影响: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为各国的变法运动提供了人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参考答案 (1)商鞅变法。
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逐级递减等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遗存仍较为明显;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两极分化等现象,则反映出秦国贵族权力被极大压制,国君权力较大,呈现出君主高度集权的特点。
(2)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区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汉武帝改革币制等经济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增强,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上述举措,西汉最终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
20.参考答案 (1)演变:秦朝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法制,形成了严苛的法律体系;汉朝初年,统治者以道家的“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尊崇儒术,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
(2)得:奠定与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巩固与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对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失: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皇权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加强对于思想与学术的控制,形成了文化专制的思想政策,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消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