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22:2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5甘肃教研室诊断)北宋初年,宋太祖将全国划分为京东路、京西路等15路。仁宗时期,将京东路和京西路的部分地区独立出来设置为京畿路,同时将河北路分为4路。到了北宋末期,全国被划分为24路。北宋“路”数量的增加(  )
A.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
B.与统治疆域的持续扩大有关
C.是践行崇文抑武政策的产物
D.是稳定地方秩序的重要举措
2.(2024广东湛江一模)两宋时期,几乎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成立专门的资料编修机构,将此前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诏”“敕”“宣”进行整理,删削繁文,统一相关指示,编成综合性的通行《编敕》。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律令体系
B.施行道德伦理教化
C.规范行政治理
D.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3.(2024北京东城二模)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王拱辰、欧阳修同榜登科,都被参知政事薛奎招为女婿。王拱辰的夫人病逝后,又由薛家动议“再娶其妹”。后来此二人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彰德军节度使等。上述二人的经历折射出宋代(  )
A.高门士族世代把持官位
B.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纲常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升
4.(2024贵州高三联考)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占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榷税算又增四员。曹官之外,更益司理。”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
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 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
5.(2024湖南株洲一模)特赐及第是宋代科举体制外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途径。据《宋史》《通考》等相关文献记载,宋代被特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的多达一两百人,如状元梁颢之子梁固、王安石之弟王安国就是特赐进士出身。宋代“特赐及第”(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提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2024江苏南通一模)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提倡崇文抑武 B.抑制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边防颓势
7.(2024湖北武汉一模)下面为画家李唐(北宋末南宋初)《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晋国即位的情景。这一作品(  )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艰辛
B.显示山水画的神韵意趣
C.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D.反映宋代宫廷斗争激烈
8.(2024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不在理学,当时一些士人“斥心性之空谈”“忧国势之积弱而思振救之”。下列史事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
B.政府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朱熹提倡“格物致知”
9.(2024山西临汾一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北宋)金兵南下,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
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
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
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
D.宋代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
10.(2024广东韶关二模)西夏出土文献发现了一批契约,一些同立契者的姓名前明确记载与借贷者是夫妻关系,其中有的夫妻显然是不同的民族。《宋史·太宗纪》记载,北宋政府禁止党项族和沿边的宋朝百姓结为婚姻。这反映(  )
A.西夏比北宋更进步
B.西夏不受儒学影响
C.北宋敌视西夏政府
D.政策影响民族交融
11.(2025河北沧州高三期末)元末,在蒙古、色目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学识博洽的鸿儒硕学,“西北子弟……涵养既深,异才并出……各逞才华,标奇竞秀,亦可谓极一时之盛”。这表明,元朝(  )
A.官员文化水平提高
B.儒学得到新的发展
C.民族交融有所深化
D.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12.(2025陕西宝鸡一模)宋代是士大夫政治的黄金时代,而金朝与元朝的官僚制度却被大大简化,金朝大臣大多为佞幸和亲信充任,元朝大臣则大多为皇帝的家臣。这一变化(  )
A.导致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B.反映了宋朝制度的完善
C.说明了金、元社会的落后
D.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2024河北唐山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设驿站,窝阔台时正式建立驿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据《经世大典》记载,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 500多处。驿路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驿站有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辽东黑龙江下游则置狗站,用狗拉雪橇行于冰雪之上,还设立杭州到泉州的海站。……元政府特设站户,有一定的免税特权,用以维持驿站运行。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一部分由政府补贴,大部分由站户负担。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用以传递军政机要文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传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元朝为解决上述深层次问题所采取的其他举措,并说明理由。(6分)
14.(2024广东肇庆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回溯历史,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陆陆续续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原住民——华夏族交往、通婚,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血液,丰富了中国人的生物学基因,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基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1.D 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通过增加“路”的数量,可以更好地管理地方,同时削弱了单一“路”的实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地方秩序,D项正确。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增加“路”的数量无法造成这一局面,排除A项;北宋的疆域并未持续扩大,排除B项;崇文抑武政策与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
2.C 宋代皇帝成立资料编修机构,将颁发的各类文书进行整理,统一编写成通行的《编敕》,主要是让文书行政有统一的标准,以规范行政治理,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完善律令体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资料编修机构的工作是服务于政治,而不是道德教化,排除B项;两宋均未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
3.D 受科举制和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出身贫寒的王拱辰、欧阳修同榜登科并担任了重要官职,二人的经历折射出宋代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升,故选D项;二人都是出身贫寒家庭,而非高门士族,排除A项;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主要表现在迁移住所、土地买卖和更换职业等方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纲常伦理观念,排除C项。
4.C 材料中王禹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宋代地方官吏不断增加的趋势,意在强调宋代官僚体系的庞大臃肿,C项正确。从材料的逻辑看,王禹偁意在指出宋代官僚体制的缺点,A项“完善”错误。材料中并无地方事务日益繁杂和行政官员相互制约的信息,B、D两项错误。
5.A 据材料可知,宋代“特赐及第”是皇帝主导下的人才选拔途径,借此将选官用人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特赐及第”依靠的是皇帝的喜好,不能保证官员的素质,排除B项;特赐及第选拔的人才基本是官僚贵族子弟,不能实现扩大统治基础的效果,排除C项;宋代选官用人之权本就在中央,排除D项。
6.D 北宋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频繁失败,宋神宗减少对武将的限制,提高武将的地位,目的在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改变边防颓势,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宋神宗想改变崇文抑武,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并非对科举制的调整,不涉及扩大科举规模,排除C项。
7.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画家借晋文公历经坎坷,终回晋国即位的历史,寄托宋人希望收复失地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与宫廷斗争无关,故选C项,D项错误;该作品体现的是画家关注国事,主题不是宋代普通人的生活,排除A项;该作品为人物画,排除B项。
8.C 材料体现的是注重务实,强调改革时弊,反对空谈,“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即是振救国势的改革,故选C项;取士不问家世是强化公平竞争,格物致知多关注个人心性修养,与振救国势关系不大,排除A、D两项;崇文抑武更偏向于宣扬儒家文化,排除B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中央集权程度远高于唐朝,“强干弱枝”的措施导致地方积贫积弱,边防危机严重,故选D项;唐朝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都城的政治意义而非地理意义,排除B项;材料描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景象主要是为了印证宋朝地方制度的得失,排除C项。
10.D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政府明文规定党项族和宋朝百姓不能结为婚姻,这不利于民族交融,反映了宋朝的民族政策影响民族交融,故选D项;从材料信息看,西夏允许不同民族结婚,但是,从整体上看,西夏发展水平比北宋落后,排除A项;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文化受儒学影响很大,排除B项;不允许不同民族结婚,不等于敌视西夏政府,排除C项。
11.C 材料反映了蒙古、色目人中出现了大批学者,这是汉族文化与非汉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是民族交融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中的“鸿儒硕学”不一定为官,A项片面;材料描述的是“西北子弟”,并非“儒学”,B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比西北子弟与江南才子的多少,无法得出文化重心转移的结论,D项错误。
12.D 材料说明,金朝与元朝,大臣多为皇帝的佞幸、亲信或家臣,这些人更容易被皇帝控制,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D项正确。佞幸、亲信、家臣担任大臣并不必然导致社会政治黑暗,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从宋到元的“变化”,而非宋代制度的“完善”,B项错误。皇权的强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落后”无关,C项错误。
13.参考答案 (1)特点:政府主导修筑;网络覆盖面广;数量众多,规模庞大;驿站形式多样;交通工具类型多样;服务范畴细化。
深层次问题:构建与“大一统”相适应的中央集权体制。
(2)示例
举措:设立行省制度。
理由: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4.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少数民族为华夏文明注入新的文化基因。
论述:从10世纪到14世纪,契丹在北方建立了广阔的草原帝国,统治区域扩大到长城以南;此后女真人建立金朝,统一中国北方。之后蒙古崛起,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长城南北的大统一。
在战争与和平的变奏中,契丹、女真与北方汉人深度交融,成为新的汉人;大批色目人,包括西夏人,中亚、西亚各族人跟随蒙古大军进入中国,其中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穆斯林,他们与当地汉人通婚,成为回族的祖先。他们相互吸收彼此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如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金朝的金世宗改革,以及元朝对中原政权智慧的吸收。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陆续进入中原,不仅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为华夏文明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推进了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