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1 22:2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安徽蚌埠三模)下面为明清时期农业技术传播渠道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当时(  )
A.选官制度引导技术的革新
B.官府垄断了农业技术传播
C.农业技术传播的速度加快
D.农业技术传承途径多元化
2.(2024广东东莞期末)有学者研究发现,元代以后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明显,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创造,但清代全国范围内粮食亩产普遍得到提高,农业发展达到顶峰。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经济的突破
B.世界交往的扩大
C.改土归流的实施
D.租佃关系的普及
3.(2024湖南株洲一模)明代中叶出现的“湖广熟,天下足”格局,清代仍在延续。湖南湘潭、湖北汉口成为商品粮的集散中心。仅雍正十二年,由湖广运往江浙的米粮,就有约一千万石。这(  )
A.使经济重心的南移得到巩固
B.表明湖广农业发展超越江浙
C.表明江浙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D.有利于湖广商品经济的发展
4.(2024山东济宁二模)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二月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5.(2025陕西宝鸡一模)明代中晚期,“苏样”与“苏意”之类新名词流行各地,苏州已经成为服饰最为时尚的城市。在通州的富家子弟中,诸如罗绮一类的面料已经不再流行,而是购买“吴绸”之类价高而又美丽的面料,按照“苏样”制作衣服。这可用以说明(  )
A.世俗化审美情趣的出现
B.工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D.重农抑商政策已明显松弛
6.(2024广东韶关二模)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高原,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7.(2024重庆一模)某学者指出,李贽的言论,读者很容易看出他所反对的事物,但不容易看出他所提倡的宗旨。该学者意在强调李贽的思想(  )
A.有反传统性强而系统性不足的特征
B.宗旨是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D.并未超越传统理学的理论范畴
8.(2024山东日照一模)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
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
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
9.(2024辽宁大连一模)明清之际思想家颜元提出:“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方算学问”“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这些观点(  )
A.体现治国安邦的责任感
B.否定了传统儒学
C.反映了早期的民主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10.(2025广东广州高三调研)康熙年间,宫廷内不仅在指定的房间配有化学制药用的工具和器皿,还为合药、蒸露、贮存西洋药物专建露房。据此可知,当时(  )
A.西法制药临床应用的效果良好
B.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C.开放包容态度促进中西医结合
D.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1.(2024安徽蚌埠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成书于乾隆年间,主要描写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图景。下表节选了部分章回情节。
章回 情节 备注
第十 八回 (杭州)文瀚楼店主人道:“目今我和一个朋友合本,要刻一部考卷卖,要费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合共三百多篇文章,不知要多少日子就可以批得出来 我如今扣着日子,好发与山东、河南客人带去卖。” 书中记载了一种职业叫“时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选家”。书坊为编选时文集,会聘请熟悉科举考试规则却屡试不第的文人住在书坊楼上,供应食宿,并付给酬劳
第三 十回 “安庆季苇萧,天长杜慎卿,择于五月初三日,莫愁湖湖亭大会。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期齐集湖亭,各演杂剧。每位代轿马五星,荷包、诗扇、汗巾三件。” 书中描写过多次在南京、杭州和湖州等地的文人聚会,这是南京莫愁湖会之前杜慎卿发出的通知单,通知全省戏班愿意参与的旦角赴会
第四 十八 回 他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 你竟是这样做罢。”……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他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 徽州一个叫王玉辉的老秀才,其女婿去世后女儿要守节赴死。左侧节选了他与女儿的对话和女儿死后他的表现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章回情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章回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2024辽宁鞍山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
“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8分)
第16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D 明清时期农业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传到农户,反映出当时农业技术传承途径多元化,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官府并没有垄断农业技术传播,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多样,并没有关于农业技术传播速度的信息,排除C项。
2.B 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农业的发展达到顶峰,故选B项;自然经济的突破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改土归流针对的仅是西南地区,排除C项;租佃关系的普及,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清代农业的发展,但不是农业达到顶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3.D 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湖广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且粮食大量外销,表明其农产品商品化不断提高,大量卖粮所得金钱,推动该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江浙、湖广都是南方地区,排除A项;衡量农业的领先不能只看粮食产量,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
4.B 材料说明,商人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购买家庭小作坊的产品,表明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故选B项;没有比较,得不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出售的数量,材料没有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的商人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生产规模没有扩大,排除D项。
5.B 材料说明,明代中晚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苏州成为时尚中心,通州富家子弟在服饰等方面追求时尚和高品质,B项正确。中国自古就有世俗化的审美情趣,A项“出现”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信息,C、D两项错误。
6.C 据材料信息可知,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助推了欧亚沿线地区贸易产业链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晋商开辟万里茶道,而非垄断,排除A项;万里茶道的开通与重农抑商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中俄友好交往,排除D项。
7.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传统,但李贽没有创造出系统的理论体系,故选A项;该学者认为李贽宗旨不明确,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李贽思想未成体系,不能得出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排除C项;李贽猛烈抨击传统儒家思想,对传统理学有所突破,排除D项。
8.B 陆楫和顾公燮认识到商业发展对人们谋生条件的改善有积极意义,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故选B项;儒家思想中传统的义利观在当时不可能遭到颠覆,只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排除A项;工商皆本的思想在当时不处于主流地位,不会得到广泛认同,排除C项;材料是对商业和消费观念与人民谋生之间关系的阐述,不涉及民本思想,排除D项。
9.D 由材料可知,颜元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只有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够确认,这是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选D项;治国安邦的责任感强调求知的目的,材料强调的是求知的方法,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排除C项。
10.D 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方科技知识在宫廷这一特定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应用,故选D项;题干中并未提及西法制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排除A项;题干与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虽然材料反映了宫廷对西洋药物的接纳,但并未明确说明中西医结合的情况,排除C项。
11.参考答案 示例
第四十八回。他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 你竟是这样做罢。”他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
历史现象:清代程朱理学仍占主流地位,禁锢人们思想。
概述:清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清廷强化伦理纲常,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禁锢。徽州老秀才王玉辉对其女婿去世后女儿要守节赴死的态度是“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死的好”,表明王玉辉对女儿的行为表示赞赏。这体现当时中国思想界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人生观,固守伦理纲常,对女子的忠贞观有较高要求。由此可知,该情节体现出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当时人们思想的深刻影响。
评价:程朱理学仍占主流地位,对稳定统治秩序、重视社会道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进步和社会创新,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导致明清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12.参考答案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改革;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
(2)变化: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或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
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或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加强;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或体现社会转型的)思想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