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辽宁大连期末)秦始皇曾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 )
A.保护农业发展 B.彰显皇帝权威
C.打击商人利益 D.整顿商业环境
2.(2024江苏南京二模)秦统一后,秦始皇吸收各诸侯国的士人,设置博士官,从秦代可考的十二名博士看,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六位都是儒家,黄疵为名家,卢敖为神仙家,其余四名不知学派。这一举措试图( )
A.贬低士人的政治形象 B.瓦解世家大族的势力
C.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 D.消弭地方的反抗情绪
3.(2025河北沧州高三期末)秦朝建立后,曾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而考古发现的部分秦简牍,多使用隶体。《汉书·艺文志》载:“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狱卒)也。”这一变化说明,秦朝( )
A.法制建设推动文字统一
B.司法活动渗透法家思想
C.政治统治影响文化演进
D.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形成
4.(2024广西南宁调研)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
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有效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5.(2024福建泉州一模)下表是秦简记载的地方行政运作执行状况(节选)。
序 号 行政运作 总数 按律令行政 及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及 所占比率
(1) 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 34 14 41.2% 20 58.8%
(2) 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 7 4 57.1% 3 42.9%
据上表可知,秦朝( )
A.律令暴露出一定的缺陷
B.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
C.基层治理模式日臻成熟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6.(2025陕西宝鸡一模)下表是里耶秦简记载的部分秦代对制度、名物的统一称谓。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
毋敢谓王父曰泰父;毋敢谓巫帝曰巫;毋敢谓猪曰彘。
承令曰承制;王室曰县官;王游曰皇帝游;郡邦尉为郡尉。
A.降低了官员的行政效率
B.反映了秦代法律的严苛
C.有利于强化大一统观念
D.确立了严密的文书制度
7.(2024河北沧州三模)《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8.(2024湖南三湘联考)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一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9.(2024河北唐山二模)据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记载,公元前215年,一位名叫“尊”的益阳县女子,因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当地县令、县丞与令史集体判处弃市之刑(在闹市处死,并暴尸于众)。这说明秦朝( )
A.亡于暴政 B.货币体系混乱
C.刑法严苛 D.百姓赋役繁重
10.(2024北京海淀一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很快发展至数万人。不少六国贵族乘机而起,企图“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加入陈胜、吴广队伍的张耳、陈余反对陈胜称王,要他拥立六国的后裔。陈胜失败后,楚国贵族景驹和楚怀王之孙熊心先后被立为王。以上现象说明( )
A.六国势力影响仍然深刻
B.秦统治者与农民矛盾激化
C.六国贵族推动土地兼并
D.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不力
11.(2024河南洛阳一模)下表所示是秦末三股反秦势力主要领袖的基本情况。这主要反映出( )
起义领袖 基本情况
陈胜、吴广 农民出身,大泽乡起义时皆为屯长
刘邦 农民出身,起义时为泗水亭亭长
项羽 楚国贵族出身,他的祖父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所杀
A.暴政导致秦朝短促而亡
B.秦末统治失去人心
C.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秦朝基层管理松散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2.(2024福建宁德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直观载体,也是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
图1 战国七雄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综合图1、图2及所学知识,提取两条与历史发展趋势相关的结论,并运用图中信息加以说明。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2024天津南开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箸(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
——益阳兔子山秦简牍“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
材料三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被发掘,出土1 100多枚竹简。秦墓主人是一个秦吏,名字叫喜。随葬的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为吏之道》等,秦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主持参与本次考古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肃然起敬,“按照常规,棺内器物不多,清理的任务不大。但是我们看到,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
——摘编自《国家宝藏——云梦睡虎地秦简》等
(1)材料一、材料二对秦二世继位的记载不同,有学者认为,根据材料二可以推翻《史记》的记载,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实证角度,简要解释学者不同意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振裕看到喜的墓葬深感震撼并“肃然起敬” (4分)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A “上农除末”即以农为上,重视农业而打击商业发展,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选A项;秦始皇时期通过建立皇帝制度彰显皇帝权威,排除B项;秦朝意在通过打击商人强化重视农业发展,C项内容片面,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打击商人和商业,而非整顿商业环境,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吸收各诸侯国士人,参与政府管理,并设置了博士官,这有利于消弭地方的反抗情绪,故选D项;秦始皇重用各诸侯国的士人,提高了士人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家大族在东汉时期逐渐形成,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
3.C 从材料信息可知,秦朝隶书的兴起与“官狱多事” 有关,隶书笔画比小篆简易,适应了官方书写的需要,这说明政治统治影响文化演进,C项正确。秦朝推行的统一文字是小篆,而材料反映的是隶书的兴起,A项错误。秦朝的司法活动始终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B项错误。“文书行政”不是司法活动的特点,D项错误。
4.C 在官僚政治之下,官员由中央任免,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水平,有效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未与世卿世禄制作比较,得不出“进步”的结论,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官员听命于皇帝,不能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除B项;官吏个人政治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官僚队伍的建设,而非官僚政治,排除D项。
5.B 秦朝地方行政运作执行中,在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中自主行政所占的比率超过50%,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中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也超过40%,这体现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不能说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故选B项,排除D项;按律令行政也占一定比率,故不能说明律令有缺陷,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不属于基层治理,排除C项。
6.C 秦朝统一称谓,加强了对全国的统一管理,使得各地的行政、文化等方面更加一致,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C项正确。统一称谓有利于国家的管理,提高行政效率,A项错误;统一称谓与法律严苛无关,B项错误;统一称谓有利于文书制度的推行,但是,不能“确立”文书制度,D项错误。
7.C 据材料可知,秦朝行同伦形成了共同的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秦朝重视法家而不是儒家,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家的思想统一,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统一全国的思想而不是体现皇帝在国家中的地位,D项错误。
8.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大兴土木和严刑峻法使社会劳动力严重缺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农时,导致粮食供应紧张,加剧了粮价上涨,故选C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法家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发展,排除B项;秦统一全国后,结束了诸侯混战和社会分裂的局面,大一统有利于农业发展,排除D项。
9.C 一女子因在市场交易中未使用法定货币被处死,该处罚结果显然过于苛刻,体现了秦朝轻罪重罚,刑法严苛,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暴政的表现而非结果,未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据材料“法定货币半两钱”可知,当时货币统一,体系并不混乱,排除B项;材料没有秦朝赋役的具体规定,不能体现百姓赋役繁重,排除D项。
10.A 秦朝末年,仍有大量六国贵族存在,他们纷纷投机农民起义,甚至重新建立政权,说明六国势力影响仍然深刻,故选A项;材料侧重的是六国贵族与秦朝的矛盾,而不是统治者与农民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反秦势力的存在不是政府推行中央集权不力的结果,排除D项。
11.B 据表格信息可知,反秦势力的主要领袖包括农民和贵族等多个阶层,说明秦末统治失去人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末三股反秦势力的主要领袖,并未涉及其反秦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基本情况,不足以说明农民起义发展迅速,排除C项;秦朝在基层设立乡里亭,基层管理严格,排除D项。
12.参考答案 示例
结论1: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理由:从图1中出现的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并立,到图2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结论2: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理由:从图1的东周及韩、赵、魏、秦等地方封国,到图2秦朝将全国划分为胶东、渔阳、陇西、象郡等郡进行治理,而再无封国。
13.参考答案 (1)《史记》属于后世的文献史料,作者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其记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高的可信度。秦二世的诏书来自出土秦简,是一手的实物史料,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地位的合法性。应秉持“多源互证”原则,还需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2)秦简作为秦吏喜的陪葬品,数量之多是罕见的;秦简作为出土文献对研究秦朝历史和法律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