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佛山一模)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2.(2024安徽黄山二模)唐朝韩愈因反对宪宗迎佛骨,不惜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宋代二程认为佛教“以生死恐(吓)动人”,只是理会生死,其他都不理会。他们的主张体现了( )
A.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
B.佛教尚未获得国人认同
C.唐宋文化政策包容开放
D.士大夫与皇权矛盾尖锐
3.(2024广东湛江一模)唐中后期,杨绾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已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驱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
A.功利主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
B.礼法结合的治理传统被废弃
C.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
D.佛道兴盛改变儒学正统地位
4.(2024河北邯郸二模)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C.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
5.(2024江苏无锡一模)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据此可知( )
A.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文化发展
6.(2024福建漳州一模)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楷书追求形体方正,而行书和草书是追求快速书写的结果,大量使用了连笔。这些均与秦汉时期篆书的瘦长、隶书的扁平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B.士人群体不断壮大
C.学术氛围较为宽松
D.新书写载体的推广
7.(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唐代周昉的仕女画“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唐朝名画录》就有关于其销售的记载:“新罗国有人于江淮以善价收市数十卷,持往彼国……皆神品也。”此后此类画创作日增,其所擅长的“妙创水月之体”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这反映出唐代( )
A.宗教题材占据书画主流市场
B.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
C.绘画彰显了穷理尽性的特征
D.多种文化交流推动了绘画创新
8.(2024辽宁锦州期末)《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
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
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9.(2024广东佛山二模)玄奘流传后世的《大唐西域记》不仅为官方编撰《西域图经》提供参考,还作为礼物赠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由此得知,《大唐西域记》( )
A.体现佛教的本土化
B.获得文人士族的关注
C.具有政治实用功能
D.扩大唐朝对外影响力
10.(2024广东湛江一模)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学写本,其内容既有描述敦煌的“乡土作品”,也有描述塞外风情的异域作品;作者既有生活在敦煌的文士、僧人,也有途经该地的各色商人。这有助于研究隋唐时期( )
A.兼容并包的时代特征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敦煌文化的中心地位
D.士商杂糅的发展趋势
11.(2024广东茂名一模)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
12.(2024辽宁抚顺一模)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马球运动也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 )
A.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
B.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
C.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2024海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
材料三 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8分)
14.(2024北京海淀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史中,每个朝代的发展都各具特色,可以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个朝代的发展特色和脉络。例如:统一王朝的起点——秦,崇文抑武的王朝——宋,万里长城拱卫的文明——明,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清等。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唐朝的发展特色,并用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9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D 《父母恩重经变相》的雕像描绘了父母养育子女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现了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积极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故选D项;“三教并行”政策实行于唐朝,材料中还有两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家的融合而非争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借儒家伦理以更好地传播,而不是儒学借助佛教的内容,排除C项。
2.A 据材料可知,以韩愈、二程为代表的唐宋儒家学者,对佛教持反对态度,努力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致力于儒学复兴,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韩愈和二程对佛教的看法,无法得出国人对佛教的态度,也不能代表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B、C两项;材料体现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冲突,而不是政治上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项。
3.C 唐中后期,士大夫认为儒学没落导致道德沦丧,社会失序,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的需要,故选C项;士大夫认为是儒学没落导致社会失序,而非功利主义,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当时依然重视礼法结合,排除B项;魏晋以来,儒学受到了冲击,但其正统地位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
4.B 古文运动倡导“载道”“明道”,强调品德修养,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文学创作的核心,意图复兴传统儒学,故选B项;古文运动主要是针对文体的改革,而不是针对诗歌的创作,排除A项;古文运动强调学习古文,也并不完全否定当时的文学和思想,排除C项;古文运动的核心意图是复兴传统儒学,而不是强调文学的功能,排除D项。
5.D 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士族重视文化教育,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发展,故选D项;门第制度下士族对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而不是门第观念,排除A项;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利于文化传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演进对士族门第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
6.D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逐渐取代简牍和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纸张更加柔软、易于书写,书法家可以更自由地挥洒笔墨,形成了行书和草书的风格,故选D项;教育的发展会促进书法的传播和书写习惯的改变,士人群体的壮大会影响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字形的变化无关,排除A、B两项;书法风格变化与学术氛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
7.B 唐代周昉仕女画消费市场的扩大,促使仕女画创作的迅速发展,“妙创水月之体”也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体现出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故选B项;仕女画不是宗教题材,且材料不能体现绘画主流市场的风格,排除A项;“穷理尽性”是宋代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与绘画创新的关系,排除D项。
8.D 据材料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主要记载了资生之业,而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这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D项;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多种经营是指不仅经营农业,又有手工业,或者商业经营,排除B项;果树、林木的种植属于经济作物,但由材料无法得出作者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排除C项。
9.C 《大唐西域记》为唐朝官方编撰地图和官员治理西域提供了帮助,说明其具有政治实用功能,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大唐西域记》体现佛教本土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唐西域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而非文人士族的关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大唐西域记》在唐朝内部的作用,而不是扩大唐朝的对外影响力,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可知,敦煌莫高窟所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学写本,其文学类型多样,作者更是多元,这充分彰显了隋唐时期兼容并包的时代特征,故选A项;文士、僧人并不属于市民阶层,排除B项;敦煌文化在当时的文化中并非居于中心地位,排除C项;士商杂糅的发展趋势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11.C 新罗的年号、历法、文字、习俗等深受唐文化影响,说明唐文化具有辐射力;唐朝允许朝鲜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说明唐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C项;材料没有将唐朝对外政策与之前朝代进行对比,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未体现唐朝的繁荣昌盛,排除B项;材料没有中国和朝鲜关系的相关描述,排除D项。
12.D 据材料可知,唐朝与东亚、西亚、南亚等地区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
13.参考答案 (1)原因: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教育儒学化;科举制的发展。
(2)内涵: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理解:唐宋时期吸收外来文化,捍卫本土儒学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4.参考答案 示例
唐朝特色——开放多元的盛世。
儒、佛、道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这种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唐朝,在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措施的实施下,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向世界展现了唐朝社会、政治、文化的领先。
开放、多元、盛世是唐朝发展的名片,其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至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