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潍坊一模)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B.酿酒技术的提升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2024辽宁丹东一模)宋代乡村农户中主户拥有田产,客户则无。主户中占田三五十亩或仅几亩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50%甚至更多,宋代鼓励客户通过买卖等方式占有土地,转化为主户,而地主也不断经历分家析产,材料表明当时( )
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B.自耕农经济盛行
C.租佃制得到了加强 D.农业生产效率高
3.(2024广东肇庆二模)景祐三年(1036年)政府改革茶法时,召集了一批茶叶商人前来商议,“三年正月戊子,命知枢密院事李谘、参知政事蔡齐、三司使程琳、御史中丞杜衍、知制诰丁度同议茶法”“仍令召商人至三司,访以利害”。这反映了( )
A.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的颠覆
D.当时行政效率的低下
4.(2024山东菏泽一模)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 )
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
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
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5.(2024安徽名校联考)据宋《梦粱录》记载:“(杭州)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人家有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杭城户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这反映了当时( )
A.基层治理措施严密 B.重视城市公共卫生
C.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D.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6.(2025河北唐山一模)南宋时期的士人,除了读书做官、开馆讲学,还可以做胥吏,做塾师,“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这说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发达
B.士人择业多元化
C.延续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D.理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2024安徽芜湖二模)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 )
A.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
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8.(2024河南高三联考)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9.(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宋代某诗云:“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该诗体现出的思想观念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心外无物”
C.“宇宙便是吾心”
D.“格物致知”
10.(2024湖南娄底二模)《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的传世名画:画中江河烟波浩渺、群山层峦起伏,捕鱼、驶船、游玩等动景穿插于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之中。这一名画体现了当时( )
A.画家注重意境的笔墨情趣
B.战乱频繁时的避世思想
C.商品经济下市民阶层的兴起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
11.(2024湖北武汉一模)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 )
A.儒学的复兴 B.世俗文化的影响
C.南宋的偏安 D.崇文抑武的实施
12.(2024河南驻马店一模)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进步之一,而中国人却早已使用。”欧洲最早的赤道经纬仪是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而中国“早已使用”的同类装置的出现不晚于( )
A.元朝
B.隋朝
C.东汉
D.战国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2024北京怀柔三模)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 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当然也更不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了。一些大都市还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商业街,有的同行业集中经营,有的则是不同的众多行业错杂相邻。……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国家在那里设立镇这一行政单位,以进行管理,在镇的下面,还设立了市这一行政单位。镇市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在宋代广泛出现,有的镇在人口、商业税收入等方面,都超过了管辖它的州的治所城市,它们不是政治中心,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所以有些学者把这现象称之为中国的城市革命。
商业的兴盛,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唐代的飞钱到宋代称为便钱,仍由官方经营,并发行一定面额的便钱券。在宋代真正具有纸币性质的货币是交子。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也是在一地交钱后到另地取钱。不久交子改由政府发行,并设立了机构管理,交子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流通纸币。……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为便于便钱、钞引、金属货币等之间的兑换,宋代出现了许多金银钞引铺,进行货币兑换、汇款等业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欧商业革命相比,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6分)
14.(2024广东湛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朝廷大力扶持书院,佛道二教为书院的选址以及讲说形式提供了经验,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书院在宋代进入“黄金期”。宋代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幽美的学习环境。四大书院教育成绩突出,为宋代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官学科举教育的弊端起到修正作用。
除书院外,宋代在多个领域被人们视为“黄金期”,如哲理性诗词创作的黄金期、民间制瓷业发展的黄金期、科技发明的黄金期等,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们探究宋代历史的不同侧面。
——摘编自刘明明《宋代四大书院教育研究》
围绕宋代历史,选择在宋代进入“黄金期”的任一领域(除书院外),参照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所选领域为主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第12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A 据材料可知,作为粮食来源的稻米和小麦产量增加,有了大量的剩余,这得益于宋代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故选A项;酿酒技术的提升对于原料的主要来源不会产生影响,排除B项;宋代农作物仍以小麦和水稻等为主,没有增加,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与酿酒主要原料的选择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宋代主户拥有田产的规模较小,政府鼓励客户通过土地买卖获得土地,二者都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地主分家析产会使土地规模变小,与土地兼并下的大土地所有制相冲突,排除A项;佃农通过土地买卖获得土地,有利于租佃经济向自耕农经济的转变,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与这一现象无关,排除D项。
3.B 材料反映了宋代政府在改革茶法时,召集了一批茶叶商人前来商议,说明商人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这不是宋代社会结构变化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颠覆,排除C项;材料没有行政时效和成果的表述,排除D项。
4.D 材料反映出,宋代对海外贸易的管理级别不断提高,说明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D项正确。宋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无法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排除A项;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与海外贸易无关,B项错误。宋代外贸税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不能说明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
5.B 在宋代杭州城中,政府有专门的城市清洁人员负责清污,这反映了当时重视城市公共卫生,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杭州城的城市卫生,没有关于基层治理措施的相关描述,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且“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杭州城非一般城镇,且商品经济繁荣由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6.B 材料说明南宋的士人除了传统的读书做官外,还可以选择多种职业,这直接体现了士人择业的多元化,B项正确;材料中的大部分职业与商品经济无关,A项错误;崇文抑武政策是指国家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对文官的重用和对武将权力的抑制,材料中的职业选择不是国家行为,C项错误;程朱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项错误。
7.A 结合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书籍太多导致人们学习不用心,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印刷业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朱熹生活在南宋,明朝理学走向僵化,排除B项;朱熹批评人们学习时不用心,不是士大夫思想教条的表现,排除C项;朱熹评价的是儒生在学习儒家经典时的态度,与市民阶层无关,排除D项。
8.C 据材料可知,太极书院内设置周敦颐祠,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南北都对理学思想加以重视,并非阐述其差异,排除A项;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排除B项;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排除D项。
9.D 诗人以芭蕉的生产比喻人的学习,通过不断更新知识来培养新的德行,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这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相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欲”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的观点是理学的主张,“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是心学的观点,排除B、C两项。
10.A 据材料可知,《千里江山图》反映了北宋山水画的突出特征,即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故选A项;避世即避开喧嚣的世俗,不与外界接触,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山水画不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排除C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现代观念,与该画无关,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可知南宋的山水画更加强调残缺感和柔性美,客观上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半壁偏安和国力羸弱的现实,故选C项;儒学复兴主要指的是理学,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山水画属于士人文化,不属于世俗文化,排除B项;两宋时期,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秩序,都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排除D项。
12.A 元朝郭守敬创制的赤道仪,是当时简仪的一部分,主要用来测赤道经纬度,比国外早300多年,故选A项。
13.参考答案 (1)表现: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手工业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原因: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商业在时间、空间的限制;草市繁荣;镇市普遍出现,成为工商业中心城市;纸币出现;金融业繁荣,金融机构业务繁忙,海外贸易兴盛。
(2)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 政治:重农轻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文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或宋明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观念)。
14.参考答案 示例
主题:科举取士的黄金期。
论述:宋廷制定崇文抑武方针,放松了对土地和人口择业的限制,官方和民间教育的发展以及门第观念的淡化,都为科举取士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创造了重要条件。宋代科举的录取规模较之隋唐大幅扩大,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也有所减少,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风气,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经过王安石变法等活动变得与时俱进。科举制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了士大夫阶层的国家认同,促进了社会读书向学风气的发展和教育的平民化。宋朝的科举取士也影响了周边民族政权选官制度的发展。
总之,较之隋唐和元明清,科举取士在宋代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座高峰,对政治统治、阶层流动、思想文化、民族交融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