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讲 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河南驻马店一模)考古学者在位于今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 000年的粟的炭化颗粒,这些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尺寸大小明显有别于野生的同类植物种子。这可用于说明( )
A.南稻北粟生产格局的形成
B.北方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
C.高原牧区农牧分工的格局
D.定居生活对种植业的意义
2.(2024山西临汾一模)《周礼·考工记》对城市道路宽度有严格的规定,其中南北向大道的宽度分别是“王城九轨,诸侯城七轨,卿大夫城五轨”。这说明周代的城市规划( )
A.受到宗法分封制制约
B.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
C.服务于工商业的发展
D.利于专制王权的强化
3.(2024山东泰安期末)东汉末年,一些地方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坞堡”。坞堡是豪强地主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而形成的武装组织,且耕且战,自保自存。这一组织( )
A.是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B.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素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4.(2024福建宁德三模)汉代,以官营方式统一管理国有储粮的调运、中转、分配。储粮设施遍布全国,已有底层架空处理、周边设置通风槽等技术。这旨在( )
A.维系社会稳定
B.消除自然灾害
C.保障粮食高产
D.减轻百姓负担
5.(2024山东青岛联考)古籍《越绝书》曾记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当此之时(春秋战国),作铁兵,威服三军”。这可以佐证先秦时期( )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中华文明崇尚武力
C.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6.(2024江西新余一模)《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征收货币地租促进农业发展
C.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
D.黄金刀币是战国流通的主币
7.(2024江西赣州联考)汉武帝时期,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兴办地方手工业,在郡国设置盐官、铁官、工官、服官、铜官等,控制了地方的经济命脉。这些措施( )
A.引发了地方诸侯王的离心反叛
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为汉反击匈奴袭扰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私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8.(2024广东深圳一模)《汉书》记载,有两兄弟因田产争讼,当地太守韩延寿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不能宣明教化,遂闭门思过,(县)令、丞、啬夫、三老亦自缚请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终死不敢复争”。这反映了当时( )
A.司法注重维护人伦关系
B.社会追求平等的秩序
C.官员施政排斥法治手段
D.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
9.(2024广东惠州一模)汉代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以一家之长的身份,推行各种政策措施,同时强调百姓对“君父”要履行“忠孝”义务;朝廷在选拔官吏时,把“孝”作为重要的标准。这反映出汉代统治者( )
A.借助伦理加强社会治理
B.注重社会风气的整治
C.依靠宗族稳固统治秩序
D.重视官员的选拔管理
10.(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11.(2024湖北荆门二模)《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 )
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
12.(2024广东惠州一模)在先秦至西汉中期的历史记载中,周公是管叔之弟。但到西汉后期至东汉年间,当时的一些史书和作品中,大量出现“周公兄”“周公诛弟”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文化艺术走向衰落
B.宗法观念逐步淡化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社会秩序趋于混乱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2024安徽安庆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以古丝绸之路为媒介,中医药也是中印在物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川滇地区药材种类繁多,对印度地区由于热带高温气候等诸多因素所引起的痢疾、疟疾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印之间依靠滇缅古道进行了大量的药材贸易,以此满足彼此的生活和医疗需求。魏晋以来,佛学东渐,在此过程中,他们在印度的所观所见所记及对中医药的所用所传则构成了中医药在印度传播的另一条主线。中印之间一直存在着民间文化交流往来及大批的民众迁徙现象,在这过程中往印度地区带去了中国传统的看病治病方法;印度遣使来华进贡,我国各朝皇帝回赠印度遣使丝绸、瓷器、药材等各种物品。
——摘编自滕金聪、张宗明《古丝绸之路视域
下中医药在印度的传播及现代意义》
材料二 秦汉时期,南方丝绸之路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夷的开发而日趋繁荣,伴随而来中印文化交流也日益丰富。正如方国瑜先生所言:“云南与印度、缅甸之交通,盖以贸易为主,往还既密,则不免有移民至者,故永昌郡境内,有住居之印度人与缅族。”这些人中或有僧侣,佛教也极有可能随之传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李桂芳《秦汉时期的南方
丝绸之路与中印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丝绸之路下中医药在印度传播的具体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带来的影响。(8分)
14.(2024江西赣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5讲 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
1.B 据材料可知,兴隆洼遗址已出现农耕,可用于说明北方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粟,没有关于水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农业的信息,没有关于畜牧业的描述,排除C项;农业种植促进定居生活,且材料与定居生活无关,排除D项。
2.A 据材料信息可知,《周礼》对城市道路宽度有严格的规定,王城、诸侯城和卿大夫城的道路宽度逐渐递减,说明周代的城市规划受到宗法分封制影响,故选A项;材料并无不同地区城市规划存在差异的内容,不能得出因地制宜的结论,排除B项;周代城市建设服务于政治统治,排除C项;周代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排除D项。
3.C 从材料信息看,面对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豪强地主建立坞堡,将庄园军事化,强化了庄园的自给自足性,C项正确。坞堡的发展与东汉末年的战乱有关,并非政府重农抑商的结果,排除A项;坞堡是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农民的产物,不利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威胁了中央集权,排除B、D两项。
4.A 汉代统一管理储备粮的运输和储存,有利于增强国家应对社会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A项;提高粮食储备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但是无法消除自然灾害,排除B项;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自然气候条件才是影响粮食高产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储粮的管理和技术与减轻百姓负担无关,排除D项。
5.D 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生产工具的不断发展演进,这可以佐证先秦时期文明水平不断提高,故选D项;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是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征概括,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军事武器的持续优化,排除B项;公元前22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排除C项。
6.C 材料大意是善于治国的君主掌握人民的流通手段来控制主宰他们生命的粮食,因此民力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这说明管子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货币是人们的交易工具,没有关于地租征收方式的描述,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黄金刀币是战国流通的主币,排除D项。
7.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反击匈奴袭扰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强化,排除B项;盐铁官营等措施打压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案件的解决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实现的,故选A项;田产争讼与追求平等的秩序无关,排除B项;汉朝社会治理的特点为儒法结合,C项与史实不符;据材料可知郡县官员和基层都参与处理案件,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9.A 据材料可知,汉代统治者通过强化儒家伦理道德为国家治理提供支撑,稳固统治秩序,故选A项,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控制和对官员道德的要求,与社会风气和重视官员选拔无关,排除B、D两项。
10.B 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借鉴并创造出“胡墼”,体现了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发展的特点,即包容性,B项正确;凝聚性强调文化的向心力,A项错误;多样性强调文化种类丰富,C项错误;连续性强调文化传承不间断,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1.B 据材料可知,礼乐主张体现了孔子对弟子文化自觉的要求,而“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则体现了孔子在实践过程中的文化自信,故选B项;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未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孔子借鉴外来思想成果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孔子思想的政治功能,排除D项。
12.C 汉代一些作品对周公兄弟的长幼次序进行篡改,这更符合儒家的伦理秩序,使得汉代官方更好用儒家规范去教化,反映了西汉中期儒家伦理的强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的强化,不涉及文学艺术的走向和社会秩序混乱,排除A、D两项;材料并未显示宗法观念淡化,排除B项。
13.参考答案 (1)途径:经济贸易发展;随佛学传入;民间文化交流;迁徙现象;朝贡贸易。
(2)影响:促进了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推动了中印两地之间的人民友好往来、经济和文化交流;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和风俗改变。
14.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继承性与变革性相结合的特征。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以德教化等思想,例如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孟子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则进一步充实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变革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社会动荡、王朝更替、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过危机,但中华文化的发展从未中断,始终在继承中发展,具有连续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如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